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恶”VS. “恶之平庸”

作者:杨立勇  于 2020-11-24 07:1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杨老师翻译笔记)
 
“平庸之恶”VS. “恶之平庸”
 
近年来变成热门词的“平庸之恶”,是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报道了“阿道夫艾希曼世纪大审判”之后出版的一本书的副标题。它的英文其实是“the banality of evil”。如果按照准确标准的翻译,应该是“恶之平庸”。按照标准的翻译原则,
“平庸之恶”的英译应该是“the evil of banality”。
 
那么“平庸之恶”可以等同于“恶之平庸”吗?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吗?
 
汉娜阿伦特提出“the banality of evil”这个概念,是对应康德提出的“radical evil”的概念。康德的“radical evil”指的是什么?应该如何翻译成中文呢?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Radical evil (German: das radikal Böse) is a phrase used by German philosopher Immanuel Kant, one representing the Christian term, radix malorum. Kant believes that human beings naturally have a tendency to be evil. He explains radical evil as corruption in a human being that takes over them entirely. It has their desire acting against the universal moral law. The outcome of one's natural tendency, or innate propensity, towards evil are actions or "deeds" that subordinate the moral law. 
 
康德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此,他的“radical evil”翻译成“本性之恶”刚好天衣无缝。
 
无论是康德还是阿伦特的概念,“evil”(恶)都是概念的主体,“radical”(本性的”或者“banal”(平庸的)都是“evil”(恶)的属性。康德认为,恶出自人的本性,因而具备着主动和激进的性质;阿伦特则认为:邪恶不一定非得是面目狰狞的恶魔。它往往出自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的平庸之辈之手。
 
而在“平庸之恶”这个概念里,“平庸”是概念的主体,“恶”成了它的属性。它容易给人的误解是:但凡平庸的人或事都是可恶的。这与阿伦特的概念有天壤之别。我们这个世界上,平庸的人和事十有八九,但它们不一定构成邪恶。反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邪恶,十有八九都不是能够成为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的枭雄所为,而是由邪恶链条上无数个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的小链环合力而成。
 
因此,我觉得,“平庸之恶”有偷换概念之嫌,不如“恶之平庸”准确。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21 11: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