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旧沙河梦》065。不平则鸣

作者:巴郎  于 2023-2-24 04:5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巴郎|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巴郎。《拾旧沙河梦》065。不平则鸣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六五。不平则鸣

文革“四大”中,除了大字报,还有“大鸣、大放、大辩论”三项。虽然“四大”词语,在文革中运用广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我遍寻文籍,却没能找到针对这一词语简明中肯令人信服的定义。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根据我的粗浅理解,越徂代庖,试图在此对这一词语作一深入剖析,从而找到合理的解释。
我的拙见,“四大”这一词语,其中这四项,虽然是排列式,但却是有主次之分,不能一概而论,平均对待的。
“大鸣”和“大放”是来自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化思想界英雄辈出,豪杰競起,鼓吹各种学说,到处游学,争取信众,一时间学派林立,好不热闹。有识之士为了维持这种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利于深入探讨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众多学派,各显其能,合纵连横,相互间即合作又競争,形成良性互动,相辅相成,创新开拓,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不平则鸣,有话就放”,这是“四大”的重点,也是“四大”的目的。在文革初期,要发动人民群众,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鼓励民众一抒胸臆,百无禁忌,把要想说的话,把憋屈在心里的话,都竹筒倒豆子,大胆地讲说出来。民众有权表达对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乃至本国家所有问题的政治诉求,不受任何形式束缚,不限地点,不限集体或个人,可以对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进行公开质询。只有把“鸣”“放”范围,从少数精英阶层言论自由的专利特权,扩大到当时中国的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工人、农民等平民百姓,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文革才算真正的发动起来了。

“鸣”“放”的进一步延伸,就是追求思想的解放。要脱离历史观念的束缚,要解除规则章程的约束,要废除已有制度基础,例如审批和注册等限制,扩大言论自由覆盖范围,任何人都有权组建任何形式的政治组织,由民众自己管理自己,成为政治管理的主人。这样,将完成数千年来精英时代向大众政治时代的转化,使民众享有更多的自由民主,比之西方的自由民主也毫无愧色,甚而优而上之。
但是,如果用之不妥,或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则可成为权势者个人打击政治反对者的工具。有权有势者倡导“鸣”“放”,往往只能针对他人,不能针对权势者自己、本党派、本政府和其现行政策,违背者常常受到严酷的政治斗争打击。其结果是使“鸣”“放”难以达到初衷,实际覆盖的的受众有限,形成一种畸形的民主和扭曲的言论自由。
“鸣”“放”当头,其表达手段就是大字报和大辩论了,前者使用文字,而后者使用语言。大字报的作者和读者,都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养,才能清楚明白地或表达或领会字里行间的内涵,不致生出歧义或引致误会。对普通民众而言,平均处于初小文化水平,在理解上,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相比而言,大辩论更易被民众接受。它是纸媒之外新的表达渠道,在民众中间,围绕一个或若干个政治问题进行的广泛辩论,强调集思广益、全民参与。它多使用口头语言,言语不忌,浅白易懂,雅俗共赏,理解上难度不大。而辩论者又现身现场,是三维立体形像,就象现今的粉丝们面对歌星球星影视明星偶像一样,其言行举止,心态风度,能被观众真实地感受到,因而在观众眼中和心里,更容易激起共鸣,得到认可。

深入灵魂闹文化革命,“四大”之风吹到社会单位里。由于对领袖发动文革的伟大意义认识深浅不一,加之中央文革诸多指示的自相矛盾出尔反尔,对其理解出入很大,使基层群众性组织,根据各自的观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逐渐地分化为不同的派别。
在各个地方,大致都分成了两派,即保皇派和造反派。
保皇派多由普通工人农民群众组成,人数众多,是共产党执政的依靠对象,是人民中国的基础柱石。他们在文革前听党的话,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国家认可他们,给他们荣誉待遇,他们对党和国家感恩戴德,願啣环以报。文革时竭力想维护现有秩序,保持传统习惯,试图保护他们意识上认为是好干部的原党政领导。他们听从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也狂热地投入文革,紧跟毛主席革命路线,願与走资派划清界限,但对谁是革命干部谁才是走资派,却又因没有一个明确界定,而无所适从,难以作出选择。但他们不赞成运用暴力极端的手段,造当权派的反,夺其权力,灭其肉体。他们更願意採用清风细雨的方式,温和地对现存规则和秩序进行改良,去除陈旧过时的和有害部分,用新颖时尚的政策和策略加以补益。他们更乐意把自己称作“改良派”,认为自己在文革中要做的,就象对付一台机器,时不时要大修一次一样,换掉磨损零件,清垢除锈,润滑加油,维持机器运转正常。
造反派则多是由文革前工作不力、常受批评、晋升无望、郁郁不得志的人群组成。革命解放几十年,不是人人都满意。升官发财无途径,家事欠美空抑郁。领导压制群众诋,埋头苦干还挨批。他们对原领导怨气满怀,心怀忿懑,文革给他们带来了机遇,他们认为出头之日到了,将要咸鱼翻身,扬首挺胸吐闷气了。他们跟随中央文革,造反有理,砸烂旧有规矩,打倒一切,掀起狂风巨浪。他们自称“造反派”,对社会对秩序有一种逆反心理。有中央文革撑腰,腰杆子硬了,特别是对以前在工作上在单位里,处处比他们优越,压他们一头的积极分子模范标兵,也就是现今的保皇派,再也不用含怨忍屈地受其指使,被呼来喝去了,而是能旗鼓相当,分庭抗礼了,好不快哉!
除了保皇派和造反派两派派众外,还有人自身对政治活动兴趣不大,或是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不知投哪方为好,所以,暂时处于观望骑墙状态,准备视风向而定,决定自己的取舍,加入一派或是继续摇摆,这种人被称为“逍遥派”。他们比较自私,凡事先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他们的投机心理很重,即想在河边转,又不想打湿鞋,总是煞费苦心,随风圆转,总想站在人多势众一方,借机躲在人后,分一杯羹,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在保皇派和造反派两派争斗时,处于中立地位。他们数量不少,是保造两派争取的对象。

因此,在全国各地,总是有着两派或多派对立,而多派对立又通过不断的整合和重新站队,分分合合,最终在各地以形成两大派收场。两派通常立场不同,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亦有不同。双方都标榜自己是坚定造反派,而不願声明自己是保皇派,好象把保皇与保走资派等同起来了,所以总是攻击指责对方是保皇走狗乙。
保皇派和造反派,他们两相对立,互不退让,除了利用大字报抬高自己攻击对方大打文字仗外,还热衷于大呜大放大辩论,面对面地向民众阐释自己组织的观点立场,与对手组织锣对锣鼓对鼓,唇枪舌剑口水仗,誓与对手决一胜负,争个高下。

于是,保皇派和造反派两派来到沙河广场,广场两端立好高台,一方占据了南头的舞台,另一方则拥有北边灯光球场平台。他们群策群力,各显身手,将其布置起来,作为擂台。先用红色布幔遮挡住台后,布幔中间悬上毛主席巨幅画像,在布幔前,插上成排的红旗,旌旗飘扬,以壮声威。台前横幅上写着“xxxx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战斗队”的标识,台角四周安装固定着数个高音嗽叭,不停地轰响,高分贝震耳欲聋。有人站在台前,散发传单,联系本派群众。为了省电,辩论队几个人,通常手里拿着铁皮嗽叭筒,极少数人有手提电嗽叭,向围观群众宣讲毛主席语彔,中央文革指示,本派宗旨及挑战对立派的理由。时不时地,也有歌舞队跑出来,来点宣传演出,调节气氛。通常两派心有默契,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只有当互打擂台,进行对抗时,高音嗽叭才能显示出巨大威力。
大鸣大放大辨论,恰象现在逛市场。通常是晚饭之后,天黑了下来,台上燃起汽灯或大功率灯泡,聚光灯开照耀四方,如同白日。满街人群汹涌,如同潮水,激浪翻波,拥拥挤挤,熙熙攘攘。人们脸上带着急迫和好奇,沁着热汗,逼退了冬天的寒冷,不停地追随他人湧动,成群地围观着讲演者的卖力表演,眼里冒着兴奋的红光,如似想择人而噬,状若疯狂。
为了宣传文革,争取民众,高台上表演着众多节目。辩论队用手里拿着的铁皮嗽叭筒,或台角四周安装固定着的数个高音嗽叭,向围观群众进行宣讲。自从林彪付主席首创,将《毛主席语彔》制成袖珍本,套上红色塑胶封面,便于携带和学习,称为小红书或红宝书。有派众自发宣讲诵语录,力争永远不重样。红宝书中每条文,都被谱曲成歌,争相传唱。革命智慧能胜天,群塑造型众亮相。众人拾柴火焰高,锻炼精神有食粮。

双方按顺序,轮流宣讲着,辩驳着,讥讽着,嘲骂着,新颖语言,千奇百怪,力求吸引围观群众,力压对方。将高音嗽叭音量调至最大,声如雷霆,直向脑际撞来,震耳欲裂,恨不能将对立派那些家伙,震翻在地,再狠狠地踏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人以群分径渭分明,在己方台前站好队,摩拳擦掌斗志昂。唇枪舌剑辯正邪,颗颗红心护党旗。自忖最忠毛主席,坚持原则不抹泥。血统纯粹披赤胆,批驳谬论树正气。天生革命不走样,战斗生命不止息。
北大历史系学生李树喜的《水调歌头·骂声歌》,谈及文革“胜景”之一的骂,也即是“辩论”,包括口骂和笔骂:
  “挨骂不须怪,争斗伴人生。恰如雨落风过,处处时时听。强敌高声叫骂,一似披花戴彩,哲人已叮咛。任他昏天黑地,波澜不须惊。
    坚意志,长本领,须骂声。真金何惧烈火,重担压骨身才硬。人生风霜雨雪,更兼天翻地覆,何处是安宁?看烽火正未了,握笔亦从容”。
人,都有好胜心理,两派打擂,更是如此,为争个你输我赢,使出浑身解数,力图说服蠹惑民众站在自己这边,将对手打压下去。因此,辩论题目、内容、程序,都经过精心安排,不使沉闷重复,总使民众有新鲜感,願意顶着寒风,忍着饥渴,认真地观看下去。
除各种表演节目外,每晚8- 11点钟黄金时段,辩论的重头戏,是由本派首领们,前来亲民,在台上亮相,亲自向民众进行讲演。这是首领们出风头,表现自己才华的好时机。他们伟岸亭立,声嘶力竭,不停地用夸张动作,煽动听众情绪,加强他们的讲演内容,恰象现在的大型歌唱会上那些大牌歌手,在台上尽情忘我地表演。而台下的派众,则带着粉丝般地崇拜神色,不停地欢呼鼓掌,烘托气氛,焕发出冲天斗志,情绪达到白热化,驱散了寒意,将讲演不断地推向高潮。
辩论会的精彩,使表演者和观众都如疯似狂,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如马拉松一样,通宵达旦,无时消停。直待启明星上,东方渐白,方才偃旗息鼓,收束停当,互道珍重,恋恋不舍地散去,期待着下一夜晚新的辩论。
巴郎  记于20200313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1 05:2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