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生与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

作者:白露为霜  于 2016-7-7 21: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浪迹天涯|通用分类:留学生活|已有29评论

关键词:巴黎, Catacombs

我小的时候和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老邻居总说我那时有点忧郁,心事重重的。其实我是在想一些我不该想的事情,比如“我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类问题。也不仅仅是思考我个人的生死,还包括人类会如何消亡 (是灭于核战、环境恶化、外星人入侵、还是机器人反叛),以及我们所在的宇宙最终毁灭 (Big CrunchBig Freeze还是Big Rip)。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题目,但思考它们不会让你成为开心的小女孩。

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不死的方法 - 不吃饭。因为大人们一直说:你要多吃饭,这样才能长大。反过来,如果不吃饭,你就长不大,就不会变老,当然也就不会死。我觉得这个方法理论上讲得通,虽然实际操作有困难。在发现我的方法不可行之后很是郁闷了一阵子,我有点愤怒,这些大人怎么就像没事一样的继续过日子,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会死的吗?还不赶紧想办法。

中国人对死亡一向很忌讳。季路有一次问孔子,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不懂得生,如何懂得死”(未知生,焉知死”)。夫子的意思似乎是先搞清生的意义,然后才能懂得死,但他这种躲避的态度却影响了后代。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成了避之不及的题目,最后连“死”这个字都不能提。儒家对死亡避而不谈,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这为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生死观提供了空间。外来的佛教至少为死亡提供了一种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个进步。

 

骷髅墓

 

巴黎有“光明之城”(City of Light)的美称,1200万人居住在这里,热闹非凡,即使是半夜也是灯火通明。但较少为人知的是巴黎还有一座“黑暗之城”,600万亡灵最终的休息地,这就是世界最著名的藏骨堂 - Catacombes des Paris。我其实更喜欢它的旧译名:“骷髅墓”。后来有人怕刺激了国人脆弱的心脏,将译名改成了“巴黎地下墓穴”,反而失去了原名的生动。

Catacombs的前生是一座石灰矿。中世纪的工人在巴黎的郊外开挖了数百公里的矿道采掘石灰岩用于房屋建设,后来城市扩大,这些矿的所在地也被市区吞并,成为巴黎的地下迷宫。到了1780年,巴黎的死人同活人争地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巴黎市政府下令将城里各大墓地的遗骨一并移到废弃的石灰矿里。17804月开幕式开始,巴黎最大的公墓Les InnocentsCatacombs 的入口之间的大道上每天晚上都有教士们带领着黑布覆盖的车队通过。这样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清空巴黎的大多数公墓。最后统计,有600万人的遗骨被存放在此。

巴黎骷髅墓的入口在赛纳河左岸的Avenue du Colonel Henri Rol-Tanguy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绿屋里。我们在开门前半个小时到达,发现已有很多人排队。不多久,排队的人群就增加到数百人,以年轻人居多,其中不乏美国人。10点钟开门之后队伍移动很缓慢,后来才知道管理人员一直在控制进入地道的人数,在同一时间不超过200人。

游客从入口走下一个很长螺旋楼梯进入狭窄的矿道。这里的寂静只偶然被排水管的滴水声所打断。在昏暗的灯光照射下,游客们跌跌撞撞地向前行。这样走了大约1.5公里,人们来到一座石门前,门框上用法文写着“停止,这里是死亡的帝国”(Arrête! C'est ici l'empire de la Mort)。骷髅墓到了。

在来之前我有点担心看过骷髅墓后会夜里做恶梦,后来才感觉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刚进入墓室时的视觉冲击是难免的,但深呼吸几口,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墓道里无数头骨和胫骨被整齐堆成的五英尺的高墙,骨堆的深度有的地方达到80英尺。这种存放的方式给原本阴森恐怖的墓室平添了几分美感。墓道时常可以看到拉丁文或法文书写的墓碑,督促访客反思自己不可避免的结局。一块是这样写的:“幸福是那些在死神永久的注视下完成每一天当做的事的人们。”另一块则更加直接:“我们就是你,你将来也会是我们这样。

从生死观上来看,基督教文化的确比中国文化更加坦然和豁达。成为基督徒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从容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亲爱的,我们死后要去天堂。”天堂在哪里?“天堂是个很美的地方,比这里好多了。”圣经上说:“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要将这事放在心上”。这是为什么许多西方绘画上都绘有钟表,提醒人们时间不多了,赶紧认罪悔改。罗丹的“思想者”原来是“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的组雕之一,坐在地狱的门口苦思冥想。

一个小时以后,游客们从墓道里爬出,面色煞白,鞋子上沾着白色的石灰的痕迹,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人肯定在地下傻傻地看骨头。”回到地面后还有最后一站 纪念品店Comptoir des Catacombes,买一个画着骷髅的茶杯,或者写着“保持平静,记住你也要死的”T恤,你的Catacombs之旅就算完整了。

 

巴黎生与死

 

即使你不是印第安那-琼斯,或者是古墓俪影(Tomb Raider)的劳拉,你一生也绝对应该去一次巴黎骷髅墓。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很独特,很新奇的地方。对更多的人来说,访问骷髅墓给他们一个思考人生最永恒的命题的机会。

生和死永远是相辅相成。没有生自然就没有死,而死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后代腾出地方,造物主就是这样设计的。假如某种生物达到长生不老,这其实未必是件好事。新的生命就无法出现,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没有新的生命,也就没有了生物进化,这个物种离灭绝就不远了。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事实上很多人需要先懂得死,才能明白生。人只有接受在某一天要离去这一事实才能将死亡放下,才能将有限的时光活的更有意义。这是人生的一个大秘密。

 

以下照片摄于2016年5月

门口排队等待的人群

出口处的纪念品店

写着“保持平静,记住你也要死的”T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18 回复 fanlaifuqu 2016-7-7 21:42
慢慢读,享受又增知!
11 回复 fanlaifuqu 2016-7-7 21:46
这些事情不可能不想,想多了很难轻松愉快。
14 回复 十路 2016-7-7 21:55
写得真好。 了不起,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就是你,你将来也会是我们这样。”  如果死了只剩这,或者连这都不剩也是一种信仰,只是说明不了更可信。
12 回复 徐福男儿 2016-7-7 22:52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令互相之间的理解变得不容易。
8 回复 前兆 2016-7-7 23:13
"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成了避之不及的题目,最后连“死”这个字都不能提。儒家对死亡避而不谈,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这为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生死观提供了空间。"
但我觉得“避之不及”比“轮回转世”更接近科学!
10 回复 light12 2016-7-7 23:41
哈哈 人其实是不死的
15 回复 jc0473 2016-7-8 01:03
谢谢分享!还是轻松愉快点儿好
15 回复 评评灌灌 2016-7-8 02:09
"从生死观上来看,基督教文化的确比中国文化更加坦然和豁达。成为基督徒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从容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亲爱的,我们死后要去天堂。”天堂在哪里?“天堂是个很美的地方,比这里好多了。”圣经上说:“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要将这事放在心上”。这是为什么许多西方绘画上都绘有钟表,提醒人们时间不多了,赶紧认罪悔改。罗丹的“思想者”原来是“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的组雕之一,坐在地狱的门口苦思冥想。"

值得反复思考的文字.

赞!
14 回复 xu3331 2016-7-8 08:38
几度到巴黎,均系途径,来去匆匆,无缘去拉雪兹神父墓地(Cimetière Père Lachaise)一游,遑论 Catacombe。两者地上地下,后者的  Cata,希腊文意为  地下。

总有些华人死活热爱中国文化,其实,中国文化真那么了不起?井底之蛙呢。就说那个不得了的孔子,至今共产党效法 Wal-Mart, 到处开设孔子学院。可是当年黑格尔读到“论语”译本,大失所望,道是:此书毫无哲学味。而且黑氏幽了一默:为了孔子那么大名望,此书最好不要再翻译了。

当年与一同学讨论,我说孔子是实干家,算不得哲学家。他小人家沉吟片刻,作深呼吸,慢慢道:那要看什么算哲学。-----  中国人老奸巨猾有,小奸巨滑也有。

希腊人纪元前多少年便悟出:我们不能二次踏入同一条河。而几乎同时代,这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相比之下,孔子除了感叹光阴似箭,还有啥?孔子就弄些毫无意思,却永远不错的东西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学要害在于那套伦理观念,即人际关系,而孔子是提倡君君臣臣这套的。故而鲁迅一语道破:孔子是历代权势者捧出来的。

孔子不学无术,却又会卖乖。学生问生死,孔来个 ”未知生,焉知死“ 。后来另一学生追问,夫子居然答:等你死了就知道了。先藏拙,后竟恼羞成怒。这样的大成先师、、、还好意思教导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这番絮絮叨叨,是因为,至今仍有权势者,马列之外,企图乞灵于孔子。更其乖谬的是,这个孔子,又是被毛彻底否定的,而这权势者又是言必称毛。大概如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正合有部电影一句台词 ”墨索里尼永远有理“。

对于死亡的态度,应该说西方人更为理性、客观。中国人大部分精力耗在人际关系上,大则政治斗争,小则婆婆妈妈。”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你看,关心的就人间这点是非。可人生短暂,身后的冥冥浩瀚却是无边无际,能不思考?北美一些大学有专门的系科研究死亡,西方宗教无不讨论天国。说起佛教,其实,印度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是白种人,佛教的轮回学说符合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说。

死亡并不可怕。  ”圣经“:你来自尘土,必将回归尘土。”心经“ :不生必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呵呵,不增不减,这不就是洋人说死亡是  recycling ?不就是物质不灭?

广东人连 4 这数字也忌讳,那么怕?洋人有些女子耳环用两个骷髅,十分有意思。区别是,人家有追求未知世界,出了国,要出洋;发现新大陆,要去月球。中国人就跟着别人屁股后面。现在居然说冒牌假货比真货质量好。
12 回复 sissycampbell 2016-7-8 10:41
问候白露,文章极其深刻,是每一个人不可逃避的问题及结果。反正迟早要面对,知道时间越来越少,就要珍惜剩下的每一刻!
10 回复 ryu 2016-7-8 10:56
很好么,现实唯物主義者的观念。
6 回复 ryu 2016-7-8 10:56
xu3331: 几度到巴黎,均系途径,来去匆匆,无缘去拉雪兹神父墓地(Cimetière Père Lachaise)一游,遑论 Catacombe。两者地上地下,后者的  Cata,希腊文意为  地下。
谢谢xu 老兄的感慨。
8 回复 白露为霜 2016-7-9 00:01
fanlaifuqu: 慢慢读,享受又增知!
谢谢翻老。问好!
16 回复 白露为霜 2016-7-9 00:03
fanlaifuqu: 这些事情不可能不想,想多了很难轻松愉快。
年轻的时候多想想,心理上过了这个坎,老年时能更轻松愉快。
8 回复 白露为霜 2016-7-9 00:06
十路: 写得真好。 了不起,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就是你,你将来也会是我们这样。”  如果死了只剩这,或者连这都不剩也是一种信仰,只是说明不了更可信。
谢谢十路。一切有型有状的都将衰变,包括骨头。来源于尘土,最终归于尘土。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结局吗?
16 回复 GuiHui 2016-7-9 01:01
白露的思想比我成熟的早。我小的时间一脑袋浆糊。大了以后才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觉得生命灰暗绝望,并且为此患了忧郁症很长时间。信耶稣成为基督徒以后才知道人可以不死并可以有更丰盛的生命。现在对生命不再忧郁和绝望了。
16 回复 十路 2016-7-9 01:46
白露为霜: 谢谢十路。一切有型有状的都将衰变,包括骨头。来源于尘土,最终归于尘土。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结局吗?
我觉得不管个人感觉好与坏,人的物质结构都是由基本元素组成,毫无选择,而人是否只有这与物质的组成有关倒是有选择的空间,所以才会有信仰存在。
8 回复 白露为霜 2016-7-9 07:46
前兆: "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成了避之不及的题目,最后连“死”这个字都不能提。儒家对死亡避而不谈,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这为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生死观提供了
孔子可以说:“我不知道”,这才是科学态度。至于轮回,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道理。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分子来源于尘土,最终要归于尘土,又被其他生命重复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是轮回了。
10 回复 白露为霜 2016-7-9 07:46
light12: 哈哈 人其实是不死的
这个我倒不知道。
9 回复 白露为霜 2016-7-9 07:46
jc0473: 谢谢分享!还是轻松愉快点儿好
    谢谢留言。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16:1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