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 Who cares !

作者:谐和。  于 2015-10-10 07:3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边走边议|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9评论

关键词:诺贝尔奖, 青蒿素

诺贝尔奖? Who cares ! 

最近,美国军方在阿富汗炸毁“无国界医生”医疗点,炸死医务人员和病患无数。

美国历届总统多人得诺贝尔和平奖,包括奥巴马,“无国界医生”组织也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于是,有人说:这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炸死另外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很精辟。炸药奖嘛!

中国人其实没有必要为这些什么诺贝尔奥斯卡之类的那么在乎,那是人家掌握了话语权糊弄地球人的勾当,尤其是文化政治上的话语权。

什么时候中国人看这些东西发奖时,表示 Who cares!那就正了[鼓掌] 

其实青蒿素的发明是几代中国科学家集体开发的成果,是中医几千年的实践。

炸药奖发给屠女士一人,只因为她是什么“三无人员”,诺贝尔医学奖也来个神吗“反体制牌”?

西方这种奖项的政治意图太明显了。中国人如果太Care这个东西,就太傻了。

青蒿素发明史证实,把青蒿带到523项目组的是余亚纲和顾国明,

屠也搞过青蒚,发现乙醚抽提部分有效,但未拿到有效单体。

云南中药研究所在昆明釆集黄花蒚, 提出物上硅胶柱,石油醚洗脱拿到青蒿素。

原因是含量高达1%左右。北京中药派人带走青蒿素单体,上海有机所搞化学结构鉴定, 最后北京物理所X衍射确定。

上海药物研究所搞蒿甲基醚生产方法, 生产了大量的样品供临床试验, 开发了青蒿素类抗疟新药。
 
屠可被认为是所有500科学家的代表, 然而,她的贡献是很小的。 

最后,为我们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国科学家,政治家,唱个赞歌:

青蒿素的发明是几代中国科学家集体开发的成果

========================================

亮瞎了没,看看当年青蒿素类抗疟药研究中的管理!

施凛荣 

1967年5月23日,我国国家领导人下达了研究抗疟新药紧急援外任务(简称“523任务”或“523项目”),全力投入抗疟药的研制。在523领导小组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创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和创新青蒿素类复方,这些举世闻名的抗疟药科研成果标记着中国的名字。通过523任务的开展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不仅研发了青蒿素系列抗疟新药,培养了一批药物研发各学科的专家,也成功应用了高效率的科研大协作管理方法。总结和认识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某些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有重要借鉴意义。 


新药研究是一项多学科、多专业参与的医药学工程课题。在执行523科研项目的十余年间,全国科研、医疗、教学、生产等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大协作,不仅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还构建了一个“统一意志、统一目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数百名科技人员不计名利、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及时互通信息的精神及523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精干、高效的指挥协调能力,都堪称科技界的典范! 
——孙曼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回顾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发展历程,在条件相当困难的动荡年代,在科技人才少、仪器设备差、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从中草药青蒿→青蒿提取物→青蒿素→青蒿素衍生物,到各种青蒿素复方的发明,大家走过许多不平凡的道路,创造出系列优秀抗疟药,让人感到激动和自豪。 

523项目和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是在统一领导,周密规划,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目标和具体的分工,在系统工程管理的模式下开展的。 

全国523办公室和其后的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国家科委业务部门,领导了中国抗疟新药研发的全过程,在研发的指导思想、任务的规划计划,人力、物力保证,以及管理协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23任务的开展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但任务未受到干扰或中断,其原因是这项任务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直接过问和下达的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紧急战备任务。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了523任务执行情况的报告。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523任务作了重要的批示。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从中央各有关部、委到有关省(自治区)、市和军区对523项目均高度重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特殊的年代,许多科研工作几乎停顿的状态一下,523项目却能得到自上而下的各部门和单位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充分保证。有幸参加该项目研究的科技人员,更是感到光荣和责任重大,激发出极高的热情和强大的工作动力。这些对523任务和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发成功是有力的推进。 


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在全国523办公室和其后的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时期,青蒿素等新抗疟药物的研发,始终遵循着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1967年第一次523会议制订的研究规划,是明确针对东南亚抗药性恶性疟防治和部队行动特点提出的。事前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调查搜集,又组织专家论证。把解决防治抗药性恶性疟作为抗疟药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每年具体计划制订与执行中,都将其放在首位。 

在制订研究规划时就把从发掘祖国医药学治疟方药和合成新化合物作为研究抗疟新药的两种途径,最终不仅从中药青蒿发现了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发明了青蒿素类抗疟新药;同时,合成了本芴醇、萘酚喹、咯萘啶等抗疟新药,又仿制研发了哌喹。两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以后的青蒿素类复方的创新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执行523任务的近14 年间,先后制订了3次研究规划,根据研究工作的进展,及时提出了目标要求。从523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到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及其秘书组协调管理的21年里,围绕既定的方向和目标,每年都有具体的研究计划、任务分工落实到承担单位,并通过专业会议或专题讨论,总结和交流研究工作的进展,有些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始终不偏离原定的方向目标。 

523任务结束后,成立了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秘书组),抓住已有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成果,瞄准国际抗疟药的发展方向和机遇,不失时机地制订一系列的研发计划,按照国际新药注册标准要求,为进一步实现我国青蒿素药物商品化和国际注册确定基本的目标与重点。在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协调管理的8年间,组织多家药物研究、生产单位,不仅完成了青蒿素栓、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的研发,同时在国内开展青蒿资源调查和建设青蒿素生产基地,引进国际规范提高国内新药研究和生产水平,以及早期开拓国际市场的准备等方面都做了重要的工作。 


二、立足创新及前瞻性 


523任务下达后,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必须在短期内拿出降低疟疾发病率的有效药物供部队使用。当时应急的办法是“骑驴买马”,先采取仿制或老药新用,组成复方,及时解决了部队迫切的防治问题。同时也认识到,老药组成的复方,使用一定时间后又会出现抗药性。 

要想长期解决抗药性疟疾的防治问题,必须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新药,走创新之路。 

化学合成药一方面开展新化学药的合成,另一方面从已有化合物中筛选寻找新药,既要借鉴国外寻找新化学合成药的思路,又不能重复他人研究工作的老路,而是坚持高标准、新标准。对于筛选的药物从严要求,期间化学合成或广筛的几万个化学样品中,有不少对动物疟疾模型的效果较好,但若与已有抗药性的氯喹等4-氨基喹啉类、磺胺类、氯呱类等已有药物结构相似的,都需进行抗药性对照试验以决定取舍。 

在发掘祖国医药宝库的过程中,既要开展方便使用、就地取材,提取有效部位的研究,又要着重分离有效单体,以期找到新结构的抗疟药。从中药青蒿中发现了青蒿素,当临床试验证实其抗疟特效之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化学结构测定和结构改造的研究,以便克服当时青蒿素服用量大、疗程短则复燃率高的缺点,由此相继发明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抗疟效果明显提高。为了保护这些新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并提高疗效,军事医学科学院、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着手用新药组成复方的研究。其中本芴醇-蒿甲醚复方、磷酸哌喹-双氢青蒿素复方,以及哌喹-青蒿素复方和磷酸萘酚喹-青蒿素复方在全球抗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青蒿素是天然产物,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从生产成本考虑,全合成方法还不能代替天然植物提取。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周克鼎、张逵、朱海等预见青蒿素未来的应用前景,认为建立一个青蒿素的生产基地是刻不容缓的建设项目。当即组织开展了青蒿野生资源的调查,并安排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着手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和生产基地选址的论证,最终在四川省领导的支持下,在酉阳建立了年产吨位的青蒿素生产厂,及时解决了原料药的生产供应问题。 


三、集中统一的管理体系 


523项目和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果,在于有一个高权威性的任务计划领导核心的决策,办事机构根据决策制订规划和计划,并将其具体分解、分工和落实,以及各承担任务单位的高度执行力,在系统工程的管理模式下实施和创造的。 

1967~1981年,在完成523任务及青蒿素抗疟药的研发期间,上有全国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制订规划计划,督促检查,发挥指挥协调的核心作用;下有承担任务地区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规划计划的落实,协调管理,解决执行任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国和各有关地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选定联络代表与523办公室保持联系,负责及时下情上报,传达领导指示,使523任务的执行一直处于集中统一的有效管理之中。 

1981年523任务和办事机构改变后,为了适应新形势,加强与WHO等机构的合作与联系,1982年1月,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联合成立了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秘书组),至1988年6月的8年时间里,沿用523项目的管理模式,继续加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青蒿素栓、青蒿琥酯水针剂及蒿甲醚油针剂3种新抗疟药研发工作。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向财政部申请了200万元科研经费,分别资助了15个单位进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和复方药物的研究,并支持四川省在酉阳建设青蒿素生产厂,在海南东方县设立临床研究基地,按国际要求实施了GLP、GMP、GCP等新药研制、生产的国际通用规范,推进了药厂的GMP建设,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新药审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从1967年召开第一次523会议起,到1988年青蒿素指导委员会撤销的21年里,523办公室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秘书组,每年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都要对计划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各专业出现的好苗头,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一抓到底,不轻易放弃。单位、专业之间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523办公室或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秘书组及时协调解决。青蒿素指导委员会撤销后,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接手青蒿素的国外推广和应用的管理协调工作,在青蒿素类抗疟药走向世界的历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523任务和青蒿素的研究项目,有着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多部门、多单位同心协力,保证了研发工作按着既定目标高速的开展。 


四、发挥大协作群体优势 


寻找一类创新型的新药,尤其是青蒿素类新药这一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涉及化学、药学、药理毒理、临床、制剂工艺和生产等多学科专业、多部门单位的合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项目。 

在20世纪中叶,国内科研条件和药物研究的力量较薄弱,以当时我国研究单位的条件和技术力量,只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不论是青蒿素的发现,还是青蒿素衍生物的发明,都是在统一管理机构的协调下,按照统一计划,通过严密组织,把分散在各地的专业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组合起来,把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工艺研究各个环节,一环扣一环,相互衔接,互补配套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军队、地方各部门、地区、单位、专业间的人才和设备的优势,不分彼此,密切分工合作,经常进行技术交流,科研设备互通有无,一方有困难,各方来相助,全力以赴,以“接力赛”的方式,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高速度、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进行。 

青蒿素的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先行起步取得良好的开头,随后研究工作遇到困难和挫折。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受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粗提物研究的启示,对当地黄花蒿进行研究,起步虽晚却进展顺利。但山东临床研究现场没有恶性疟病例,云南临床组很难找到病例,时值高峰流行季节将过,为了发挥各临床现场组的优势,全国523办公室当即决定将黄蒿素临床试用任务交给广州中医学院在云南耿马现场的脑型疟救治研究小组。该组两个月内对青蒿素(当时称黄蒿素)治疗恶性疟和重症疟疾作出高效、速效、低毒的基本评价,这成为全国523领导小组下决心,组织全国科研力量大会战的依据。全国523办公室又立即组织各省的523研究组,从植物资源、化学结构测定、扩大临床观察、药理毒性、提取工艺、剂型等全面大协作进行研究,快速推进了青蒿素抗疟研究的成功。 

青蒿琥酯的研究开发,也是继青蒿素之后的又一次集中多单位、专业、设备和技术力量,合作成功研究的典型事例。当WHO建议在青蒿素的衍生物中,优先开发青蒿琥酯时,由于当时国内从实验室、临床到药厂的生产,尚未按国际的GLP、GCP、GMP的规范实施,青蒿琥酯的国际推广应用面临困难。青蒿素指导委员会及时向国家申请经费,组织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8个单位有关专业的专家共同合作,按WHO国际新药的标准开展研究,从而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该药的研发工作。 


五、尊重知识人才的氛围 


在523任务和青蒿素的研究中,523领导小组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充分发挥和保护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重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把专业研究技术人员作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广大科技人员为有幸参加523项目和青蒿素的研究而受到鼓舞,在那动荡不定的环境中,能排除干扰,思想安定,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紧张的研究工作,是难能可贵的。 

在523任务和青蒿素的研究中,应急药物的选定研制、研究规划的制订和重要项目的立项,都是由专家提议并进行论证确定的。他们创新的思路得到了支持,创新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尊重。化学合成药研究专业、中药研究专业、现场临床专业等,由资深科技人员组成专业组,定期举行研讨会,按照任务的总目标、总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对研究计划或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协调,针对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探讨解决的办法。不同单位专业人员互相走访交流,互相启发,在这种氛围下,学术气氛活跃,研究人员施展各自的知识和才能,有力地推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各专业组及其专业会议,为管理机构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他们既是本专业技术的组织者,又是领导的业务参谋,在管理和项目决策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活物质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对参研人员以思想动员与鼓励的同时,管理机构在一定能力下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在当年粮食、物资定量供应的条件下,为下现场和农村工作的人员提供生活补贴和粮食补助。因此,尽管单位、人员遍及各地,但共同任务和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其连接成充满活力的团队和特别能战斗的集体。这在当时只“抓革命”的年代,在国内是较为罕见的。昔日彼此间建立的真挚友谊,许多人至今难忘。有的地区当年在一起工作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每年的5月23日还相约聚会,重温那一段难忘的时光,怀念以往共同奋斗的友情。 

在523领导小组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创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和创新青蒿素类复方,这些举世闻名的抗疟药科研成果标记着中国的名字。 

“文化大革命”期间,523项目不但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而且保护了一批科研单位和一批知识分子。 
——原卫生部部长 钱信忠 

通过523任务的开展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不仅研发了青蒿素系列抗疟新药,培养了一批药物研发各学科的专家,也成功应用了高效率的科研大协作管理方法。这些有目共睹的宝贵财富,凝集着管理人员的智慧和心血。 

曾任全国523办公室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周克鼎同志,自始至终参与了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他是其中一位备受各方称赞的科研管理工作者,也是中国青蒿素研制事业中众多无名英雄的代表。 

而今,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科研技术力量和设备已今非昔比。但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认识,对于今天某些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或许有借鉴的意义。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李国桥、李英、李泽琳、曾美怡等编著《青蒿素类抗疟药》一书。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6 回复 谐和。 2015-10-10 08:56
1600多年前中国东晋道家长老葛洪,最早提出
用青蒿泡水,留汁治疗疟疾。一千多年的中医
实践,为人类健康治病作出了伟大贡献。
4 回复 云海暖流 2015-10-10 09:37
谐和。: 1600多年前中国东晋道家长老葛洪,最早提出
用青蒿泡水,留汁治疗疟疾。一千多年的中医
实践,为人类健康治病作出了伟大贡献。
确实如此。有些人大骂中医,那是太极端了。这里也可看出,中国的道教没有发展壮大太可惜了,否则中国的科学一定会一直在人类历史的前沿。当然,如果没有只会耍弄嘴皮的佛教,实践派的道教也是会发展的好好的。
4 回复 qxw66 2015-10-10 10:07
西医最害人了。。。偶是几十年没有看病吃药了。
5 回复 谐和。 2015-10-10 10:28
qxw66: 西医最害人了。。。偶是几十年没有看病吃药了。
身体好,不生病,不吃药   
4 回复 谐和。 2015-10-10 10:29
云海暖流: 确实如此。有些人大骂中医,那是太极端了。这里也可看出,中国的道教没有发展壮大太可惜了,否则中国的科学一定会一直在人类历史的前沿。当然,如果没有只会耍弄
大骂中医的都是些蠢人,愚不可及
5 回复 qxw66 2015-10-10 10:31
谐和。: 身体好,不生病,不吃药    
生病偶也不会进医院,也不会吃药
5 回复 wo? 2015-10-10 10:53
其实中国人很care这诺奖的,一中,都像吃了兴奋剂似的。。。怨谁呢。。。
2 回复 谐和。 2015-10-10 11:07
wo?: 其实中国人很care这诺奖的,一中,都像吃了兴奋剂似的。。。怨谁呢。。。
还在睡觉?
4 回复 wo? 2015-10-10 11:32
谐和。: 还在睡觉?
没。。。有些方面,国人喜欢看洋人的脸色行事,也没办法。。。

但往往是好的不学,坏的学的很快。当然,不是指诺奖。。。

诺奖也有其好的方面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谐和。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情人节已过,还是要谈谈尺寸的问题 [2015/02]
  2. 朗朗和李云迪,更喜欢谁? [2011/01]
  3. 魏则西现象的悲哀 [2016/05]
  4. 剖腹产和婴儿奶粉,救人耶?害人乎?(一) [2015/08]
  5. 从李开复患癌薛蛮子嫖娼说起 [2013/09]
  6. 猝死和慢死 [2013/11]
  7. 严歌苓和冯小刚,演砸了 [2017/12]
  8. 欣闻小贺梅一家人回到重庆。笑一声给贝克捐款者 [2011/08]
  9. 回家(1)----重庆见闻 [2012/09]
  10. 烂苹果也有春天哦 [2014/01]
  11. 毛泽东解决了挨打邓小平解决了挨饿,习近平要解决 挨骂的问题 ... ... ... ... [2013/09]
  12. 武汉新冠肺炎的谣言来源和发病时间点 [2020/02]
  13. 中国和美国换了把交椅。这个世界怎么啦? [2014/12]
  14. 仇恨重庆的“打黑唱红” 者,您的屁股干净吗? [2011/04]
  15. 手把手教你作酒酿(醪糟,佬米酒,糯米酒) [2010/03]
  16. 卡扎菲,白骨精和国际政治 [2011/10]
  17. 儿童节问题:出国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吗? [2009/06]
  18. 美国的“政治捐款”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贪污和腐败-旧文重贴 [2015/02]
  19. 谷哥走了,谷姐来了,很好很好! [2010/03]
  20. 美国在北太平洋搞生物战的可能性--从SARS说起 [2013/04]
  21. 真的是不比不知道,高级的中国动车! 2012年的动车旅行记 [2015/10]
  22. 用事实反驳倍可亲“平凡往事” 其人, 借医院看病吹捧美国人性辱骂中国人性 [2010/02]
  23. 帮穷不帮富,助善不助恶 [2011/08]
  24. “2012” ,包藏着祸心的好莱坞马屁片 [2009/11]
  25. “零团费” 的记忆 [2010/08]
  26. 某些美籍华人,如果美国在亚洲挑起针对中国的战火,你能幸免吗?! [2010/07]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4:2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