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抗战时期一座饱经血泪沧桑的历史名城,自1937年12月3日沦陷之后,直到日本投降才光复。
图:日军占领紫金山天文台
受何应钦命令先期抵达南京受降的冷欣,乘坐美军飞机在大校场机场降落。他在回忆录写道:“当飞机到达南京上空,盘旋下降时,俯瞰南京全城,河山虽然依旧,却是满目疮痍,飞机场上三五残破日机,停于萋萋蔓草之中,倍觉荒凉!”
1945年9月11日,全副美式装备的新六军从中华门浩浩荡荡进入南京城,负责接收日军投降。他们是八年来第一支进入南京的中国军队,沿途受到市民饱含热泪的热烈欢迎。
图:新六军入城仪式
图:新六军入城仪式
驻南京城内外的日军全体分批次上缴武器,向新六军投降。
图:日军在接受新六军士兵搜身。
图:中国军官核查日俘人数
10月,南京日军战俘奉命迁出城外。在中国士兵的监视下,放下武器的日军士兵自带包裹,步行走向城外的战俘集中营。
图:日俘走向集中营
集中营分布在中华门外和汤山附近,其中的汤山日俘集中营,官方称呼为“汤山地区日本徒手官兵集中营”,这里一共有6416名日军俘虏,分为四个区,新六军派一个步兵连负责看守。
图:汤山日俘集中营
当时的日俘,因为日方的坚持和中方的妥协,颇有颜面的被称为“日本徒手官兵”。
图:席地休息的日俘。
因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军俘虏本来非常担心遭到报复,个个惴惴不安,但一进集中营担心就烟消云散:生活实行自治,官兵佩戴臂章可自由到市区采购粮食,并提供病号的优质医药服务,让日军士兵大感宽心和意外。
图:日军乘车到市区采购粮食。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日军战俘的每天伙食定量是17两米、8两面、16两菜(那时一斤为十六两),有肉有鱼,比绝大多数中国人伙食要好得多。
等待遣返回国的时间里,日俘很空闲,也很老实,见到中国官兵就会啪的一下立正敬礼。为了给他们找点事,一部分日俘被安排修筑公路,一部分被安排清理南京城外的下水沟,日军士兵因为感恩,干活很卖力,经常搞得泥污满身。
图:日军俘虏挖水沟。
最优待的是,汤山是南京著名的温泉区,日俘每隔几天可以集中泡一次温泉,个个欢欣鼓舞。
因为觉得中国人宽宏大度,汤山的日俘代表不止一次向中方表示:集中营待遇很好,感谢中国人。而有一个日军军官更出奇,想把一双半新的皮靴送给站岗的中国士兵,遭到婉言拒绝。
图:中国军官在芜湖向日俘训话
南京的优待日俘,只是抗战胜利日俘待遇的一个缩影。从东北到江浙,一百多万日俘日侨被以德报怨,没有遭到报复,安全遣返归国。
图:百万日俘被安全遣返归国
他们来了,他们走了,留下满目疮痍的中国和一个民族长久的伤痛记忆。
来源 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