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系列(四)-雪山迷路

作者:pengzepeng  于 2014-11-23 05:4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已有7评论

关键词:日喀则, 安眠药, 大本营, 汽车, 珠峰


    我对着镜子,看着这张肿胀得难看极了的脸。

    有时候,我常常想,有些瞬间的情景是应该永远记住的。现在坐在这儿想,这个特别难看的瞬间,我一定记住。

    3 22日进藏,拉萨呆三天,日喀则一晚,协格尔两天,到珠峰大本营应是28日了,三天后,正是高山反应特别厉害的时候,得搭车下山到拉萨发稿。

    3月29日这天,下大雪。本想着来珠峰都三天啦,晚上睡觉不吃安眠药和头痛药,咬牙适应一下。没想到半夜,头痛便剧烈袭来!

    那是一种太痛苦的头痛!闷闷的感觉先从后脖根爬上来,边爬边加疼,爬到头顶就已经是胀痛,要呕吐了,再爬到前额时,已经变成了那种辣辣的剧裂得要炸开的痛,呕吐是喷射样的……脸肿得象发面大饼!

    大本营的空气湿度几乎为“零”,气候干燥极了,来时很多人的嘴唇干得裂开。人们告诉我,之一:要喝酥油茶(是酥油加上砖茶混合而成,有点咸味,不难喝),我便时时捧着杯子喝;再就是不洗脸,或者洗了用牛油抹……这点我们做不到,厨房师傅对我们好,供应我们热水,抹上脸油,脸也没裂——他们涮我们呢!(当然洗澡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雪是从大前天开始下的,前晚最冷,帐篷被压瘪了一角,从裂口向里漏雪,一会儿就装了半屋子,据说起码有零下15度!我们两位女士是得到特别照顾的:军用帐篷架上板子,便成为我们的工作间。我们的“睡房”是在这大帐篷里套着的两个旅行小帐篷。底下垫着专门的防潮毯,之上还有垫子,睡袋有睡帽。睡袋上盖着鸭绒衣,我还抱着热水袋。来时,于队长说,中国登山队的设备已经解决了防冻问题,所以,并没有我恐惧的那么冷。

    晚上绻在睡袋里,脑袋上还套着毛线帽子。无论如何,这也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冷的一天。但《山野》杂志女记者小谢说:这不算冷,刮起风来才冷呢!

    也许是天气的原因,快天亮时,头痛得快要裂开,赶紧起来吃药,但还是痛得受不了。实在忍不住了,又怕有辗转的动静把小谢吵醒了,我爬起来,吃了药,然后穿上所有的衣服,蹲在门外的雪窝里,捧着大脑袋,咬牙数着“一、二、三、……”,等着药物发挥作用……

    真是个银妆素裹的世界!

    干干的雪粉,纷纷扬扬,迷迷蒙蒙,浓浓密密。捧着要炸开的脑袋,心想要死在这里倒也死得其所。

    确实,到珠峰大本营,随时都要咬牙。除高山反应、天冷之外,工作也是个问题。我的破电脑电池不行,大本营只有晚上才发电,我白天不能用电脑,晚上又头痛,思维迟钝……

    一切都可以克服,可是通讯设施没安好不能发稿不能忍受。

    想办法,嗯,想办法……我在大本营到处转,到处看,发现山冰碛那边有个小帐篷。进去串门,是印度登山队的通讯点,向他们寻求帮助,说是发稿可以,但很贵,得按通信时间收费。我传真过一页纸,得200多元,珠峰还没有覆盖互联网,发稿得从这里发到伦敦然后再从伦敦发到北京……要是传照片还得了?!经费有限呀!

    看我着急,米玛仁次笑着给我画了张“大饼”:这里快有网络了,你下次来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还“下次”!我现在要发图片了怎么办?!日喀则,图片发不出去,协格尔连电话都难打通,要想顺利发稿就得去拉萨。

    昨天,队员们领装备时,突然发现原定由斯洛伐克提供的装备不尽完善:马欣祥的登山鞋太小,木世俊的鞋根本就是坏的。按计划,43就要开始第一阶段任务——建营,运送物质、修路……登山鞋只要有一点儿不合适都会把脚磨坏,何况还有这么大的问题?!队里立刻决定,到拉萨,去那里解决装备问题,

    午饭时决定,吃完饭立刻出发,顺便可带我去拉萨发稿。我一听,就高兴得想跳起来!我知道,老于知道我反应重,也想让我缓缓劲儿。

    好哇好哇!

    330下午,我带着电脑(那里的笔记本很重的),下山发稿。

    汽车在漫天大雪的山路上颠簸着,喘着气儿在白茫茫中蹒跚。大雪迷蒙,在险峰陡谷间蜿蜒。厚厚的大雪使山峰的线条温柔丰满,但却使原本窄窄的山路变得更为危险可怕。

    汽车以每小时不到30公里的速度爬行,那么多的急转弯,那么多的悬崖峭壁……有25年驾龄的王师傅,紧张得直喝水。他说,山上有雪还不怕,十几年没进珠峰,被大雪掩埋的路不好找更是急人!

    果然,我们迷了两次路,第一次是在一片大大的旷野上,大雪盖着一片白茫茫,“没车辙印了”。车开着开着,开到人家地里去了,只得重新找回原来的岔路。司机嘟囔着:“不会走着走着又走回大本营了吧?”

    猜着蹭着,总算又走出来了。

    可怕的是第二次迷路,那是在嘎乌拉山口,汽车在满天飞雪中急转了几个弯后,就找不到路了。王师傅只得下车,顶着风雪,在山坡上走,低着头仔细寻找车辙路迹,看看前后有没有山路的感觉。我们开始紧张起来:要是真的找不到路怎么办?我们就要被困住啦!

    白色天地间,除了飘飞的雪花,没有半个人影车影。也不知走到哪里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山谷对面,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哦,那是一辆车!

    这是一辆当地小车。车主下来,问清情况,一下便指明了路,解了我们的围。司机直叹运气好:“这样的天气这里居然还有车来!!我下车去找路,心里真是没底了!”

    如果没有车,我们就得在当地待援,也许在车上冰冷地呆上一晚……司机是西藏登协的,叫王立仁,开车技术过硬。这样的天,本来不该出发走这么险峻的山路,但为了整个联合登山队的计划,他还是毅然出车。记者夸他技术不错,他却挺谦虚,说他们西藏登协的司机技术都不错。“值班司机要完成的任务都是又急又险的。”负责办理装备的联合登山队的后勤负责人杨仕涛告诉我:“1996年,一名日本登山运动员突然半夜发病,多亏王师傅带着我看护着那个病人,冒着大雨在泥泞的山道上奔驰,将他送到医院,救了他一命!”

    王师傅笑着戏谑老杨,说是每次和他一起值班就遇险情,不是下大雨就是下大雪!他和老杨的感情很深,老杨老是对记者感叹:登协的乐趣之一就是“人员组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美好的情感。齐心协力地克服一切困难,能给人以极强烈的美感,同生共死中的情感能象醇美的好酒,让人一辈子回味无穷。

    登协的同志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登山项目人员构建也是金字塔,也得有一个大大的塔基,才能将登顶勇士送到峰顶。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要有多少人默默服务!在登山这种极其艰苦卓绝的运动中,有多少人获得了这种珍贵的感情!

    事后,想起来后怕:如果找不到路,电话(无网络)又不通,在冰冷的车里会发生什生事情,真难说呢!


手里拿着的是那个时代的数码相机。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1 回复 caro 2014-11-23 08:53
你们真勇敢。
回复 三Y老豆 2014-11-23 10:25
没过硬的开车技术,在漫天大雪的山路上行车真是拿生命冒险
回复 pengzepeng 2014-11-23 11:10
caro: 你们真勇敢。
没办法,得硬着头皮去!
1 回复 pengzepeng 2014-11-23 11:13
三Y老豆: 没过硬的开车技术,在漫天大雪的山路上行车真是拿生命冒险
师傅的技术是没问题的,但在大雪天开车的经验也许没有那么足。但这趟下山对于登山队来说,是必须的。登山时间周期安排是一环接一环,鞋是最重要的!
1 回复 秋收冬藏 2014-11-23 12:32
佩服,真正的勇士们。山路上难道没有路标吗?
1 回复 pengzepeng 2014-11-23 13:28
哦,根本没有!
回复 sissycampbell 2014-11-23 14:59
那司机也是个勇士,高尚!佩服你的毅力。祝你永远快乐!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08: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