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日志
还没 登录?仅显示部分内容。  |  博客书架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五十):家务事
kylelong 2010-2-18 09:31
清官难断家务事。 家务事包括这些:买菜、择菜、洗菜、做菜;鸡鸭鱼肉的初加工、鸡蛋、各类干菜;柴(气)米油盐、各种调料、锅碗瓢盆;煤气灶、热水器、油烟机、消毒柜、洗碗机的保养和清理;做饭、炒菜、洗碗;拖地板、擦窗子、地毯洗尘、抹桌子;各种家用电器除尘、维修,更换电灯泡和保险丝;日用品(牙刷牙膏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8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九):厕所、洗手间、卫生间
kylelong 2010-2-17 08:40
卫生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亲戚朋友之间,一般叫着厕所;而在公共场合,一般都叫卫生间。餐馆里面的卫生间,叫洗手间比较文雅一些;而宾馆等公共建筑的卫生间,也有叫盥洗室的。 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里面基本上没有家庭自己使用的厕所(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可能发展快一些),除非是大干部家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八):搬家、厨房
kylelong 2010-2-16 02:04
70年代的厨房。我记得的搬过3次家,第一次搬家,住平房(前后3间)。家里有一个煤炉子,烧两块蜂窝煤的那种,墙角有一堆蜂窝煤;炉子上一般是有一壶热水,因为炉子是要保持24小时有火的;要喝开水的时候,就打开炉门,烧开水,两个热水瓶就放在旁边;热水可以用来洗脸、洗手等,冬季还可以用来洗衣服、洗菜等等。如果要炒菜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七):看电影
kylelong 2010-2-15 05:40
最早看电影,都是露天电影。所谓“露天电影”,就是在一个操场中架起2跟柱子,中间悬挂白色的幕布,大家都是自带凳子。在夏季,还要带上清凉油(还没有花露水),有时候甚至带上西瓜、香瓜等等,还有湿淋淋的洗脸毛巾(擦汗或擦手);也有很多人站着看,小孩子可以坐在大人肩上(我就是那样的,父亲就是高山一座)。如果去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0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六):住宾馆
kylelong 2010-2-14 01:01
住宾馆是出差才开始享用的待遇。 第一次出差,是与老板一起去北京。我们居住的是上级单位的招待所,双人间,卫生条件还不错,有沙发、书桌、电视和内部电话,但是地下室。因为要凭工作证和介绍信才能居住,所以,还是比较安全的。盥洗室(两排水龙头)和卫生间是公共的,而澡堂和餐厅是在地面的另一个地方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8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五):游戏机、小霸王、电脑
kylelong 2010-2-13 07:03
儿子4、5岁时,为了训练儿子的手指和智力,就买了当时最热门的游戏机――小霸王学习机。当时的学习机,除了一个键盘,键盘上有一个外接游戏卡(普通钱包大小)的接口,一根电源线,还有两个游戏机的操纵柄,还有一个与电视机相连接的电缆。所以,学习机必须与电视机相连接;电视机屏幕越大,画面和字幕就越清晰。而游戏卡是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四):点心、饼干、蛋糕
kylelong 2010-2-12 06:28
小时候吃“宝塔糖”的故事很古老了。那时候,国营商店的点心,有这样一些:鸡蛋糕(外型有点像西方的Muffins,玛芬或小松饼)、蛋心圆、米子糖(爆米花做的块块食品)、水果糖、薄荷糖(方块的)、牛皮糖(喜欢自己用两根签子搅拌)、山楂片、堆烧饼子(小圆烧饼)、九黄饼、麻果或麻条(有芝麻的甜面食)、麻花、京果(白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三):水果
kylelong 2010-2-11 09:26
最早吃的水果,都是罐头水果(我们称之为“听子”)。记得母亲生病住院时,亲朋好友都送那个。一般都是苹果、梨子、桃子、桔子,其它的好像没有了。“听子”有用铁皮制成的,但多数都是玻璃瓶子,有一个铁皮盖子,里面还有一个橡胶圈。那时候没有专门的开启器,每次都是父亲用菜刀把铁皮盖子“切开”,用汤勺把水果片片弄出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二):吃肉
kylelong 2010-2-10 07:21
猪肉是最大众化的肉食了。小时候就爱吃猪肉,因为买猪肉是要凭肉票的,每人每月半斤猪肉的计划。每年春节前夕,每家每户拿着户口本去居委会领肉票,一人一大张12小张,上面印刷了月份。我们家4个人,刚好就是每周吃一次猪肉。凭户口本领取票证时期,除了领猪肉票,还有粮票(买大米)、油票(买香油、菜油)、鱼票、糖票、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一):裤子、皮带、衣服
kylelong 2010-2-9 09:27
小学时期穿的衣服裤子,包括棉衣棉裤,都是母亲自己做的。家里有缝纫机,母亲的手工活也是慢慢锻炼出来的。那时候也不讲究样式,买来布料(是需要布票的),然后找工厂的同事借来裁剪的样式图,剪了就缝,很简单。 因为长得快,每年都要新做很多衣服。有时候实在做不过来,就在裤脚下面接一截,新旧不一样,十分明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四十):拖鞋、凉鞋、球鞋、皮鞋
kylelong 2010-2-8 09:39
在生活的变迁中,鞋子的变化应该是最大的。 拖鞋分凉拖鞋和棉拖鞋,一个夏天用,一个冬天用,这个变化不大。有一种凉拖鞋是“十字丫”的人字拖,从来没有用过。那种大众化的凉拖鞋,容易坏,也就是前面容易断。父亲也是修鞋高手,父亲就用工厂里的废锯条,放在煤炉子上烧红,然后把一块旧橡胶贴在鞋子的断裂处,烧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8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九):谈恋爱
kylelong 2010-2-6 05:26
中学阶段,有过暗恋,但没有谈恋爱的经历;有过与自己喜欢的女生一起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但没有缠缠绵绵的花前月下。大学阶段,那是有过恋爱经历的,我在《我的大学罗曼史》里面讲过很多了。那时候,学校还是禁止谈恋爱的,但大家都不公开,属于“地下工作者”。一开始,男女同学都是在图书馆和教室里;晚自习休息时间,就可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8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八):逛街与购物
kylelong 2010-2-5 09:15
记得上小学之前,因为住郊区,一家人经常到市区大街上去看热闹,看那些人山人海(当时的城市人口不过10万左右),还有古城墙和西洋建筑。荆州古城墙是明朝重建的,解放战争时期被打得千疮百孔,改革开放后才花钱维修(还是陈慕华――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位女行长给的钱);而中山路上那一条街的西洋建筑,都是日本占领时的外国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9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七):买菜、做菜、吃饭
kylelong 2010-2-4 09:55
记忆中(小学阶段)最早的菜场,只有国营菜场。蔬菜品种不多,就是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莲藕、豌豆、四季豆、土豆、芋头、丝瓜、苦瓜、菜瓜、南瓜、冬瓜等等常规品种,有时候会有玉米,就觉得很稀奇。而肉类也只有猪肉,偶尔会有鸡蛋、盐蛋和皮蛋,而且都是凭票购买,似乎没有什么鸡、鸭、鱼,更不用说野味了(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9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六):喝酒
kylelong 2010-2-3 08:24
在老家,小时候最早喝过米酒,尤其是每年春节,母亲自己做。先蒸熟糯米,再用买来的“酒曲子”(即酿酒的酵母)混在一起,放进几层棉被里面“捂”几天,待闻到有酒香时,酒就好了。米酒好喝,从小到大,家里也一直有米酒;现在市场上也有的卖,多伦多也有。武汉很多餐馆还专门有“烫米酒”的特色餐饮,很能让人想起孔乙己烫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4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五):吸烟
kylelong 2010-2-2 06:47
60年代的大人们很少吸烟(正式的香烟),大概是因为消费水平的限制。乡下老家的长辈们,一般就买散装的烟丝,用烟袋装起来,吸的时候,抓一点点,放进铜制的烟嘴里,点上火;有一根长长的烟管,另一头就用嘴吸,应该叫着旱烟。过年时,给长辈们点烟,可以拿压岁钱。后来,我也见过水烟,有一个很大的水壶,一吸的时候,水里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7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四):视力、眼镜、分辨率
kylelong 2010-2-1 07:28
父母亲的视力一直很好,读书时也没有什么近视的现象,那时候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学习压力,直到60岁以后才出现老花。 我小学阶段也没有学习压力,直到初二才有近视的现象。有时候看不清黑板,就用手做成圆筒状,对准黑板要看的地方,就可以清楚很多了(光学原理一方面是小孔成像,另一方面是边缘干涉现象――瞳孔小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5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三):餐馆就餐
kylelong 2010-1-30 08:50
国内最早的餐馆,就是早点餐馆。除了面条、稀饭、馒头、包子、发糕等等,就没有其它的了。人们去餐馆,也就是吃早点(老家叫过早)。中午和下午去餐馆,也是吃面条、稀饭、馒头、包子。当然,有时候也会有油条、油饼、稀饭之类的。高中时期,餐馆一直如此。当时似乎都是国营的,集体所有制,几乎没有个体经营的餐馆。 &nbs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1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二):体育运动
kylelong 2010-1-29 10:06
生命在于运动。小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游戏,那就是每天放学后,都运动,几乎所有的儿童室外游戏,没有不运动跑步的。尤其是象捉迷藏(躲猫猫)、跳绳子、跳房子、跳皮筋、踢腱子、抓小鸡、抓坏蛋等等,每天晚上都是满头大汗回家洗澡。 小学、中学、大学阶段,一直就有体育课(最初叫军体课,军事体育课,从前苏联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5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一):三大件、家用电器、遥控器
kylelong 2010-1-28 09:01
在中国人的家庭中,最早的三大件(20世纪50-6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有的地方说是“三转一响”,那就还包括收音机。那时候,国家用各种票证控制消费,要买到“三转一响”是比较难的事情。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有了“三转一响”。父母亲的手表是最先买的(母亲的手表还晚一些买),不记得牌子了,反正都是当时的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6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生活变迁(之三十):煤油灯、白炽灯、日光灯
kylelong 2010-1-27 06:33
在使用家用电灯之前,家里用的就是煤油灯。那就是文革后期,我在《童年故事》里都讲过了。有两个故事,是我记忆最深的。一个是母亲教我们在芭蕉扇上面用墨汁写字,然后在煤油灯上熏一熏,再用湿布擦去墨汁,芭蕉扇上就会出现白色的空心字。另一个就是夏季时,我们洗完澡后进入 [ ...阅读全文 ] [ kylelong的博文列表 ]
15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丹奇之约 旧物情结】母亲的裁剪书 (三)
丹奇 2010-1-16 06:19
那时,文革清四旧,母亲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中,把外公穿国民党军官服或法官服与外婆穿旗袍的合影忍痛付之一炬。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母亲数次拿起这本裁剪书,要烧掉。因为上面有裙子和旗袍的裁剪方法。怕被人看见揭发母亲“搞资产阶级那一套”,但每次看见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这是全家穿衣的来源啊,不能烧。母亲一咬牙, [ ...阅读全文 ] [ 丹奇的博文列表 ]
2 个评论
分享 [ 前尘往事 ]:【丹奇之约 旧物情结】母亲的裁剪书 (二)
丹奇 2010-1-16 01:30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母亲的许多第一次都是在这个小县城里受到洗礼的。不会生炉子,是邻居教的。不会做饭,也是一点点学。唯独做衣服,却是无师自通。母亲刚生下我,就决心自学裁剪缝纫。于是,从父亲(当时是行政23级,全县最高级别的干部)的70多块钱工资里,省下一笔钱,买了一部无敌牌缝纫机,和这本裁剪书。开始了自学成 [ ...阅读全文 ] [ 丹奇的博文列表 ]
5 个评论

本页有 2 篇日志因作者的隐私设置而隐藏

1 ...183... 186下一页
史海钩沉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0 16: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