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自传。《拾旧沙河梦》004。市井一瞥

作者:巴郎  于 2022-8-8 16:0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巴郎。《拾旧沙河梦》004。市井一瞥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四。古镇寻踪(4) 一一 市井一瞥

从沙河桥头沿沙河路二段西行,背靠着磨刀梁山侧,多是铺面和民居,房舍也多是板壁平房楼房。铺面多是由集体或个体经营的各种工坊和日杂小店,1个人或几个人,规模不大。规模大的是正对桥头的沙河供销合作社,记不清冠名是“安乐”或“红光”了,占有两三个铺面。业务范围上,它与百货公司类似,主营副食百货五金服装,但经营规模要小得多,10来个店员,不细分门市,只是将商品按种类分为不同的柜台出售。它早晚营业时间,要比国营商店长,土特产商品种类不少,所以居民们也喜欢光顾,觉着方便。开门时卸下门板,打烊时要再安上,是一种要力气的活,多是男店员做着,女店员看着,久之成了习惯,做者做得自然,不做者觉得应该。
供销社旁是修鞋社,门面不大。里面安放有修鞋的缝纫机和其它机器设备,不光修鞋,也修电筒汽灯,配钥匙,钉铜铁衣扣等。门脸上支着遮阳,防止日晒雨淋,有3 - 4个修鞋匠人,挨排坐在矮凳上,身边放着装修鞋家什的木箱,前面放置木椅,供客人坐等。那时人们都爱惜物品,旧了破了,首先想到的,不是丢掉再买,而是看是否能修补好继续使用。客人拿着或穿着鞋来,要先检查鞋况,能不能修补,能修,则先议价。客人同意后,若鞋要大修,如贴个鞋面重做鞋跟穿帮补底等,需要用店里机器,则放在一边,说个时间,待修好后再来取。若是小修,如脱线掉扣加掌等,则当时就拿出针钱缝上,补上鞋扣,按大小剪裁皮革橡胶成掌,用鞋钉钉上。费钱不多,补好又可穿一段时间。修鞋匠也为顾客擦皮鞋打蜡,但不是主营业务。
修鞋社侧边是铁匠铺,或叫白铁铺,里面燃着火炉,学徒拉着风箱控制着火候,铁匠师傅挥锤锻打着坯件,打制柴刀斧头铁铲通条,水钩门栓墙挂床扣,大大小小的家用器物铜铁配件,为客人定制或摆在案板上售卖。也做修理,使用的是熟铁皮或锑铝铁等合金压制的铁板铁皮,因其呈灰色或银白色,故又称为“白铁”。如锑锅铁锅破了一块或烧穿了底,则手工打制锅底焗上或用白铁皮裁剪钉好,若木盆的铁丝断了或陶土水瓮破丝裂缝,则用灰浆粘合再用铁丝扭紧箍好,修旧如新。

再过来,是妇幼保健院。保健院总是有很多母亲带着幼儿,按期来做体检,了解身高体重发育状况。医生做出针对性建议和治疗,如注意饮食防营养不良,补钙防鸡胸,护理照料防皮疹癣痈跳蚤虱子等。但主营是种痘和注射预防疫苗,政府关注人民身体健康,花了许多钱在这上面。幼儿均需免费接种疫苗多次,包括结核水痘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肝炎脑膜炎等,以及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的预防,取得可喜的进步。在文革之前,已经彻底根绝了天花霍乱鼠疫伤寒四大烈性传染病,减少了其它疾病的传抪,将婴幼儿发病率死亡率控制在很低水平,为世界各国作出了表率。
保健院旁是中医诊所,二层楼房,对着理发店。有3 - 5位坐堂郎中,多穿长袍大褂,留着胡须。能在县城坐堂,医术都挺不错,上门病人很多,远近都有,重症需收治在二楼住院治疗观察。最有名气的郎中姓沈,四五十岁光景,面相慈和清瘦,跛着一条腿,据说是小时得病后遗的,大家都叫他沈拐子。他看病认真,望闻问切做得到位,开方也考虑病人的经济状况,尽量不开昂贵药材,只选便宜实用效果良好的中草药或自配丸散膏丹,很有口碑。他有个女儿,岁数与我差不多大,认识,好象在红卫二校上学。从小就在父亲身边,观察施医流程,识别和炮制中草药,培养着学医基础。上学路过诊所,常见她小小年纪,倚在窗前,摇头晃脑地唱念着汤头歌诀。后来长大后外地工作回家探亲时,偶尔路过诊所,从窗外看进,见她已长大,女承父业,忙碌着为病人看病开方,沉稳端庄,成了一位合格的中医师。

诊所出来,是一条石梯子路,向上爬坡,半腰上横向排列出几条窄窄的石板街和重叠毗连的板壁房居民住宅,小学同学张仁和胡先万程光清罗远贵谭地玲刘泽兰等家住此处。二段其它同学住在父母单位的,是李万清王爱平向建中罗万荣郭小林等。石梯底下公路边,有中学同学易绍文家。他家旁边,钭对着百货公司,是一家副食小店,经营方式灵活,早开晚关,卖油盐酱醋茶,针线肥皂火柴草纸,一两二两都卖,几分钱生意也做,颇受欢迎。家中烧锅了,发现缺了调料,赶快去买了来救急还能赶趟。
副食小店旁边,是一家土杂店,售卖本地土特产生活用品。从山上砍下野葛籐荆条,小指粗细,可编制桶篓篮担撮箕箩筐等,拿来打粗用,装土泥装石头,用于各类基建工地上,结实经久耐用。也可将葛籐荆条剖成细条,用来编织常用家具,如书架衣箱籐椅窗帘等,即实用又美观大方。
另外也有许多竹制品,与籐制品类似,但也有其特点。一是竹料差别很大,可塑性也大。粗大的楠竹可做建筑用脚手架,也可做家具如夏天用凉床凉椅等。细小的水竹等,韧性好,抗拉力強,可做成钓鱼桿,或片成细如发丝的青篾,做成舀杓面筛,或织成凉席。一张大双人床的凉席,可反复折叠成笔记本大小,而篾丝依然柔韧,并不脆断。还有苧麻搓的麻绳麻鞋,土织布袋和蚊帐被褥等。
也卖土陶制品,碗碟盆盏锅罐壶缸,由乡下匠人做出成型,放入土窑里烧制的,也分粗烧细烧,上釉涂彩等,那时没塑料制品,金属用品较贵且不符合用途,如熬汤熬药的瓦罐,醃菜泡菜的有沿装水坛子等。这些土特产品,便宜又实用,在下川东很畅销,受欢迎。我就曾买过凉席,带到武汉家中使用。我大妹向萍80年代初,去天津上学和工作,就带过去了两个泡菜坛子,至今还在使用。
再过去,是一家小吃店。早上卖豆浆稀饭包子馒头油条汤圆炸饼锅盔面筋等早点,主营则是面条和包面,生意兴旺,常常排队。小吃店繁荣,是因为它“背靠大树好乘凉”,旁边紧邻着“中国共产党万县沙河镇委员会”和“四川省万县沙河镇人民政府”,这是镇行政管理权力机构,简称“镇委”。来办事的人多,走累了走饿了要等待,就到店里坐坐,吃点东西,恢复疲劳。

镇委正对着百货公司。靠沙河路边人行道,筑起一道约2米高的围墙,白灰涂壁,青瓦盖顶。铁栅大门,惯常总是开着,供人们进出方便,显示出能联系群众。大门进去是一块不大空地,可停几辆车。要进大楼,先得沿10余级石阶拾级而上,石阶两侧是抬高的花坛。大楼有5 - 6层,砖木结构现代建筑,红色门窗,白色墙壁,窗明门亮,依山坡矗立,底层也要比公路高上5米左右,庄严肃穆,睥睨四顾,颇有一翻威严。楼内是行政科室,党政一体,联合办公。其实镇委并没有看着那么威严,人们可以自由进出,找干部签字盖章,或讨论商量待办某事的进程,人来人往,闹哄哄地,象赶集一样。
镇委左手边,是5米宽的石梯子,沿镇委围墙外拾级而上。百来级石阶爬完,半坡上是个分岔路口,左侧岔路延伸,是镇属机关单位及家属区,右侧岔路连接先前提到过的几条窄街陋巷,从中医诊所旁的石梯路下行,可重新走回沙河路。正对着石梯子,两条岔路口围绕着的,是沙河子最大的公共厕所,男厕内有40左右的蹲位,因为处于闹市,上街的人多,入厕的人也多,石梯子爬上快下的人流络绎不绝。政府为人民考虑周到,知道人民的需要,在这样宝贵的地皮上建立公厕,解除人们内急,免费为人们提供方便,是件可称道的好事。

石梯子底左侧不远,是自行车修理铺。那时自行车凭票供应不好买,也金贵,要积攒几个月工资,跟现在买辆汽车差不多。有了自行车,风雨骑行,驮货带人,用处极大。不过若使用频繁,损坏也快,自己要经常保养,清洗除垢,润滑打气等。如遇零件损坏,车胎扎破,有人就把车推到铺子,由专业人士修理,比较放心。也有人心疼花钱,自己买来工具材料,试着修理,但业余哪及专业?常常是对付着矫正毛病,凑合着使用,骑行起来,除了铃铛不响,全车吱吱吚吚地到处乱响,影响心志,不胜其烦。
继续西行,是沙河书店,面对着防疫站和工商联。是幢4层砖房,门面堂皇,大门上有牌匾,黄底红字,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新华书店”,当然真迹不会在这里,这是复制品。新华书店销售书籍字画,中小学教材,也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编纂文集。进门来看书买书的人不少,节假日,更是拥挤嘈杂,人头泘动。万县是农业县,百万人口,大部分是农民。农村区乡都没有象样的书店,象农牧林副土肥水种防虫治病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册杂志,少得可怜。所以,每逢县里召开会议,来开会的众多乡村代表,有人自己想买书,或是受人之托买书,趁着休息时间,都会跑到书店来看一看翻一翻询问几句。买到买不到的都有,书店内混杂着高兴和失望,随着人潮的涌动而泛滥着。
书店隔壁,是沙河照相馆。文革之前,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照相器材生产难度很大,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相机,有人一辈子,都没有照过一张相片。照个相,是个稀罕事,也是个花费的事,多是逢年过节聚在一起,照个全家福。人们要照相,就得去照相馆。照相馆里,还使用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立式照相机,式样陈旧,技术相对落后,比起西方国家来,至少有50年以上的差距。直到文革后期,上海才有工厂,试制海鸥牌单反立式相机,青岛有工厂生产黑白胶卷,私人才逐渐开始拥有照相机了,照相也变得容易起来。
照相馆旁是中学同学邓海华(节约)的家,开有一家门面,柜台上卖烟酒和副食。相邻着包子铺,在铺子门口大锅上码着高高的蒸笼,蒸着包子馒头蒸饺花卷等。这家铺子的水煎包色香味美,在沙河子很有名气,吃客众多。文革前,我家也曾在包子铺旁边住过一段时间。
包子铺往前是一溜居民住宅,位于48队周围,并延续到山腰半坡,有石梯连接散布的民居,同学杨建明牟小梅向渝等,家都在附近。转过48队那弯道,走100余米,是财税局的家属大院,围着院墙,大院正门面对着邮局。文革初期,我家从包子铺旁边搬到大院内的一套房,住了两年。大院里小孩多,比邻的有同学王爱平弟兄,王爱明弟兄,郎向东,陈念南陈兴国姐弟等。
大院过去,还有几个单位的住宅院。然后约有100余米左右公路,两侧路边都空荡着,没有房屋建筑,这是故意留下的隔离带,因为往前就是地区油库。油库约200-300米长,与渔场相对,延展到万一桥。正对万一桥的山坡,逶迤向上延伸,是背倚磨刀梁的山湾水库,供应万县市和沙河子部分用水。周遭座落着许多房舍,这是汽车48队的职工宿舍区。沿油库路边,修起两丈高的厚厚的白灰围墙,把油库整个包容在内,孤立起来。两头都有公路供车进出,无车时则关闭大栅门,保安扛着枪守卫,可谓戒备森严。
巴郎  记于2019121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7-25 22:1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