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与兵法》跋

作者:苏小白  于 2017-1-24 00:1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经方与兵法|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经方与兵法

 

 

 

 

少读歧黄西窗下,

柳停翠鸟篱停鸭。

邻家小女攀枝笑,

谩掷槐花香透纱。

一别朝雨似青丝,

再顾暮云胜灰发。

捻指不觉四十年,

人困酒乏卧天涯。

 

这是我前不久写的一首杂诗。

首句“少读歧黄西窗下”,记录了我年少时跟随祖母习学中医的旧事。还有一件事,是我在诗中没有提及的,就是我小时候特别淘气,经常组织寨中的少年“练兵打战”。当然,所谓的“练兵打战”,无非是春天来了,攀到柳树上折些细嫩的柳条下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然后手握木制的手枪或者红缨枪去到颍河边上“排兵布阵”,有时军分两路,相互“厮杀”。这些游戏,我想凡是少小生活在故国乡村的孩子都经常玩的。我是喜欢中医的,当然更爱好习武。关于习武之事,虽然没有拜过师,然居家距少林寺颇近些,寨中也有人去到武校学习,逢年节回来,会一同在打麦场上或南寨门,相互切磋,一试身手的。自然,这皆属孩提玩事。但,恰是这些年少的游冶事,影响到我以后的人生。举家搬到北京以来,一直靠着中医谋生,虽然练武之事早已丢却掉,然兴趣还是有的,只不过一因疏懒二来住处逼仄,拳脚是不动的,每遇闲暇还是要研究些兵法。

 

当然,我之研读兵法,少年时当是有志向的,然而日子终将自已浪荡成一介书生,此命运之安排,想必断非我一人惊讶,父辈亲戚们念此也会吃惊不小吧。实在是因为我年少时过于淘气,根本就不是一个文气的孩子,然而世事沧桑,我那份当勇士效死国事的心愿也只能在夜来灯下诵读些兵法以为安慰了。

 

移民来美后,我一度无所事事,乍离故国的清愁还是有一点的。现在想来,那一二年来,我不知要怎样生活才好,就索性不负责任,长日只去街上游荡,美其名曰适应新移民生活,其实说白了,竟有一点子自暴自弃的意味。这时,忽有友人对我说,何不重操中医旧业呢。这也许是一条能在异国生存下去的路子哩,当然,这就需要考个中医师执照,于是便要去复习功课。我一向是对于死背书深恶痛绝的,然我深知,医学四大经典的底子,我还是有一些,况且鄙人生性狂狷,现在把心性压下来,去做一些卷子,自觉向日的浪游是虚度,今日的看题呆子是囚徒,便油然而生一些愤闷。然而,灵魂可以飞翔,吃饭之事,还是十分下里巴人的,天天上午的时间,我须要去南园温习课件。累了的时候,我去打一趟游龙八卦掌之类的,忽然,我竟觉着自己恍惚之间重回到故国乡村,过着些左手兵法,右手经方的年少时光了去。一天,南园读书归来,我去海外一家论坛闲逛,此时,伏埋在我生命深处的志向一下子蓬勃起来,竟好似醍醐灌顶,我决计要做出来一部我思索很久的书,那就是《经方与兵法》。当然,这期间,我又重新阅读了早已熟悉的过往伤寒大家的论述;特别是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胡希恕先生关于经方的著作,我更是细心揣摩研读;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关于伤寒论的讲座,我听过五遍之多,然而,其时我只是做得了《经方与兵法》的第一篇文章,心中并没多少底气,于是,我就将此文发在网上,以期听到读者的声音。当时,我并没有料到以后的日子,我几乎是用一天一篇的速度迅速完成了它。个中原因,说来还是与读者互动的结果。我说过,我做事情内心一定需要激荡的,否则我就会形同枯槁,因为实在于我,枯寂也当然很是不错。书稿杀青之后,我分别寄给了师友。当然,是想听大家的批评意见。美国仁爱医科大学蒋见元先生看过之后,回评说——

 

小白兄,大作拜读,非常佩服你的文采。大作着眼新颖,别具巧思,融中医与文学于一炉,而偏重于文学,与已故伤寒大家柯雪帆先生的《医林掇英》有同曲异功之妙。柯先生的著作亦融中医与文学于一炉,而偏重于中医临床。如果出版,当然是中医与文学的跨界力作,纸贵可期。

 

所幸运的是,这本书即将由沈阳出版社出版。出版之际,我就絮絮叨叨说些上边的话,以为跋。

 

 

2017/1/14,磨砚斋。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8 13:4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