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再聊“泡妞” [2020/07]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出任务” [2020/10]
-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讲过的“古话” [2020/12]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从Sales的角度看特朗普总统 [2020/11]
- 想起了《傅雷家书》 [2020/12]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莫言记忆中的“粮食保管员”
雪梨子
读莫言的文字,感觉他对小时候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印象深刻,曾多次在小说、散文和演讲中提及。不仅是他,全村人也都对粮食保管员敬如神灵。比方小说中有老师认为某个学生有些傲气,便问“你爹是粮食保管员?”
“粮食保管员”,也称“仓库保管员”,这个岗位如放在今天,估计和小区保安差不了多少。但对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村孩子莫言来说,这类保管员可是“神一般”的人物—因他们离社会最紧缺的粮食很近,可以飞扬跋扈,横行乡里。莫言曾在日本福冈的一次演说中讲过这样的一段往事:
莫言和村里的一群小孩为了从村粮食保管员手中得到一块小豆饼,都围着这个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莫言也跟着学,孩子们都学得很像,导致胜负难分,保管员便将那块豆饼远远地掷出,孩子们如狗争食一样地蜂拥而上……(大意)①
莫言讲这件事,并非刻意渲染这个村粮食保管员的骄横,而是重点强调他父亲和爷爷得知此事后对他的教育:做人要懂得廉耻。
晚生幸运,躲过了莫言经历的那段困难时期,童年时社会已进步到了圣人所说的“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理想阶段;我也没农村生活的经历,无缘被粮食保管员戏弄。但彼时的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粮食供应还是定量的,有时会吃不饱。在我的记忆中,也有类似粮食保管员这“神一般”的人物,那就是父亲单位食堂的炊事员。
炊事员可是个崇高的职业啊!我们每天诵读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中,毛主席就专门提到炊事员:“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但对于我来说,敬畏炊事员的原因还是惊叹于他们打饭菜时的手型,那手腕抖动的一招一式,如舞台上花旦的水袖技法,变幻莫测。碰到普通职工,他们的用勺大抵平和,不偏不倚;遇到厂长和有权势者的亲友,他们极有心地将大锅菜中最有价值的几块肥肉捞到、满满一大勺打到对方的饭盒里;若是碰到他讨厌的人或单位里正在改造的“五类分子”及子女,那么,他们的手腕会稍微一抖,便可将你的这顿饭从刚够吃变成只能吃个半饱。……所以,到父亲单位食堂打饭,每次排队到我根前,年少但已初具城府的我就会用银铃般的声音天真可爱地叫“王叔叔”或“刘阿姨”……
莫言曾为了吃一块豆饼小时候不知廉耻,我为能从大锅饭中多捞一点而失去童真童趣……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想状况下,为何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平等”,这个疑问在我大学毕业后才有了些眉目。一位在市图书馆工作的文友借我一本书,是南斯拉夫铁托的副手吉拉斯撰写,书名《新阶级》②,改革开放前就出版的,扉页上印有“内部参考”的字样。具体细节已忘,但有段论述令人玩味,至今记得大意:公有制是大家共同所有、共同享用,人人平等,领导也不例外。但领导对公共财产有分配权,这就意味着他有优先的使用权。
这对我是醍醐灌顶呀! 常言道:人赤裸裸地来,最后赤裸裸地去,金银玉帛不能带走分文。因此,人生的差别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有权分配和享受。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完全没有必要克勤克俭、省吃俭用、绞尽脑汁、锐意创新成为资本大家,那样人家会说你无商不奸,可能成为革命的对象,被公私合营,或者接受“混改”;做一个两袖清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多好啊!生前掌握着公共财物的分配权,可尽情享受;死后还可将自己仅有的稿费存款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或宋庆龄基金会,“不带走一片云彩”,还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念叨你、感恩你的高风亮节。
所以,一定要谋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岗位越高,意味着你可为更多的人服务,你的价值就更大,人生就更风光。……最不济,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也要争当一个粮食保管员或炊事员。
可惜,我读懂这本书时已太晚,思想固化。如老家的幽默段子“伢是个好伢,就是胚子坏了”,而失去“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但我懂得那么多人对这些岗位汲汲以求的原因。
注释
① 莫言《讲演新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我的文学历程--2006年9月第十七届亚洲文化大奖福冈市民论坛的讲演”
② 该书的网络版可搜寻到,百度也有介绍。
2019.08.20-27撰首发
2020.07.22墙外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