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男孩”戳破了什么?

作者:默默的小溪  于 2018-1-16 11:2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最近几天,“冰花男孩”是最热门的新闻人物。


他是云南昭通市一个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每天走路上学,家离学校4.8公里。1月8号考试这天,他从家走到学校考试。进入教室,头发结冰,一头白色。



看到这么可爱的幼小的孩子,处在如此严酷的生活环境中,任何人都会觉得心疼。他的照片引起热议,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4亿,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对他的报道,阅读量和点赞量都超过了十万。


他是一个留守儿童,和中国六千一百二十多万留守儿童一样,他没有父母的陪伴,小小年纪就要忍受孤独,自己做饭洗衣,学习独立生活。


他是一个农村孩子,和中国一个多亿的农村孩子一样,他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小小年纪,就要在前途渺茫,资源稀缺的底层社会奋力拼搏。


冰花男孩不是个例。在整个昭通市,有接近一半的孩子都属于贫困人口。在整个云南省和整个西部地区,每一片土地上都有迫切想要改变生活的小孩子。


冰花男孩戳破了很多东西,暴露了很多东西。



但一些主流媒体的话风让人有些不适:



诡异的云南当地媒体,甚至将冰花男孩报道为一个温情故事,写出: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一向喜欢写鸡汤,总是鼓励人循规蹈矩,倡导简单粗糙的思维方式。这是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没什么好说的。


但什么事情都往鸡汤上靠,什么新闻都拿来抚慰读者弱不禁风的心灵,未免有些过份。站在机缘巧合得来的、稍优越于别人的位置上,通过俯视别人来得到自我满足,这应该就叫小人得志吧。


冰花男孩的新闻,完全有另一种写法。


为什么孩子要走这么远的路?为什么不能给孩子配一辆校车?整个云南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比城市教育投资低几倍?“撤点并校”工程,是否是造成上学路途遥远的原因?这是追问解决办法的新闻报道。


为什么父亲在昆明打工,昆明的小学不能接收孩子入学?同样是中国孩子,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什么冰花男孩就不能跟昆明孩子一样,走出村子,走到昆明城中的小学里?这是追问社会制度的新闻报道。



为什么孩子的母亲会消失?家庭伦理在贫困地区为什么破灭?母亲离家出走的情况在当地是否普遍,她们为何要走?她们去了哪里?没有母亲陪伴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长?这是追问时代伦理的新闻报道。


再深入一点,父亲常年在建筑工地打工,盖起诸多高楼大厦,为什么没有一间新房?为什么建筑工人一个月才两千元工资,还要欠下几万的外债?农民工二代求学路如此困难,出路何在?这是追问分配正义的新闻报道。


为什么国家GDP世界第二,有人投资炒房囤地腐败就可以发家致富,衣食无忧,却有小孩子连吃肉都无法保障?巨大的贫富差距究竟原因何在?这是追问社会制度的新闻报道。



我几年前查过云南的基础教育投资资料,云南政府投在一个城市学生身上的钱,是农村学生的六倍左右(最新的精确数字需要进一步查证)。


我刚好也去昭通市呆过半个月,走访过一些乡村教师。他们中的近一半人认为,撤点并校政策操之过急,迫使很多孩子动辄走上几公里上学,还有小孩子因此无学可上。


我一度愤怒于私有制的复活,认为私有制度导致了不劳而获、等级制度、社会撕裂和阶级分化,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落后地区难以摆脱贫穷噩梦也和这一制度脱不了干系。


不过,我不在新闻现场,我现在远离云南。我能得到的一手信息太少。而这些,本该是新闻媒体向我们提供的。


每一个问题,都有着丰富的调查和写作空间,都能戳破一些迷梦,暴露一些事实,解决一些问题。可是,主流媒体大多跳过了这些问题,选择了脑残而无用的情绪表达:“啊,我好心疼。”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那些对问题熟视无睹,并将其作为正面宣传,从而将不正常现象正常化的文章。云南当地媒体的一篇“乌蒙山的冬天不会冷!昭通市委书记、市长这样的行动很暖心”让人哭笑不得。作者要觉得不会冷,你先去陪冰花男孩走上一小时试试。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0 06: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