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太长了 (已有 3,611,325 人访问过博主空间)

https://www.backchina.com/u/347638

胡子蠡测 2: 何为佛说的“善”?

作者:胡子太长了  于 2025-11-11 05:0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深度思考|通用分类:流水日记

何为善


     佛经多处讲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那么何为善?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善的理解和认识,善也有语文词义上的定义,各种宗教对善也有不同的解释和认证。从佛教的角度来解读,此善非彼善也。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说,佛教说的善的根本义,是有益于一切众生的心和行。是广含一切的、不分别取舍的平等心,慈悲行,也叫做菩萨行。这里面不包括一个“能行善”的“我”,即无我相的平等心、慈悲行,是究竟无染的善。

    就像太阳普照一切,太阳自己不会去选择给谁不给谁光明,是普照的、平等的。你信不信太阳,她都会给你送来光明,你要藏到地窖里,掩埋自己不接受,那是自己的选择。再比如虚空,含藏一切,而不取舍接受谁不接受谁在虚空之内。

无缘大慈给与众生安乐,同体大悲拔度众生之苦,不择幽、明、人、非人,即众生即我,我即众生,与众生同一体性。这是佛教的善的粗略概括。

    谁能做到,谁就是菩萨,做圆满无缺了,就是佛。佛菩萨不是有限的官位,是对智慧德行的诠释,众生个个都可以成佛,最终都会成佛。这是平等义。

  具体来说,善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

  佛教的善的根本义是无我的、圆满无缺的善,没有丝毫的取舍、亲仇、公私等杂染瑕疵。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因为“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佛祖证道后的第一句话)”,所以一切众生都有能力做到。

    从善的形相来说, 虽没有样貌形象可以指陈,但根据善所受益的范围,时间长短,受者众寡,也可以分为大善,小善。

    大善是无形的,长久而受益者广,小善则从点滴琐碎中行。若计量其数,大善无边,小善无量,所以佛说“众善奉行”。善行也可以说是布施。

    然而性上说,众善也是一善,一善即是众善,善无大小,大海是点滴积水而成,滴水与大海同一体性。只要是从真实内心所涌现出来的,不计较分别,不求回报,不着我(一个能做善事的主体)他(一个被施而接受的体),小善胜于计较分别的大善。

  《金刚经》云: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尽可以把“布施”一词换成“善”,来理解善在佛教中的真实含义。

  善的关键在于心,不仅仅在于外人能看到的行。换句话说,善的功德大小,在于行善心的量的大小。比如一个只有一块钱的乞者,他遇到机缘,丝毫不考虑自己的状况,而布施给需要的人,看到别人欢喜了,比自己当成百万富豪还欢喜,这种善的功德,比万亿富翁,拿出9999亿布施天下,但想着我必须给自己留一点,要不以后怎么活,这样的布施功德个更大,前者功德是后者的百千万亿倍、不可计量的大。因为心量不一样。

  故决定善大小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量,而在于无法计量的善心。量比量有大小之别,但即使再大的量,相比之于无法用量来衡量的心性,还是无法比较的。所以,佛教的关键在于起心动念的出发点,身份和财富不是善不善,善大善小的基础。

   从这里也可以窥见佛教的真实面貌。

 因有利于自我而施善利他的,也是善,不过格局小,是小善;必须有利于我才去做的,看起来是善的,已经踩在善的最边缘地带了;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谋求自己(不仅限于个人,可以是家族、团体党派、组织、宗教、宗族、国家、种类比如分人畜等)更大更长远自私利益不惜他人代价的“善”,是伪善,虽一时看不出是恶,实质是恶披上了善的外衣。


  佛把善给我们细分成十个方面 ,在佛教中成为十善业道,形成一种基本修行方法:

    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绮语、

     不两舌、

      不恶口、

      不贪欲、

      不嗔恚、

      不邪见

   所谓身三、口四、意三,不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善业;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善业;余下的是意(心)三善业。

 依此修行,成就纯熟,圆满无缺,即成佛道。

 恶有同样的、不同于世俗和其它宗教“恶”的含义。下次再详述。

    

(个人资质拙劣,无修无证,只是乱想乱解,为了抛砖引玉,不代表佛教的全面、圆满的意义。有意求实者,请以佛典和祖师大德的说法为准)


    注: 善、恶在佛教语境中,只是为了让众生能够深入理解掌握佛的教化,而依世间的法暂时设立的方便说法,在大乘佛教层面,又是个更直接圆满的含义,这里先不展开解释,以免初了解佛教的仁者们有所不解。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胡子太长了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13 08: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