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局势依旧在暗流涌动。
明面上是伊朗民众对当局的决策表示不满,进行游街抗议;但事实上这其中暗藏了数不清的美国间谍,他们的工作只有一个,让伊朗乱起来。甚至企图煽动伊朗暴徒,破坏社会稳定,将冲突升级化,从而达到颠覆伊朗内政的目的。
对于这种策反行为,美国可谓是信手拈来,毕竟这几十年在其他国家身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足以让美国能够一次又次的成功制造混乱。
这个世界不太平!
连日来,在美国的策动之下,中东大国伊朗突然陷入动乱之中。
伊朗军队果断出动,抓获了大批持有双重国籍的持枪暴徒。
就在伊朗局势刚刚平息之际,
让人想不到的是,
另一个美国重兵把守的中东大国伊拉克一夜之间陷入动荡之中,
数百个城市同时发生打砸抢烧的暴力抗议示威。
很多老铁不禁要问伊拉克不是美国扶持起来的民主典范吗?
美国怎么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脸,掀起伊拉克内部动乱呢?
其实,之所以要拿自己扶持起来的这个民主典范下手,这也是美国的无奈之举。
谎言总有被戳破的一天,伊拉克自从萨达姆下台之后,美国所谓的民主泡沫也一步步破灭,
伊拉克民众被并没有等来所谓的经济好转,反而是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国内安全问题也面临严峻考验,爆炸袭击不断,让伊拉克民众苦不堪言。
因此伊拉克国内反美情绪高涨,多个武装组织纷纷另立山头,
并对在伊拉克的美军基地不断展开袭击,
伊拉克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也多次遭到不明武装的火箭弹袭击,
致使美国不得不从伊拉克紧急撤出非战斗人员,基地美军也开始撤离伊拉克。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开始了准备策动换掉伊拉克现政权。
当美国在伊朗策划的暴力示威行动在伊朗的强力镇压之下,宣告失败之后,
美国故伎重施,再次调转枪口,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伊拉克。
希望通过暴力示威事件迫使亲伊朗的伊拉克现政权下台,扶植起亲美的伊拉克政治生态。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发动的这次席卷伊拉克的暴力示威,
伊拉克政府没有选择坐以待毙,
长期在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伊拉克政府也明白,
与其选择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
伊拉克总统萨利赫下达最72小时的最后通牒,要求暴徒们立即停止暴力抗议袭击。
然而,受美国资助的暴徒们哪肯就此罢休,他们不顾伊拉克政府的警告,继续暴力打砸当地政府机关,哄抢焚烧商店。
伊拉克多个地方政府逐步失去了控制,使得形式越来越危急了。
更要命的是,抗议的暴徒们有目的的对伊朗驻伊拉克大使馆发起了围攻,
他们攻入伊拉克大使馆,拿掉了伊朗的国旗,换上伊拉克国旗,
并且一一把火焚烧了伊朗大使馆。
除了抓捕大批美国特工之外,
伊拉克还顺藤摸瓜,冻结了大批美国支援伊拉克国内动乱的资金渠道。
将美国多个资金渠道一网打尽。
气急败坏的美国已经强烈要求伊拉克立即释放这些美国特工,
但是遭到了伊拉克的严词拒绝。
看到了吧,哪里有动乱,哪里就有美国的影子,
难怪王外长毫不客气的直接点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今天,伊朗和伊拉克这一对难兄难弟用行动来告诉世界,
面对美国的策划暴动事件,果断出手亮剑反击是唯一的选择!
当初的叙利亚内战爆发,就是因为美国对反对派武装的大力援助,不仅送钱、送粮、送枪,还送给了他们美国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但是结果呢?近8年的内战让叙利亚国破家亡,断送了之前富饶的局面。
西方列强在内乱开始时就露出獠牙,肆意入侵叙利亚,用低廉的物资换取高额的利益,甚至如今在俄罗斯支持下巴沙尔政权依旧不能统一,就是因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中作梗。
作为同属中东的国家,伊朗自然不会让历史在自己身上重演。于是在美国间谍刚刚煽动暴乱时,伊朗就迅速出手派遣革命卫队进行镇压。仅用了48个小时,伊朗就彻底将暴乱萌芽扼杀。不仅如此,在镇压过程中还成功抓获了多名美国间谍,让美国颜面无存。
对于这种公然干涉内政的行为,伊朗表示十分愤怒,当即向美国发出警告。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萨拉米对媒体发布强硬声明称,如果美国、以色列、沙特三个国家继续煽动暴徒扰乱伊朗国内秩序,那就是触碰了底线,伊朗将不惜一切的消灭这三个国家!
这话虽然狂妄,但却并非没有可能性。
美国擅自撕毁《伊核协议》后,就已经将伊朗逼入到重新研发核武器的道路上。况且有确切消息证明,伊朗对核武器成型只差临门一脚,随时就可以化身为拥核国家。如此一来,伊朗军方宣称的“灭国之战”并非是空头威胁。尤其是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一发核武器直接带走。
伊朗之前对美国的行为也是一忍再忍,虽然态度也十分强硬,但明显美国没有当回事儿。一味地退让只会让对手的寸进尺,这是伊朗总结出来的结果。
好在伊朗有革命卫队这种存在才没有让暴乱弥漫开来,伊朗革命卫队是中东地区最强硬的反美军事力量,也是伊朗政权的中流砥柱。不论是地位还是战斗力都强过伊朗国防军,换句话说,只要革命卫队不出问题,那么伊朗政权从内部瓦解的可能性很小。
同时,伊朗革命卫队最高总司令的发声,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伊朗高层的意志。这已经是正面宣战了,如果美国再继续搞小动作,那么中东地区又会是一场腥风血雨。
战争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