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60末至70末出生的中国人是三观最正的群体?

作者:8288  于 2019-5-6 03:0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网络文摘|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4评论


春天来了,大妈的身影又活跃起来,“地上趴着大爷,树上开着大妈”之类的照片又现身朋友圈中。


前几天,又有报道说,两位中国大妈在印尼巴厘岛为下游船的先后次序大打出手,引来各国友人惊讶观战。

见到这类消息,总忍不住想,这些大妈年轻时经历过什么?是怎么过来的?她们出生和发芽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使得她们有了现在这样的造型?

也是几天前,一个上海某职业学校的17岁男孩,因为和母亲吵架,在车行至卢浦大桥引桥处,终于无法忍受心中的委屈和愤懑,纵身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母亲跪倒在地,捶地嚎哭,让人看了痛心、惋惜。

17岁,应该是2002年出生,改革开放结出硕果的年代,一出生就有可能坐私家车,吃穿不愁,只担心营养过剩,大学都扩招好几轮了,条件好的,考不上国内好大学还能到外国大学避难,有什么好烦恼的?

这样的年轻人,没有开在树上,却青春早逝于桥下,也让人深思:他们不是大妈,可是,他们分明也和大妈一样地“怎么了”。

世界最怕的不是但是,而是假如——假如,他们能够像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那样,生活在别的年代,比如,大妈们往年轻赶赶,90后、00后能早点出生,或许他们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至少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能表现出另外一种特质。

不过,这是不可能了。人生可以做出无数个选择,唯一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出生,和那个年代

大妈们很不幸,很多人错过了高考,失去了读书深造的机会。有些人虽然赶上了,但由于当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点过人的硬功夫难以挤进大学校园,因此,早早走上社会成为那代人的主体

不要说大学,很多大妈中学也没有好好读,悟性好些的,倒是能写几笔大字,因为经常要往墙上贴,有任务。

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中有一个女红卫兵跳忠字舞的场面,给人印象颇深。看着镜头中那一招一式都是狠劲儿的青春女孩,你也许回想,她们后来都哪里去了?


现在想想,好像去桃园了,去樱花园了,去东京、巴黎购物了,去加勒比海坐邮轮了。装束变了,兜里也有钱了,但是,那股子精神气儿依然还可见当年的神韵

忠字舞流行于文革高潮期的1966年至1968年,主要伴舞歌曲为《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1969年中共九大后渐渐势微。

《末代皇帝》跳忠字舞的女红卫兵当时应该是十五六岁上下,到今天,应该是六十五岁上下。这些人挂在樱花树、桃花树上拍照,在城市广场上热舞,在罗马博物馆大声喧哗,在巴黎商店里肆无忌惮地抢购,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中,也有一个红卫兵跳忠字舞的场景,配舞的歌曲是那首很多上岁数人都熟悉的《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在舞台上,静秋和同学们跳得虎虎生风,虽然静秋是个豆芽菜似的女生,但是小拳头握得很紧,歌词唱得也生猛,最后的亮相更是那个年代的招牌动作。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于70年代初,当时静秋是个中学生,如今也是60岁出头的大妈。这样的歌曲对当时还在青春期的少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连生身爹娘都不如毛主席亲,那跟别人就更用不着客气了,在公交车上因为抢座骂你一顿算什么?

所以,大妈的做派和行事风格,并不能完全赖她们自己,她们身上的很多特点有着时代的印记。她们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在某些人身上,总会留下当年的痕迹。如果你恰好看完《末代皇帝》走出影院,又正好赶上一个典型大妈的场景,你就会释然:我刚才在电影里已经见过她了。

大妈先天不良,那么,上海跳桥的00后以及比他稍大的90后呢?他们是被这个日渐富裕的时代宠坏了的一代,身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眼中的宝贝,坐着私家车,用着新款手机,过度充盈的物质使他们成为享受的一代,责任在他们心中普遍比较淡漠,更谈不上经受挫折


80后相比之下比较尴尬,他们出生在一个理想年代,但是,很不幸,在他们刚刚上学后,最美好的80年代就消失了。一切向上的东西都是在他们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发生的,即便他们有点模糊的印象,这些正能量的东西也无法在他们身上沉淀。因此,80后是在清醒中告别了春天,而不是在花开时醒来的一代

而在后来的改革大潮、物欲汹涌中,80后看着90后、00后,有点年龄不饶人的感觉,可相比老大哥老大姐们,又在素质和内心中少了点什么。总之,是一种四六不靠的感觉。

80后有一点和90后、00后相似,那就是“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80后虽然小时候吃的不如90后,更不能比00后,但是,独生子女的弊病在他们身上一样有所体现

而现在,随着国家力量的逐步增强,国民生活的富裕,很多年轻人,特别是90后和00后中间,有些人染上了飘飘然、醺醺然的自我膨胀感,似乎连向外看世界都觉得多余,肤浅而不自知着。这使得他们在某些地方,与大妈竟有了某种神似的契合

那么,谁是真正的时代的幸运儿呢?就是大妈和80后之间的,即出生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那批人,他们是现在仍在活跃的中国人中三观最正的群体,也就是目前40岁至50岁出头的这个群体,也就是一部分90后和00后的父母。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时代背景。60年代末出生的人,文革后期在上幼儿园,刚上小学,文革就结束了。因此,那个时代对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多少影响,一些口号和概念至多是停留在小人书和电影上,包括上山下乡,他们都是只知道,听说过,却没有亲身经历过。因此,他们属于见过猪跑却没有吃过猪肉的人,因此也就不怕被染上什么,实际上也没染上什么。

小学还没有毕业,对越自卫反击战就爆发了。与80后和更晚的人相比,他们算是“经历”过局部战争的人,知道爱国,也知道打仗很残酷,是要流血要死人的,因此绝不会因为别人喊两句口号,自己就热血沸腾,就要今天拿下这个明天教训那个的。他们知道,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言战事。


看《芳华》时,当看到因伤致残的战斗英雄刘峰后来的生活困窘时,落泪的也大多是这些人。

他们在学校时就被组织去看《牧马人》、《天云山传奇》,他们从内心否定那种人整人、贬低知识分子的观念。他们看过香港的《巴士奇遇结良缘》,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与我们想象中的巨大差别;看过日本的《追捕》,知道人应以自己的良知去判断人,告密是小人的作为;他们看过《庐山恋》,知道在各种狂热的革命大口号外,青年男女之间还有让人如此动心的美好爱情,等等。



与大妈们不同,60年代末出生的人赶上了科学的春天,国家从上到下都开始重视科学,重视知识,学外语,学数理化,钻研专业技术,成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风气。

大妈们认识的是宣传画上的人物,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这批人,崇敬的是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他们赶上了最货真价实的高考,从千军万马杀入大学校园的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学风端正的校园里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即便那些没能进入大学的,也多是进入各种技术学校,学习一门技能。那时的学校,不论层次高低,都可以无愧地称自己为教书育人的地方,与金钱无关


80年代,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好的年代,也是思想最开放的年代,各种新思想蜂拥而来,人们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接触各方面的养分。他们未必对外部世界了解多少,但是,人们内心既不封闭,也不自馁,而是虚心地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

那时刚刚摆脱计划经济,社会财富还不丰富,特别是60年代末出生的人,大都在小时候经历了物质短缺的年月,他们懂得节约,懂得一切的来之不易,这种思想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后来,即便富裕了,也仍然能够记得当年的不易,奢侈浪费绝少表现在他们身上


在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有了更多经济头脑,有了商品和市场观念,对金钱也有了大不同于从前的认识。但是,由于所有制和社会经济结构的限制,人们在财富和道德之间达到了后来难以企及的平衡,社会在发展,财富在增加,但是,人们的道德观念仍然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线上。

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出生的人,在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恰好赶上国家各方面都在向良性发展,社会风气还没有被物欲彻底污染,人心还没有在各种丑陋面前麻木,这使得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既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学到了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在人情世故方面也达到了较为合理的平衡


即使在家庭成员关系中,这些人大多有兄弟姐妹,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份责任感和谦让心,没有人会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置于首要得利者的位置,自私在这批人身上表现得最不明显。相反,在大妈身上,我们看到了霸,而在年轻一代,特别是90后和00后身上,我们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独生子女所特有的骄骄二气,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度个人主义观念

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出生的人,如今已是人到中年,他们已经成为国家在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自己到底是怎样一种人,他们或许很少去想,甚至根本没有想过。但是,如果要比较一下,这些人应该为自己所出生的年代感到庆幸,也有理由为自己这一代人身上闪光的品质而感到骄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有优势也有不足。但是,与大妈相比,与80后、90后乃至00后相比,就“全能比赛”来说,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出生的那批中国人无疑是胜出了


外一篇:

回不去的八十年代让我们深深怀念

与枯燥沉闷压抑的氛围相比,从十年浩劫中苏醒,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迎来百花齐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堪比诸子百家的先秦与大师辈出的珉国,虽然短暂如昙花一现,但留给人们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

因为短暂,所以今天的人们每每念及,无不唏嘘慨叹。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油百花争艳的年代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八十年代,这三个比较合适:年轻---真诚---单纯。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及普众心中的乌托邦

八十年代,犹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下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那时的生活是慢的,人们的要求是简单的,笑容是真实的,爱情是美好的。

那是一个许下诺言就会铭记一生的年代,那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去的岁月深处。


0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以文化精英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年代,在那个时代文化精英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眼界比较开阔的一批人,一方面将很多国外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文学写作方式引领进来,另一方面也是从中国漫长历史中寻找可以与外国抗衡的写作资源、寻找自己文化历史的再叙述。所以毫无疑问八十年代是文化界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文化精英则是文化界中的领头羊


八十年代,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不可复制的美好时代,在开放包容的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

那是一个有真正文学的时代。

八十年代的文学显示了眼花缭乱的风格。尽管如此,许多批评家还是共同认为,启蒙主题是八十年代文学的切入点。无论是朦胧诗、“伤痕文学”还是再现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戏剧性情节,包含了打破传统的神话与解放思想的冲击。“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成为八十年代文学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概括。有趣的是,八十年代文学想象的主体包含了多种性质迥异的理论资源。尽管这些理论资源谱系各异,甚至彼此冲突,但是八十年代文学一律照单全收,无疑是长期封闭形成的文化饥渴强烈所致。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涌现了王蒙、张贤亮、路遥、刘心武、贾平凹、张承志、谌容、丛维熙、余华、苏童、方方、陆文夫、韩少功、冯骥才、储福金、王安忆、张抗抗、史铁生,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过去,思索当下,还有展望未来,可谓朗朗星空,星斗灿烂,熠熠生辉,令人惊叹。


02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有充满感性情怀和理性批判的诗歌年代

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诗人开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诗人的梦都在八十年代,关于理想,关于爱情,还有读诗的时候,身边妩媚的眼神。在九十年代物质化没有到来之前,一壶烧酒可以结识一辈子的朋友。

北岛的冷峻《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舒婷的丰富细腻和清纯明净《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顾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但我却采用他寻找光明。

芒克的纯粹真实《天空》: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没有人来问我,没有人宽恕我。

海子的浪漫和灵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随着物质化时代的到来,诗人们的理想国被世俗横流淹没

北岛在《波兰来客》感叹: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海子的理想幻灭,卧轨自杀;顾城的天空塌陷,与爱人自尽;芒克干起了画画的营生....

诗人已经远走,诗歌已经死亡。

后来,是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03

八十时代,人们挣脱枷锁百废待兴,对外张开怀抱,拥抱一切新鲜的空气和阳光。

那个时代既有佳丽柔情万种的爱情故事,也有侠客仗剑天涯干气云霄的江湖传说。

有琼瑶亦舒的爱情演义,三毛的流浪情节,有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剑客纵横江湖的侠肝义胆快意恩仇。

琼瑶的白纱裙随风摇曳,笔下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爱情,曾让人如痴如醉,人们在现实世界寻找着纯情故事里的浪漫情节。

琼瑶很多小说都被拍成了观众热捧的电视剧,剧中演员多是帅哥美女,如秦汉林青霞。

而且剧中很多主题曲传唱很广,成为经典。

亦舒的开司米毛衣,总是那么独立小资,笔下男女在故事里海誓山盟荡气回肠,却又无可奈何。

三毛穿着大朵碎花的长裙站在沙漠的风沙里,黑发飞扬,带着吉普赛女人般的流浪气息在四海为家里寻找爱情的归依。

与大胡子荷西的那段漫长生死恋,曾令多少在爱中百转千回的人唏嘘不已,也曾唤醒多少人梦中的花开花落和诗与远方。


《橄榄树》也许正是她的文字和传奇一生的写照。

相比柔情似水的爱情故事,一代大侠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我们留下有了另一个江湖。


有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的作品,写透了人生,那些故事人物,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我们最朴素的正义观、爱情观。许多中国人最朴素的侠义观,来自于金庸。

他的作品能给整个华人世界的读者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金庸的武侠不止是英雄侠客梦,也是人间种种况味。

有人曾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自己说:大侠我不敢当,但我喜欢那些英雄。英雄代表了人间的正气和担当。


04

八十年代,影视剧同样泛着理想与人性的光芒。

电视剧《上海滩》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复仇故事打动观众,造就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香港无线电视举办“八十年代十大电视剧集”评选,《上海滩》名列第一位,当之无愧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由周润发和赵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许文强和冯程程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黑帽、风衣、白手套的经典“许文强”造型以及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冯程程”发型更是成为观众对于那个纯真年代的集体回忆。

赵雅芝塑造的冯程程,少女娇羞中带着俏皮, 敢爱敢恨,清纯如水,坚强善良,演出了大家闺秀的魅力。

周润发传神的表演使得许文强的悲剧气质和悲剧结局激发了观众的同情。演员们的敬业,一颦一蹙,一回眸,一低首,百转千回皆是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演绎出余音绕梁之味。

叶丽仪演唱的那首回肠荡气的主题歌,更使得《上海滩》成为以剧情和表演取胜的典范之作。

电视剧1987版《红楼梦》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导演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演员形神兼备,过目难忘;歌曲浑然天成,哀怨动人;色调明快亮丽,赏心悦目;造型博采众长,深入人心;经典无须争辩,历久弥新

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在王扶林导演团队的精心合作下,完美地再现了这部鸿篇巨著,让普通人一睹其芳华。

他们对艺术的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让这部华丽名著锦上添花。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演员精湛投入的表演,至今无人超越。

1987版《红楼梦》的音乐更被认为无法超越,由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家王立平先生作曲,歌手陈力传神演唱的很多歌曲,成为经典。

透过歌曲,静坐倾听,人们眼前呈现的仿佛是那个时代大观园的亭台楼榭、飞檐斗角的瑰丽堂皇,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幻生幻灭,荡气回肠。

把林黛玉演绎得入木三分的才女陈晓旭,后曾剃度出家,早早香陨人间;半道出家的歌手陈力,梦幻般的天籁之音,将红楼梦乐曲演唱得荡气回肠,后远走美国。

他们的人生故事, 是不是冥冥之中无意暗合了这部巨著的情结?


19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该剧屡次重播,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西游记》是国产电视剧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剧”。这部电视剧给一代又一代人带去童年欢乐,最终沉淀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西游记》代表着那个生机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

《鲁冰花》是台湾高仕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儿童题材电影,影片改编自钟肇政于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有着绘画天赋的乡村少年,不被周围环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凄美故事。

电影《鲁冰花》感人至深,影片中残缺的家庭、破碎的梦想,已然伴随着无数的泪水和唏嘘感叹,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同名主题曲《鲁冰花》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风靡一时,成为流行歌曲中歌颂母爱的经典名曲。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出品的台湾伦理悲剧片,影片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寻找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的故事。

《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大陆一经播放引起巨大轰动,获得普遍共鸣。在上世纪80年代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现象。

或许是因为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喧嚣,或许是因为它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拍摄于70年代的日本经典电视剧《血凝》,1984年引进中国大陆,这部电视曾经影响了好几代人,而《血凝》也成了50后、60后、70后、甚至80初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这部电视剧曾经红透了整个亚洲,在中国更是万人空巷,不逊色于港剧《大侠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这三部香江影像文化史上最著名的电视剧。


故事讲述东都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大岛茂的女儿大岛幸子,是个17岁的善良美丽的姑娘。有一次,在医学院偶然发生的科研事故中,她受到了放射性钴60的辐射感染,得了白血病,经常需要输血治疗。医学院学生相良光夫通过多次给幸子输血,彼此逐渐产生了爱情。

多次发病,经过几次手术,幸子意识到自己快将死亡,为了不让亲人们悲伤难过,她振作起精神与亲人们一一地愉快地告别,让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最后,她与光夫一起乘着游艇出海,在光夫的怀抱中安详地离开人世。

透过这部电视剧,人们可以知道日本的人民富有教养,很有文化水平,也崇尚儒家的孝道和礼记。

一曲由山口演唱的《谢谢你》,哀婉动人,让一代人记住了这永远的旋律。一袭学生装,浅浅的笑容,可爱的小虎牙,纯情善良的大岛幸子,让山口百惠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女神。


她在红透东南亚时选择引退,远离演艺界,从此相夫教子,这种淡然令人感叹惋惜和怀念。


05

八十年代,人们开始认识自我,走向个性解放

以崔健为代表的天才音乐人喊出了个性解放的第一嗓,发出自己的声音,追求个性价值。他开创了中国摇滚乐,启发了音乐人群体意识觉醒。

作为中国摇滚乐教父的崔健,贡献出多张殿堂级的经典专辑,其中有很多被后人视为经典而广为传唱的歌曲。


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舞台上《一无所有》的那声嘶吼,标志着中国摇滚乐一个时代的开启。一曲完毕,欢呼雷动。

从此,摇滚乐在中国不再“一无所有”,这首歌也成为中国摇滚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崔健也成为了中国摇滚乐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崔健的所有歌曲中,《花房姑娘》称得上是最为抒情的一首。正是这一点点柔情,激起了八十年代的人们对于表达爱情的渴望。

与当时流行的情歌不同,这首歌用词简单,但却描述出爱情中人们内心的纠结与冲动,既婉转又直接。

多年过去,歌曲依然广为传唱。崔健用摇滚乐这种有温度的表现方式,将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表达得更为直接、强烈,也更永久。

听崔健的歌,常常被歌曲间隙静默中的寂寞惊悚,不羁的他符号般地留在了过去,早已没有人“问个不休”

而今,爱情理想浪漫,基本上是物质的矫情,任何东西都抓住不放,却什么也抓不住。“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奢侈得像恒远的记忆。

中国摇滚经历了30年的历程,正如崔建曾说的:“摇滚精神就是一颗永不停歇滚动的蛋,现实这块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中国摇滚乐的另一面旗帜是黑豹乐队,它成为一个时代的人们心中“摇滚”的代名词 。

自成立以来,用他们的音乐征服还不适应摇滚的中国人的耳朵,使得更多人接受并深入了解中国摇滚。其摇滚精神和音乐质量使得黑豹乐队成为中国摇滚乐的一面旗帜 。


黑豹乐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富有个性的旋律、歌声和节奏,音乐质朴有力,犹如闪电强烈地洞穿黑夜之中麻木的心灵,狂飙而又充满激情。在窦唯加入并担任主唱后,黑豹乐队步入辉煌顶峰 。

“西北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艺创作势头蓬勃,全国上下充满对精神产品的渴求。被贫困生活束缚已久的人们,也急需要喊一嗓子发泄一下积闷,而“西北风”无疑成了一个最好的载体,个人情感的集体复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发

“西北风”是大陆原创歌曲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涌现了一批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和实力歌手。作品风格多以西北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歌唱黄土情结。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易于上口,“西北风”将摇滚、民族、流行三种风格集于一身


“西北风”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鲜明、最为强烈、最能代表广大劳动人民情感和心声的文化符号。

“西北风”的发端由《信天游》开始。

八十年代,大陆流行乐坛百花争艳,涌现了毛阿敏、成方圆、杭天琪、韦唯、陈明、刘欢、那英,等等一大批重量级歌手,留下了许多经典歌曲。


06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港台的流行歌曲乘着东风吹遍内地的大街小巷,强烈地契合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内心情绪,大江南北,手提式录音机播放的流行音乐,让人们如沐春风,如醉如痴。

那个时代,年轻人最时髦的标准形象,是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裤,带花的白衬衫,爆炸头,一副太阳镜,嘴里哼着当时最流行的音乐。

影响最大的首推台湾的邓丽君,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邓丽君是华语流行歌坛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歌手,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里程碑

听邓丽君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依旧不减人们对她的想念,依旧不乏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

邓丽君的声音如同一个个诗情画意的音符,清丽婉转又空灵柔美;她让歌声散发无穷的魅力,或柔或忧的低吟浅唱令人如痴如醉。

她的音乐结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融合了民族性与流行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影响了很多后世的著名歌手。

邓丽君的诠释总带着憧憬式的想象力,所以她的歌曲总是带着干净、真挚,甚至有些淡定的纯爱情怀。

她的歌声和微笑让一个时代的音乐焕发着别样的光亮,她的声音遍布世界的角落。

如今再听她的歌,仿佛在歌声里又重回了那个年代,在斑驳的时光里,追忆过往


台湾的音乐教父罗大佑,举足轻重。

罗大佑的歌曲,精神远胜于歌曲演绎本身,对华人世界的影响不止于音乐。罗大佑将流行音乐做成了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的符号。他的作品的批判和社会启蒙意识、大时代感以及摇滚与东方美学的结合,堪称华语乐坛的丰碑。

在罗大佑的歌里,你能听到思维的高度,心灵的深度,视野的广度,和创作者的态度。

流入内地的港台流行音乐还有许多,一大批有名的歌手被内地人们记住,李宗盛、龙飘飘、凤飞飞、林忆莲、姜育恒、齐秦、庾澄庆、张雨生、齐豫、苏芮、蔡琴、陈淑桦、孟庭苇、伍思凯、王杰、费翔、童安格、黄家驹、谭咏麟、张学友、刘德华,等等。他们为内地流行乐坛增添了丰富的缤纷多彩,也让人们见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如梦如幻的八十年代,虽不富裕,虽不完美,但很丰满,内心富足。

虽然清平,但气质不凡。

文学、音乐、影视、思想,等各个领域生机勃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之前压抑混乱的年代走过来,人们充满希望,富有理想,饱含热情,拥抱一切,造就了难得的欣欣向荣。

八十年代,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

八十年代,一个珍贵的年代,简单,理想,纯粹,向上,令人怀念。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2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2 回复 successful 2019-5-6 08:34
很不幸, 那个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基本上是爷爷奶奶辈分; 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今天的儿孙,这令儿孙们羞愧之至.
4 回复 狼牙月 2019-5-6 10:23
50后一代,真心令人。。。
3 回复 病枕轭 2019-5-9 06:29
88兄自个找乐子,就那么一乐吧
3 回复 我爱月季 2019-5-13 08:57
还真是很有道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6 22:0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