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日志
还没 登录?仅显示部分内容。  |  博客书架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七十四):搭配风、抢购风、打折风
kylelong 2010-4-8 06:03
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市场上物资十分缺乏,不仅需要票证供应绝大多数商品,尤其是食品,而且很多地方买紧俏商品(食品),还需要搭配其它商品或食品。比如买大米要搭配面粉等等,因为大米不够,只能吃面粉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市场上物资一度开始丰富,大多数商品(食品)不再配售。 但是,80年代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七十三):居委会、小区、社区
kylelong 2010-4-7 08:23
小学阶段就对居委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了。那时候居委会的权力很大,每天吃晚饭之后,居委会的人就组织我们拿起自制的话筒(也许应该叫喇叭),在居民小区内喊话:“防火防盗,警惕小偷”之类的,尤其在春节或节假日期间比较多;而夏天主要就是在停电的时候喊话。学生们5-8个排成一列,如果人多,可以分几个小组,通常都有高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七十二):吃火锅
kylelong 2010-4-6 09:09
火锅(Hot pot)的考古发现,据说5000年前就有类似火锅的东东;在四川的真正历史有2000年,因为大家公认为四川的火锅才是最正宗的,三国时期的产物啊! 第一次吃火锅是什么时候,我都不记得了。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每年春节期间,一家人围坐在蜂窝煤炉旁,把一个铝锅子放在上面,再把各种蔬菜、佐料和肉、鸡放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七十一):动画片
kylelong 2010-4-5 13:19
60―70年代看过的动画片,基本上都是国产的儿童电影(其中有一些木偶片),基本上都是在看电影之前的加影,有些也是学校组织看专场电影。比如《我们爱农村》、《红领巾》、《冰上遇险》、《牧笛》、《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一棵大白菜》、《小溪流》、《两张布告》、《歌声飞出五指山》、《小白鸽》、《山伢子》、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七十):护肤品、化妆品
kylelong 2010-3-25 07:46
60-70年代,老百姓家里夏季基本上不使用护肤品和化妆品(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只是在冬季用一种廉价的护肤品“蚌壳油”或“蛤蜊油”(老家叫着“糊锅油”,像面糊糊一样),是一种以凡士林为主的油性护肤品。这蚌壳油是以真正的海蚌壳为包装的,一般是白色,多数也有一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21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九):酱菜、调味品
kylelong 2010-3-24 09:20
最早吃的酱菜,就是萝卜皮。因为萝卜很便宜,母亲把削萝卜剩下的皮洗干净,然后晒干,再用盐腌,当然要用剁碎的辣椒,还有糖什么的。冬瓜皮和大蒜的根须也可以这样做。做菜的辣酱,都是母亲自己做的,主要就是尖辣椒做的辣酱,还有豆瓣酱。母亲做豆瓣酱的故事,我在本系列第八章有讲。不过,泡菜就主要是奶奶做的。我们都是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20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八):烧烤食品
kylelong 2010-3-19 09:00
烧烤食品(主要指肉食)也是致癌食品之一,似乎不是汉族的原产。 第一次吃烧烤,应该是在乌鲁木齐(80年代)。那个烤羊肉串,味道很正点。后来北京有了烤羊肉串,每次出差去北京,一定要品尝一下(86春晚,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描述得很逼真)。90年代开始,老家也有了烤羊肉串,绝大多数都是新疆人。后来去西双版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七):油炸食品
kylelong 2010-3-18 09:35
虽然油炸食品有致癌的危险,但中国人一直就是喜欢吃油炸食品。 小时候,只是每年春节有机会吃油炸食品,比如春卷、麻花、玉兰片(虾片)、花生、烤饺子、猪耳朵、馓子等等,油炸的零食似乎只有京果。因为食油供应需要油票,所以家里一般用菜油来炸食品,也不用猪油(更少)。后来,食堂或大街上出现了糯米饺、糍粑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2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六):蜡烛、煤油灯、手电筒
kylelong 2010-3-17 07:34
70年代末期,电灯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光明。但在使用电灯之前,以及使用电灯早期而经常停电的那段时期(80年代-90年代),蜡烛、煤油灯、手电筒,则是主要光源。 煤油灯时期(前面已经讲过一些),每天吃饭时,都已经是晚上了。煤油灯放桌子中间,饭菜放四周;吃完饭,就做没有做完的作业,尤其是语文(写大字最容易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8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五):借书、买书、读书
kylelong 2010-3-16 09:01
最早看书,自然就是小人书啦。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幼教,甚至连识字卡片也没有。母亲是幼教老师,我的学龄前教育,基本上都是母亲教的;父亲教绘画和美术字。小人书都是父亲出差去大城市带回来的,只是那时候的小人书以“八个样板戏”为主(包括《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龙江颂》、《海港》、《白毛女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四):亲戚朋友聚会
kylelong 2010-3-12 07:45
亲戚朋友在一起聚会,比较随便、自由,很多话题都可以谈。 在60-70年代,亲戚朋友聚会,都在家里;人们一般不会外出,下班就在家里。登门拜访,聊天喝茶;似乎真的就只是喝白开水,茶叶都很少;也没有什么糖果瓜子或饮料,更不会有电视、麻将等等;在家里如果有时间,就读《红宝书》,写思想汇报,写入党申请。由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8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三):街边小吃
kylelong 2010-3-11 08:50
60-70年代,老家的主要大街上,基本上没有小吃。最多在市中心广场有糖稀馓子,春节前夕,有芝麻打糖(我在《童年故事》中已经讲过了)。到了70年代末期,大街上开始有冰棒和汽水了。那时候,卖冰棒的老头老太,前后各挑3-5个广口的暖水瓶,瓶盖还用很厚的棉布包裹,防止温度升高。下课时,同学们就跑出学校大门,挤在一起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27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二):公共食堂
kylelong 2010-3-10 04:24
公共食堂,似乎是中国特色,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人民公社,集体食堂。与之相应的,就是食堂的饭菜票,饭票与菜票的颜色不一样:饭票一般有1两、2两、半斤、1斤;菜票一般有1角、2角、5角、1元、2元等等。最初的饭菜票是工厂自己用油印机印刷的,盖上财务室(科)的红章(母亲在财务室工作时,我经常帮忙盖章),这个是一次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2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永远的你
周蓉蓉 2010-3-10 00:37
“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季,秋季正和我相似,春天却象你。你的红红的脸,是春天的玫瑰,我的疲倦的眼光,是秋天太阳的光辉。假如我向前迈一步,再跨一步向前,那时,我就站到了冬日寒冷的门边。可是,我假如退后一步,你又跳一步向前,啊,我们就一同住在美丽的热烈的夏天。”重读我们共同喜欢 [ ...阅读全文 ] [ 周蓉蓉的博文列表 ]
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一):节假日发放物资
kylelong 2010-3-9 06:43
发放物资是中国特色的一种共产主义的消费模式。这种共同消费方式,与年终或其它节假日给职工的奖励不同,是人人有份,大家平均的(除了非正式职工,有时候非正式职工也一样)。似乎与灾区发放物资有些类似,现在在很多灾区(如水灾、雪灾、震灾等)仍旧有这样的形式。 最早感受发放物资,是父母亲所在的工厂里,夏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0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六十):小物件、小挂件、小饰品
kylelong 2010-3-8 04:10
在60-70年代,居民家里除了自家的黑白照片,就是毛主席的画像(每年春节都要买新的,而且还要排队,去晚了还没有),而且,在春节时,似乎连对联都没有。天花板上,就是白炽灯。桌子上除了筷子,也不会有水果盘之类的东西,更不用说花瓶和花了。口袋里面就是几块钱,似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7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九):一次性产品
kylelong 2010-3-5 06:35
一次性产品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才出现的。如果在60-70年代,人们的工资水平都很低,就不会有一次性产品了,使用的物品或穿的衣服,那就是越长久越好,越节约钱。 60-70年代,只是在医院或医务室看见医生护士使用一次性产品,比如棉球、棉签、胶布、纱布之类的。从电影中得知,在解放战争年代,这纱布还是要洗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2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八):雨具
kylelong 2010-3-4 08:32
湖北老家位于长江中游,春夏之交有一个梅雨季节,时间比较长。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长江洪水,也就经常在8、9月份发生。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35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七):画画、素描、绘画
kylelong 2010-3-3 10:32
在上小学之前,我就喜欢画画,那就是我唯一的业余生活了。画画主要是父亲教,一直使用铅笔,然后就用彩色蜡笔涂色。父母亲所在的工厂,有很多绘图的废纸张。父亲裁剪后,装订起来,这就是我的绘画本,在当时也算是节约了很多开支。那时候,铅笔和橡皮擦是分开的;彩色蜡笔有6色和12色的,我都使用过。画的景物,开始都是工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20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六):铅笔、毛笔、钢笔
kylelong 2010-3-2 07:23
记忆中,最早使用的笔,应该是铅笔。从小学开始,所有课程的作业,都是用铅笔。最初使用小刀削铅笔,经常把手划伤;很多年以后,才有卷笔刀。用小刀削铅笔,笔尖很不平,后来姐姐的经验,就是用沙皮纸磨笔尖,很管用。80年代时,卷笔刀的种类越来越多,母亲曾经收集了几十种,有各种动物、水果、车辆、人物等等造型,全部摆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2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五):上课、开会
kylelong 2010-2-26 06:07
无论是上课还是开会,都是一个公共场所。 中学及大学阶段,上课并没有什么不同,同学们都比较自觉,遵守纪律,迟到的很少。但在研究生阶段就不同了,首先是手机问题,一些人并不在意把手机打到振动,上课有电话来了,照样打电话,老师也没有办法。不过,手机出现以后,大多数学校,对中小学学生使用手机,还是有限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8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四):茶馆、咖啡厅、酒吧
kylelong 2010-2-25 09:50
居住郊区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茶馆。后来搬家到市区,市中心有很多茶馆。便河广场(现在的沙隆达广场)是最大的居民休闲中心,附近一带的茶馆有几十家,但都是那种小木桌、小木凳,也有竹制的。另外有一个较大的茶馆,在江汉西南角(现在的时代广场),应该是老家当时最大的茶馆了;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有几十张桌子,场面很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三):生病、看医生、住院
kylelong 2010-2-24 05:13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 小时候生病,总是会去医院或父母亲的工厂医务室看病。直到中学学英语,才知道“see a doctor”,应该是“看医生”,而不是“看病”。其实,“看病”就是让医生给自己诊断病情,与英语的主语不同而已。 小时候最常见的病,就是“蛔虫”,总是到医务室拿“宝塔糖”。那时候卫生条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二):宠物
kylelong 2010-2-22 08:15
家里最早养的宠物,就是金鱼。 外祖母与我们一起居住的时候,大家都上班上学,外祖母一个人在家里就与金鱼玩。因为是“三寸金莲”,又不能走很远,能够说话的就是金鱼了,当然,还有收音机,听听广播。我也是那时候(小学阶段)开始认识一些金鱼名称的,墨龙、珍珠、绒球、五花、水泡等等。父母亲所在工厂有一个老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一):春节、新年、圣诞节
kylelong 2010-2-19 07:22
每年春节前夕,从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有些年份只有二十九,没有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搞家里的卫生,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或“扫尘日”。无论是平房时代还是楼房时代,从小都是跟着父母一起搞清洁,老家叫着打“堂尘灰”。就是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捆绑扫把,打扫房间天花板的灰尘和蜘蛛网;然后就是把家里的门窗、家具、各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8 个评论
1 ...182... 186下一页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1 04: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