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过度消费“老一辈科学家”

作者:xqw63  于 2020-5-12 10:2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社会评论|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44评论

请不要过度消费“老一辈科学家”

05/11/2020


假如咱有这种“造次”想法,肯定早就被前浪拍死在小溪里了(63语录)


前几天“54青年节”,有不少人对现代青年发出什么后浪拍死前浪、后浪不如前浪、后浪代替前浪之类的议论,在这里,咱不想去评价年轻人,只想就这个话题延伸一下。


百年前的54,咱从中学历史书本上学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要求引入D先生和S先生,这里的S先生,就是科学(Science),是希望科学能够为国人普遍接受。


历史翻过了百年,S先生来了吗?


伴随这个节日的,是另外两个消息,一个是美国吉利德公司在国内临床试验,得出对“新冠无效”的结论,另一个是某个老科学家宣布:莲花清瘟胶囊对“新冠有效”。


这两则消息,让普通人深深明白了,S先生离那个神奇的国度,还有多远的距离。


这两个消息带来了吉利德公司股票市值当天大降,而生产莲花清瘟胶囊的中国厂家赚得盆满钵满。


生产瑞德西韦的吉利德公司当天股票大跌,而两天后,美国等国家对该药试验结果证明“有效”,股票又奇迹般地反弹


生产莲花清瘟胶囊的厂家,股市中表现突出,据说,今年一个季度的销售额就接近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


记得国内疫情紧张的时候,某些砖家号称“双黄连”对病毒有效,结果,一夜之间,市面上的双黄连一下告罄,连动物用药也被抢光。这种现象告诉咱们一个事实:社会民众的科学知识,还远远达不到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S先生离咱们还有点距离。


由于普通民众比较相信专家,而大陆的专家最代表“实力”的是头衔,很多人都有“博导”、“院士”、“泰斗”、“首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什么的头衔,这样的砖(家),一出来足以砸死咱这样的吃瓜群众了,如果再在这些头衔前面加上一个“老”,由于中华文化中有尊老传统,普通民众马上会把这位“老”科学家抬到了神的高度,膜拜不已、相信不疑。


中国的老科学家真的那么“神”吗?


很多时候,当您走近一个“神”的时候,您才发现,这个“神”也是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和您一样,睡觉打鼾、走路放P的普通人。假如您再一思考,更加发现,他们甚至远远不如您自己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常识。


远的不说,核物理学家钱学森曾经“通过研究”后宣称:亩产万斤是科学常识,他这样的专家对农业的知识,怕是连普通农民也不如了。


还在国内的时候,咱组织一场专业会议,拟邀请行业内某位“泰斗”级专家前来捧场。


那天下午,和单位领导到泰斗的家里。80多岁的老头子,一个人住一个大套,穿得拉里邋遢,问清楚咱们来人后,颤颤巍巍,用钥匙从里面把反锁的防盗门给咱们打开了。


带着对泰斗崇拜的心情,和专家聊了一个下午,专家竟然没有和咱聊科学,而是抱怨了一大堆现在年轻的领导对他如何“不公”,说不让他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专业会议,说这些海龟的领导“瞎搞”,肚子里没什么货,就会吹牛……


看到泰斗如此“受气”,少不更事的咱“义愤填膺”,马上越过领导表态:这次是咱们举办会议,您所有的费用咱们都帮您报销,请您做大会发言。


老爷子很兴奋,如期而至,领带西服,和那天的拉里邋遢完全是两个人。在大会做主题报告,把写好的稿子念了一遍,却原来,老爷子根本没有什么新东西,把人家多年前的一些研究思路,当作最新“研究动态”给摊出来了。


于是,咱开始对“老一辈科学家”有了新的认识。


在老一辈科学家群中,有一个人非常“聪明”,这就是杨振宁。这个老科学家,从来不在公共场合给后浪们谈论物理“前沿知识”,他非常知趣,经常谦虚地表白:他已经不属于前沿科学家了,也就是说,他的知识已经“过时”了。他很享受和年轻太太的幸福时光,给后浪灌输“中华文化”和“爱国情怀”,这种知识永远不会过时。


闲来无事,就把某些老科学家的简历进行了一番研究。那些光环罩满全身的“首席”们,很多人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文章,连美国知名大学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都不如。中国传统中“学而优则仕”,而这些专家最后获得的“终身头衔”,绝大部分是先“仕途”后才显“优学”的,也就是官有多大,学问有多高。


如果读者对咱的判断有歧义,您不妨请教一下这些头衔从头罩到脚底的“老科学家”们,他们一个月能看几篇英文原文文章?他们一年中有多少时间在一线科研“事必躬亲”?他们具有这么多的头衔,有这么多的行政杂事,有这么多的社交应酬,他们有多少时间来关心科研第一线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科研队伍进行攻关?


当然,这么多头衔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如果您在美国实验室待过,您一定会了解,实验室老板,无论是系主任还是院长,他们头衔所赋予的行政职务,绝大部分都是助理和秘书行使了,而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无一例外地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因为,即使您头衔再高,一旦申请不到科研经费,任何单位都会让你走人。


某哥们曾经向咱打听,哪里可以找到工作,因为,他的老板没钱了。


他的老板70多岁,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咱觉得奇怪,一个科学院院士竟然要关闭实验室?哥们告诉咱,老板没申请到经费,学校让他退休了。


不仅仅是科学院院士,某大学一位9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实验室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30多人(科研经费相当可观),但因为申请不到经费,也不得不关闭了实验室,到其它单位另谋高就了。


这就是美国,美国不相信眼泪,不相信“老一辈科学家”,因为,他们已经过了“当打之年”,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


美国一线“老”科学家自我学习的能力都是非常惊人的,他们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疫情期间,单位只能进行网络会议。虽然咱们宅家,但老板得到单位,把网络会议设施调制完毕(咱目前还不会调制那一套设备),给大家安排好连线会议室的设施和发出连接方法。


有一次,老板让咱给一份文件进行电子签名,咱从来没做过,上网查了一下签名办法,也没找到正确办法。60多岁的老板见咱半天没有反应,特地跑到咱的办公桌前来,见咱上网找答案,马上拉过来一张椅子,手把手叫咱电子签名的办法,其打字的速度和对电脑的娴熟程度,一点看不出是个老年人了。


和美国一线科学家接触时间长了以后,很容易发现,这些科学家对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只会知道得比你多,而绝对不会比你少,因为,他们每天对科学的付出,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吃瓜群众。


在美国的华人应该了解,如果您在科研一线,无论您有多大年龄,您几乎需要不断地“充电”。


单位买一台仪器,厚厚的一本英文说明书,也足可以让您花上一个礼拜去摸索。如果要引进一种新的方法,您除了要接受培训,还有不断试验,直到方法成熟,产生的数据稳定,才能展开课题。至于经常发明的新的软件使用、仪器操作、数据分析、文件传输、定期汇报等等,虽然越老学习的难度越大,但几乎每天都在“进步着”。


回国后曾经碰到一位“领导”,也带着研究生,向咱炫耀他的手提电脑3万多人民币,但他连微软的EXCEL软件也不会使用,所有的文章和会议报告,都是手下帮忙“整理”出来的。他每年不缺科研经费,跟着他的研究生“不差钱”。


咱暗自思忱:假如咱是后浪,啥时候才能把这样的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


啥?假如咱有这种“造次”想法,肯定早就被前浪拍死在小溪里了!


自然科学,实际上属于个人对不断更新知识涉猎的一种竞技学科,就像运动科学一样。下过围棋的人知道,围棋的最高段位是9段,一个人获得9段头衔,只是证明你曾经达到的高度,在AI进入围棋领域后,一个刚入段的后生,都可以轻易地把“棋圣”聂卫平斩于马下。如果因为你是9段选手,就占据了任何比赛资源,这只能用“寡廉鲜耻”来形容你了。


记得小时候语文学过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一日千里发展的今天,“老”,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应该被淘汰的一个“代名词”,因为,只有后浪不断拍死前浪,这个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奉劝那些“老一辈”砖家,可以在炕上盘腿给孙子们炫耀着,“想当初,爷爷如何如何……”之类的话题,当后浪客气地请您出来装点门面,您不妨“恭敬不如从命”,切不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如果再因为一点“苍头小利”而遗害百姓,则是无耻了。


一个人即使能拥有五湖四海,能饮的水也就一瓢矣。


当然,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是越老越值钱啊!


不信?川普和拜登,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们还在社会一线,死掐呢!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0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4 个评论)

6 回复 TrumpD 2020-5-12 13:14
钱学森好歹是留学美国的,知道美国有亩产万斤的传统,所以说是亩产万斤科学常识
14 回复 你懂的 2020-5-12 13:22
最近听得较多的话是D先生没来,S先生没来,来了个痰得塞先生
8 回复 ohmygoodness 2020-5-12 15:47
天朝的人对专家吹捧和向往从我的大学同学群可见一斑~同学里有海归教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的总工,国家级专家名单上榜者,每每风光无限在群里亮出自己的头衔和荣誉。能看出,他们自己很自豪,其他同学们也很羡慕和向往…
5 回复 都市小人物 2020-5-12 19:56
  
8 回复 xqw63 2020-5-12 20:23
TrumpD: 钱学森好歹是留学美国的,知道美国有亩产万斤的传统,所以说是亩产万斤科学常识
美国没有教给他这个知识吧
5 回复 xqw63 2020-5-12 20:23
你懂的: 最近听得较多的话是D先生没来,S先生没来,来了个痰得塞先生
  
11 回复 xqw63 2020-5-12 20:24
ohmygoodness: 天朝的人对专家吹捧和向往从我的大学同学群可见一斑~同学里有海归教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的总工,国家级专家名单上榜者,每每风光无限在群里亮出自己的头衔和荣
同学群现在变得非常势利了,官员、富人和专家,次序排得很清晰
5 回复 xqw63 2020-5-12 20:25
都市小人物:   
  
7 回复 Polar_bear 2020-5-12 20:39
出国学习工作以后才发现,中国根本没出过科学家啊
5 回复 tea2011 2020-5-12 21:01
都市小人物:   
好高兴遇见你,好久不见,问侯
5 回复 xqw63 2020-5-12 22:27
Polar_bear: 出国学习工作以后才发现,中国根本没出过科学家啊
有还是有,太少了,尤其是国际级的,目前海归了不少
8 回复 青山浩然 2020-5-12 22:42
德先生不到的地方,哪里来的赛先生。治学力不从心,何况治国?
5 回复 xqw63 2020-5-12 22:46
青山浩然: 德先生不到的地方,哪里来的赛先生。治学力不从心,何况治国?
   是这个理
5 回复 sg2017 2020-5-13 00:17
一个本是街头卖大力丸的被捧上神坛后的结果
7 回复 前兆 2020-5-13 00:47
啥时候才能把这样的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我希望早一点被拍死!!!      


古今中外,世界上除了吕大炯教授之外还有哪一位科学家有这样成功的预报?

---这个问题作者等待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正直的人们的回答!!!---



1.    吕大炯教授举世无双的成功的预报智利7.9级地震的震例!

    1976年11月30日上午10:00 左右,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地震大队约有20 ~ 30 人来参 观吕大炯正在从事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密云水库台站. 当他们刚踏入前兆记录实验室时,恰好看到激光锁相应变仪正在记录着一次强烈远震的地震波的尾部. 那时, 吕大炯指着正在被颤抖着的记录笔记录着的地震波说: “昨天我向北京地震大队密云水库地震台 预报了今天上午 9:04 左右会发生一次强烈远震. 我指的就是现在正在记录着的智利 7.9 级地震. 这次地震到达本台站的时间是今天上午9:00 , 到达本台站的时间与我所预报的发震时间仅差 4 分钟.” 他们听后感到十二万分的驚讶, 并且难以置信. 就去问地震台的工作人员. 两位工作人员 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这是吕大炯于 1976年11月29日晚首先根据激光锁相应变仪所记录到的突跳反向特性推算 出来的 (请参看”临震预报”中文版 P.61, 英文版 P.45 及”震兆云霞” 中文版P.72, 日文版P.??).  然 后再到基岩地电记录仪的记录图上去寻找相应的只有强震才具有的特定的前兆模式. 发现用应 变及地电两者所推算出来的发震时间(应变 9:04 AM 及地电8:58AM) 异乎寻常的接近. 于是才在 29 日晚向地震台发出了上述预报.

   吕大炯从唐山地震后第 12 天 (即 1976 年 8 月 9 日)开始研究地震预报,到同年11月29 日发 出这次预报, 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112 天. 这次预报是根据吕大炯所发现的远震前兆信号所得 到的. 这次远震离台站距离之远(达 10000公里左右)及预报时间之精确(时差 4 分钟),因此可以 说: 这些远震前兆信号及其模式的发现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所以说:吕大炯对智利地震震时的预报内涵着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2.    吕大炯教授对于近震的精准预报:

1978年5~6月份,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业务负责人管惟炎先生对正在该所从事地震预报研究的吕大炯说:“你在外面的名声已经很大了,总参也给你写了预报成功的证明,你给咱们物理所也预报一个呀!”吕大炯回答说:“好吧!只要给物理所地震值班室的电话能打通,我就再给地震值班室预报一次。值班室会有记录,这样就可以有一个预报成功与否的凭据。”管也同意这样的做法,并表示会请值班室作好记录。

(这里需要再一次说明:前面已经讲过,吕大炯从密云水库地震台站打电话预报比较困难,所以总参管理局给吕架设了一条军用电话线,从密云水库地震台站直通北京城内的总参管理局。这条军用线比较便于发出预报,所以在管惟炎提出这一要求之前吕大多数是给总参预报的。)



1978年6月10日晚,吕大炯从地震前兆资料分析得出:一个近震将要在明天发生。于是在6月11日凌晨4点鈡再一次查看最新的临震预报资料后,立即通过密云水库管理处电话接线员给物理所地震值班室打电话预报(感谢上帝,这次顺利地打通了!也许是凌晨,电话容易接通吧!):“一个5级左右的近震将要在当天(1978年6月11日)13点18分发生。震中将位于离密云水库东南方向200 公里左右的地区…… 。”物理所的地震值班室立即向物理所的领导(党委书记)报告,并询问要不要向科学院报告。所领导回答说“当然。”科学院地震值班室又向院领导报告并请示要不要向地震局报告。院领导的回答是:“当然。”

届时,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在吕所预报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围绕地震仪等候。结果:一个4.8级地震及一个4.4级地震分别于当日12点29分及当日13点52分发生在雷庄。这两次地震的中间时间是13点10分,与吕所预报的13点18分仅相差8分鈡。两次地震的能量总和相当于一次5级地震。为此,光明日报记者向中央发了内参,报告了这次极其成功的预报。



3.    吕大炯教授对于远震的精准预报:



1978年3月6日吕大炯向总参谋部防震办公室预报: 1978年3月7日(即第二天)上午10:00左右在日 本附近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 结果于3月7日上午10:48在日本附近的日本海发生了7.5级地震. 所预报的发震.时间与实际地震发生时间之差为48分钟. .(请参看”临震预报”中文版P.236,英文 P.173, ”震兆云霞”中文版P.43, 日文版? 第48次预报)



这种临震预报干净利落, 决无拖泥带水. 没有天天喊狼来; 这种临震预报根本不需要知道震中 地区在临震前的任何动物异常,地壳变动等具体情况;这种临震预报实现了在时间方面比天气 预报还要准确,在震中方面实现了对几千公里(这次为1500 –2000公里) 之外的远震进行遥测预 报,

因此这种临震预报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若与其它可靠的临震预报手段配合,可以使临震预 报达到实用阶段.

古今中外,世界上除了吕大炯教授之外还有哪一位科学家有这样成功的预报?
6 回复 8288 2020-5-13 02:11
前兆: 啥时候才能把这样的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我希望早一点被拍死!!!          


古今中外,世界上除了吕大炯教授之外还有哪一位科学家有这样成功
你是小强百拍不死
3 回复 前兆 2020-5-13 02:17
8288: 你是小强百拍不死
如果是讲道理, 讲事实的话,那么至今还拍不死!        
5 回复 都市小人物 2020-5-13 02:49
tea2011: 好高兴遇见你,好久不见,问侯
谢谢靓女,想你们了,我很好,现在退休了,有空跟老师学习跳舞。你们一切都好吗?
6 回复 xqw63 2020-5-13 02:54
sg2017: 一个本是街头卖大力丸的被捧上神坛后的结果
更绝
4 回复 xqw63 2020-5-13 02:55
前兆: 啥时候才能把这样的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我希望早一点被拍死!!!          


古今中外,世界上除了吕大炯教授之外还有哪一位科学家有这样成功
那个年代,怎么敢拍前浪
123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23:0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