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山下我的家

作者:sanmiwu  于 2017-3-4 13:5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luantanqin|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7评论

关键词:我的家, 万安

我出生在万安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在那里长到13岁,万安山有我童年的记忆。

真正听说万安山这个名字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也不是从父老乡亲的口里,更多的是从网络上,微信上,还有我的土豪同学那里。

那天同学在微信上说,

“回来吧,我请你到万安山去玩,野生动物园,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举办地,全国一流的滑雪场,比你们加拿大的一点不差。”

激动,赶快去百度一下,网上是这么说的:

万安山在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与洛阳市伊川县吕店镇交界处,海拔937.3米,嶙峋耸立,冰雪覆盖,风霜酷寒。山在层峦叠嶂中巍然耸起,东接嵩岳,西达伊阙,共同构成洛阳南面的屏障。

李村镇和吕店镇的交界处,那不就是我家吗?怎么没有听说过?真有这么美丽的景致?

带着疑问往下看:

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当地人又称南山,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为洛阳东南之要冲。魏文帝尝猎于此山时有虎超乘舆,孙礼曾拔剑刺之。今山坳有魏明帝的高平陵。

还是一脸的雾水:

万安山又名石林山。每于冬天雪晴之后,平地及其它山上的雪已化净,而石林山顶还是一片白皑皑的积雪,映着阳光,分外夺目,为旧时洛阳八小景之一,名“石林雪霁(指雨雪后转晴)”。山南麓伊川县吕店镇铁李沟村一带盛产长寿石“麦饭石”,故村子被誉为长寿村。万安山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十二、十月十五有庙会,游人如织。

真的是好美,连名字都有一大串。

我后来仔细看了地图,禁不住哑然失笑,万安山,玉泉山,大石山,石林山,南山,说来说去原来就是你啊。

我于是给同学回到:“谢谢你请我到我家去玩。”

欣喜之余,我想起了汉高祖。

汉高祖原来不叫汉高祖,乡里人唤他作“刘三”,这么多名字的万安山原来也不叫万安山,它其实就是小时候我们村里人说的“东山”——它坐落在我们村的东边,站在村口一眼就能看得到,山头上清晰地看到有一个圆圈,像是人头上戴着的花环,大人们说那是石头砌起来的山寨。

东山还有一个名字叫潘沟山——离山更近还有一个村子叫潘沟村。

网上说的万安山应该是比我小时候的东山要大得多,连我姑姑她们家那一段也一并算进去了——就像是现在的老家和潘沟村,和谐到一起大有成为一个大山张村的架势。

老家山张村人大多姓张,百家姓上算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老家的地貌用四个字形容叫“沟沟坎坎”,除了晒谷场,我印象中几乎没有一块地是平的。

祖辈们喜欢把家建在山坳里,据大人说战乱时避难,山坳里容易藏身。

这个我是有体会的——虽然我生在新中国没有经历过战乱。

山坳里最典型的住宅是窑洞,不管院子有多大,房子有多少,家通常都背靠着山坡;山坡是黄土,挖进去就是一个山洞,用砖拱个弧形的顶,装个窗户装个门,放张桌子放张床就是一个家——我上小学前的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窑洞里。

我家的窑洞分了前后两截,前边半截是有砖墙的,后边的半截就只是个土窑,延伸进去有很深,旁边挖过去像一个迷宫,黑窟窿东的,我小时候没有大人陪着很怕往里去的那种。

跟城里普通砖结构的房子相比,窑洞有它居住上的优势——保温性能好,冬暖夏凉。

老家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普通的房子到了冬天很冷,屋里水缸里的水最冷的时候上边会结一层冰,窑洞里的不会;盛夏季节,艳阳高照,外边气温35度,知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窑洞里却可以盖了被子睡觉。

窑洞的缺点当然也有,光线不好是一个,另外,把家安在山坳的窑洞里,交通运输是一个问题。

在我小的时候,工业化肥还不是很普遍,给庄稼施肥用的多的是农家肥——就是人畜粪便和泥土的混合物。

把这些农家肥运到山坡上的庄稼地有两个途径,一是扁担挑,还有就是两个轮子的农用板车。

扁担的效率低,板车一次可以装很多,但要把这个板车拖到山坡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夏天刚下过雨,道路被冲的青石暴露,车轮卡在那里动不了是常见的事情,生产队里饲养的牛马是拖车的好帮手;小朋友碰上这事也都乐意去帮忙,放学路上遇到爬坡的车子,他们总会走过去在后边推上一把——写作文,记录好人好事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板车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载人——春节上外婆家去的一个很好的交通工具。

我外婆家住在万安山的另一边,和我们分属两个县,就是网上说的伊川县。

每年农历大年初二去外婆家走亲戚是我儿时最开心的事情之一,新衣服,新帽子,我们家的男孩子们通常是一身蓝或是一身绿,帽子上别一个红红的五角星,上衣的领子上也通常会缝上两块红绒布做领章,这是逢年过节男孩子们的标准装束。

小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拖家带口出一趟们不容易。

头天晚上备好给外公外婆,舅舅阿姨的礼物——通常是篮子里装上一块两寸厚带皮的猪背肉,一撮红薯粉条,两包糕点。

初二起个大早,穿好衣服吃好饭,收拾停当盼着出发。

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多子多福的老观念,农村人孩子多,通常一家最少是三个娃,等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准备好,差不多已经日出三竿了。

记忆中的外婆家离我们很远很远,要翻山越岭走上老半天,累了,爸爸妈妈抱一会儿,背一会儿,走走歇歇,见到外婆的时候也差不多该吃中午饭了。

如果有板车,就可以最少把孩子们都放在板车上,不用走路,铺上草席,褥子,盖上被子,还可以一边走,一边打牌,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外婆家里好,冬天去可以吃到花生,临走时塞满衣服裤子上所有的口袋;夏天去可以吃到西瓜,还可以去河里摸螃蟹——这些都是老家没有的,老家有山没有水也没有河。

上外婆家要翻过万安山——当然不是从山顶上过,只是孩子们淘气的时候才会爬一爬,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我外婆家,还有村外那片茂密的柏树林和田野里石龟驮着的高大的墓碑,那里长眠着宋朝大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不单山顶景致好,万安山脚下也有无穷的乐趣,山脚下的路旁原来是有一间小屋的,就是古人常说的驿站,过路的人累了可以在里边歇歇脚,喝口水。

万安山下吸引我的还有一个就是那里的石头。

我对石头并不陌生,我们村里有的是大青石,老家门口那颗千年皂角树下的大青石板是我儿时和伙伴们玩耍,和泥巴的地方,也是夏天大人们吃晚饭聊大天的地方,我们也曾围在那里听外乡人敲着手鼓说书,也曾在那里听我们邻居——瞎子阿欣拉二胡。

万安山脚下的石头不一样,薄薄的,一片一片,轻轻一敲或是两手一掰就能断开,上边还可以画出字的那种;

还有路旁那些沙一样的不是土也不是石的碎末,在阳光的照耀下可以闪闪发光,如金箔一样煞是好看;

我每次从外婆家回来路过那里总是会捡上一些“宝贝”带回家。

尽管乐趣多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万安山总的说来是座没有任何价值的荒山,虽然我奶奶曾经走很远到山上的庙里拜佛,我也曾经在夏天的时候和姑姑家的孩子上山去玩耍,碰到的却是些让我不很开心的东西——蜘蛛网和山涧小溪里扭动着腰肢的水蛇。

也许是靠近山的缘故,老家自然条件里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水,靠天吃饭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春天雨水来临之前忙播种,夏天暴雨来临之前忙收割,秋天地里掰玉米,切,晒红薯片,绣谷穗,月亮高挂的晚上,在地里忙到半夜的不只是大人,孩子也有,风调雨顺是庄稼人年年的期盼。

后来就修了陆浑灌区工程,一口井从我家门前50米处打下去,很深很深,然后再往两边挖,贯通了整个山区,我也是在那时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大,有很多跟我们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也见识了大工程用的脚手架,把井里挖出的碎石吊到地面上来的卷扬机,装碎石的可以在铁轨上推着跑的翻斗小货车;也看到过鼓风机,雷管,炸药,看到过矿难,见到过受伤及死去的矿工。

在我离开老家之前,村民的吃水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大家集资挖过很多井,却都没有挖出水,饮用水靠的是两口山泉,离村里很远,我上小学的时候,跟班里的孩子一起去那里抬过水——一根棍子,一个水桶,两个人一前一后,为了防止不让桶里的水洒出来,通常在上边放上几片树叶,来回一趟差不多要花两节课的时间——名正言顺不用上课对我来说也算是好事情。

靠近老家的万安山上没有水,也没有树,从村头看过去只有岩石和荒草,冬天的时候北风呼啸,有时候隔壁村的村民会在山上放野火,漫山遍野的火,会把整个天空都烧得通红通红,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道亮丽的景观。

万安山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起源于山上的白英石。

我们村里山坳里的大青石可以开采后拉到水泥厂粉碎烧制水泥,白英石不一样,它们通体雪一样的白,是石头中的贵族,上等的建筑材料和装修石材。

为争夺开采权,村民集体参与械斗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在矛盾和争执中,万安山的白英石被一块块采下来,运出大山,支援着国家的房地产建设。

老家面貌的真正改善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地质勘探队在村北口探出了地下水源,一口井打下去,水咕咕地往上冒,村民家里通上了自来水。

后来就有人来开发万安山,要把它打造成一个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我上次回老家时,山上也通了自来水,大爷,大妈们一颗颗在山上栽种果树,挖掘机,推土机,修路机来来往往,进山的地方也竖起了大牌子,“万安山山顶公园”。

万安山顶面貌一新,人来人往,我老家的房子却由于常年没人居住,已经破败不堪,山坳里的邻居把家也都搬到了坡上的新房里。

失去了躲避战乱的功能,窑洞大都被遗弃了,我出生的窑洞半边已经倒掉,站在外边就能看到窑洞里我睡过的炕,还有奶奶当年在墙上画的画。

时光流逝,山村在变,万安山也在变,只有老家院子里我小时候爬过的那棵红枣树还在一成不变顽强地每年结着果子,红红的果子向孩子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7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3 回复 秋天的云 2017-3-4 19:39
很生动
3 回复 tea2011 2017-3-4 20:46
亲切的回忆
2 回复 fanlaifuqu 2017-3-4 20:56
今非昔比了!
2 回复 sanmiwu 2017-3-5 00:18
秋天的云: 很生动
谢谢啦,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2 回复 sanmiwu 2017-3-5 00:20
tea2011: 亲切的回忆
是啊,越是久远越是亲切
4 回复 sanmiwu 2017-3-5 00:26
fanlaifuqu: 今非昔比了!
土鸡变凤凰,主要还是有潜在的素质
5 回复 shen_fuen 2017-3-5 00:44
万安山,玉泉山,大石山,石林山......战乱, 洪水时都可以避难。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0 02:5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