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内品佳肴:徽菜背后的小伙子

作者:嫣蝶  于 2016-4-28 03:5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情归故里|通用分类:回国记录

关键词:孙子兵法, 小伙子, 本帮菜, 江西, 上海


我在国内品佳肴:徽菜背后的小伙子


去年十月长假,我在江西安徽游兴未尽,回沪后又和父母姐妹家人有幸品了一次地道的徽菜。可见“吃”是有文化的,要不一个“品”字这么儒雅为何要有三个口字组成?只能是用口“吃了又吃”才可以得出美食的味道来。


上海人吃的文化很海派,在渐行渐进的潮流中,摆在桌面上不知道还有多少传存的上海本邦菜肴浓油赤酱,醇厚鲜美江南风味,却一定是有上海人的精致所在。要谈“吃”的文化当然不能只入食充了。说这人受欢迎,就是“吃香”,不受欢迎就是“不吃香”或“吃不开”了。说这人受得了就是“吃得消”;受不了而想拒绝,就说“不吃这一套”。大人对孩子不满意,动勿动会请小孩“吃生活”(挨揍),当然这在美国大人自己要“吃官司”的(受惩罚)...不一而足。


这个宴会在沪上一个著名大学的云鹤楼举行,走进餐厅书香沁脾,没有艳丽只有简洁却不失豪华,墙上黑匾金字蝇头小楷“孙子兵法”散发的都是文人气。“吃”与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舌尖上的味道映影艺术的雕刻,在沪上不是只有本帮菜独占鳌头。今天的这桌菜精彩纷呈,品高味淡,一道道的精致在搬上餐桌的瞬间都引起我们的赞叹。


首先得说明自己不是一个“吃货”,文雅一点说不是“食客”。对什么事都后知后觉的我来说,“吃”更是木纳,当然无缘高调厨艺烹调了。直到最后二道菜上来时,厨师也一起跟着上来打招呼。啊,我恍然大悟今天这桌菜明显以红烧为特色,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素有“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面前呈现的是一道道重油、重色、重火功,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美食艺术是徽菜。徽菜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江南饮食中的一朵奇葩。


年轻清秀,文质彬彬的二个小伙子让人很难与这桌大餐联系起来。而明明是由27岁的大厨俊和21岁超二厨俩人一起打造的。我很好奇年纪轻轻的二个小伙子没有进过烹调学校呈现出来的碟碟锦绣,味道极致的菜肴是怎样炼成的?


眉清目秀的俊十七岁正值上大学的年龄,学习成绩不错的他在一贫如洗的家庭是供不起他上大学的,只身从安徽鲁江来到上海寻找早些年已在上海大饭店做厨师的表哥。刚来上海,不懂事谐,有了亲戚关系也不是马上可以进入厨师这一行的。他先打工做了二年烧烤,渐渐熟悉了一些抓、烧、烤,菜质的习性后跟着表哥在大饭店厨房里也以抓菜配菜开始,冰雪聪明的他学一招显一式,一年下来已经锤炼成有模有样的厨师了。从此,他不甘在一个地方学生意,转辗许多有名饭店,拿着低薪跟着大厨学做各色菜肴。可是有人能抓菜、配菜一辈子都做不了厨师,也有人学了多少年都升不了大厨的。俊做到了!凭着他的一种灵感,一种对做食物的热爱。今天小伙子已成了出色的厨师,羡慕多少人!俊刚好来上海闯荡十年,且赢得了一万二千月薪。俊,你真行!


超和俊是堂兄弟,却有着一个更悲惨的家庭。超的出生是因为他的哥哥在乡下八岁时溺水死了,母亲在怀他七个月时,在外做建筑工的父亲从高楼坠落半身不遂母亲从此半疯半癫地带着他还要照顾残疾的父亲。安徽乡里人非常义气,再穷也要抱成一团,超几乎是被村里张姓人一起养大的,十三岁的他已从乡下来到上海跟着表亲堂兄一起生活,做事。如果说俊非常要强,喜欢烹调而刻苦钻研,而超完全是被动的,空闲时间手指飞舞在游戏机上。用超自己的话说,谁喜欢每天做菜啊。而辈份比超小,年龄比超大的俊时时盯着他,“逼”他上梁山,终于让超也练成了烹饪好手。以下“香桂翘翅”是超独立完成的。他现在已担当起护养父母的责任。


我老是喜欢用专业眼光来看问题,就像我们有些外科医生,做了一辈子手术就是手脚“不利索”,那怕开个尾炎也有并发症;而有些年轻医生真是手术动作潇洒漂亮,缝合整齐,伤口干净。悟性,这大概就是悟性吧。小伙俩这么年轻,没有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却撑起了这么一个酒家,烧出了这么一桌味浓色重徽菜让我们口齿留香同时饱了食物的艺术美感,不得不感叹他们对烹调的悟性和食物的灵感。


现在,让我们看看小伙子的厨艺吧~~~


鲜菜色拉酱


巧克力色鹅肝片


一口软化木瓜块

 

柳丝绿叶齿留香


紫晶鱼子串珍珠

 

鸡望蓝莓消魂游


重色还是酱牛肉


糯而腻嫰鳗鱼卷


花蛤笑口出壳来


秋葵卷上培根衣


双蟹偎依情嬉戏


豆豉粉丝蒸鲍鱼


大象素雅亦风姿

 

墨色牛柳滑口溜


红彤亮艳油爆虾

 

火腿甲鱼串肠过


腌鲜桂鱼翘飞翅

 

什锦海鲜面疙瘩


红烧鳝鱼墨山药


生日寿面多滋味


千帆过尽终有影

 

清秀的左俊右超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看看咱们贝壳村,人们对“美食篇”有着高不下的热情足以让人体会林语堂大幽默:世界大同的理想,就是住在英国的乡间,屋里有美国的水电设备,有日本的太太,法国的情妇,还要有一個中国的厨子。可见“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心目中,烹调艺术在中国特有的位置。


(本文由徐福老师严谨校字,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20 09:5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