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生涯(58):自己装修地下室 [2013/04]
- 移民生涯(71):我在国内卖房子 [2013/09]
- 郭文贵的老领导 [2017/05]
- 范爷你剪吧 [2015/01]
- 戏说邓文迪 [2013/11]
- 给西诺同志支个招 [2017/06]
- 坑爹的加拿大 [2017/11]
- 我和新航道李景华老师谈育儿经 [2013/02]
- 24年后吾尔开希为何还徘徊在国门之外 [2013/11]
- 移民生涯(67):我和牙医 [2013/05]
- 梦鸽最近有点疯 [2013/09]
- 我要娶郭美美为妻 [2014/08]
- 王岐山的烦心事 [2017/05]
- 男人,女人,性,情妇,妓女和人民公仆 [2013/08]
- 我的加国梦 [2013/09]
- 移民生涯(34):东西好贵 [2013/01]
- 移民生涯(59):大话空姐 [2013/04]
- 四十岁开始不再为别人活着 [2014/11]
- 那一年,我宣誓效忠女王 [2013/10]
- 移民生涯(52):帮朋友一个小忙 [2013/03]
- 40岁不和女人争对错 [2016/01]
- 理工男的乡愁 [2017/03]
- 略带瑕疵的小狗——周小平同志 [2014/10]
- 我的乡愁和那些破灭了的梦想 [2013/10]
- 祖国在变 [2017/12]
加拿大的房子大体分三种。
第一种是公寓,类似于我们国内住的高楼,公寓分两种,物业公司拥有供来出租的叫APARTMENT,供私人购买的就会高档一些,叫CONDO。买CONDO的好处一个是价钱相对便宜,另外是省事,冬天不用铲雪,夏天不用割草;CONDO的缺点是地方小,家里要是有三四个孩子就会显得比较拥挤,孩子小的时候也没地方玩儿,还有就是要每月交管理费,400、500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资–不过暖气和水费是不用交的。
第二种是单个的房子,在国内我们叫洋房、别墅或是”别野”,英文里叫HOUSE,HOUSE也分两种,单门独院的叫SINGLE HOUSE,两家连一起中间公用一堵墙的在多伦多叫SEMI DETACH,不是很常见。
CONDO的优点就是HOUSE的缺点,加拿大冬天长,雪多,冬天铲雪是个比较艰巨的任务,房子如果有点问题修起来也都是自己的费用,暖气,水电,地税也是一笔不小的开资,和CONDO的管理费也差不到哪儿去;
CONDO的缺点也是HOUSE的优点,尤其是夏天,在院子后边可以种点花,还有菜什么的,也可以买个炉子烧烤–加拿大的牛排是我最喜欢的,装上秋千、蹦蹦床可以给孩子们玩儿,再买个CUSHIONED SWING,就是把沙发椅吊起来的那种秋千,大人可以坐上去,晃来晃去的也还是挺小资的–电影里上海滩大流氓杜月笙他们家千金小姐约会男朋友时在后院就是这样的;你还可以在后院挖个游泳池,这个在美国比较常见,加拿大因为冷,夏天短,除非很有钱这个有点浪费了,多伦多的朋友买了个后院带泳池的房子,那个泳池后来被他买了两车土填上了。
还有一种介于CONDO和HOUSE之间的房子叫镇屋,国内叫联体别墅,一般是两层,管理费要交,却比CONDO多了一个后院。
加拿大的CONDO和镇屋相同或相似的很多,HOUSE就千姿百态了,我在加拿大生活了八年,多伦多、温哥华、卡尔加里、埃德蒙顿这些大城市也都去过,迄今为止还没有见过两个一模一样的SINGLE HOUSE,外形和内部的结构全都不一样,像是人的指纹或是他们的DNA。
加拿大的CONDO在出售时大都是装修好的,像国内那种毛坯房是没有的,新房装修不常见,装修时把整个一面墙敲掉估计不被抓去坐牢,也会被罚得倾家荡产。
新的HOUSE也是一样,全都装修好的,不过地下室和前院、后院的草坪除外–有弄好的也有自己花钱、花功夫打点的,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买新房要考虑周到;比较老的二手房需要换房顶,刷墙,换地毯之类的,我们家30年新的房子房顶,窗户,地毯就全都不是原装。
我们家房子的地下室也一直没有装修过。
从保险公司那里拿到了一笔钱,我便决定把地下室装修一下。
请人我是不会的,他们要价都挺高的,再说了,我自己的房子,好坏无所谓,也没有人催着我要在节日献礼,慢慢来吧,时间我有的是。
去商店里买东西,就在HOME DEPOT,咨询那里的工作人员,说是我要装修地下室,大体的设想,房间的大小、尺寸跟他讲了一下,让他帮忙看需要哪些材料、买多少、需要什么工具什么的,还有就是买了那些东西以后具体都怎么用。
讲得很详细,帮我计算了材料的多少,说是没关系用不完可以回来退掉。
由于以前根本没干过这个,我听得还是稀里糊涂的,那人便推荐了一本装修的书给我,上边什么都有,从最简单的2×4的木条、DRYWALL、地脚线到各种工具的使用,还配了许多图片。
加拿大的房子跟国内不一样的一点是,国内的房子从平房到高楼用的材料基本是水泥、砖头,加拿大除了那些高楼,三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包括三层)基本上是木结构的,我的房子除了地下室周围的墙和地板是水泥浇灌的以外,其他全是木头。
量好尺寸,把2×4的木条钉起来做成一个框架,然后竖起来,下边用水泥钉固定在地上,上边用钉子钉在房梁上,就是一堵墙;
DRYWALL的尺寸是54″ × 36″ × 1/2″,材质其实就是国内说的石膏板,面上贴了一层纸可以刷油漆的,用钉子钉在固定好的先前已经竖起来的木头框架上,墙就基本成型了,很多新房子的地下室就到此为止;
DRYWALL很容易切割,用裁纸刀就可以切成你想要的尺寸,DRYWALL之间的接缝贴上纤维材料的网格胶带纸(FIBA TAPE),然后抹上腻子(JOINT COMPOUND)就可以了,墙上的钉子也要抹上腻子盖上,两个不同方向的DRYWALL之间的接缝钉上金属材料的CORNER BEAD(有内角和外角之分,金属外边贴有纸,可以刷油漆),墙的拐角就很完美了。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铺地毯,地下室的地板是水泥的,和楼上的地毯不一样,地下室的地毯不是钉在地板上的,而是用胶粘在地上的,地毯的背面是一层海绵;先把地板洗干净晾干,用刷子刷上胶水,然后把卷着的地毯展开铺在地上–胶水要一边铺一边刷,不然的话你就没地方落脚了。
墙的周围要钉地脚线,这是个装饰用的东西,必不可少的,露出地毯的边缘或是DRY WALL的边缘那就显得有点太业余了;地脚线有专门的工具可以切割成45度角。
完成了地面的工作,然后就是吊顶了,在墙的四周画线,钉上铁条,中间长的铁条是吊在房梁上的,短的就卡在长的之间,交叉形成一个个方格,方格里放上泡沫板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一道工序是刷油漆,这个活有房子的人基本都干过,我家的房间就被我刷过好几次,儿子的房间涂成蓝色,女儿的房间涂成紫红色,卫生间涂成咖啡色,楼下的FAMILY ROOM是奶黄色,楼上的客厅是棕黄色,全都不是我们搬进来时候的颜色。
地下室我选择了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比较亮的那种,还有一种也是红色,相对暗一点,这个颜色是我在同事家里看到的,感觉是房间很温暖;唯一不好的是,这个颜色很不容易刷,别的颜色我刷两遍就够了,红颜色我刷了三遍还是有点像是粉红色,直到第五遍才刷出真正的红色,不过我还是觉得挺值得的,红颜色真的是漂亮。
加拿大的新房,除了少数人自己盖(我见过的也只是那种湖边的COTTAGE之类的),大部分的房子还是专业公司造的,有很多建筑方面的国家标准,必须要工程师最后签字验收才能出售。
加拿大的老房子,修修补补的事情总是有的,加拿大昂贵的人工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选择自己做,他们叫DIY (DO IT YOURSELF) ,书店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籍,专门经营建筑装潢的HOME DEPOT使DIY成为可能,民用建筑用的材料全都能在HOME DEPOT买到,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装修房屋并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干的事情,像是刷油漆、铺地毯、换门窗、换马桶,包括室外的DECK、铺草坪等等都是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本地人自己装修房屋除了省钱,另一方面,很多人喜欢干这个,算是一个业余爱好吧,朋友家的房子租给老外住,那些老外把它当成自家的房子,朋友出材料费,他们负责干活,省去了一大笔人工费。
我后来借邻居家的电锯砍掉了院子里三十多年的一棵大树,翻修了后院的草坪,门前的DECK,还在门前装了一个花坛。
总之,在加拿大,你如果愿意,就算是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人,也能从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变成手脚勤快的装修工。
经历过一个个的挑战,看着自己那并不比专业水准差多少的杰作,那也是一种成就感,一种以前不曾体会到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