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那些人》完整展示之八:与人非故眼犹青——胡文彬

作者:量子在  于 2017-9-15 22:5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俚曲乱弹|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红学那些人》曾经文化艺术出版社与东方出版社出版,因当时情况复杂,受环境影响已经出版的本子曾被大量删削,对此作者深以为憾。现借本博客陆续完整展示原稿部分章节。                                                    
                                ————赵燮雨谨启


在张义春先生笔下,胡文彬之傻最有趣味。胡文彬主观上希望聪明而事实上经常犯傻。这是胡文彬不及王利器与吴恩裕裕的地方。该文描写胡文彬之傻多立足其对红学乱象的应接不暇,即张义春先生所谓之“在打转转中顾此失彼”是也。
胡文彬在纯粹的学术研究上有健康的心智,甚至也绝顶聪明。但胡文彬的现实生活智慧却不适合在红学世界行走。在吴恩裕部分我认为《红学那些人》写了三个红学傻子,其实俞平伯大体也在这个队伍。但俞平伯之傻从另一个方面看则转化为聪明——他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古人云:“遇诡诈之人,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这个观点形容俞平伯很合适。
胡文彬不是俞平伯,因为他很热情地用脑子,但胡文彬的脑子总用不在正点上,加上他的本质属于绝对的善良,所以胡文彬很有《水浒》李逵式的滑稽——越是挖空心思用脑子越是弄巧成拙。这一点在张义春先生笔下有表现,那就是他批评曲沐而不敢面对曲沐。
胡文彬的红学成就在张义春先生的笔下表现的最到位。在新红学史上,胡文彬大体排在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吴恩裕、吴世昌、冯其庸之后。这一点用张义春先生的话讲,叫“特别存在”。因为是“特别存在”,张义春先生就紧紧抓住这一点完善其本来面目。
                                        ————赵燮雨评论





与人非故眼犹青——胡文彬

“伟大的是《红楼梦》,不是红学家”
——胡文彬
说不尽真真假假一石头,猜不完大谜小谜满红楼,听不够奇谈怪论争不休 ,忘不了鸡争与鹅斗,想多少辛苦才人用意搜,可怜见转瞬白了少年头,数不清的奥秘,解不开的谜扣。呀!难坏了痴傻呆狂村学究,唤奈何再论几千秋。  
——胡文彬《红豆曲》
天生一副臭皮囊,傲骨嶙峋性乖张。
冷眼向天看世界,不拘一格著文章。
——胡文彬名片背面《自嘲》诗》

胡文彬,名取论语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身材长大魁伟,紫棠色面皮,文人武相、厚貌深情,一口东北口音,;年近古稀亦凛凛然腰板挺直。
胡文彬秉赋仁厚、尊道贵德,少年时即兼几许呆滞气,年长尤好犯晕,寻常之事很久才可回过神来。胡文彬兼胆汁质和黏液质两种气质类型——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对传统与既存秩序多有敬畏之心。
     胡文彬平生嗜书如命——购书、读书、以书为伴,以书怡情,以书入梦。亦无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要碳酸饮料。取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意,胡文彬命名自己书室曰“无涯斋”。胡文彬喜欢夯实而适用,拒绝过分工精巧的东西。他有几个大型木制书架,真材实料,梭口粗壮如椽。
胡文彬具备童话人格,是有名的武侠迷,曾主编《中国武侠小说辞典》,尤其爱读金庸的小说,诸如《射雕》、《飞狐》,读来或豪气干云、血脉喷涨,或泪光闪闪、伤心欲绝,金庸曾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
一、伟大与滑稽的二重组合。
     胡文彬是伟大与滑稽的二重组合,有时可怜而可笑,有时高大而磊落。
1、人是长厚一路,性情多属和平,惟于听断上稍欠明白。
胡文彬平易而仗义。胡文彬最喜周济落魄士子。若高若低,俱不怠慢。人有向他请教的,他诲人不倦、不厌其烦;人有求他推荐发表出版的,他多方奔走,尽力成全。他曾经施惠于杨兴让,王君廷、陈林、张兴德、胡楠、霍氏姐弟等草根,曾被邓肖达赞为“中国最能奖掖后进的红学家。” 胡文彬喜欢为人打抱不平。胡文彬看不惯有人通过诋毁周汝昌显示自己的伟大。在周汝昌去世后,胡文彬曾经愤怒地说:“不能喝着周汝昌的奶,还骂周汝昌的娘。”“否则红学会死。”
胡文彬是红学的大贤人,也是红学的大恶人。作为大贤人与大恶人,胡文彬的性格最没谱最多变。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轻而无备,性急少谋,行事凭感觉,说话凭直觉,常常在修正,常常在变化。
胡文彬能对一个人有利,也能对这个人有害,他是希腊神话中的赫卡忒,随心所欲地施舍幸运与厄运。霍氏姐弟《红楼解梦》出来后,胡文彬先是不辨皂白抢着为人家作序说:“觉得颇有新意,那立论的角度就不同于一般,考证的细密也出人意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一部红学“研究专著”。作者“这种献身于学术、对事业执着地追求精神是多么可贵而令人敬佩啊!”。但对霍氏姐弟的狼子野心有所认识之后,借回答田荣“谈谈《红楼解梦》”的提问,他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答道:“《红楼解梦》是霍国玲、霍纪平姐弟合著的,发行量很大。霍家姐弟参考《红楼梦》及已有的红学考证成果并借助于脂批,做出了分析推论,认为《红楼梦》写了曹天佑(曹雪芹)与表妹竺香玉(林黛玉原型)的合离欢悲。竺香玉被迫入宫为雍正(胤)妃。曹与竺,合伙毒死了雍正。显见,纯属子虚乌有。对这本书,媒介给予很高的评价。如说200年来,只有他霍某人与戚蓼生读懂了《红楼梦》;又借北京学生之口,说霍是当代最‘××”的红学家’,这种言论,不实事求是,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
胡文彬江湖义气第一桩,对任何人都没有敌意,非常在乎做草根红学的活菩萨,但也积极张扬精英情结,坚决抵制下三滥。他是第一个在公共场合批评刘心武者,认为其“红楼梦是公共学术空间” 的观点是误导。他说,“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关注《红楼梦》,如果中国人民都热情地来读《红楼梦》,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很好的事情。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号召大家来做红学家,因为学术永远是少数人的事业。”我们不能只看现象繁荣,而要看事实。表面上现在是出了一大堆书,但很多书根本就是把旧书改头换面之后重新出版,一点新的东西都没有。我们需要的学术著作是创新,而不是翻炒旧东西。现在很多人出书都是看重一个“钱”字,出版家是,作者也是,这真的是学术的悲哀,红学的悲哀。现在所谓的“红学热”是一种发高烧,是虚热,繁而不荣,是塑料花装饰出来的繁荣。“如果三个人中就能砸中一个红学家,那是非常可悲的事。”
胡文彬在打转转中顾此失彼,在顾此失彼打转转中的胡文彬让欧阳健看得最清楚。欧阳健曾经说,在1993年到1994年之间,胡文彬屡遭冯其庸压制,在冯其庸的压制下胡文彬凄惨不堪,气得一张四排大脸通红。于是胡文彬陡然而生几许小姐的脾气,拍着胸脯表示要支持欧阳健的红学观点,要通过支持欧阳健给冯其庸些好看。他曾经主动写信联系欧阳健和曲沐,说真理就在他们这边,鼓励他们咬紧牙关与冯其庸见上下。后来冯其庸稍微退让,其实也就是哄他一哄,胡文彬就破泣为笑,进入妄想状态,还第一个提出“封杀欧阳健”的口号。胡文彬与贵州大学曲沐是大好朋友,曲沐曾出版《红楼梦会真录》,其中有些向传统红学发难的话,胡文彬就觉得大不自在。不过因为顾及过去的关系,胡文彬也不好直面批评曲沐,就化名“余力”,在《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三期对曲沐进行批评。不过事后终归不安,1997年北京举办国际《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不知情的曲沐主动与胡文彬打招呼,胡文彬就装个没听到没看到敷衍。
2、老实而是非与是非而老实。
因为胡文彬最没谱,因为胡文彬最多变,红学中人就照着他的没谱与多变,做出些也真也假的大文章。(1)胡文彬是欧阳健极力拉拢并寄有厚望的人物①;(2)胡文彬是曲沐等极力炒作的所谓在莱阳红学研讨会上被冯其庸拿掉副会长职务的窝囊者②;(3)胡文彬是陈林极力栽赃的《红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与香港明报记者一席谈》的主角③;(4)胡文彬是梁归智笔下曾经披露《红楼梦学刊》不够磊落的发稿内幕的泄密者 ④------
胡文彬没谱是老实,胡文彬多变是糊涂,胡文彬的老实与糊涂与周汝昌的机巧与聪明互为一形击。周汝昌善是非,善玩人,一部曹雪芹佚诗案,全是周汝昌聪明周汝昌机巧的故事;胡文彬则经常被是非、被人玩,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流落爹不疼妈不爱的尴尬。周汝昌欲谋人,必先全我身,胡文彬不谋人,不知有我身。胡文彬曾经支持陈林进行红学研究,陈林就呼吁胡文彬弃暗投明埋葬新红学。但胡文彬不愿意脱离正统红学的营垒,陈林就对他行反间计,对他上下其手。他说胡文彬曾说,史树青、冯其庸极力肯定的北京市通县张家湾“曹雪芹墓碑”,‘当然是假的’,有关部门“早就知道是假的”,他说胡文彬还曾经说,胡文彬针对正统红学的学术打假不满,有人“高喊红学界要打假,甚至蔑视法律指别人是‘骗子’,这哪是学术讨论,简直是制造学术陷害。谁是‘骗子’?不同意你们观点的人就是‘骗子’?那你们自己又成了什么?别太霸道了!” 
3、特别存在与尴尬人生。
胡文彬是与顶级红学家不相上下的特别存在,胡文彬是再高半寸就可以成为顶级红学家的特别存在,因为胡文彬的存在特别,所以胡文彬的红学形象最丰满最尴尬。胡文彬具备挑战冯其庸的实力,故胡文彬偶尔对冯其庸有不臣之心,偶尔也使几手傲慢与粗暴。据王畅说,1996年10月16日,北京北普陀影视城举行曹雪芹祠堂落成典礼,此事因是周汝昌倡议,冯其庸就严禁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士出席,并声言“谁也不许去,谁去谁先调出红研所”。 胡文彬见不得冯其庸的霸王姿态,就对人说:“我就去,看他敢动我一根毫毛”,于是领邓庆佑等前往。
但胡文彬毕竟不是冯其庸,所以胡文彬也最惆怅。胡文彬最大的惆怅在于与冯其庸存在半寸的距离。因为这半寸的距离,胡文彬的一切都注定要画猫类虎,凡有所为必然导致在尺度的把握上松紧失当。自然冯其庸有惆怅,但这惆怅却是阳光下面的,要说阴影,也是灿烂的阴影。
二、辉煌的红学事业。
     胡文彬生活中懵懵懂懂,学术却冰雪聪明。胡文彬一生尴尬于冯其庸庞大的身影之中,有冯其庸的存在,他的黑夜比白天多。但他也是新时期除周汝昌外唯一具备挑战冯其庸的实力人物。
胡文彬早年的生活很辛苦。他父亲是泥水匠,八级瓦工。他年纪六七岁后,时常跟着母亲,到三四十里路外的亲戚家“告贷”,宛如刘姥姥的孙子板儿。读小学时,每天放学要上山打柴,之后在小油灯下温习功课。
胡文彬是辽宁大石桥人。辽宁大石桥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金牛山古人类遗址、前砬山烽火台、黄丫口旅游风景区、迷镇山风景区等,都在大石桥辖区。胡文彬幼年发育很慢,已经三岁多,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引起他的注意,每天全部的事情就是坐在摇椅上咂吮指头,家里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傻子。胡文彬11岁才上小学读书。胡文彬读小学时几乎比其他同学高出一个整头。班上同学都弱小不堪,他们就管胡文彬叫“胡大爷”。胡文彬早年的读书很刻苦。由于家境不富裕,胡文彬上学前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过任何书籍。小学三年级之后,搬到了奶奶家住,因为村子大了,才有机会接触些像《白毛女》这样的小人书。
胡文彬真正意义上读的一本书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同时还有方志敏的《清贫》。胡文彬约在十四、15岁时,开始从村里的读书人借《隋唐演义》读。老师上面讲课,他在下面津津有味,一次被校长发现了,还被丢粉笔头砸脑袋。尽管如此,胡文彬却继续对俗文学津津有味,看完《隋唐演义》,又读《薛仁贵征东》,直到校长把他的课外书没收了才作罢。 
胡文彬高中毕业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任教育部长陆定一提出了《高教60条》,号召学生读书,胡文彬被保送上了大学。从此他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因为书读的多,被同学们称为“小杂家”。他说,“我记得那会儿我每天夹着一个垫子,一下课就冲锋似的冲到图书馆,晚上不到十一、二点不回来。”
胡文彬认识李希凡是他立足红学的重要一步。1973年“全民评红”,当时发配郑州大学中文系的蓝翎回到京,与李希凡一起修订他们的成名作——《红楼梦评论集》三版后记,地点在朝内大街166号人民出版社,而人民出版社是胡文彬供职的单位。工作之余,蓝翎常在院中与人聊天,李希凡隔三差五也骑自行车来一回。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文彬认识了两位仰慕已久的毛泽东所称的“小人物”。
也基本在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庚辰本呈送毛泽东阅读,大字本也送政治局其他领导以及宣传部门负责人,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袁水拍是其中之一。袁水拍属心细之人,把这“特供” 本《红楼梦》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红楼梦》对照,发现两者多有不同,在品相上,前者远高后者。于是,袁水拍遂给“江办”(指当时的江青办公室)写信一封:认为《红楼梦》现行本弱于古本,反封建战斗性不足。信后,袁水拍附建议组织人重新校对《红楼梦》。袁水拍的建议得到“江办”高度重视,“江办”马上复信,令袁水拍负责组建校对班子。袁水拍本人并不研究《红楼梦》,当时国内最有红学话语权的是“批俞评红”的干将李希凡。袁遂请李希凡代为起草一份报告,详尽说明“庚辰本”和“程乙本”的不同。
李希凡对《红楼梦》的版本无专门研究,遂找中国人民大学挚友、时在北京市委宣传部“洪广思”大批判组写评红文章的冯其庸,以及在版本考证方面颇有心得的胡文彬。三人的分工是:冯其庸负责对照前80回,胡文彬负责后40回,两人做一星期的案头工作,把资料送到李希凡家,李希凡总其成。
胡文彬的红学成就以《废艺斋集稿》辨析与程伟元研究最引人注目。此中还有合作者周雷。胡文彬与周雷都出自吉林大学历史系,约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二人打得火热,曾合用笔名“文雷”,联合发表文章近20篇,涉及《红楼梦》著作全、版本以及思想艺术各个方面。
1973年,他们发表第一篇红学论文——《猛烈冲击封建制度的思想家曹雪芹》;1974年,又发表《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析疑》;1976年,再发表《程伟元与红楼梦》。此三个文章都是抗鼎之作,特别是《程伟元与红楼梦》,根据新发现的材料,重新考订了程伟元的生平,填补了红学史上的一个空白。胡文彬与周雷的合作除单篇论文外,还合作编写了《台湾红学论文选》、《海外红学论集》、《香港红学论文选》,这三部作品曾经极有影响。
胡文彬、周雷认为程伟元的身份不止书商,高鹗续书的说值得商榷,高鹗在协助程伟元整理《红楼梦》时只做过一些文字的添补工作。1、在历史资料中,少有人说高鹗续《红楼梦》。张船山诗注说是“补”,“补”和“续作”是不相同的,高鹗和程伟元的“叙”和“引言”对“补”字作了说明,即补遗订讹。2、清人震钧说过高鹗续《红楼梦》。但属道听途说。四川发现的《遂宁张氏族谱》中,所谓“汉军高氏”并非高鹗。而是汉军高瑛(东冈)之子高扬曾。3、高鹗的履历已经发现,他的年龄和以往许多专家的评论大不一样。
胡文彬、周雷的合作文章多发表在纯学术刊物《文物》上。《文物》创刊在1950年,是全国文物考古界重点刊物,也是我国对外宣传科研成果的主要窗口。胡文彬、周雷在《文物》发文都不到40岁,大陆甫一发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双料教授潘重规立刻转载海外。于是大陆文坛瞬时冒出李希凡、蓝翎而外的另两个头角峥嵘的“小人物”文雷让海外兴趣不已,但当时闭关锁国,海外究竟也不明白这“文雷”谁人何氏。

附录:
胡文彬,研究员,笔名鲁子牛。祖籍山东黄县,193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九区瓦盆窑村,1956年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196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曾任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编辑、《新华文摘》编辑室编辑,1987年2月调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任副所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央视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副监制、电影《红楼梦》顾问等。
胡文彬传略曾被辑入不少辞书中——《中国文学家辞典》、《红楼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华人物大典》、《世界名人录》。在红学界,胡文彬的著述仅次于周汝昌,估计在四十种左右。曾主编或合编《中国武侠小说辞典》、《金瓶梅风俗释典》、《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新编丛书》、《海外红学论文集》、《香港红学论文选》、《台湾红学论文选》、《高鹗诗文集》、《红学世界》、《红学丛谭》等。其独著作品有:《红楼梦叙录》、《红边脞语》、《列藏本石头记管窥》、《红楼梦在国外》、《红边漫笔》、《红楼放眼录》、《红楼梦探微》、《梦香情痴读红楼》、《红楼梦子弟书》、《红楼梦说唱集》、《红楼长短论》、《酒香茶浓说红楼》等二十余部,另有论文、散文、杂文、随笔200余万字。论文《一杯梦酒上红楼》荣获第四届文化研讨会论文一等奖,《茶香四溢满红楼》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胡文彬创造了平均每年出一部专著的奇迹,被同行们称为“造书的机器”。 胡文彬搜集并珍藏的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资料为世界之冠,他很自信地说:“如果世界上有哪家图书馆或个人站出来说他们的红学资料比我多,我会立即将我收藏的全部资料奉送给他。”


附录:胡文彬“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
胡文彬维公元2003年10月14日,岁在癸未玄月寒露后五日,嘉岁吉辰,举国红学代表百余人齐集北京宣南大观园,公祭中华伟大作家曹公雪芹逝世240周年。余以敬仰之情躬逢盛典,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特为文以祭曰:
   呜呼!曹公雪芹,遥想当年,籍甚芳誊。原本汉人,掳为奴隶,沦落入旗,世代包衣。忆昔公之高祖振彦从龙入关,军功显赫,变泰发迹。至公之曾祖玺始,久驻江南,三代四人,父亡子继,织造罔替,恩隆嘉惠,萱瑞崇锡!噫!公生不逢时,繁华瞬息,广陵梦散,白下成忆。家遭突变,归旗还籍。十七间半,崇文旧寓。奈何时乖命蹇,运败无彩。告贷无门,燕市悲慽。衣食无计,离群索居。庐结西郊,衡门茅篱。绳床瓦灶,冷巷雨凄。然则公生而禀山川灵秀,丰神迥异,傲骨嶙峋,雄辩不羁。卖画沽酒,一洗胸臆。举家食粥,一病无医。霜剑凌弱,风刀相逼。年未五旬,魂归太虚。时在壬午,梦断除夕。哀哉雪芹,甲子四复,《梦》在人去。日月同悲,天地共泣!
呜呼!曹公雪芹,补天之才,为世所弃。壮志难酬,托之椽笔。梦觉红楼,血凝泪聚。十年辛苦,经天纬地。千古情痴,石头为记。笔力通神,传之美誉:情者无价,仁者无敌,旷世栋才,惟公伟奇!
    呜呼哀哉!尚飨!
    附记:是日,余参加公祭活动,面聆时贤高论,不胜唏嘘。归来灯下凝思神往,撰此一文,聊表缅怀之情云尔!
注:
① ②见欧阳健、曲沐、吴国柱所编之《红学三地书》。
③《红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文最早见于2009年8月22日星岛论坛,原题为《红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与明报新闻网记者一席谈》,陈林博客8月27日转载此文,题目改为《红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胡文彬与明报新闻网记者一席谈》。后胡文彬委托郭征帆同志在中国古代小说论坛作如下声明:称自己从来没有发表那样的谈话。
④梁归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说,胡文彬披露《红楼梦学刊》发表贾穗之《一篇贬人扬己的歪曲历史之作——驳议周汝昌先生的〈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时意见分歧。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08: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