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监管重拳之下,在中国支付市场称霸多年的“直连银行”模式开始瓦解。据最新消息,中国银联已经与微信支付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展微信支付条码支付业务合作,这意味着未来银联将同样能够使用微信支付。微信支付与银联对接,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侨报记者王伶羽北京报道】根据最新消息,中国银联已经与微信支付(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展微信支付条码支付业务合作,这意味着未来银联将同样能够使用微信支付,目前众多银行都已经通过接入银联获得了微信支付业务。
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并无影响。但对于金融监管而言,却是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在这个金融面临系统性风险的时代,所有的支付机构都需要与网联、银联这样的国家队来对接。”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表示。
加入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中枢
微信支付此次接入银联,是响应去年 12 月大陆央行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其中明确规定,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必须通过央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实施时间为今年 4 月 1 日。
在此之前,央行已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网络支付业务”停止“直连”模式做出规定,要求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在今年6月30日迁移到网联平台处理。由此,线上线下全面规范。
这也被视为“断直连”的“大限”。所谓的“断直连”是指在此前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直接连通结算的过程中加入一个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中枢。
“直连”模式下 银联一度被屏蔽
近年来,由中国互联网巨头创造的“直连”模式完全改变了中国支付生态原有的“四方模式”——“发卡行—卡组织—收单方—商户”。在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看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彻底屏蔽了央行和银联,对把控金融风险十分不利。目前这些问题已严重扰乱金融市场。
“无论是中共十九大还是去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出了明确部署,预计今年监管力度将继续趋严。”李易说。
央行行长易纲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也进一步表示,这一系列措施是出于支付系统的公平竞争和安全考虑,“中国的手机支付和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面,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风险,我们就需要在鼓励竞争中防范风险。”
根据今年3月曝光的微信支付条码业务接入银联的初步方案,其描述的四方模式是在原先“支付宝/微信→商户→收单机构→支付宝/微信”交易路径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银联”。交易路径成为“支付宝/微信→商户→收单机构→银联→支付宝/微信”。
但目前暂未看到有关支付宝与银联合作的消息。对此,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表态称:“我们和支付宝既有竞争,但肯定还是会有合作的,每个机构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如何分配清算关系或将成新难题
可以看到的是,在“断直连”的大限下,银联、网联两大清算机构正迎来正面较量,或许将改变中国支付市场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据大陆媒体报道,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介绍,与银联 100% 国有资本的背景不同,网联股东中还包括了支付宝、财付通等八家支付公司的参建和入股。
另外,网联是纯粹的清算机构,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没有竞争关系;而银联既是清算机构又提供支付(比如它自己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在条码支付业务上,银联和网联都可以做。按照监管要求,支付机构必须接入网联,同时也可以接入银联。”薛洪言说。
但按照规定,一笔交易只能有一个清算方,第三方机构选择哪家清算机构,或者说如何分配清算关系将成为新的难题。
在银联“牵手”微信之前,去年 8 月才成立的网联率先跑通首单。3 月 31 日,由渤海银行作为收单方发起的一笔 1.88 元(人民币,下同)的微信支付交易,“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参与转接,最终成功支付。
截至目前,网联平台已接入并启动迁移340余家银行以及100余家支付机构,累计完成资金交易转接清算100多亿笔,成功交易金额近3万亿元。
而银联动作稍显“缓慢”,今年一月宣布,新一代无卡业务转换清算平台全面上线,同时宣布该平台与包括17家全国性重点商业银行、180余家区域银行在内的主要商业银行完成联网,另有上百家支付机构和银联达成合作。
事实上,不仅如此,银联和支付宝/微信、网联和支付宝/微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同样暗流涌动。
根据中国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易观”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7年第四季度支付宝和财付通市场份额一升一降,其中,支付宝市场份额占比从三季度的53.73%扩大0.53个百分点至四季度的54.26%;微信支付从三季度的39.35%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至38.15%,缠斗进一步升级。
在政策压力之下,留给支付宝的时间已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