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台湾图书传媒先辈交往的点滴释怀

作者:ryu  于 2016-11-21 14:5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台岛梦云|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12评论

关键词:台湾, 图书传媒, 先辈, 高雄图书馆

当年还在体制内为党奉献时,还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几年的我,幸逢改开,更有幸蒙机关38式老地下党领导的不弃,培养我做了他的特別事务助理,其后又为适应图书传媒与国际的交流,授予我外事、版权事务助理的职名。其时,台湾大学硕士后、相继又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后兼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中西文书目专家、代理馆长的王秋桂先生,为普林斯顿东亚图书馆及自己研究之必需,急于想在上海寻找一个团体或组织为其收购中国近代文学和人文社会、民俗曲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百废待举,大批中华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而王秋桂急需的资料经其托人联系上海复旦的相关研究所、上海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团体等,都没有人敢承诺予以协助。最后经接受美国国务院文化基金和Hopkins基金协会援助来上海作研究的学者、教授的层层相托寻找到了我的老板,老板果断拍板接受,并指定我与王秋桂直线联系,从保存、推广中国近代文学、人文社会和民俗文化遗产资料的大局出发,一定要设法满足王秋桂的需求。
 
王秋桂大喜过望,迅即开出一批资料书目,其中不乏上海书店受国家文化部委托以当时国内最先进、在国外却早被弃用的蓝色晒图式影印法复印复制的一批资料书目。我找到上海书店和上海古籍书店的职工,他、她们一致回答说这些书目是已经被他、她们回拒了的书目,理由是影印本的印数极少,多至300冊,少的仅复印了百余冊原版便报废无法再印制了。而且,成书多数早已为国内的学者收藏,无处寻觅。制版的原书也是出重金向民间收藏者借来的。
绝望之际,我于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向唯一有可能持有余书的上海书店、上海古籍书店等单位的样书库、纸型间的职工疏通关系,从他们手里收购,或者交換,甚至于変相买通。样书库、纸型间的多为女职工。是阿姨、是阿婆,我就使用拉家常、套近乎、甚至于苦肉计,是爷叔、是老阿哥,我就三天二头上门递烟送酒,是阿妹、小阿姐,那就是送我最弄得到手的内部电影票,甚至于陪她们看电影,逛街,进商场,充当她们的临时男朋友,目的只要把书弄到手,然后自己动员机关的邮购部同仁打邮包作为国际印刷品包裏投寄往美国普林斯顿。
然后还得自己跑海关疏通出口手续,当初是外事无小事,事事要批示,于是跑上海图书外贸,不成,再跑市委宣传部,不行,奔市府特殊办公室、外办、甚至于侨委、侨办,...
财务制度上,我的老板特批500人民币2个月中供我周转使用。无奈国际印刷品包裏投寄必需费邮路时间一个半月,王秋桂那里核对书目、造清单、等预算、到开出支票寄到我们的手里,又要一个月,然后我马上把外汇支票交进中国银行,银行必需2周确认支票的真实性,再必需存入T/T帐户二个月后才能提取额度人民币...其间,我毎周有新的图书从小姑娘那里弄到手,而王秋桂那边也是隔周有新的书目寄给我,周转资金成了大问题,书弄到手了,书费必然不能欠的,书弄到手可以寄出了,国际邮费必然不到银货分家的,而当时,500人民币2个月的周转期已经特批中的大额经费了。
 
繁忙加走投无路之际,我于是不从君命,自己拿出资金充入,以确保资金和重要的对外工作不致于中断。
无奈之中,我投书信给王秋桂,简单说明情况后要王秋桂考虑是否可以先预付若干购资料资金以确保其资料的收购、邮运不至于为此中断。
“我没有借钱给人家的习惯...”这是王秋桂复函的主旨。
 
难道我们的工作是属于向別人借钱的买卖?从我们机关的职工数、业务类别种数、以及经营规模、出版发行的总模样、等等,我们可以说是全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中规模最上的一家了。
 
但是,考虑到一切从国家的大局出发,一切从文化遗产资料的大局出发,一切从宏扬...的大局出发,我,继续没日没夜地投入在与普林斯顿东亚图书馆的工作交流中。
也是从那时起,王秋桂逐渐淡出了我们的交流,取而代之的是普林斯顿东亚图书馆中文书目的一位比较年轻的专家,也就是这次没有直言邀请我前往高雄与他在退休之前叙旧的朋友,他,我就不透露姓名了。我们的合作在工作之外还有了若干更加人情化、朋友化、非公事公办式的人性味道。
 
王秋桂,_百度百科上的条目是这样写的: 一位学贯中西,成就跨五大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
而那位台湾朋友呢,自然也是台湾的文化精英。他曾任台湾高雄市立图书馆总馆馆长。
 
关于高雄市立图书馆,选录少许文字介绍。
1916年(大正5年),旅居打狗的日本侨民成立“文库协赞会”,由组合会员每月捐二十钱支持财团法人打狗公会创立图书馆。1924年(大正13年)2月,移由高雄俱乐部管理。1925年(大正14年)3月,高雄市役所捐款继承,改为“市立高雄图书馆”,经过9次改建,新总馆2010年开始招标选定于高雄市前镇区的新光路61号上建置新总馆,采用刘培森建筑师事务所与日本竹中工务店团队获得第一名的设计方案。新总馆2014年11月13日落成启用试营运,兴建经费15亿台币,约相当于5720万美元。高雄市总馆藏书达到100万册。藏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杂志、声音和音乐录音资料、影片资料、电子书、数据库、点字图书、地图、微缩资料和图画, 馆员员工人数348位。2016年度的经营预算4亿2,512万9千台湾元,相当美元1620万。
...
高雄市的朋友热情地邀请我在晩上10点钟闭馆前参观他工作了十数年的高雄市立图书馆,“为了不影响我的读者们...”这番话出自同样是台湾图书传媒先辈,但是,他的说法让我动容,令我起敬。
明天,我贴帖详细介绍晩上10点闭馆前参观朋友的高雄市立图书馆内的图片。
今天先上一些我忍不住先去观赏高雄市立图书馆其外景的照片,有些照片则是从高雄市的最高建筑“高雄85”摩天大楼上俯瞰拍摄的图图片,请大家同阅。我在此则衷心感激高雄市那位朋友的出色奉献和工作。并顺祝他退职后继续作为台湾图书传媒的先辈,为我们后来人多多提携。
标签 台湾,图书传媒,先辈,高雄图书馆
 
图片中凡黄圏中的建筑即为高雄市立图书馆。时间为晩上和清晨、白天不等。
 
下面数图是从高雄85高楼往下拍摄的

 

左为高雄85摩天楼

 

后方的建筑为高雄市展览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0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3 回复 fanlaifuqu 2016-11-21 19:20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 回复 ryu 2016-11-21 19:27
fanlaifuqu: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無銭無力、只配作苦力❗
4 回复 你懂的 2016-11-21 21:56
莫谈国是,生活更轻松;对不起,上篇咱不自量力,居然关心起台湾的明天来啦。
2 回复 徐福男儿 2016-11-21 23:59
王秋桂先生抠门,人家是在帮他做事情啊!
4 回复 ryu 2016-11-22 06:58
补充1些王秋桂先生1990年以后的学术研究经历:
1990-1992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及文学研究所教授。
1990-1991 国立清华大学(新竹)人文社会学院代理院长。
《中国时报‧民俗周刊》主编、《民俗曲艺》总编辑。
1990-2005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
1991-1997 应大陆邀请去了14个省市采风、研究、作演讲。
3 回复 ryu 2016-11-22 07:06
徐福男儿: 王秋桂先生抠门,人家是在帮他做事情啊!
这样的学问先生,有些活动颇有不说出来有些堵的感觉。
大陆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的徐华龙透露了,王在大陆只是在学术界以外的地方受大陆官方热捧。
当初我为王秋桂先生配书,被书店的小辩子们笑称为配中药,处方单Ⅰ张,毎本1冊,毎本平均0.70元,七辛八苦,20本书不到20元。
如果真的留在了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里,那倒是这批书会发挥大作用了,希望是。
2 回复 ryu 2016-11-22 07:08
你懂的: 莫谈国是,生活更轻松;对不起,上篇咱不自量力,居然关心起台湾的明天来啦。
老哥何必?言无禁忌,言者无过,请大胆讲, 台湾的明天确实非常引人关注,非常。
3 回复 刘小雨 2016-11-22 09:37
ryu: 这样的学问先生,有些活动颇有不说出来有些堵的感觉。
大陆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的徐华龙透露了,王在大陆只是在学术界以外的地方受大陆官方热捧。
当初我为王秋桂
  
2 回复 你懂的 2016-11-22 09:54
ryu: 老哥何必?言无禁忌,言者无过,请大胆讲, 台湾的明天确实非常引人关注,非常。
既如此,不妨扯扯”九二共识“,我觉得它是不存在的,
首先,口头的不算;
其次也不必拘泥于这四个字,因为那是学者若干年后总结出来的,查查当年的报纸,只要有些许与“两岸同属一中,各婊”沾边的,我也认了。
你也许说需要保密,但民进党没必要为国共保密吧?
3 回复 看热闹和看门道 2016-11-22 13:19
有钱真好,不管你是钵士还是叫兽,统统帮老板做苦力。两个月,几十个美金就让一群中国穷光蛋累着并快乐着。要是现在想去淘这些书,估计涨价千倍也不一定能办得成!更加可能的是,多少钱都没有人会把那些绝本拿出来复制!
4 回复 ryu 2016-11-22 17:03
你懂的: 既如此,不妨扯扯”九二共识“,我觉得它是不存在的,
首先,口头的不算;
其次也不必拘泥于这四个字,因为那是学者若干年后总结出来的,查查当年的报纸,只要有
两边的事情没有前途的了。
就拿这次马英九的遭遇说事,还有什么可期望的?
1 回复 ryu 2016-11-22 17:17
看热闹和看门道: 有钱真好,不管你是钵士还是叫兽,统统帮老板做苦力。两个月,几十个美金就让一群中国穷光蛋累着并快乐着。要是现在想去淘这些书,估计涨价千倍也不一定能办得成
当然,那是此1時彼1時的事了,当时的大陆为求香港、台湾来投资尽可能地为他们服务,不过,也正因为这种互动,港、台率先引进了日本的印刷设备,使大陆终算摆脱了如此落后的图书报刊出版印刷的现状。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7 12: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