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出火花之-批《中庸》

作者:开来  于 2013-6-29 16:1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哲史|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键词:批《中庸》

2006-08-06

谈中庸就必须谈这经朱“老夫子”极力推荐而成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可有趣的是,如果你想找一下中庸的定义或什么是中庸,那对不起,《中庸》里没有,有的只是一个叫作“中和”的东西,原句摘录如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接下去就直接讲起了所谓的孔夫子的“中庸”。以后东汉郑玄发挥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而以后的朱“老夫子”们又把它解释成了“不偏不倚”地用。

真是怪不得,直到现在许多人对中庸还“是懂非懂”地以一句“不偏不倚”来描述,至于什么是“不偏不倚”和如何做到“不偏不倚”,那要不是你的心要先“不偏不倚”;要不然那就是孔夫子的事了,都是他提出的吗!真是十足的无耻,十足的诬陷。无耻:都两千多年了,你都在做什么?有谁能知道你这隔了肚皮的心;诬陷:还说这是孔夫子讲的,孔夫子讲中庸在论语中只有一句,那就是:“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6·29)

那什么才是我认为的中庸?首先,孔夫子是不讲“心”的,孔夫子讲的是“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而什么是“德”?《说文》谓: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直从心。也就是说“德”的基本要求是:你的行为要能够被别人和自己都接受,从心里面接受。那么什么是“中”?《说文》谓:内也。从口,上下通。有上下互通之意。而“庸”;则《说文》谓: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所以,“中庸”就是“上下互通(意见)后再做事或更事”;联系起来,“中庸之为德也”的本意应该是“上下互通(意见)后再做事或更事才能够有被别人和自己都接受的做事方式,这才是有“德”之人的做事方式啊”。我想这是符合孔夫子所述的原意,而不是什么“不偏不倚”地用。至于“不偏不倚”地用,我将在下次再叙。

总之,我实在地认为《中庸》所述的内容根本就不是孔夫子所提倡的的儒学,它要是算作儒学的话,那也只能是孔夫子所称作的小人之儒学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4 10:0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