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宇宙异变的先兆劳锦全,欢迎网友就地震、气候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宇宙异变的先兆  于 2020-6-14 00:5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和充满智慧,事实上说到我心坎里了 。踏入20041220后那几天,心情紧张得快崩溃,26日印度洋大地震果然如期而至,即开心到“晕”,随之流下了伤心的热泪,痛苦和快乐交织着占据我的心。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大自然的剧变终于来临了……..。当是需要最后确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临界温度转折点”这个关键因数 2004年末-----2005年初的气温变化究竟是“暖冬”亦或“冷冬”。

  

  从20041226日至2005315日止,全球性气温持续下降,大范围罕见暴雪、大面积阴雨绵延和大规模寒流侵袭,如此恶劣的低温气象是近二十年所罕见。据有关气象数据统计,2004年冬未~2005年明春所录得的全球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降低1~2度,持续二十多年的暖冬现象亦划上一个句,无情的事实表明,2004年冬季是一个“泠冬”。 冷冽的寒风下,我意识到毋论我多么不愿意,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剧变真正开始了。

  

  如何评估这场自然剧变对人类的影响程度?本人在这一场剧变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2005年年初至今,仍然在不停地思考这两个问题。也即是你提出的其中一些问题,当然,所要考虑到的问题多得多…是整个科学界不可比拟的。(待续)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是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自然剧变以一种什么形式蜕变。 (宇宙)认为 :宇宙、太阳系、地球和生命是一个信息共享、能量互动的温度变化循环运动体系。宇宙充满信息,无数信息流交织着构成一个宠大的空间互联网络。信息对于不同的临界温度空间产物来说有不同的载体,简单地说,宇宙信息互动的语言是温度,人类信息沟通的语言则是时间。人类信息的载体是时间流,对时间的译码引伸出人类对于自然、生命的一切认识…..

  

  当时,我就沿着这思路从宇宙整体与太阳系局部、太阳系宏观与地球微观、九大行与X行星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估(评估过程太复杂略过),最后,紧紧抓住两条主线前进。一、宇宙温度变化循环运动体系;二、宇宙“十字力”对地球的能量扰动,其中尤以“阴性力”的扰动为主。

  

  对于宇宙的认识,古往今来无数圣哲提出各种形形色色的观点,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将宇宙理解为一个“温度体”,只有我第一个将宇宙概念定性为一个“温度变化循环运动体系”。宇宙、万物的运动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宇宙温度空间只不过是无数温度变化循环运动体系中的一个。很显然,宇宙不可能永远保持目前的均衡空间状态,它最终会回复到温度变化循环运动体系中不断地轮迥永生。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包括现在的科学各界,仍停留在传统宇宙观状态中,对于宇宙“温度体”这个概念没有任何认识,试问:“在这种对“宇宙温度变化循环运动体系”一无所知的状态下,那些气象专家们对于地球气候变化的本质性究竟又认识、了解多少?,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气候变化又有多少话语权”。 事实上,地球气温的微少变化,一个三岁的小孩也懂得穿多一件或除掉身上的衣裳,这就是宇宙的能量波动所致。换言之,地球上所发生的一切变化,莫不与宇宙的能量扰动息息相关。道理是如此显浅,然而,“厄尔尼诺”以及“温室效应”理论学说却站在人类和地球自身的角度来简单地评估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这些理论的思想境界是多么低下。(二待续)

  

  在解决第一条主线过程中,抛弃了许多如:“X”行星”涉动、宇宙异变、亚生命干涉等等繁奥复杂、似是而非又根本无从探究的问题。最后,终于统一了认识,必需循着温度的路径去探索未来,运用宇宙温度变化循环运动体系理论指导我们实践,如何正确认识和了解多年来全球不断升温以及摆在我们脸前的气候急剧变化等问题。由此,引伸出至关重要的第二条主线的关键性问题:宇宙“十字力”对地球的能量扰动,其中尤以“阴性力”的扰动为主。

  

  要解决第二条主线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温室效应”在全球不断升温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它主要通过观察到一些如冰川融化退缩、气候化石残迹、气温日渐变暖等等自然现象作出判断,从而认为全球正在不断升温;那么,什么原因造成气候变暖?20世纪初提出这种观点时,工业化大革命正勃兴起,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起了翻开覆地的变化,化石燃料的开发和消耗量剧增,人为不断地大量排放CO2等废气对大气及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很自然地人们将气候变暖完全归咎人为大量排放CO2等废气所致,由此而提出了“温室效应”理论。

  

  事实上“温室效应”理论存在很多无法补救的漏洞。

  

  一、首先,从近100年至今这一非常窄的时间尺度里评估整个地球漫步的气候变化是近乎苛刻武断,几十年内围绕这一问题受到许多学者的诟病,认为人类活动不足以影响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全球变暖的结论为时过早,应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来评估。

  

  二、其次,造成冰川融化退缩、气温日渐变暖的原因很多,如地热散发、地磁极偏转、太阳系九大行星和彗星扰动、海洋循环系统失衡、太阳辐射和太阳黑子活动增强、CO2等废气形成幕墙效应、大气层和臭氧层受损等等。各种争论以CO2等废气形成幕墙效应的“温室效应”观点胜出。但是,它也遭到各方面抨击。

  

  有学者认为,我们对于冰川融化的主要观察点是南北两极。但是,1、冰川、冰层、冰貌等地质形变与全球性气候变化之间互动的数据全部空白;2、每年极地冰川气候变化的长期性资料同样空白;3、具体的冰川融化、开裂、减退等等量化数据仍然空白;4、仅仅靠联合国气候组织派几个什么环保“名星”之流到极地似模象样地测量一下气温、冰山高低,走马观花般拍摄几幅冰川图片,然后杜撰一份水份十足的“年度气候变化白皮书”之类的报告,通过媒体大肆吹嘘渲染一番,子虚乌有地说两极地冰川又消融、退缩了多少,呼吁全球变暖已刻不容缓等等空洞之极的口号。这些残缺不全、流于表面的证据根本难以令人信服。(三待续)

  

  三、此外、干旱、荒漠化、森林荒芜、水土流失、海平面升高、海水富营养化、水源、大气和环境污染破坏日益严重,各种火山、地震、洪涝、飓风、暴雨雪、高温、寒流等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一方面归咎于人为的大肆破坏环境所致;另一方面认为是气候变暖反过来又造成和加剧了这一系列的环境恶化。从而为冰川融化退缩是全球变暖造成的结论增加了更多依据。

  

  然而,对于这些新证据传来许多质疑声音,比喻干旱和沙漠化问题构成的成因很多,并不一定与全球变暖相关,如地球赤道处于较高温区,但鲜见有干旱和沙漠化迹象,反而是中纬度南北回归线地域处于常温区却形成了横贯全球的沙漠带。至于森林荒芜、水土流失、水源、大气和环境污染则更是人为破坏所致。而火山、地震、洪涝、飓风、暴雨雪、高温、寒流等等自然灾害在全球未变暖之前早已常常发生,将这些正常自然活动归咎于气候变暧有失公允。

  

  四、总之,20041226日之前地球不断升温是不容置疑的,就算是一个三岁孩儿、80岁老翁都感觉到这些变化并言之凿凿地下这个结论。他们根本不需要你们这些机构、科学家拿出大量的冰川融化退缩、干旱、荒漠化、森林荒芜、水土流失、海平面升高、海水富营养化、水源、大气和环境污染、火山、地震、洪涝、飓风、暴雨雪、高温、寒流、自然灾害等等之类的科学依据。那么,难道他们的判断就错了吗?很明显,气候变暖或变冷人人均感觉得到,就如一个三岁小孩泠了多穿一件或热了除掉身上衣裳那么简单。也即是说,科学界提供的依据简直是多如、垃圾。因为,人体(特别是病毒、微生物)就是检验气候变化的最快、最好、最有力、最直接、最科学的依据。

  

  据统计,自1850年以来,全球各地平均气温上升大约0.5度。试想想,0.5度变对于南北极的冰川及对人体(特别是病毒、微生物)影响究竟谁大?答案当然是后者。正如《宇宙》指出:“宇宙能量的微少波动必然引致地球上的生命产生突变;同样地,通过地球上生命的异变可以观察到宇宙异变的先兆”。也即是说,对于气候是“变暖”亦或“变冷”最有话语权的是我们人体(特别是病毒、微生物),而不是冰川融化退缩、CO2等废气。目前,世界各地的气温仍在急剧下降,早在半年前甲型h1n1病毒全球蔓延已提前作出反映,现在每一个人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变冷”这种变化,此刻,我们是否还需要请教南北极冰川、CO2、温室效应该怎么做!(四待续)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证实,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完全是由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及各种废气,打破了全球各圈层间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而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全球升温。根据能量运动的守恒特性,全球性碳循环机制是四大圈层之间的物质转化、能量运动的有机统一体,人类大量开采自然资源,通过燃烧释放能量,产生热能、CO2及各种气体。这过程只不过是某地壳圈层与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转化而产生圈层间的能量变化,但是全球整体性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从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的联系来看,地壳资源的损耗,一方面产生CO2,增强了大气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产生“温室效应”,造成气温上升,另一方面,地壳能量的消耗,必然又使到地层的温度下降,这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的能量双向作用。岩石圈的能量释放方式,以往主要是以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方式进行,目前,这种自然方式一部分被人类分享了。但是,不管是何种方式,CO2的排放总量都是一样的。至于构成全球碳循环机制各圈层之间的CO2的能量传输、物质交换和各种因素、运动机制,对于自然生态的作用及影响,还有待作更多的深入研究分析。

  

  碳是组成生命最重要的物质成分之一,在生命物质中占到24.9%。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的主要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碳,绝大部分以沉积物的形式储存在岩石圈中,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有机物质中(如石油、天然气、煤),或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碳酸盐(如碳酸钙)。自然状态下的碳,一般情况下是不参加碳循环,除非岩石风化、化石燃烧被利用,或火山活动将其以CO2CO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大气活性库中的碳,不到全部碳的2%。它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来补充,火山喷发、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来源。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02,释放氧气,生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还可以直接生成碳酸盐骨骼。生物死亡后,生物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层。海洋浮游植物生成的有机质,同样也沉降到海底,最终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陆地上的植物积累形成泥炭,这种泥炭可以转变成煤。石油、天然气和煤被发掘、利用、燃烧生成的CO2CO又会释放到大气中,参与碳循环。在地球温度空间条件控制下,生物圈中植物系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排放氧气。水圈释放氧气的同时又不断地吸存CO2CO2一部分积存在大气圈,另一部分又通过大气圈的作用,不停地回归到岩石圈,调节地球表面气候,使到大气CO2保持在某一恒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了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整个碳的循环运动过程,充分体现了在地球温度空间条件下温度变化作用的能量均衡运动。(五待续)

  

  

  五、最后,也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CO2等废气排放在大气对流层形成“幕墙效应”的化学、物理大气运动机制根本建构不了可实证和重建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模型,简单地说,“温室效应”理论根本不能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

  

  “温室效应”概念的提出者瑞典化学家斯万特.阿勒尼斯(1859-1927) 简单地将地球的大气层模拟成温室的玻璃罩。他认为,CO2等废气大量排放并上升至空间令大气层增厚而形成“幕墙效应”, 这堵幕墙对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没有什么阻挡,但对地面射出的长波辐射则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辐射的热量留在了大气层内,从而提高了地表的温度,起到类似温室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

  

  斯万特.阿勒尼斯 20世纪初根本没有做过任何CO2等废气排放在大气对流层形成“幕墙效应”的化学、物理大气运动机制实验就提出“温室效应”观点,这纯粹是一种假设和想象。当然,其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仍未达到探测研究大气层的水平。他所模拟的场景确实是比较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室和塑料大棚的认识,然而,“温室效应”观点提出几十年仍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升温的明显体现,该观点才社会和科学界关注。

  

  但迄今,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科研机构能能建构这实验,更逞论去予以重复验证。虽然许多科研机构努力去进行尝试,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简单如目前大气对流层中CO2浓度含量的线性指标数据也没有任何一个大气监测项目的实验小组能够具体、真实罗列出来,事实上,在广阔无边、深奥复杂多变的大气层空间去确证某一物质的含量简直是痴想。没有20世纪至今大气对流层CO2浓度含量变化的线性指标数据,我们凭什么去评估大气圈层的碳变化及与地球岩石圈层的碳循环交换,这问题可是判断CO2等废气在大气层形成“幕墙”及大气变化的重要依据。就这一项指标我们已经无能为力,我们又怎么好意思大言不惭地说什么CO2等废气如何这般地排放到大气层并神乎其神地形成一片“天幕”,需知道要验证这“幕墙”形成的物理机制比探测大气层CO2浓度的化学反应艰难千亿倍。(六待续)

  

  我们摆脱不了的现状是:1980年中后期,全球变暖越来越明显地令每一个人感觉到,它已经危及到人类未来生存及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科学界总需要有一套理论和说法向社会、公众交待。在没有更好的理论和方法选择的情况下,“温室效应”观点毋论从直观还是想象均比较符合大众预期而得以接受,至于其真伪则没有公众去考究。几十年来不时相关专业的学者提出怀疑和诘问,但你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释全球变暖现象。就这样,科学界明知“温室效应”存在许多漏洞的情形下,唯有将之抛到国际舞台上平伏民意、搪塞社会责难之口。而广大民众却蒙在鼓里,他们只相信眼前看到的CO2排放污染大气的景象,满脑子里只存在一个简单概念,地球大气层犹如一个“温室的玻璃罩”罩在头上,CO2不断排放到玻璃罩上而令地球变暖。他们又怎么会深究其真假;又怎么会相信它是一个人类科学史上最大的“世纪大玩笑”。

  

  若果“温室效应”是正确的话,那么,人类也末免自视过高,把大气层与月球、太阳和宇宙空间能量交换的高效严密性及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性严重低估。难道宇宙真的这么简单吗?200441日(宇宙异变的先兆)未提出宇宙“十字力”观点之前,人们还不是被牛顿“万有引力”的观念统治了几百年,只要有心研究一下(宇宙)理论,就明白宇宙“十字力”不知比牛顿“万有引力”深邃复杂多少倍,两者根本不可相提并论。那么,斯万特.阿勒尼斯提出“温室效应”造成地球变暖的观点与(宇宙)认为人类摄取过度“电能”而令地球气温不断上升的观点作比较?两者孰是孰非?这就引伸出以下的关乎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第二条主线问题:

  

  宇宙“十字力” (其中尤以“阴性力”为主)对地球的能量扰动究竟产生哪些影响?(七待续)

  

  事情应回溯至2002年上旬,我亲手做了一个科学实验,希望寻找实验依据来支持、印证“中心论”理论的正确性。“中心论” 理论非常复杂,共分分为六大部分共十八章,涉及人物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释伽牟尼、耶稣、穆罕默德、老子、卢棱、马克思等九位圣哲。后来200441日出版的(宇宙异变的先兆)著作的理论核心仅仅抽取“中心论”第一部分第一章万有“引力——牛顿”内容为基础。这也是回应了当时有网民怀疑(宇宙)为什么能够在3月——4月短短一个月内撰写完成的原因。

  

  实验过程是这样:通过某种“场” 屏蔽作用,阻挡宇宙射线的辐射,在这一设置中就可检验“电能”是向宇宙摄取亦或发电机发电产生。一旦实验成功就能达到以下目的。一、寻找新的能源;二、查证“阴性力”存在依据;三、检验“温室效应”真伪。四、印证“中心论”理论及一系列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可惜的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实验未能取得成功。放弃实验未多久,SARS突然暴发并铺天盖地向全世界蔓延,我遂停止“中心论”的写作将注意力转移到SARS身上,2003年末,禽流感大肆横行,多年研究“中心论”的敏锐性令我发现SARS和禽流感存在规律性,表明2004年冬至时期必将发生大地震及病毒性水源污染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将会造成重大的自然灾难。由此,(宇宙异变的先兆——SARS和禽流感的警示)著作终于200471日横空出世,随后,不断地向世界发出呼吁…。

  

  早在钻研“中心论”时就已发现“温室效应”观点存在很多漏洞。在研究宇宙“十字力” 对海洋的影响过程中,惊人地发现了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注:“大陆漂移”说是目前地壳“板块构造”说的鼻祖,后来被1962年美国的哈利.赫斯提出的“海底扩张”说所代替,最后,法国的格扎维埃.勒皮雄又提出了“板块构造”说取代“海底扩张”说并沿用至今)存在很大谬误。他观察一幅世界地图时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以南,巴西东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恰好和非洲西岸同样邢状的海湾相对应。这难道是偶然巧合?于是,他的脑海里掠过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它们之间因此而出现了新的海洋——大西洋。一个极之偶然的发现和灵感,终于导致大陆漂移学说的诞生。但是,魏格纳在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如此地相对应而触发灵感地提出“大陆漂移”说,却将地球南北两极地貌极其相似的奇特地理现象绝口不提,这可是“大陆漂移”说最有力的证据。显然,这是不合乎情理的。

  

  众所周知,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一个是海洋,一个是大陆。看上去它们好象是毫不相干的。但当我们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以后,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首先,北冰洋和南极洲有着非常相似的面积和形态。南极洲的面积是140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则为1410万平方公里;倘若将现今的两个极点重叠在一起,并把其中一个旋转75度以后,便可以看到,两者的形态轮廓也大致吻合,偌大的南极洲正好嵌在北冰洋中,而且南极半岛的尾部,正好落在北冰洋的挪威海与格陵兰海之间。其次。更有趣的是,北冰洋与南极洲的海拔标高也有一定联系,北冰洋有深4000多米的海盆,而南极洲也恰好有高达3794米的山峦与之对应。所有这一切都似乎表明:南极洲就像是从北冰洋里挖出来的一般,这种奇特的地理现象难道纯粹是巧合吗?

  

  通过更深入分析,我终于明白问题所在:魏格纳是故意迥避地球南北极地貌相似现象,因为,根据大陆漂移说理论,第一,根本不可能从北冰洋中挖出一块像南极大陆的板快。第二,就算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这挖出的板块又如何能够从地球北极万里遥遥地漂移到南端。第三,当解决了第一、二个问题时,整个大陆漂移说体系早已支离破碎了。同样地,“海底扩张” 和“板块构造” 不断地将各个大陆板块七拼八凑,偏偏将南极洲与北冰洋极之相吻合的地质结构事实熟视无赌,他们是在故意迥避这个不可逾越的难题,很明显,以“大陆漂移”说、“洋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等理论和观点,是绝对不能解决南北极这种地理位置上风马牛不及而地理结构及形态却极之相似的矛盾,一旦涉及这个问题,他们的理论也就土崩瓦解。那么,失去了这最有力的证据,他们的理论又如何站得住脚?无可否认,其真伪对于后世有关地震机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建构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正确则有益苍生,谬误则为祸天下”。 (八待续)

  

  随着向海洋纵深发展,发现宇宙“十字力”留下的秘密越来越多: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各大洋中脊是如何分布的:世界大洋洋底纵贯着一条由北向南连续延伸长达640000公里的中央海岭体系—洋中脊。在大西洋,洋中脊由北向南经向盘踞大洋中部,并大致平行于两岸,边坡较陡。在印度洋,洋中脊“人”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在太平洋,海岭偏居大洋东侧,且边坡较缓,通常称为东太平洋海隆。三大洋中脊南部相连,北部分别突入大陆。大西洋中脊北起北冰洋,向南绵延呈S型(与大西洋两缘海岸线平行),在南面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印度洋中脊的西南支相接;印度洋中脊北支伸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内陆裂谷相接,向南延至印度洋中部分为西南、东南两支分别延伸,西南支与大西洋中脊相连,东南支则与东太平洋海隆相接;在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北端伸入加利福尼亚湾,南端与印度洋中脊东南支相连,很明显,各大洋中脊的分布均呈现由北向南伸展的态势。令人更为惊诧的是,各大洋中脊均存在断裂带横跨洋中脊的情况。大洋中脊峰顶在断裂带两边错开一定距离,断裂带在海底地形上呈现为海脊和狭窄海槽或崖壁,它们均高度有序地由西向东呈90度与各大洋中脊相交。各大洋中脊与断裂带的地理分布刚好构成一个“十”结构模式。

  

  根据目前各大洋中脊走向,印度洋洋中脊北端只要越过北极是完全可与东太平洋海隆的北端直线相连,而它们的南端则在南极相汇。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最早期的洋中脊就只有目前印度洋洋中脊与东太平洋海隆相连接而成,它沿着地球由北向南环绕一周。后来,由于太阳系某些特发事变,导致地球自转轴产生偏离,促使地核能量剧烈波动,造成地壳大规模运动,迫使原印度洋洋中脊在赤道附近撕裂成东南、西南两支山脊,东南支山脊向东延伸为东太平洋海隆,西南支山脊向西南方向撕裂则变成现在的大西洋洋中脊。由于原印度洋中脊的分解和角度扭转,使到地球南北两极地壳相对错动而产生75度位移(注:2005年4月,中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 前往印度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人向“大洋一号”提出建议:通过这次环球海洋考察,了解清楚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印度洋中脊三叉点东南与西南两支山脊之间的“夹角”究竞是多少度?”,若是75度,则可证实北冰洋和南极洲旋转75度角后两个极点重叠在一起的极点位移变化与印度洋中脊三叉点东南与西南两支山脊之间的“75度”夹角两者相关联,这将成为评估地球远古地壳运动的重要依据,可惜杏无音讯)。初步构成了以印度洋中脊、东太平洋海隆和大西洋洋中脊等三条巨大山脉横亘全球的主体地貌。此时,南北两极地貌应相对平坦,并没有出现目前凹凸相似的现象。后来,水产生了,终于形成目前陆地和海洋的地理板块结构,但毋论地球如何改变,以三大洋中脊为主体的地貌结构将永不磨灭。由于水的出现,地球南北极地壳在“阴性力”从北向南横贯地球运动的作用力下不断受到海水冰结、溶解的侵蚀。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变,在“阴性力”强大的压力下,北极地壳不断下沉,导致冰川开裂、升降和融化和又不断重新凝结的造冰运动,而南极地壳则同步上隆,同样会出现与北极一模一样的现象。天长地久,也就形成了南极洲就像从北冰洋里挖出来一般的奇特景观。相信目前北冰洋洋底仍然处于不断下沉、而南极地壳则同步上升的运动中。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促使三大洋中脊与断裂带均以90度相互交错的“十模式”地质运动?又是原因令南极洲就像是从北冰洋里挖出来一般互相耦合的奇特景观?难道这一切都是巧合吗?不!相信只要宇宙无与伦比“十字力”力量才能缔造这一奇迹。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阴性力”通过地球从北向南运动促成三大洋中脊同样由北向南形成和伸展,“阳性力”则驱动地球由西向东运动而造成断裂带同样由西向东呈90度与洋中脊有序相交。除此解释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从中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天大秘密,原来地球南北两极冰川的融化、开裂、升降其实是一种极之正常的地质运动,是“阴性力”作用力对南北两极施压所致。完全与全球变暖无关。当然,还需要大量的证据支持此结论,例如:1、太阳表面 太阳黑子在3月和9月份基本上呈现由西向东横向分布,6月和12月份基本上显现由北向南纵向分布;2、地球陆地 地球上的沙漠主要分为南、北回归线的两条沙漠带,它们一律由西向东狭长伸展,而且两条沙漠带相距角度为60度,地球的磁场只有一条由北向南的磁极性贯穿;3、海洋深处 洋中脊一律由北向南延伸。表层海水 主要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两条海洋漂流,它们均由西向东漂流;4、生命身上 DNA主要由两条核苷酸链构成,它的比旋角度为60度,RNA主要由单链核苷酸构成,它的比旋角度(23.7度)与地球自转轴偏转角度(23.5度)几乎一致等等大量确凿无疑的科学依据。由于涉及到的领域太多、碰到的问题太繁杂就此略过。(九待续)

  

  

  有关生命起源的奥秘豁然开朗更是令人振奋,我遁着温度的快捷方式不断向前走,无边的宇宙清晰地展示在我眼前,仿佛看到温度洁白的轴线上连结着一片片空间、物质和耀眼的生命。

  

  

  目前,科学界一致认为生命起源问题的重点及难点主要集中以下两点:手性的一致性和自我复制的遗传系统。被喻为科学界最大的难题。对称性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客观的世界里,某些基本的简单对称性似乎被打破了。每个人都观察过,贝壳一般都有一个偏爱的螺旋性。Pasteur从非对称中、对称的破缺中,看出了生命的真正特点,最早发现了生物的手性,并首先把手性作为生命系统区别于非生命系统的主要标志。生命向我们显示的乃是宇宙不对称性的功能,宇宙是不对称的,生命受不对称作用支配。我们认识到最基本的核酸DNA采取了右旋的形式,这种非对称性是怎样产生的?构成生命的两大类分子——蛋白质和核酸。我们已经分别确定了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的螺旋结构,这种结构的基础在于这些聚合分子中氨基酸和糖分子结构的不对称性或手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是L-构型,而组成核酸的核糖和脱氧核糖分子都是D-构型。氨基酸和核糖分子的手性,是生命具有高度有序和组织化的基础。为什么在自然界中氨基酸有LD两种对映异构体,而组成蛋白质a-氨基酸却几乎都是L型。天然糖有D糖,也有L糖,但RNADNA中的核糖却全部是D糖。蛋白质和核酸的这一特性称作分子的手性均一性。这是科学上世纪之谜,称为生命起源中的对称性破缺。这个难题困扰了科学界一个多世纪,直至现在尚无定论。

  

  

  

  为了解释手性起源,至今已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最突出的是李-扬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和弱电统一理论。它认为在生命开始以前的化学进化阶段,自然界中某种手性物理力作用于外消旋化合物或前手性底物,使某一对映体数量增加,这种过剩被随后的非手性化学机制放大。如果该物理力手性不变,作用始终,最后将导致纯手性物质的产生。杨振宁、李政道正是由于发现了基本粒子层次上的不对称性(宇称不守恒)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物手性的起源正是要解决在分子层次上的不对称及其起源。(十待续)

  

  

  有的学者认为,是地球早期的电离辐射造成了这种选择。一个基本粒子(电子或正电子)静止时是球面对称的,因此是非手征性的。但一个自旋粒子沿自旋轴的任一方向移动时,它就成为手征性的,如运动特性像右旋螺钉则称右旋,反之称左旋。P射线的实质是高能电子P-及其反物质正电子P+。这些粒子有固有的自旋,当它们沿自旋轴方向移动或逆自旋轴方向移动时,被分成左旋和右旋。P-电子为左旋电子,运动特性像左旋螺钉,P+电子为右旋电子,运动特性像右旋螺钉。自1957年李、杨发现宇称不守恒后,70年代提出基本粒子弱电相互作用统一理论,证明P衰变产生的基本上是左旋电子。在P衰变产生的极化电子辐照下,左、右手分子的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异,对于对映异构体,证明了碰撞截面的相互差值与旋光强度和偶极强度的比值成比例。P 电子和手性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引起分子的手性选样,但这是外界因素,必须有内在因素起作用。Salam提出弱作用力和电磁力统一理论,预言原子中电子和核内的质子及中子有一个新的电弱作用力,70年代证实这个力存在,它不保持宇称性。电弱作用力通过“弱荷电流”和“弱中性流”(分别称为W力和Z力)区分为左和右。电子和原子核的Z力,使原子都是手征性的,分子中原子的Z力使得手性分子产生能量差异。MasonTranter计算发现,在所有情况下,生物学上占优势的L-氨基酸、D-核糖都具有较低能量。

  

  

  1995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了“生命中手性起源”问题的国际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24位元元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出席了会议。对于先有手性均一性还是先有生命的问题展开了热列的争论。会议组织者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家David Cline说:“由于众多学科科学家的兴趣集中于该问题,提出一种新概念的时机已经成熟”。与会者一致认为,手性均一即一种手性构象占绝对优势,对于今天的生命是必需的,为了保持有机体的生存和复制,细胞必须建立在遗传物质右旋、氨基酸左旋基础上。但在以下两个问题存在明显分歧。第一个问题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究竟手性均一和生命起源哪一个在先?斯坦福大学有机化学家W.Bonner说:“在生命起源和手性起源间,有一条认识上的鸿用,只有理解了手性起源才能理解有生命的有机体是怎样形成的”。他强调手性均一对生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组成DNA分子遗传密码的两条互补链,如果是混消旋的根本无法键合。他驳斥了手性起源于生命之后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神话。持相反意见的加们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家Mieller认为,持手性起源先于生命的观点,是将精力花在错误的方向,可能存在一种DNARNA的前体,单一手性是生命的产物而不是生命的先驱。哥本哈根大学Nielson等发现了肽核酸(PNA)自身成键比DNA互补链间成键能力强,其配对双键的特点是不显示手性的双螺旋,这可能是由于每个分子都不停地在左手型和右手型间转换。Nielson在会上描述了导致PNA螺旋变为单一手性的关键步骤,在PNA链未端加一个左手型(或右手型)的赖氨酸,就可使PNA螺旋的手性稳定成左(或右)手型。Miller认为这正是生命无需单一手性的东西,如果PNARNA一样有酶的活性,PNA的一种空间异构体就有可能帮助分子有效地自我复制,当时间足够长,就可能导致空间异构体的手性均一。(十一待续)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生命究竟起源于地球还是宇宙。与会科学家分成两大派,MillerBada坚信生命起源于地球,而Bonner和与会物理学家则认为源于宇宙。地球外起源论派对地球起源论怀疑的中心问题是,熵趋使分子形成消旋混合物。因此科学家们正努力在地球上寻找一种物理力,用以对抗进化的力,例如酶的选择作用,以便满意地解释一种空间异构体如何变得占优势的。研究者试验了电场、磁场、重力场是否可产生某一对映体过剩。RHegstron认为,物理学家应该对生物界的手性均一与自然界中基本作用力的联系感兴趣,例如被弱力控制的衰变产生的电子或正电子,它们有固有的自旋,当它们沿(或逆)自旋轴方向运动时显示左旋(或右旋)。是否由此引起的粒子辐射导致产生单一手性的生物分子。Bonner提出超新星的残体中子星,释放出含圆偏振光的辐射,这是一种顺(或逆)时针螺旋的电磁波,它可能造成宇宙中有机分子的一种对映体的过剩。荷兰莱顿大学的MGreenberg支持上述观点,指出彗星是由含有机物的星际尘埃组成的并提供了他在实验室模拟中子星圆偏振光获得的手性色氨酸的证据,认为如果彗星上曾发生过单一手性生物分子的浓集,那么就有可能找到生命起源的开端。2003年,美国宇航局计划发射Rosetta太空飞船,环绕Wirtanen彗星飞行,并要发射两个小的飞行器着陆到它上面进行实验。WHuebner正研究一种安装在飞行器上的装置,用以检测彗星上是否存在手性分子。Bada对火星感兴趣,并正设计能检测地球外存在手性的装置,但他分析的陨石中氨基酸结果是消旋的,这与Engel从默奇逊陨石中发现L型丙氨酸浓集不一致。

  

  1995年意大利Trieste4次国际生命起源研讨会——生命起源和进化中的物理问题。世界各国64位科学家出席会议。运用物理学的规律来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是这次会议的主题。生命和手性分子的起源是理论生物物理学的重大难题,它意味着物理学规律的突破和与生物学规律的统一。早在1860Pasteur在《关于分子不对称研究》中说:“分子的旋光性也许是生命的惟一判据,因为自然界有机物分子的不对称性,是至今在死的化学和活的化学间惟一明确的分界线”。生命体内有机物的旋光特点,从低等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都普遍存在。因而这一特征成为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显著标准。生物分子单体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手性,而且具有完全的手性均一性。“没有分子不对称性,生命不能也决不会存在”的观点已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更进一步,人们认识到没有手性均一性,分子就不可能完成自我复制,而自我复制对于生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生命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但蛋白质只由L-氨基酸组成,核酸中DNARNA只由D-核糖组成,核酸的正确复制完全取决于L-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的活性,两者的相对手征性密切相关,天然的或实验室化学合成产物中,LD型分子出现的几率是一样的,但是在生物体中这种选择是特有的。(十二待续)

  

  

  是什么力量在化学进化中从DL型分子中非常有规则地挑选一半呢?为了证实生命分子手性均一性的起源实质性,科学家们运用了各种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艰苦实验,例如:电弱力宇称不守恒在D-L-丙氨酸、缬氨酸单晶相变行为中的作用(包括有:电弱力宇称不守恒与D-L-丙氨酸磁相变;电弱力宇称不守恒与D-L-丙氨酸的激光拉曼光谱);光学活性起源的实验研究(包括有:星际分子乙醇辐解产物——23-丁二醇旋光异构体的气相色谱分析;Y射线、P射线、火花放电对生成23-丁二醇旋光异构体的影响;D-L-苯丙氨酸Y辐解的立体选择;90Sr-90YP辐解DL-亮氨酸的立体选择;22Na的正电子湮没与D-L-DL-亮氨酸的不对称作用;22Na的正电子湮没对D-L-苯丙氨酸的不对称作用;电子顺磁共振研究90Sr-90YP辐照D-L-丙氨酸不对称自由基的形成;60CoY辐解DL-亮氨酸的立体选择)。以上的实验旨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法作用下,对各种氨基酸DL手性异构体的立体选择性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电弱力宇称不守恒的实验中,D-L-丙氨酸单晶分子显示出不同的电子手征性密度特征,说明亚原子水平上的手性不对称与弱作用力宇称不守恒密切相关。而在光学活性起源的实验研究中没有发现DL光学活性异构体的手性不对称选择辐解。同时,由于科学家们分折方法和实验的条件不同,时常出现在相同实验方法下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现象,引起了各种矛盾和争论,这就使到问题更之复杂。

  

  1996年在法国Orlean大学召开了第11届国际生命起源会议——生命起源研究进展大会。来自世界26个国家242位科学家出席会议。英国剑桥大学MacDermott作了《手性均一性是宇宙生命象征》的报告。她联合了英、美、德、法、荷兰等20位科学家,提出于一个SETH计划(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Homochirality),设计了一台雪茄式的光学旋转极化仪(optical rotation polarimeter)去探测土卫三(Titan)、彗星及火星生物分子的手性是否与地球相同,并认为即使探测到相反的手性对宇宙生命特征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在这次Orlern会议上,很多研究者倾向于生物分子的手性起源于宇宙空间。Arizona州立大学的CroninMurchison陨石中苹取得到氨基酸L型比D型多10%Chang认为手性选择可能发生于空间,Stanford大学的Bonner曾提出从中子星发出的圆偏振极化的紫外线使太阳系有机分子产生手性的倾向,但是Chang指出Cronin检测到的L型多的氨基酸并不是组成蛋白质的a-氨基酸,而是非生物氨基酸。对于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问题虽然仍末取得新的理论突破,但提升至宏观宇宙认识的层次上来研究,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关于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问题,随机理论认为分子水平上对称破缺的过程类似于硬币的翻动,产生D体或L体过剩的概率相等,但是仍不能合理地解释生物分子手性在全球上的均一性。是什么力量使到地球上各种蛋白质和核酸都具有同一手性的事实,看来自然界中必须存在一种神奇的推动力,才会造成这种在生命身上显现的奇迹。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验和分析研究表明,对于生物分子手性起源及手性均一性本源的认识,试图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从本质上取得突破。

  

  但是,站在宇宙“十字力”的角度看待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问题则简单得多,所有不可逾越的难题迎刃而解。既然“阳性力”从西向东推动地球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分子同样受到它的作用力而线性同步由西向东自旋,从而划一地形成右旋手性均一性。这种解释的合理性令人惊喜和振奋,原来复杂无比的难题竞然轻描淡写地解决了,大千世界一下之间变得简单多了。(十三待续)

  

  欣喜之余我意识到离地球生命起源的源头越来越近:

  

  在宇宙均衡空间的基础上,宇宙两股空间运动作用力阳性力和阴性力严密地控制着太阳系的运动,由于太阳系局部产生特殊的运动变化(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发生变化),导致太阳、地球、月球构成一种“特殊”的结构模式。当阳性作用力沿着地球由西向东的轴线方向运动时,突然受到沿着地球由北向南的轴线方向运动的另一股阴性作用力阻挡,由于两股作用力的能量均衡状态瞬间失去平衡,使到两股作用力形成的“中心点”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能量大爆发,从而引起宇宙的能量(宇宙能)在地球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异化”,宇宙能转化成新的能量形式——生物能,生物能的产生终于孕育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亚生命。亚生命依靠某种能量转化机制不断地吸收宇宙能转化成生物能而生存,在阳性和阴性两股作用力的严格控制下作无规则地运动。无论亚生命如何进化演变,其身上必然络有阳性力和阴性力两股空间运动作用力留下的能量运动的痕迹,这些痕迹就是宇宙创造“亚生命”时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记。(十四待续)

  

  

  有关地球生命的问题阐述太复杂、篇幅太多就此略过。简而言之:DNA是“阳性力”所致;RNA则是“阴性力”造成(这结论是以大量科学数据为依据)。总之,当我有幸透视到地球生命起源之奥秘,对于SARSRNA病毒)和禽流感(RNA病毒)的致病源头也就一目了然。它们均是生活在深海洋中脊周边的RNA微生物,冬至时期,洋中脊受到阴性力扰动而剧烈向海洋释放能量,除了造成深海火山、地震爆发外(注:20041226日印度洋大地震就是印度洋洋中脊能量突然释放造成),同时对海洋的微生物产生致命打击,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它们随着海水蒸发上升而进入大气对流层,通过大气环流以雨水为载体的形式进入内陆裸露的水源而造成病毒性水源污染,进而通过水、空气、气溶胶、植物、土壤等等媒介,感染人类和禽类而引发SARS和禽流感依次在2002年、2003年末突然爆发并大规模蔓延。

  

  通过对SARS和禽流感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分析研究,SARS和禽流感之间无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十五待续)

  

  

  第一方面:时间、地点、气候、太阳黑子、地震、海洋等外部因子相同。

  

  ASARS和禽流感爆发时间的吻合性。(两者均是在地球公转至远日点“冬至”附近位置出现,这一点也正是令我最为担心和害怕的地方)。

  

  BSARS和禽流感首发地点嗜性一样。(它们均是在沿海地区首先发生)。

  

  CSARS和禽流感爆发前均出现同样的异常气候特征。(它们均是在大气压低、空气混浊、潮湿、浓雾弥漫不散的异常天气中出现)。

  

  DSARS和禽流感与太阳黑子具有一定的相连性。(SARS和禽流感先后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期,这表明了它们和太阳黑子均与“阴性”作用力的扰动息息相关)。

  

  ESARS和禽流感与地震存在一定的联系。(2003225日新疆地震;2003524日阿尔及利亚地震。地震出现的时间与SARS和禽流感两者流行的时间非常接近)。

  

  F、海洋洋流和潮汐方面的讯息空白。(我查遍了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可惜一无所获。相信SARS和禽流感爆发时海洋方面会同步出现异常情况)。(十六待续)

  

  第二方面:流行传播模式、致病源头、病原体、逻辑性、攻击特性和嗜体性、能量等内部因子相近。

  

  ASARS和禽流感流行传播模式几乎是一模一样。(SARS和禽流感病毒均通过空气污染的方式引发。SARS首发病例和禽流感鸡场的致病源头、传染途径、传播方式均具有相同的模式)。

  

  BSARS和禽流感致病源头均来自海洋病毒微生物。(海洋生物均具有嗜碱性。SARS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呼吸系统的特点体现其嗜碱性 [可进行实验验证 ];禽流感病毒的攻击力取决于其血凝素多个碱性氨基酸而具有嗜碱性)。

  

  CSARS和禽流感病原体均是RNA病毒。(表明了它们是同样受到“阴性”作用力的影响而产生,这是正确了解瘟疫爆发以及病原体本质的核心所在)。

  

  DSARS和禽流感的RNA正负链符合一定的逻辑特性。(它们对儿童的攻击力刚好强弱相反)。

  

  ESARS和禽流感病毒的攻击特性和嗜体性一样(SARS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都运用血凝素的特殊功能和采取对红细胞凝集的同一方法进行功击;另外,SARS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呼吸系统,禽流感病毒也是以攻击鸡的呼吸系统为主;这些特点充分表明他们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F、从能量的角度看,阴性力的扰动必然首先从地球地核内部引发,而海洋深处则是能量波动的触发点,海洋微生物所受到的影响必然首当其冲,因此,SARS和禽流感病毒源自海洋微生物突变的结果符合能量运动的模式。

  

  由此可见,SARS和禽流感的依次有序出现绝对不是偶然的,它们与历史上瘟疫的无序爆发截然不同。无论从时间、地点、气候、传播、病毒的特性等等各个方面,它们依照一定的模式有序地运动,彼此都受到宇宙某种力量的严密控制,他们均严格遵循一定的规律而流转。(十八待续)

  

  

  至此,透过SARS和禽流感现象,终于在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找到了宇宙力量在地球生命身上留下的痕迹,无疑令人欢欣鼓舞。但接踊而来的难题又横亘在脸前,阴性力究竟是什么东西?若果没有十年来研究“中心论”理论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心得,根本不可能发现人类梦寐以求探寻自然与生命如何互动的秘密,可谓历尽艰辛。早在钻研“中心论”时,我就发现“电流”的 产生是动能转化为电能的理论存在谬误,通过大量的综合性科学研究,紧紧抓住电磁感应突破口,从中发现线圈以90度角在磁铁中切割磁力线运动的“十”机制与太阳系九大行星(相当于线圈)垂直地与另一组12颗“X”行星(相当于磁铁)交叉运动的“十”模式是一模一样。

  

  原来,发电机隐藏着宇宙中最大的秘密,小小发电机其实就是一个太阳系,两者的工作原理相一致。“电流”并不是我们传统认识那样通过动能转化而成,它是通过线圈(阳性力)在磁铁(阴性力)中切割磁力线运动不断地向宇宙空间吸收能量(电能)而产生。正是这一世纪大发现,奠定了《宇宙》理论的物理力学基础,也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万有引力占据的历史地位。

  

  千迥百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终于找到了阴性力与电能的密切联系,并从中发现了阴性力与SARS和禽流感(RNA)的因果关系,最后,更进一步挖掘出电能与地球变暖的秘密,为揭穿“温室效应”导致地球不断升温的谬论创造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十九待续)

  

  目前,气候变化的成因全世界只有两种说法∶笫一种认为∶“温室效应”造成地球不断升温;第二种认为∶人类向宇宙空间摄取过度的“电能”而令地球总体能量飙升所致。在此,我们不妨将“温室效应”成因论和“电能”成因论就它们的理论性、本质性、科学性和现实性四个方面予以总结并比较:

  

  一、         理论性

  1  “温室效应” 成因论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其结果纯粹是斯万特.阿勒斯个人直观、臆断、模拟的产物。

  2  “电能”成因论是以《宇宙》(中心论)理论为指引,通过大量的现实科学实践而得出的结论。

  

  二、         本质性

  

  1  “温室效应” 成因论仅仅站在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微观角度来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因而是极之主观、片面、形而上学。它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对于事物内部运动和本质一无所知。

  

  2、“电能”成因论立足于宇宙、太阳系、地球和人类互动的宏观立场来评估气候变化问题,它透过事物内部运动和本质来剖析事物的表象,因此是比较客观、全面、科学。

  

  三、         科学性

  

  1  “温室效应” 成因论根本不可能通过一个科学实验来验证。因为,在一个实验室如此局限的空间里试图通过模拟实验来印证大自然无限空间的演变是根本不可能。它仅仅依靠气候变化的各种自然现象作判断,而所列举冰川融化之类的证据纯粹是多余、垃圾,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对于温度变化凭自身感觉均可作出正确判断。因此,“温室效应” 成因论根本不具备科学性。

  

  2  “电能”成因论不仅可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实验来论证,而且还从生物(SARS和禽流感等等微生物反应)、自然(地震、太阳黑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特别是各种病毒、微生物对于气候反应作出的超前突变对于我们评估未来气候趋势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这依据是“温室效应” 成因论不可比拟的。因此,“电能”成因论具有鲜明的科学创新性。

  

  四、         现实性

  1、“温室效应” 成因论提出距今已近100年,从1900年~20001226日地球气温不断上升的事实不容置疑,这阶段气候变化无疑是符合它的预期。按常理,气温上升是一种线性反应,它的变化应是一年比一年越来越暖。但是,正如本人于200523日发表“温室效应谬论的终结”一文指出:20041226日印度洋大地震之日起,地球气温呈现上升的态势已经终结,在“阳性力”和“阴性力”的共同扰动下,“温室效应”现象一去不复返。可以预见,地球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幅度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波动,很明显,“极端高温”与“极度寒冷”必将是未来气象的主旋律….

  

  也即是说,近100多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态势已经终结,全球变暖现象已被另一种更之复杂多变的恶劣气象所取代……事实反应如何呢?:

  

  2004年未~2005年初,二十多年来全球“暖冬”现象嗄然而止,气温出现急剧逆转而变成“冷冬”。随后几年气温出现急剧波动、冬季也越来越冷的“反常规”现象,特别是踏入2010年,全球气温急剧下降的现状更之明显、有目共睹。铁的事物表明:“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已发生根本性逆转,原来全球“变暧”被“变冷”彻底取代”。那么,“温室效应”如何解释这种气候由“变暧”突然逆转为“变冷”的新现象呢?显然,它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变冷”两个字眼。毋庸置疑,“温室效应”观点早已不合事宜,与现实严重脱节,在接二连三“冷冬”的寒潮冲击下彻底暴露其伪装而失去现实意义。

  

  2、“电能”成因论于200441日在《宇宙》中首次创新性提出,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早在2004114日,本人发表“地球干旱的动力学原理”一文中力排众议,否定2004年末“暖冬”的观点,鲜明地指出2004年未必然是一个“冷冬”。接下来陆续发表了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温室效应谬论的终结(200523日);暖冬神话破灭的重大意义(2005325日); 温室效应谬论终结的真实写照(2005616 )。均旗帜鲜明地批判了“温室效应”的谬误,对2004年末的气候逆转作出了非常准确的判断,而且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未来气候变化的方向,事实上目前已得到验证。因此,“电能”成因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今寒潮、暴雪肆虐下全球气温急降,大有一触即发、世界冰封之势。短短6年时间,气候恶化(变泠)之速度令人咋舌,接下来几年温度下降必将以几何级数突变,怎不令人担忧。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只有两条路选择,一、是死抱着“温室效应”谬论不放,白白错过挽救的最佳时机而毁灭;二、正视“电能”成因论,马上予以科学论证,寻求出一条解决气候变化正确之。此外,别无选择。

  

  在此,奉劝那些气象专家们,气候恶化已迫在眉睫,不要再拿出那一套什么理论糊弄公众,说什么:“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出现极端气候事件的现象会不断增加,目前气温急剧下降“变冷”正是由于全球不断“变暖”造成,动辄搬出“厄尔尼偌”和“伊娜拉”来之乎者也地解释这样、那样的气象”。对于一般人而言,你们大可以摆出一副高不可攀、学富五车的神秘架子,在我脸前,请收起你的尊容,将你们那些吊儿啷当的理论抛到垃圾堆中。最终,在面对人类未来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你们的固执和错误只会误导人类走上一条不可逆转的不归路。(二十待续)

  

  

  如何评估这场自然剧变对人类的影响程度?

  

  好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全面阐述和深刻理解,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能够作出比较合理的判断。事实上,我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还很肤浅,只能尽自己的微薄能力和微小认识一抒已见,希望能够警醒世人、造福社会,推动科学进步,有益于人类未来生存及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些见解不乏存在真知或谬误,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如有虚妄之处请见谅!!!

  

  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冬至时期,SARS、禽流感和印度洋大地震先后发生,随后,全球性气候变化发生急剧逆转。表明宇宙对地球已产生反干涉行动,这源于人类向宇宙摄取过度“电能”而破坏了地球整体平衡所致。目前,宇宙的反干涉具体体现在阴性力对地球的扰动上(幸好仍未发现阳性力扰动的迹象),由此而引起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一系列反应:

  

  1  首先,对地球上微生物予以致命打击,首当其冲的是RNADNA类型的病毒受到冲击。从SARS、禽流感和甲型H1N1病毒先后爆发的现象观察,目前只有RNA病毒受到影响(它们均是RNA类型的病毒)。2004年迄今,DNA病毒引致大规模流行病爆发和蔓延的个案从未出现,显示阳性力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它稳对地球(DNA病毒)仍未产生任何干扰,这一点稍微令人放心。但是,不排除今后因为阴性力对地球的扰动加剧而令它产生反作用力,最终导致阳性力加入到对地球剧烈扰动的行列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全球性暴雨引致的病毒性水源污染将会出现,DNA病毒爆发流行性传染病将此起彼伏。更为可怕的是,RNADNA病毒结合变异成超级病毒的现象横行,终于引发了一场微生物大战,生物界最原始的黑暗力量陆续登场,黑暗世界随之光临,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体…..

  

  2  其次,2010年气候波动下各种瘟疫、火山、地震、飓风、洪涝、高温、干旱、暴雪、寒潮等等各种自然灾害令人目不遐给。而真正的气候恶化将从2014年未“X”行星又在轮回时正式拉开帷幕,界时气温将以正负50度上下波动,接下来几年将以几乎以几何级数急剧发展。极端高温和极度寒冷交替着轮番上演,地球上一场史无前例的物种大淘汰由此而展开…。

  

  3  最后,人类破坏地球无休止。地球阴性力失衡而陷入大规模地壳运动的恶梦中,而阳性力也失去耐性揭开了大气层保护罩,月球因此丧失依靠灰飞烟灭,可怕呀,地球没有宇宙“十字力”的庇护已荡然无存…..

  

  4  宇宙异变的先兆真言。(完)

  

  

  

  

  作者:劳锦全 2009-12-28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0 13:3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