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reneLambert878 于 2023-9-6 08:09 编辑
中国人正千方百计把资金转到境外
【 2023-09-06 讯】
中国经济局势不断恶化,人民币贬值、信托投资爆雷、房地产危机蔓延,使得更多大陆人千方百计把资金调出境外,数量惊人的大陆企业则准备“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连韩国投资者持有的中国股票在7个月间也骤减30%。
近九成企业计划走出去发展
9月5日,香港贸易发展局(下称“贸发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今年5月至7月,香港贸发局访问了791家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营运的大陆企业,了解企业目前“走出去”的策略,及面对的营商挑战。
调查显示,83.9%受访中企表示:企业正面临各种挑战,包括地缘政治紧张、市场需求不足、融资困难等。近九成企业表示,计划未来1–3年“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
其中,71.6%的企业希望前往中国以外的14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发展业务;64.3%企业希望前往其它“一带一路”及相关的新兴市场,包括中东丶中欧及东欧丶南美丶非洲等地;45%企业希望到美加两地,愿到英德等先进国家的企业有30%。
调查显示,62.1%企业表示,会前往香港寻找专业服务支援,较2019年的同类调查增加12%;选择在大陆不同省市寻找服务的企业有47.7%。这些“走出去”企业主要计划拓展四大领域业务,分别为物流运输(28.8%)、市场销售(26.9%)、投资设厂(23.3%)及海外采购(15.9%)。
大陆人转移资金的一种方式
由于中国大陆经济停滞、房地产危机蔓延,更多大陆人千方百计把资金调出境外,他们中的部分人采取赴港购买保险或进行其它的理财方式来转移资金。
Quart网站9月5日的报道,本周一些香港银行的分行外排起了长队——排队者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他们等待开设新的香港银行账户,为在香港购买的保险提供资金。通过购买香港保单,内地人可以将资金转移到海外——这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金融安全——在大陆不透明的经济引擎面临熄火之际,这一点现在尤其受到大陆民众重视。
由于在香港经营的保险公司被禁止在内地销售,内地居民必须前往香港购买保单,经过三年的大流行旅行限制后,香港边境再次开放,中国大陆人蜂拥进香港购买保险。
疫情前,大陆客户已经是香港保险业务的重要客群,占香港保险市场约三分之一。随着陆港恢复通关,多家香港银行与保险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大陆游客赴港开户及承保数据都明显增加。
官方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游客的新增保费飙升至319亿港元(合41亿美元),远高于2018年和2019年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Quartz网站的文章分析,中国房地产危机是资本涌向海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因为房地产业放缓有可能波及金融业。上个月,中国财富管理巨头之一——中融信托的数十种产品未能兑付,让投资者忧心忡忡。
中国民众购买海外保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健康保障,咨询公司奥纬咨询(Oliver Wyman)3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内地对新冠疫情管理混乱——从严厉的封锁到突然放任自流,这让民众对生命和健康保险的需求大增。
此外,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香港多家银行自2022年下半年来大幅上调了存款利率,部分银行的港币或者美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甚至达到了5%以上,普遍在4%左右。而中国大陆的国有银行经过多轮存款利率下调之后,利率普遍都低于3%,因此更多大陆人被吸引到香港开户。
时隔9年半韩国的“日学蚂蚁”逆袭“中学蚂蚁”
韩国朝鲜日报说,购买日本股票的韩国投资者叫“日学蚂蚁”,购买中国股票韩国投资者叫“中学蚂蚁”。以股票持有额为基准,从2014年1月起至今,“日学蚂蚁”首次超过中学蚂蚁,时隔9年半。
9月4日,据韩国委托结算院称,以8月底为基准,韩国投资者持有日本股票的金额达34万3649亿美元,超过了持有的中国股票金额。而在今年1月,中国股票持有额还达到44万2278亿美元,远超日本股票。也就是说:韩国投资者持有的中国股票在7个月间骤减30%。
时隔9年半“日学蚂蚁”逆袭“中学蚂蚁”的原因是:他们通过各项指标看到了中国经济的萧条。中国零售销售增长率从4月份的18.4%降至7月份的2.5%,同期的产业生产增长率也从5.6%降至3.7%。6月,中国大陆青年失业率以21.3%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因中国经济亮起“红灯”,这促使“中学蚂蚁”争相抛售中国股票。
而另一方面,自年初开始,日本股市以低利率和日元弱势为跳板呈现出上升趋势,韩国投资者的日本股票投资额开始逐渐增加。“日学蚂蚁”2月的股份持有额环比涨幅仅为0.2%,6月和7月则分别增加了6%和10%。
编辑:方寻 来源:法广
中共军报发文印证核潜艇出事 影响军心
周晓辉
8月21日,习近平出访南非当日,网传中共军方一艘核动力潜艇在台海出事,「所有船员都已死亡」。有意思的是,最先出来「闢谣」的是台湾中华民国国防部,其发言人称他并没有听到可以证实相关传闻的讯息。而中共国防部直到8月31日才出来「闢谣」,否认核潜艇在台海出事,但有意思的是,却隻字不提是否是在其它海域出事。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网传事故发生至中共军方出来「闢谣」这十天裡,海外自媒体路德社爆料援引中共军方内部消息证实,中共确实有一艘核动力潜艇出事,但不是在台湾海峡,而是在黄海海域。失事潜艇是在执行装载下潜测操作考核任务时发生意外的,导致包括参加测试的22名军官在内的55人死亡。海外多家媒体、自媒体採用了路德社的爆料。
随后在8月24日,大陆有上海官方背景的澎湃新闻发文「闢谣」,否认核潜艇出事,并诋毁路德社。其引用的证据居然是台湾官方的说辞,十分搞笑。
大陆媒体的「闢谣」方式和中共军方姗姗来迟的回应,都在印证中共核潜艇出事并非是个传说。最新可以印证这一点的是9月4日中共军网和军报刊发的文章:《把「安全阀」拧得更紧更牢》。
《安全阀》一文开篇以当下很多部队在组织野外驻训、实弹实爆实投训练等为引子,谈及要把「安全阀」拧得更紧更牢,「强固部队安全根基」。为什麽如此重要呢?
文章在第二段明确点出,称「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综合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事关政治托底可靠、事关能打仗打胜仗、事关部队建设发展基础、事关官兵生命安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影响部队的正常工作和军心士气。安全稳定工作不是全局但牵动全局,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
显然,安全稳定首先在政治方面是相当重要的,换言之,保证军队不出现安全事故,对于中南海高层是相当重要的事情。如果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影响军队正常工作,动摇军心,而且将牵动全局,影响中南海高层决策,即掣肘是否开战。
这除了印证近日军队内部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外,是否在暗示如果潜艇中死亡的军事专家是习所信任之人,如果他们在祕密执行某些任务,他们的死亡对习近平的打击着实不小?甚至影响了习的攻台计划?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断,是因为文章上述表述,曾经在2022年3月东航梧州空难发生后,军报发表的《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觉》一文中出现。当时该文写道,东航空难后,军方学习习近平指示,表示要「抓好部队安全工作」,并称「安全工作是部队的保底工程、基础工程,也是党委工程、政治工程。部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牵扯领导大量精力,而且影响部队中心工作和军心士气」。
在2022年12月30日,军网和军报曾刊登《推动安全稳定工作提质增效》一文,强调部队安全工作之重要,再次重複「安全稳定工作不是全局但牵动全局,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是部队的保底工程、基础工程,也是党委工程、政治工程」,但未提「部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的后果等。而在这篇文章发表前,军方以及地方确实没有什麽引起全国关注的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彼时全国正处于感染中共病毒和死亡的高峰。
此外,在军报三篇提及军队安全工作的文章中,都提到了习近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即「要认真落实安全发展理念,高度重视防范重大安全问题,确保部队安全稳定」。习近平此语何时提出,笔者不知,但从网络上可以查到至少在2015年3月,中共军网的相关文章中就已引用习的这番话。那是不是表明,习强调了近十年的话,军方年年在学,但却依然没有做到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出现,依然没有做到部队安全稳定?
一种可能是军队将官阳奉阴违,那麽习对军队的掌控能力究竟有多大呢?另一种可能是军队腐败,任人唯亲,有能力将官被排斥,因此无法避免事故发生。无论是哪一种,核潜艇出事透出的正是中共军方不为人所知的某些黑幕。
而为了避免类似重大安全事故再度发生,《安全阀》一文强调要「切实把安全稳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到位」,要「主动预防,少放『马后炮』」,要「一体推进」,不搞「单打一」,要「压实责任」等。这意味着军方在加强洗脑的同时,还要严查安全问题。只是面对军中祸事连连,人心不稳、暗流涌动的局面,北京最高层真的有办法解决吗?(转自大纪元)
震惊!中国60项改革黄了 习被逼到墙角选项
【 2023-09-05 讯】
阿波罗网林亿报道/“路透”4日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奇迹的一部分只是海市蜃楼,接下来是现实检查”的文章称,2014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60项改革任务,目的是调整更适合欠发达国家的陈旧增长模式,然而,大部分改革都毫无进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旧政策,而这些政策只是加剧了中国的巨额债务和工业产能过剩。
英国剑桥大学中华发展教授赫斯特(William Hurst)表示:“短期内存在金融危机或其他程度经济危机的重大风险,这会给中国政府带来巨大的社会和政治成本。最终必须进行清算。”
剑桥大学中国发展教授威廉·赫斯特(William Hurst)说:“事情总是慢慢衰落,直到突然崩溃。”
经济学者说,到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已经满足了其发展水平所需的大部分投资需求。
从那时起,中国的经济名义上翻了两番,而总体债务却增加了九倍。为了保持高增长,中国在2010年代成倍增加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牺牲了家庭消费。
中国经济繁荣的结束很可能会损害大宗商品出口国的利益,并导致全球通货紧缩。在国内,它将威胁到数百万失业毕业生和许多财富被捆绑在房地产上的人的生活水平,从而构成社会动荡风险。
经济学者认为中国有三种选择。
一是迅速、痛苦的危机,以注销债务,抑制过剩的工业产能,化解房地产泡沫;二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逐步削减这些过剩产能;三是转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模式,进行结构性改革,虽然会带来一些短痛,但有助于中国更快、更强大地重新崛起。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没有效益的项目堆积的债务越多,资产回报率就越低,尤其是公共投资,这确实意味着中国无法通过增长走出困境。”
第三条道路,即积极转向新模式,考虑到习近平60项改革的结果,被认为是非常不可能的。
分析人士说,2015年曾发生资本外流恐慌导致股市和人民币暴跌,并引发官方对具有潜在破坏性的改革的反感,从那以后,这些改革计划此后几乎再也没有被提及。
自那以后,中国在金融市场的重大自由化上打了退堂鼓,而控制国有巨头和引入全民社会福利的计划也从未完全实现。
责任编辑:方寻 来源:林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