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禪五支

作者:chico  于 2014-4-11 11:0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书刊摘录|通用分类:信仰见证

关键词:翻跟斗, 功夫

 

  所謂「初禪五支」--尋、伺、喜、樂、一心,如果修行沒有具備初禪功夫,你很難深入的,你要「止觀 雙運」很難、很難,我們現在不是用哲學,或是推理、想像那些,你要實際去了解。這一次九月底的禪修,希望大家能夠逐步體悟到「未到地定」,再來進入初禪、 二禪,你能夠有初禪的功夫,我們進入「止觀雙運」,就可以真的去如實觀、如實去體悟,現在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關鍵。尋、伺、喜、樂、一心,所謂 「尋」,顧名思義就是有那一種找尋,是要去找尋到一個樁,就像船需要拋錨下去、能夠固定,如果它沒有在岸邊靠岸,就要停下來、穩定下來,它需要拋下錨下 去,然後才能夠讓它穩定。如果在靠岸邊,需要尋找可以固定住的一個樁。

  我們的心,像是一匹心猿意馬,到處一直在飄蕩,飄東飄西,過去、未來,在那裡幻想、在那裡想像,一 顆心有如心猿意馬,像孫悟空一直翻跟斗,一直靜不下來。如果你的心靜不下來,沒辦法進入「止觀雙運」,沒辦法「如實觀」,你所體悟的無常、苦、無我,都是 頭腦裡面的推理、想像、作意,還是在「自我」的世界裡面。你的心要能夠靜下來,才能夠進入如實觀,因此第一個步驟就是要找一個穩當的方法,一個信用可靠的 目標,然後把你的心固定在上面,把你的心猿意馬鎖在上面。在禪修的過程,動作方面也是讓我們的心安定下來,包括「身念住」、動中禪方面的一種動,事實上都 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專注下來,或是出入息方法,你從鼻頭的這個點,還有到丹田,點、線、面,尤其最初的鼻頭這個點,跟丹田的這個點,都是很明顯的一種目標, 就是尋、伺下的一個樁,固定的一個柱子,那個柱子讓你這個心猿意馬,能夠繫在呼吸上面,或是繫在動作上面,都可以!

  如果你覺得這個目標不錯,能夠最省力,事實上要讓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有八萬四千法門,你覺得什麼 樣的法門最簡便、最簡單、又有效,這樣就好。如果有的人覺得說唸佛,比較能夠讓他的心安靜下來,透過唸佛也可以,但是要掌握到訣竅,以後有機會另外再深入 講述。如果透過唸佛,有的人喜歡持咒,持咒也是一種「尋」的功夫,持咒、唸佛……各種法門,記得!包括說你的經行,動作這些明覺,出入息的觀察,「受」--各種感受的覺察,都是屬於 「尋」的工夫。當你找到一個目標,覺得很不錯,這個方法很省力,你的心能夠很輕鬆的安住下來,就是進入「伺」的階段。

  如果方法很費力,會越修越怎麼樣?容易緊張、而且會累。如果你覺得緊張、會累,就有必要重新再找 尋,因為那個方法未必理想。越理想的方法,事實上是越單純、越簡單、越樸實,這樣越好。當你找尋到這個樁,然後覺得說:不錯、很省力!你的心能夠這樣很輕 鬆的安住下來,就是進入「伺」的階段。「伺」就是找尋到一個覺得妥當的目標,安住在那上面繼續用功,意即已經有找尋到妥當的目標,繼續在上面用功。再來, 當他已經找尋到妥當的目標,然後心能夠安住在那上面,就是「伺」,但是最初的時候一樣會拉拉扯扯,就好像說你這個心猿意馬,會常常的跑東跑西,於是你會覺 得說:奇怪!我一坐下來,發現我的念頭、我的妄念、我的雜念,怎麼那麼多?!那都是很正常的,它有時候又會跑走,就沒有安住在當下。

  當跑走之後,沒關係!又重新把它找回來,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又重新找回來啊!就把那個心猿意馬再找 回來。於是又再找尋、找尋、包括把那個心找回來,這個找回來都是要有明覺,好!再找回來,然後把它固定在一個目標上面,讓它能夠繼續安住下來。所以,一般 修行不得力,往往一個方法有問題,再來就是整個過程不知道怎麼進入,再來是你用蠻力,好像在練功夫。如果你用蠻力,我們這個心猿意馬,它那個掙脫的反抗力 會越強,變成你在打坐之後,會浮躁、浮動、躁動,會浮躁不安,都是因為還沒有掌握到放鬆的訣竅。

  所以,為什麼「喜禪支」後面不容易進去?如果你用蠻力,就沒辦法進入「喜禪支」,這是一個重要關 鍵。你要能夠進入「喜禪支」,記得一個很重要的要領,意即要能夠放鬆。最初在找尋的過程,難免需要一點拉,但是只要情況可以,你就是要能夠放下、放鬆,慢 慢因為找到一個地方,然後安定下來之後,就能夠放鬆。記得!自然的放鬆,安住在一個目標上面,很輕鬆、很放鬆,「喜禪支」就會自然產生出來。「喜禪支」不 是用求,不是用練功夫練出來的,你用硬功練出來的,不是真正的「喜禪支」,你坐完會倦怠、會很累。

  身體方面,本來氣血就是很暢通的,但是因為我們的身心繃得很緊,因此導致氣脈、氣血不通暢。我們平 常身心就繃得緊,於是身、口、意都在衝動,急忙要做什麼!急著要做什麼!包括說要修行,我們說要放鬆,你也是很用力的要放鬆,那個用力就是沒有把握到訣 竅。但是,你也是要經過這個階段,否則還是不容易體會到,什麼叫做真正的放鬆?就是因為沒有放鬆,「喜禪支」才不容易產生出來。記得!「喜禪支」沒有出 來,就是因為沒有放鬆。所以,當你真正放鬆、安住在當下,因為全身的放鬆、身心的放鬆,我們的氣脈自然因為你的放鬆,於是很順暢的在脈動、流動,這時候全 身會感受一種微細的波動,呼吸的波動,還有心臟脈動的波動,你都可以感覺得到,包括比心臟脈動更微細的如如然輪動、那些波動,你都可以感受得到,這時候你 的身體自然會產生「喜禪支」。所以,你一放鬆,「喜禪支」它就會出來。

  當產生「喜禪支」,你安住在上面,「樂禪支」就會跟著產生。「喜禪支」與「樂禪支」這兩個,有什麼 不同呢?具體一點講,就如同你剛簽中一大筆的樂透彩獎金,會蹦蹦跳跳、非常高興,此時的興奮、快樂,說話是眉開眼笑,走路是飛躍似的,叫做「喜禪支」,當 然這是一種形容。就像是昨天才剛簽中獎金,然後昨天的快樂到今天來呢?一樣會有快樂,但是那一種樂的覺受,沒有像昨天那麼強了,已經比較平穩下來了,你也 一樣會眉開眼笑,但是已經沒有像昨天那麼興奮了。「喜禪支」的興奮頻率是比較高、比較大,再來慢慢的,「樂禪支」的頻率是比較小,屬於比較微細柔和的層 次。所以,是先有「喜禪支」,才有「樂禪支」。當「喜禪支」繼續維持下去,就會進入「樂禪支」,身心更安詳、更柔和。

  在禪坐中,如果已經有喜、樂禪支,你是會面帶微笑的。如果你在禪坐時,臉部表情糾結、一副苦相,即 是由於「喜禪支」跟「樂禪支」還沒有出來,還在練功夫,還在硬碰硬的拼,沒有學到放鬆的要領,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當你越有心要求,越是背道而馳。所 以,禪定不是用硬工夫去求來的,若想要以硬工夫入禪定,越是沒辦法進入,因此掌握到訣竅之後,就是要能夠放鬆,然後「喜禪支」、「樂禪支」自然會出來,這 時候就會產生「禪悅為食」的禪悅、快樂,就是樂在其中。事實上,打坐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調劑,是一種充電。以前你的打坐,覺得好像很苦,很不容易成就,一 提到打坐就怕腿酸,其實當你掌握到要領之後,「喜禪支」、「樂禪支」出來,就會產生「禪悅為食」。所以,你在打坐時,身體是軟綿綿的,但是軟綿綿不是軟趴 趴倒下去,而是你的身心很放鬆,不會僵硬的。

  因此,從你的臉像、從你的坐姿,就可以看出有沒有入禪定?有沒有禪悅?所謂尋、伺、喜、樂……就自然產生,當你有禪悅、又有方法,繼續安住在上面,一心一意就在尋、伺、喜、樂的世界裡面,就叫做進入初禪。當你一心一意的在尋、伺、喜、樂、一心的世界裡面,進入「禪悅為食」,叫做初禪。尋、伺的過程要能夠成功,是需要練習的,因為平常是因為我們的外緣太多,要擔心的事情很多,佛陀當初引導大眾修行,為什麼成就都很快?因為大家幾乎都是專業修行人,《阿含經》所裏面講的,都是針對比丘,因此真正的「出家法」、真正的「出世間法」是在《阿含經》,裡面都是針對比丘,也就是針對專業修行人,都是準備要修行證果的人,算是「證果班」。因為大家平常有上班、有工作,雜務比較多,心思會比較亂,一下子要進入到尋、伺方面,不容易!

  所以,大家平常早晚就可以練習著打坐,二十分鐘、三十分鐘都可以,學習尋、伺方面,找到這樣一個竅妙--尋、伺,然後放鬆。包括說你要繫住在呼吸上面也可以,你把它繫住在呼吸上面,以佛陀、包括我個人這樣經歷過來,覺得用「出入息法」方面,以及「動中禪」方面,兩個互相配合相當好、相當容易,而且很簡便,大家平常就要開始訓練。再來,前面有講到要進入初禪的「離」,你要先有「離」的力道出來,所謂 「離」就是你要能夠放下那些欲、惡、不善法。當你平常在練習的時候,我白天工作、就工作嘛!如果你的聞、思、修,已經到達相當的程度,平常在工作中,也是 在「未到地定」裡面,所謂「未到地定」就是要有尋、伺、喜、樂、一心……這些,但是沒有具足而已。

  一樣尋、伺,專心在當下的「置心一處」的工作,然後很放鬆在那裡工作,一樣都是在做尋、伺。所以,平常工作、上班的時候,一樣可以加以應用--尋、伺,你一心、置心一處,專心在你當下的工作,包括你在炒菜,包括你在洗衣,包括你在掃地,當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在當下的工作,安住在當下比較明顯的動態上面,當下都是在修行,大家慢慢的練習,要把修行溶入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再來,當你有時間可以放下工作,要靜坐二、三十分鐘也可以,這時候就更可以把尋、伺,喜、樂、一心這些,做的比較更精純。本來平常工作的時候,你可能是在尋、伺、喜的情況,當你專心在打坐,尋、伺、喜、樂、一心,它就可能會出來。

  但是你要體會到打坐,就是要放下萬緣、放下種種工作,以及胡思亂想那些,你都要把它放下,離開欲界 種種的,包括說攀緣、攀緣心那些,你要能夠放得下。如果你坐在那裡,又再想股票市場的事情,沒離開欲界是沒辦法的,包括現在工作很忙碌,最近工作多、接案多,當你要靜下來打坐,也是一樣要把這些工作都放下。這時候因為你能夠放下,才能夠進入尋、伺、喜、樂、一心,能夠放下這幾分鐘,讓你的頭腦、意識能夠清醒,經過洗滌這一種工夫,睡覺的品質也會比較好;或是說你要承擔工作,你會有更高的智慧。所以,在我們動作的時候,該工作、該設計、該想的時候就想,能夠放的時候、就放下來,就專心於類似一種充電,讓我們的身心有一個休息的機會,你休息又可以走更長的路。因此,這些打坐對你的工作來講,都會有所益助;對你的智慧來講,都會不斷的提昇;讓你對事情的看法、處世的穩重度都會提昇的。

  所以,不要以為說這些打坐好像時間浪費,不會浪費啦!但是你要知道方法、知道目的,這樣你的打坐才不會白白浪費,不會又在那裡練工夫。一般初學者來講,比較屬於專注的初禪,光是要練工夫,就練得很吃力了,還要當下有無常的覺受、體會,要有「止觀雙 運」,因此一開始,我們要有專注的時間,如果平常的禪定力已經很好,就可以立即講述怎麼樣去止觀雙運。如果你的禪定力很好,就可以「止觀雙運」;如果禪定力還不理想的,要有專注的基礎,當你專注下來、未到地定,有初禪的體驗之後,你的心寧靜下來、能夠「一心」,這樣就可以進入「止觀雙運」。

  所謂「尋、伺、喜、樂、一心」的禪定方面,事實上,如果你的心是凹凹凸凸的,你的心鏡平常是這樣凹 凹凸凸,就像心猿意馬到處跑來跑去,或是有貪、瞋、癡,到處這樣跑來跑去,你的心鏡沒有辦法如實觀,你以為體會到了,其實只是在胡思亂想,或是一些推理、 一些想像。所以,禪定方面就是讓你動盪不安的心,能夠漸漸地平靜下來,就像臉盆的水,如果一直動盪不安,就沒辦法反射出實相。如果這攤湖水是很清淨,又 淨、又明,它就能夠清楚反射出來。事實上,打坐是幫助你的心能夠靜下來,當你的心是一面平鏡,「一心」就是進入一個平靜的境界,這樣就能夠如實觀,如實的 照見出來。

  我們平常的時候,透過「有為法」的修行是這樣。打坐進入「一心」,再來能夠進入「止觀雙運」,這時 候也是讓你能夠進入「如實觀」,當你慢慢的從初禪、二禪……這樣經歷過,再來證果。當你能夠見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真正到達阿羅漢。在還沒有到達阿羅漢以 前,你的心有時候能夠進入平靜的世界,但是有時候心鏡還是會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這是還不穩定,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至少要有見法、證初果以上,才有可 能與空相應,亦即要有初禪、二禪的一個穩定。如果你平常有禪定這些基礎,懂得止觀方面,你有可能可以跟空相應,下一階段就要講二禪方面。

  「尋、伺」是一個階段,「喜」是一個階段,「尋、伺」是不斷一直在重複運用,當你穩定下來,後面的 「喜、樂、一心」就會出來。尋、伺是要有用力的過程,就像你最初要拉那隻心猿意馬或是那匹野馬、那頭牛,像禪宗十牛圖前面,你要去找尋、找尋,後來找到之 後,還是要花費一番力量,去馴服那隻心猿意馬。所以,前面的尋、伺是要有用力的;再來,當你的心能夠穩定下來,覺得「尋、伺、喜、樂、一心」已經能夠穩 定,因此現在那隻心猿意馬,跑到其他地方的機會已經比較少了,你就漸漸可以放下來。這時候你放下尋、伺,不用再去找尋了,已經乖乖穩定在那裡了,所以不用 再去找尋;這時候妄念已經很少了,幾乎沒有了,你的心就是安住在那裡,不用刻意再去找尋,因為你覺得說這樣還是要很用力,還是會累啊!於是這時候會放下你 的尋、伺,一樣從頭到尾維持放鬆的訣竅,一定要放鬆的。

  這時候,你放下尋、伺,亦即無尋、無伺,只有「喜、樂、一心」,就是進入二禪。經文裡面有時會講說 「覺、觀」,如果「無覺、無觀」就是進入二禪,亦即「喜、樂、一心」,事實上這兩個是一樣,但是微細的分別,等一下我們再講述。所謂「尋、伺、喜、樂、一 心」,然後你放下「尋、伺」,只是剩下「喜、樂、一心」,就是進入二禪的境界。不必還要再那麼用力去找尋、去拉扯,因為尋、伺還要有用力。如果是呼吸方 面,以呼吸為所緣,一樣繼續在呼吸上面,這時候你可能進入到「面」,所謂點、線、面。喜、樂、一心這些,它都會繼續一樣有,就是二禪。所謂「喜禪支」,以 幾個禪支來講,它是由粗到細,越前面的是越粗,越後面的是細,再來是越微細,到最後它是進入越微細。

  越粗,表示心行在越粗的情況之下,它是要用力。所以,當你漸漸覺得不需要「尋、伺」了,粗的、你就放下,我們的心自然會想要省力、要輕鬆,自然進入「喜禪支」,會覺得不用那麼累了,但是「喜禪支」還是比較粗,頻率波動比較大,當你歡喜過一陣子,就會比較寧靜下來,很自然就會捨下「喜禪支」,而只有「樂」跟「一心」,就進入三禪。二禪就是喜、樂,當你再放下「喜禪支」,只有「樂」與「一心」,這時候就進 入三禪。再來,當你繼續坐下去,會覺得連「樂禪支」方面,頻率、波動還是比較大,心還是有些用力,因為你越進入,你心的感受、敏覺度越來越高,會發現「樂 禪支」裡面還是有用力,於是覺得「樂禪支」也可以放下、可以超越,你自然會放下「樂禪支」,而進入「一心」,這樣就叫做「捨」,然後「念清淨」,你的念很清淨,就是進入四禪,只有「一心」的世界。

  「一心」還是所緣在目標上面,如果所緣目標在呼吸,你還是一樣,就是在點、線、面,在「面」與「空 間」都可以,你「一心」在此上面,這樣就進入四禪。如果你要進入四禪,要出禪定,心的波動一樣會從很微細的,然後慢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粗,於是會從四 禪、三禪、二禪、初禪這樣下來。

  就是初禪到四禪的一個過程。只要熟練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知道怎麼樣進、怎麼樣出。所謂 「尋、伺、喜、樂、一心」的初禪,與「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尋、伺、喜、樂、一心」就是找尋,然後安住在此上面,屬於偏重在專注,專注在「置心一處」上面。至於「覺、觀、喜、樂、一心」呢?表面上好像一樣,事實上它是有微細的不同,「覺、觀」就是當下有覺、有觀,注意!它是有觀的,所謂「觀」就是有去體悟。所以,當你具有聞思、以及禪修基礎之後,在打坐的當下,事實上就是一種「止觀雙運」。在初禪的時候,是有止、有觀,意即「止觀雙運」,是見法、開悟的最好方法與階段,你的心進入一種相當好且寧靜、平靜的品質,當下又去體悟法、見法。所謂「覺、觀、喜、樂、一心」是最好的 一個見法階段,意即初禪到四禪。


抄自:《阿含解脱道次第》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4:3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