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倍可亲 返回首页

唐贝勒的个人空间 https://www.backchina.com/u/34685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记录

经常看到企业的公关或宣传的人,非常佩服他们的语言沟通的技巧。
  • 新鲜人: 我这里有红包。 (11-23 08:46)
  • 唐贝勒: 谢谢您, (11-23 09:11)
  • 小康人家: 我也有红包。 (11-23 09:12)
  • 唐贝勒: 谢谢您,手机拿不到啊。 (11-23 09:50)
  • 浮平: 问好唐兄。 说得真实,因为有金钱回报作为动力 (11-23 22:52)
  • 浮平: 您提到了一个好话题。 (11-24 00:07)
  • 浮平: 和气生财应该算是继承传统,但有些也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是欺诈忽悠的花言巧语,听国内朋友说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 (11-24 00:08)
  • 浮平: 于是,受骗上当的难以找回公道,粗口吵骂有时是唯一的发泄渠道,转了一圈就回到了语言沟通技巧使用范围的局限性。(这只是多个层面之一) (11-24 00:19)
  • 浮平: 离公正的距离越远,文明交流的普遍性就越难实现。 (11-24 00:21)
  • 唐贝勒: 谢谢您,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解释或说明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11-24 04:16)
  • 唐贝勒: 当然包括我们网上之间的交流。 (11-24 04:18)
  • 浮平: 唐兄想过造成现象的原因没有,也就是说为什么人们在某些场合下不能像公关或者政宣那样具有语言技巧,或者不能持续? (11-24 04:22)
  • 唐贝勒: 谢谢您,人们都会或多或少的有双重人格,因为网络上可以有很多名字,况且实际现状是无法律责任,如果是实名制或许会好一些,会自我控制些,但又牵涉到隐私权的问题,靠个人的修养是解决不了问题,总之现阶段还是比较 (11-24 07:16)
  • 唐贝勒: 比较困难。众口难调啊。 (11-24 07:18)
  • 浮平: 您说得有道理。这是一种情况,如果故意用粗暴的语言刺痛对方,是因为没有各方面的约束,包括需求和后果。 (11-24 08:24)
  • 浮平: 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人习惯,相互间用某些粗语不在乎。比如,我认识一位年长者,一辈子说话都离不开“他妈的”,连妻子都烦,但改不了。 (11-24 08:26)
  • 浮平: 他并不是在骂对方,也有不少朋友,就是说惯了。 (11-24 08:26)
  • 浮平: 但在网络上,场合太大,相互间不熟,人都有面子,所以用语稍不注意就容易伤害对方。这些是需要有感觉的,避免为佳。 (11-24 08:28)
  • 唐贝勒: 现实生活中,有人温文尔雅,却不知在网络世界里如何或许,,,。也许有相反的,谢谢您! (11-24 09:43)
  • 唐贝勒: 网络世界确实给了我们另一个生存空间。 (11-24 09:45)
2017-11-23 08:17 回复|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3-2013 Backch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