范仲淹与苏州府学(苏州中学前身)

作者:新鲜人  于 2012-6-7 09:3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9评论

关键词:苏州, 收藏, 范仲淹, 如何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州府学是范仲淹亲手创建起来的宋代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办学府,在宋代教育史乃至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声誉卓著,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其影响深远。

    一、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开宋以降地方州县办学之先河

    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而教育不兴。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士大夫纷纷提出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范仲淹一生中,有三十多年时间是担任地方官。他先后到过广德军、泰州、睦州、苏州、饶州、润州、延州、邠州、杭州、越州等地,每到一处,他都大力兴学。无论是在饶州(今江西上饶)、润州(今江苏镇江),还是在邠州(今陕西彬县)、延州(今陕西延安)都有他亲手办的学校。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范仲淹被仁宗罢免了右司谏之职,贬为睦州知州。《宋史》载:“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撒手人寰西归,仁宗亲政,朝政一新。原先上疏忤刘太后的官员相继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除右司谏。是年岁末,在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下,仁宗废黜郭皇后。台谏在孔道辅和范仲淹的率领下,群起力争,被责问得张口结舌、理屈词穷的吕夷简玩弄阴谋手法,请台谏次日上朝力陈;仁宗连夜下诏旨,分贬台谏领袖孔、范出知泰州、睦州,天明即押出国门”。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怀着一腔委屈与不平,匆匆离京汴梁,奔睦州赴任。任职半年即与景佑元年(1034)之秋调至其桑梓之地,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然此时迎接他的是:“至还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疾苦纷沓,夙夜营救。”半年后,范仲淹完成治水任务。这是范仲淹第一次回归故里,虽非衣锦还乡,也算荣归桑梓。拜访范氏长辈,看过苏州祖居后,他对祖辈创业精神由衷钦佩,因此萌生了在故乡购置土地建造新居之想法。经亲友四处访视,相中南园旁边的一块土地,此地与名园沧浪亭相望。南园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家府旧址,后又为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所筑。朱长文《修学记》中记载:“始,姑苏郡城之东南,有夫子庙,所处隘陋。范文正公以天章阁待制守是邦,欲迁之高显。相地之胜,莫如南园。南园者,钱氏之所作也,高木清流,交荫环丽,乃割其隅……”。为慎重起见范仲淹请来阴阳家,阴阳家看后称:此地坐落卧龙街上,街北为北寺塔龙尾,南园正好是龙头之位,乃姑苏城风水宝地。如能在此兴建家宅,子孙后代必将科举及第,公卿将相,荣华富贵,万世不竭。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吾家有其贵,敦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时任苏州郡守的范仲淹,应地方人士朱公绰(朱长文之父)之请,奏请朝廷,获准给田5顷办学。范氏将已购拟作私宅的钱氏南园之地献出建府学(即今文庙址)。并且首先把自己所得南园之地建为“义学”,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既成或以为太广”,公曰:“吾恐异时患其隘耳。”此年,范仲淹聘胡瑗“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同时亦给孙复写信,希望他到苏州“讲贯经籍,教育人材”。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说:“吴郡昔未有学,以文请解者,不过数人。景祐中,范文正公以内阁典藩,而叹痒序之未立。我先君光禄,率州人请建学,文正公请于朝,奏可,割南园一隅以创焉”。

    范仲淹创立的苏州府学不仅在苏州地区为最早的一所官办学校,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第一所州府级学校。在唐以前,苏州没有学校,学生主要请私塾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郑元祐在《学门记》中说:“天下郡学莫盛于宋,然其始衣于吴中,盖范文正公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王泽民《苏州郡县范文正公祠记》说:“吴学之兴始于文正范公”。杨载《平江路重修儒学记》:“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清代思想家冯桂芬对苏州府学文庙的评价更高,他说:“三代下学校之制,至范文正天章阁之议行而始大备”。“天下各县之有学,自吴学始,迤逦至宋末二百年而学遍天下,吴学实得其先”。《苏州府志》24卷记载:“苏郡之有学也,自范文正公始。而各县学校次第修建,大率皆方于宋代”。由于宋代苏州文庙府学在全国的率先作用,宋仁宗在庆历四年三月据苏州府学这一作法,下令天下各州县皆立学校,“继此郡县皆有学,而吴固称为首”。以上文献资料说明了苏州府学文庙在宋代教育界独领风骚,说明了宋代苏州文庙府学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开后世地方学府之先河,对于整个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苏州府学在教育方面的另一大功绩是垂范作用。继创立苏州府学之后,苏州乃至全国都掀起了一股办学热潮。各地学校相继诞生,如:吴县县学、长州县学、元和县学苏州的紫阳书院、正谊书院、杭州紫阳书院、江宁尊经书院等,纷纷崛起,紫阳书院、乾道书院、正谊书堂等亦饮誉遐迩。

    二、府学之人才

    范仲淹创建苏州府学后,特别注重府学的人才的培养。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他在《分州建学记》一文中说:“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他还明确指出:“痒序者,俊义之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材。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力荐“明师”任教。

    范仲淹认为,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关键在于兴办学校,推广教育。而推广教育,师教尤甚。他说:“文痒不振,师道久缺,为学者不根乎经籍,从政者罕议教化”。教师肩负“长育人材”的职责,而这正是兴学校、办教学的根本目的。国家、政府也是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长育人材”的需求。“用而不择,贤孰进焉;择而不教,贤孰继焉。宜乎慎选举之方,则政无虚授;孰教育之道,则代不乏人”。范仲淹可贵之处,在于不仅言之,而更能坚持行之。《上执政书》和《答手诏条陈十事》是范仲淹发挥政治观点最充分的两篇长文,其中均有专门议论教育的章节。关于师资的重要性,他是这样阐述的:“如得名师,尚可教人”,否则办学只能是一句空话。何谓名师?范仲淹以“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难以为法”的榜样回答了这一问题。他创办苏州府学时,也把有师德、有责任心、懂专业,会教学生作为择师标准。他为苏州府学挑选师资,先请孙明复,再聘胡安定,二人均有德有识之士。《苏州府志》记载:“吴郡有学,起范文正公;而学有教法,起胡安定。”

    胡瑗在任苏州府学教授期间,严立学规,“苏学为诸郡倡”。胡瑗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算等科。凡人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另外还附设小学。这种大胆尝试,即使学生能领悟圣人经典义理,又能学到实际应用的本领,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才。如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倪天隐等,长于政事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钱公辅等,长于文艺的钱藻、腾元发等,长于军事的苗授、卢秉等,还有长于水利的刘彝等人。

    2苏州府学为苏州文运昌盛奠定基础,是状元、进士的摇篮。

    范仲淹创立苏州府学后,由于府学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宋元明清四朝中,苏州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唐以降,苏州共三千余人考中进士,考中状元者达五十名。在状元中,有十人官至一品宰相(或大员),占苏州状元的20%;有九人官至二品尚书(大员),占19%;其余多为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文庙府学)有一块宋代《吴郡登科提名碑》(共两块,现仅存一块),碑上共刻有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6年)244个苏州登科进士提名,总计462名进士提名。在他们中,有政治家,如身居要职的宰相丁谓、副宰相范仲淹、元绛、范纯仁、范纯大等。还有吏部侍郎钱象先、魏宪、潘宪、潘兑、唐辉、凌哲、边知白,枢密副使郑戬,尚书李弥大,侍郎李弥远等。另外还有对宋代政治、经济等作出贡献的,如科学家慎括、黄由、卫泾等;文学家程师孟、蒋堂、叶梦得。大学者如龚程、龚况。政论家如叶清臣、钱象先、范思道、胡元质等。

    苏州历史上除了唐代的7个状元以外,共有43个状元,其中一半出自苏州府学。明代全国共出状元89人,武状元11人。苏州共出了九名状元,其中文状元八名,占全国状元比例的十分之一。他们分别是施槃、吴宽、毛澄、朱希周、顾鼎臣、沈坤、申时行、文震孟、陈大猷。清代苏州状元名震天下,清代苏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十分发达,清代全国出了文状元114名,其中苏州就有26名,占全国状元的四分之一。他们分别是:孙承恩、徐元文、缪彤、韩菼、彭定求、归允肃、陆肯堂、汪绎、王世琛、徐陶璋、汪应铨、彭启丰、毕沅、张书勋、陈初哲、钱棨、石韫玉、潘世恩、翁曾源、洪钧、陆润庠。苏州状元、进士如此之多,这与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是分不开的,是苏州府学教育的结果,它为苏州文运之昌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府学之建筑

    范仲淹在创办苏州府学初,其建筑布局上已形成了左庙右学的格局。《修学记》载:“广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斋室。是时,学者才逾二十人,或言其太广。文正曰:‘吾恐异日以为小也’”。有人觉得太空旷,但范仲淹认为府学会有大发展,后来的府学发展证明了范仲淹的远见卓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向宋仁宗进谏立学的益处,宋仁宗纳谏,诏天下皆立学,并把“左庙右学”、“庙学合一”作为定制。(“左庙右学”源于周礼中尚左之制,根据“左祖”的原则。)熙宁年间,校理李延割南园地,增建城垣,第一次扩大了府学范围。元祐四年(1089年)范纯礼、朱长文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此次扩建后比初建时大三倍,房屋达一百五十楹,并于大殿后立范文正公祠、胡安定祠。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下,府学遭毁。所谓“建炎戎马,荡然无遗”。次年即始重建。绍兴十一年建大成殿,后又于绍兴十五年至淳熙十四年建讲堂、传道堂、仰高亭、采芹亭、御书阁、五贤堂等建筑,房屋总数达七百五十楹。宝祐三年府学文庙再次扩建九处斋室,另建观德亭、泳涯书堂、道山亭等。

    元延祐二年(1315年)、至治二年(1322年)两次增外垣扩大庙学范围。延祐七年建尊经阁。明代经历多次修缮和增建。洪武六年(1368年)拓庙南棂星门前空间,以临南衡。成化十年,改原来的东向学门,拓之与庙门齐。洪武年间创明伦堂;宣德八年建疏敏堂;景泰年间建会膳堂、学舍三十余间;天顺四年改隆礼、中立二斋为成德、达材二斋,立杏坛,立状元、解元二碑坊。成化年间建游息所、垒秀峰假山,建凤桥、众芳桥、柳桥,建泮宫坊,扩建大成殿(宋元以来大成殿仅为三间,成化十年改为重檐,殿身五间带周围廊,室内用三轩两庑共四十二间)。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买民地,再次扩大庙学范围。康熙五十七年(1708年)建考房四十二间。乾隆六年(1742年)建大奎阁。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府学遭破坏。(志载:大成殿栋梁仅存,其外尽成瓦砾。)同治三年(1864年)巡抚李鸿章重建,至同治七年由巡抚丁日昌结束重建工程,恢复旧观。

    四、府学文风对后世之影响

    (一)教法之风

    苏州府学独特的教学之法,教学之风对府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后世的影响深远。

    1分科教学,因材施教

    范仲淹聘请胡瑗为苏州府学教授后,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在府学创“分斋式”教育,即在授课时分经义、治事二斋。经义的对象是“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有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根据学生的特长,教其“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这种因人而教,学以致用的教学法影响后世,沿用至今。

    2言传身教,严立学规

    苏州府学制订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如学校作息规定:一般上午讲解经义,课后复读500遍;下午讲解历史,复读100遍;晚上讲解子书,复读300遍。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意言传身教,并规定师生之间的礼节,自己常常“以身先之”,盛夏之季,老师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决不稍懈。在规章明、要求严的情况下,府学的弟子“皆循循循雅饬”,“衣冠容止,往往相类”。府学这种独特的学风与校风,先施行于苏、湖,后旅行于太学,并使此规章制度经皇上批准,在全国推广,可见其影响之大,“苏学为诸郡倡”。这套教学规章,与后来朱熹所订的《白鹿洞学规》前后辉映,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二)德教之风

    范仲淹的选材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领先,“用人多取气节,阔略细故”[10]。范仲淹为府学所请的师资,如孙明复、胡瑗,其二人均有德有识之士,人品学问,世所共知。范仲淹在府学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他在《推委臣下论》中提出以孔子所定的以“德行”为首的“四科”为选材标准。在《四德说》一文中,范仲淹认为“德”即元、亨、利、贞,用人、育人以此为准。他大力提倡兴学,屡次上书主张,教育本于学校,只重科举考试,不重视教育,是只管收获不管耕耘,国家应注重育人。

    范仲淹非常重视有道德之人,竭力帮助他们成才。在府学里有一位秀才,求见范仲淹,请求帮助,范赠以一千。过了一年,秀才又来了,又赠以一千。他问秀才:“你为什么这样仆仆道路啊?”秀才说:“家有老母,无以赡养”。范仲淹则为这位有孝心的秀才在府学里为他谋一职务,一月三千。

    苏州府学有别于他学之特别之处还在于重视“环境育人”。苏州府学规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府学在环境设计、布局、营构、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上十分注重环境教育,使之成为熏陶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如府学内的“思无邪,公生明”碑和著名的“廉石”。

    “思无邪,公生明”碑为北宋名臣司马光手书,南宋淳祐元正摹刻,双面碑刻。碑阳刻有宋太宗语录:“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碑阴刻有“思无邪,公生明”此碑文内容是告诫官员,为官办事应无邪念,公正廉明,也是告诫府学中日后“学而优则仕”之生员们。“廉石”为明代弘治九年所立。讲的是晋代郁林太守陆绩与廉石的故事,告诫官员要学习陆绩,为官清廉,以教育府学生员日后要做清官。此外府学内还建有名人祠,如范文正公祠、胡瑗祠、朱长文祠、白居易祠、韦应物祠、况公祠等。以此激励学生以先贤大德为仿效学习榜样。苏州府学注重德育教育,这种德教之风影响后世,如今学校提倡的“环境课程”、素质教育、道德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从中不是可以看到府学德教之遗风吗?

    范仲淹创立的苏州府学对当时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苏州后来历朝历代的教育做出了榜样和示范。明代文学家徐有贞在《苏郡儒学兴学记中》说:“苏为郡甲天下,而其儒之规制亦甲乎天下”。王鳌在《修学记》中说:“苏学天下为第一,有深广巨丽之称”。由此可见苏州府学在我国宋代以后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即使在现在,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府学之文风仍然激励着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转自张劲雷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4 回复 翰山 2012-6-7 09:38
你这个文章太长。如果不是为了存档,如果是为了给别人看,通常文章要在1000字左右。这是一个我的朋友,当某报纸总编辑的,跟我说的。因为,网络是快餐文化,一个人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上呆超过几分钟的时间。除非特别好的文章,有人读,一般不要超过1500字。
3 回复 新鲜人 2012-6-7 09:38
谢谢,刚发布不到一分钟,就看到了你的鲜花。
5 回复 新鲜人 2012-6-7 09:40
翰山: 你这个文章太长。如果不是为了存档,如果是为了给别人看,通常文章要在1000字左右。这是一个我的朋友,当某报纸总编辑的,跟我说的。因为,网络是快餐文化,一个 ...
因为不是我的原创,是转自张劲雷,张系江苏省苏州碑刻博物馆陈列宣传部主任)

以上文章收录于《中国范仲淹研究文集>〉
2 回复 翰山 2012-6-7 10:03
新鲜人: 因为不是我的原创,是转自张劲雷,张系江苏省苏州碑刻博物馆陈列宣传部主任)

以上文章收录于《中国范仲淹研究文集>〉 ...
哦,如此,所以本文由收藏价值!不在我上面所说之列。
3 回复 天涯孤兔 2012-6-7 18:31
俺最喜欢的还有那校园中的那块太湖奇石
3 回复 霜天红叶 2012-6-7 21:10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谢谢朋友分享!
5 回复 霜天红叶 2012-6-7 21:11
天涯孤兔: 俺最喜欢的还有那校园中的那块太湖奇石
   不在这个学校,在另一所中学里。。。瑞云峰。。。
5 回复 天涯孤兔 2012-6-8 05:30
霜天红叶:    不在这个学校,在另一所中学里。。。瑞云峰。。。
哦,可能是我搞错了,的确是瑞云峰,我一直以为在苏州中学。
4 回复 霜天红叶 2012-6-8 20:49
天涯孤兔: 哦,可能是我搞错了,的确是瑞云峰,我一直以为在苏州中学。
现在叫十中,与苏高中同是省重点。。。
3 回复 天涯孤兔 2012-6-9 00:45
哦,谢谢
7 回复 新鲜人 2012-6-9 00:54
翰山: 哦,如此,所以本文由收藏价值!不在我上面所说之列。
因苏州中学是我的母校,使我受到了良好的中等教育,一生受益非浅。网上看到此文,转为日记,以作纪念。
4 回复 新鲜人 2012-6-9 01:03
霜天红叶: 现在叫十中,与苏高中同是省重点。。。
是的,这所学校在解放前是私立振华女中,当时苏州的大多数私立学校都是男女分校的,如蒋纬国念的东吴附中只收男生,女生另有一个学校称景海女中。解放后振华女中也收男学生,后来改名为苏州十中,在改名风潮中苏州中学一度被改为苏州九中,改革开放后就恢复了这所千年学府的旧校名。
4 回复 霜天红叶 2012-6-9 19:41
天涯孤兔: 哦,谢谢
   祝周末快乐!
3 回复 霜天红叶 2012-6-9 19:44
新鲜人: 是的,这所学校在解放前是私立振华女中,当时苏州的大多数私立学校都是男女分校的,如蒋纬国念的东吴附中只收男生,女生另有一个学校称景海女中。解放后振华女中 ...
谢谢!老乡对苏州挺熟。。。我妈妈的姐姐是振华女中毕业的。。。 祝周末快乐!
3 回复 天涯孤兔 2012-6-9 20:45
霜天红叶:    祝周末快乐!
   周末快乐!红叶
9 回复 霜天红叶 2012-6-9 20:49
天涯孤兔:    周末快乐!红叶
   同乐。。。
6 回复 新鲜人 2012-6-14 01:03
霜天红叶: 谢谢!老乡对苏州挺熟。。。我妈妈的姐姐是振华女中毕业的。。。 祝周末快乐!
关于振华女中,还有一个故事,即费孝通先生因幼时顽皮,他父亲就通过各种关系把他送入了振华女中,他也成为振华女中唯一的男生和毕业生。
6 回复 霜天红叶 2012-6-19 17:03
新鲜人: 关于振华儿女中,还有一个故事,即费孝通先生因幼时顽皮,他父亲就通过各种关系把他送入了振华女中,他也成为振华女中唯一的男生和毕业生。 ...
   所以现在费老是十中的校友,我还挺奇怪,那时咋收男生啦。。。
2 回复 新鲜人 2012-10-28 02:04
霜天红叶:    所以现在费老是十中的校友,我还挺奇怪,那时咋收男生啦。。。
费孝通先生对苏州有特殊的感情,但他在命名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时却是很公正的。一度他曾认为温州模式优于苏南模式。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0 04:0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