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再聊“泡妞” [2020/07]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出任务” [2020/10]
-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讲过的“古话” [2020/12]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从Sales的角度看特朗普总统 [2020/11]
- 想起了《傅雷家书》 [2020/12]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闲聊网络时代的贺年
雪梨子
新时代必有新的行事方式,网络时代的贺年亦如此。正月十五一过,意味着中国的农历新年结束,在下可聊几句当下的贺年方式,也不至于影响诸君过年的节日气氛了。
从古籍记载看,「除夕谢年」、「元旦贺年」的方式不外是祭祖、给家中的长辈依次拜年,形式都是磕头下跪。似乎整个古代的东北亚文明圈人民皆如此。民国创立,气象万新,移风易俗,其中就有废除跪拜礼,以脱帽鞠躬代替。康圣人愤然曰,国人不拜天、不拜孔,“留此膝何用?”但当年的政府只是禁止官场上的跪拜礼,并不限制民间对亲友师长的跪拜,因此,民国时期春节时以跪拜贺年,依旧普通存在。
六十年前面对西人介绍的《中国年节习俗考》「元旦贺年」
余生也晚,记事以来在各种公开和私人场合未见有跪拜礼,即使是“比爹娘还亲”的毛主席去世,大家也仅是在他老人家的遗像前行三鞠躬礼。不过曾听韩国朋友说他们过农历新年的仪式有父母行跪拜礼?!连汉字都消灭了,居然这春节跪拜的习俗还残留,有趣。
笔者并不赞成跪拜礼,鞠躬、作揖等行礼方式是与时俱进的,值得鼓励。只是绝大部分的国人连这点讲究也被高科技手段取而代之--虽然很多人赞美羡慕西方先进国家的人民有宗教信仰,过节有仪式感!
二十年前,春节期间大家都以手机短信来拜年,典型的格式如下:
「大年初一,毛小平带全家给您拜年了,祝......」。
有些做生意的朋友则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家品牌,方式大致如下:
「开工第一天,王达标率夏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给各位合作伙伴拜年,祝您......牛年生意兴隆、万事如意......」。
「今天正月十二,开工大吉!刘丽丽率全体员工给您拜年,祝您和家人......万达足疗中心,订房电话......」。
待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面世后,拜年的手段则更加炫目,更多是图片和视频,很多人将文字编辑的功夫也省略了,光秃秃抛给你一个贺年图片或是封面标题党意味十足的视频。“赠送”汤圆、水饺、鲜花和美女/壮汉的;给您鞠躬、磕头、作揖和放电的。应有尽有。
所有这些方式,无论短信还是图片与视频,都有个特点:按其通讯录中的分组而群发的。
不知诸君如何处理这类贺年信息?笔者收到「贺年」自是感激,虽说群发,但至少说明对方仍将自己保存在他们的通信录上。对贺年的内容,却是既不看,视频更不会点开--担心病毒,也不会回复的--长辈、过去的长官和帮助过自己的贵人除外--事实上笔者春节期间都会主动给这些人电话或语音留言,或者约个时间视频通话。一年了,关山阻隔,江夏难涉,此时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彼此一睹容颜,何其幸也。怎可抛个网上流行的贺年图片和视频给亲友师长来敷衍呢?
有几类群发贺年,笔者会回复。比如群发文稿中,贺者将“您”改成了鄙人姓名,凭这点用心,也该回复,寒暄一番。再,曾经的同事、合作伙伴和教过的学生中,贺年文字中有“明显的升迁”者--如他/她率领某知名公司或“世界五百强”的某个事业部,明显是要告诉受贺者其近况。此时回个信,恭维一声,以遂其盼,君子成人之美嘛。
至于其他网络图片和视频的贺年,恕不点击与回复了。但我得知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错,予心甚慰,望善自珍摄哈!
2020.02.27撰於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