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此行最期待的一个景点了,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我看过两遍,小时候和长大以后看这本书,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后来看了黄子华演的《非常公民》,这部电视剧部分场景是在伪满皇宫实地拍摄的,无论是书本还是影视剧,总归还是纸上谈兵,所以这次来长春无论如何也要到伪满皇宫参观一番才行。
这是当年日本人设计的,主要用于当时溥仪在此的办公、处理政务、居住、娱乐生活的宫殿,有日满同心同德的意思,但据解说介绍,溥仪当时来到这里怀疑日本人在楼内安装了窃听器,长期不敢搬入。所以溥仪大部分的时间,是留在西面的御花园里的,我们在书里、网上和一些影像资料上看到的关于溥仪和皇后爱妃们在伪满皇宫的照片,多是出自西御花园的宫殿里。
西御花园花费了我们大部分的参观时间,先是缉熙楼,这里就是溥仪及其后宫生活的地方,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中有提到过他在此的生活:打骂、吃药、算卦和害怕。这一段记录就是这座小楼里,而且当年婉容红杏出墙后被溥仪囚禁于此,于是开启了她堕落的后宫生活。

夜色冰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雕塑这个词,可以用来作为长春的一张城市名片了,在长春随处可见各种大大小小的雕塑,而冬天来到这里自然不能错过雪雕和冰雕艺术了。从2019年1月1日到2月20日期间,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里,将上演一出炫彩的冰雪雕塑盛宴。
我们抵达公园时还没有入夜,索性在看夜色冰雕前先前往公园内的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馆参观一下,这对夫妇是著名的非洲艺术学者和收藏家,这里展出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对夫妇精心收藏并捐赠给自己家乡的。
博物馆里设有“艺术非洲”、“魅力非洲”和“黑色非洲”三大展厅,展出两千多件非洲雕刻和绘画作品,完整地记录了近50年非洲东部的现代艺术进程,由几百位伟大非洲艺术家完成,而且这里是我国非洲马孔德木雕艺术的集结地, 也是国内马孔德木雕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艺术水平最高的博物馆。
其实我们对马孔德艺术基本是处于无知状态的,在展馆里走一圈下来大致了解到,马孔德木雕是以乌木、鸡翅木、红木为主,使用坚硬的材质经过雕刻、打磨而成,如同金属一般,通过三个展厅的参观我发现这些木雕多是展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使用的生产工具、衣着装饰等等,几乎全部都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非洲家庭或部落的生活或劳动场面,每一件作品都活灵活现的展示着当地的民族文化,雕刻精致、造型生动,从心底为艺术家们点赞,是怎么样的体会才能创作出这些美妙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呢。
我们坐着园区电瓶车开进园区,翻新的老厂房伫立在道路两侧,冬日的长春树木总是光秃秃的,没有什么绿色,但是阳光很棒,照在园区里通透的很。再往园内走,道路一边赫然出现了一片森林栈道,我们纷纷要求停车下来拍照留念,原来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用的空中步道,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园区内的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栈道的护栏阴影打在身上,颇有艺术感。
另一边的草地上,代表着人类喜怒哀乐的几尊雕塑立在草地一边,远处的白格子房子吸引了我的注意,白格子楼是少见的新建的大型现代建筑,整体建筑嵌入古建筑群落中,与周围绿树、草坪广场互相掩映,不仅没有违和感,还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美感。
其实在整个园区里可以拍拍拍的地方有很多,经过艺术改造的沉淀池现在是下沉式雨水花园;带着历史沧桑感的老厂房建筑,做旧如旧,艺术气息很浓郁;园区还建设了雨水自净渗透系统,植被基本按照原生状态生长,松鼠屋树梢抬头可见,小动园区里还有一处老建筑作为水文化的博物馆可以参观一下,这座博物馆的一楼,是通过科技与再设置呈现了水厂净水的全过程,二楼则是对于长春从这座第一净水厂直到未来的水厂建设发展情况,加上解说生动的讲解,让我们对于长春市的水文化历史、发展、现状有了一个非常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这座文创园是免费对外开放的,想必天气好的周末,这里肯定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时尚选择。

艺术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
除了伪满皇宫,这里也是我最为期待的一个景点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多么响亮的名字,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小时候看的《党的女儿》、《上甘岭》、《冰山上的来客》、《白毛女》,还有近些年的《开国大典》、《辛亥革命》、《老男孩》等等大量优质影片都是从长影走出来的。
195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来过这里参观,所以一进长影大门,就赫然看到这座1968年创作的毛主席雕塑,气势恢宏的屹立在中央。
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第一个展厅就介绍了长影的历史,它是1937年伪满时期日本“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基础上建立的,1946年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才迁回长春。

展馆里只有一条参观的线路,沿着线路从一楼到三楼,通过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电影艺术、电影道具、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生产等多重主题。
虽然当年条件极其艰苦,但是艺术家们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这不仅是娱乐,更是给予战时军民的一剂精神良药。我们一边走一边看,时不时的就看见熟悉的艺术家,陈道明、潘虹、田华、陈佩斯爸爸陈强、李小璐的妈妈、魏子等等,有一个展厅中间循环播放着不同艺术家和著名电影人的图片,这不,我就小粉丝模式果断开启了。
2号展馆主要是一个摄影棚展区,城市题材、农村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的电影使用道具分门别类的摆开一排,包括当时使用的器材设备和手绘海报等等。另一边是译制片展区,想想那个年代,在通讯极其不发达的情况下,长影就开始了译制片的制作,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声情并茂的演绎,在当下这个电影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之下,都是极其经典和值得学习的。


电影,无论在任何时代之下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我敬佩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战争年代,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创造了无数经典影像,记录时代、记录战争、记录生活,这些经典的烙印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几代人的记忆。在当下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可以像他们一样脚踏实地的为一份事业奉献终生?又有多少人会不看颜值而更多的关注质量呢?我想下次再去的时候,可以先把这些老电影再翻出来看一遍,带着新的理解再去参观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