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出火花之-再批《中庸》

作者:开来  于 2013-6-29 16: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哲史|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键词:再批《中庸》

2006-08-08

上篇讲到“中庸”就是“上下互通(意见)后再做事或更事”,而“中庸之为德也”的本意是“上下互通(意见)后再做事或更事才能够有被别人和自己都接受的做事方式,这才是有“德”之人的做事方式啊”。所以,“中庸”根本不是什么“中和之为用”,也不是“不偏不倚”地用,而是上下沟通之后再用。至于“不偏不倚”地用,我将在这次再叙。

大家可以看出:不管是郑玄的“中和之为用”,还是朱“老夫子”们的“不偏不倚”地用都是从人的“心”出发的,所以对他们而言,“修身养性”以炼就有一颗“不偏不倚”的心是极其重要的了。可问题是:事实证明世上从来就没有任何人有过所谓的一颗“不偏不倚”的心。那么又怎会有他们所要的“中庸”!

照你说来,那“不偏不倚”地用是不可能的了?不,有可能,但不是从“心”,而是从“物”,也就是俗称的“标准”。那什么才是“标准”?是感受?还是事实?

大家也许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感受?什么是事实?但大家要知道个人彼此之间所认同的经验感受不是一种事实,它只是一种经验感受的认同,但是对经验感受的认同却也是实践的开始。 那什么是事实?能感觉得倒的东西不一定可称为事实,比如:愚笨与聪明。因为衡量这些东西的是每个人所各自拥有的灵魂或“心”,在他们之间存有差别和不同。一个被某人感觉聪明的人,其他人可以认为愚蠢或一般。因此,要作为一项事实就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物,一个大家认同的标准物,一个能准确反映差别的标准物,在这个标准物前,每个人都能得出相同的感受,也就是“不偏不倚”。只有这样的感受才能称为事实,而当经验者开始寻求事实时,他的活动也就转变成了实践。这个标准物不是实践者本人,实践者需要一个独立于实践者与被实践的事物之外的第三者来充当标准物,而各种测量工具通常被选为充当这一标准物。所以,经验只能描绘感受,实践却能描述事实。

可以设想,当人们在他们所要实现的目标或目的中使用的是这些“不偏不倚”标准物,并依此在其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他们的活动方式,那末他们就一定会有一个被大家都认可的结果,也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结果。这也可以算是一种“不偏不倚”地用吧!因此我想,如果那些一定要坚持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倚”地用的人们,要是他们把郑玄和朱“老夫子”们的“心”换成“标准物”的话,也不失为是他们那种“中庸”的一种进步。

------------------------------------

注:人类的活动方式可以划分为:本能、经验、实践和劳动。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是其他活动方式的基础,它在某些方面的强弱对其他活动方式的优劣有根本和决定性的影响。经验是对具体的事物有印象和记忆,是个人经过与周围事物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自身感受,它对个人以后的活动有指导和提示的作用。实践是让个人所感受的经验通过所设计的实验变成事实并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能感受这些事实和接受这些事实,实践是人类对具体的事物进行的一种创新活动。而劳动只是对已经明了的具体的事物进行有规则、按制度地生产,劳动是一种可相互替代的人类活动。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5 18:4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