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专找“倒霉人”?

作者:谐和。  于 2017-3-26 06:5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健康与医学|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13评论

关键词:癌症, 坏运气, DNA, 随机, 医学

关于癌症与“坏运气”的关系,一些想法


赫赫有名的“科学”杂志也开始信迷信了?!赫赫。


 最近一期“科学”杂志发表一篇重磅研究,宣称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变可归咎于健康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DNA复制随机错误( 注意!是随机的错误),而不是像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的那样,癌症主要和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与环境,遗传有关的癌症只占三分之一。

这就是人们说的“坏运气”致癌,或者“生死由命”了?

 

确实是“重磅”!

 

这个说法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肿瘤权威福尔格斯坦教授的团队提出,基于对423个国际癌症数据库,利用科学模型分析全球70个国家人群中32类癌症,对干细胞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经过数年的研究得出。虽然有许多疑点和争论,但是,让普通人和科学界对癌症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是一大进步。

 

除了医学院的教科书和教授们讲课的内容要改变以外,癌症的基本研究方向也可能改变。

 

就像福格尔斯坦教授说的:“成百上千万人过着几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不吸烟、晒太阳前擦防晒霜、饮食健康、经常锻炼,做了我们认为可以防癌的一切事情,但他们还是患上癌症。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为这些患者带来安慰。福格尔斯坦说。他们需要知道不管他们做了什么,癌症还是可能会发生。

 

据说,许多肿瘤科和外科医生对这一现象早就有同样看法,不过没有进行如上所述的大资料的数据库研究而已。

 

有三分之二的癌症产生于“倒霉人“体内发生了无缘无故的DNA随机复制错误,而这种错误恰恰又发生在癌症驱动基因上,于是”坏运气“找到了他。这种”生死由命“的说法太令人丧气,和”科学“大相径庭。

 

那么,这样的情况又怎么会发生呢?

 

“坏运气“致癌研究者之一的科学家Tomasetti教授在今年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种随机致癌突变,是人类为进化所付出的代价。“  

 

实际上,随着医学发达和人们对养生的重视,现代人类寿命延长了许多,七十岁再不是”古来稀“。而延长的寿命意味着DNA复制错误的机率也增加,如果恰恰有一天,错误的复制,随机地掉进“癌症驱动基因”这个坑里,坏运气就开始了。这,就是“人类为进化付出的代价”之一吧。

 

研究者可能想传达一种信息,即癌症是人类自然淘汰的过程之一,对于患上癌症,不必惊慌失措,不必老是问“为什么是我?!”。需要直面的就直面,不应当强求的就不必强求。

 

既然有三分之二的癌症与环境因素,射线啦,雾霾啦,水源啦,饮食啦无关,与爹妈的基因好坏也无关,而是和自己有关,那么,就“从我作起”吧。

 

首先,把自己的内环境打扫干净。身体上的“干净”,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的吃喝拉撒睡。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做好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现在听起来是那么亲切,那么智慧,最基本的道理可以打败最凶险的疾病。

 

其次,心理上的“干净”。研究已经发现,长期的心理健康不良与高发的癌症有关,至少,在乳腺癌和胰腺癌发病率中得到证实。“笑一笑百年少”,民间说法有道理。很难想象一个成天忧心忡忡,心情郁闷,凡事计较,诸事不顺,雷霆大发,自私自利,患得患失的人,会有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而健康的免疫系统在预防和对抗癌症中十分重要。还有那些专搞阴谋诡计,整人害人,霸人土地,夺人妻女,鸡鸣狗盗,甚至谋财害命者,不但免疫系统受损害,“坏运气”找上他们,是必然的命运。

 

随时随地保持发自内心的心境平和,宽容,愉快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秘密,也是阻止“坏运气”干扰的法宝。经常在一些公立医院里看见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笑容可掬地在那里作义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他们义务地帮助了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自己。


 通过帮助别人,他们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增加“快乐荷尔蒙”分泌,这对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健康起到非常好的正能量作用,而这些正能量恰恰是对抗癌症的武器。所谓“好人有好报”吧,“坏运气”找不上他们。实际上佛教里的“福报”,不也是这么一回事吗?

 

癌症的原因除了“DNA随机复制致癌”,也不要忘了,还有三分之一的癌症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各位环保人士和爸爸妈妈还需继续努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不过,和所有的疾病一样,人们将自己“打扫干净”是根本的防癌之道。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2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7 回复 人間的盒子 2017-3-26 10:51
还有这说啊。
7 回复 谐和。 2017-3-26 22:54
人間的盒子: 还有这说啊。
医学即哲学,哲学含医学
7 回复 谐和。 2017-3-27 01:14
怎样快乐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怎样尊严地离去,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找到一篇我2015年的博文,再读了一遍,转来这里,话题沉重但是很有必要读一读:

让患者自己决定死亡的方式,而不是医生和家属 (2015-10-21 00:12:42)[编辑][删除]转载▼
标签: 情感 健康 时尚 杂谈        分类: 健康医学
不要忌讳临终关怀和死亡方式的选择

在网上看见一篇关于死亡方式的讨论,深有同感,转至此地,与大家分享。我们传统观念的“孝道”,往往在家里老人出现“终极疾病和状态”时,不知所措,一味相信“医学奇迹”和“人定胜天”,费时,费力,费钱地作出违背病人本人意愿,造成他们不得不痛苦地死去的行为。

那些CPR,那些呼吸机,胃肠插管,那些被输液输得青紫发肿的上下肢体,那些导尿管,灌肠器,那些捆绑病人全身不得动弹的“监视器”,那些副作用巨大的药物,搞得人痛不欲生。一个完全不能表达自主意愿的老人,就这样被“孝道”的儿女,被一味相信药物和机械“救人”的西医,绑架了。

难怪,一位名叫肯。穆尤睿的美国医生痛苦地说:“恐怕我们审讯最冷血的恐怖份子时也做不到象我们对待病人那样造成的折磨和痛苦!”这话出自于一位曾经为临终病人做过几百例抢救的医生。而就是这样的地狱似地“抢救”,穆尤睿医生也承认,他只救活过一个病人(几百分之一!)。

当然,年纪比较轻,身体主要器官没有大问题,甚至心脏有问题而猝死的病人,还是需要力挽狂澜地抢救,直至希望渺茫。我就曾经用CPR结合其他治疗救活过病人,其中一位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猝死,43岁,男性,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用他自己开玩笑的话说,上面的(指一指天上)不要他,因为他还年轻。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高龄衰竭老人和因“绝症”而全身衰竭的病人。是人们对这些病患的临终关怀和死亡方式进行讨论的时候了。不仅仅是对医生,护士,医学生和家属,更重要的是对病患本人。

我一直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当然,数量质量俱佳的老人,值得恭贺,但是,如果数量和质量必选其一,我将会选择后者。

========================

什么是最好的临终方式:一位医生的选择

2015-10-20 朱为众


我的老岳母今年5月初去世,享年93岁。当时她已经从养老院转进了南京的中大医院,情况很不稳定。医生问病危时要不要抢救,如果不抢救,需要家属签字。我太太他们兄妹三人各抒己见,一时难以决定,于是先行从美国旧金山家中赶回南京的太太打电话回来,征求我的意见。

我想起了1998年和2007年我母亲和父亲分别在去世前被抢救的情景,实在是痛苦万状,惨不忍睹。其实我想说:“千万别抢救,让老人少一点痛苦!” 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担心如果我这个做女婿的去反对抢救,太太和大舅哥、小姨子由此误会不是自己的生身父母就持有双重标准,不妥。但实实在在我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临终前用痛苦和金钱换来的教训,不愿在岳母身上重演,于是我想到了肯尼斯·库珀博士。

当我在电话里讲述了我正面临的困惑,并询问库珀博士意见的时候,他问我有没有读过一篇叫做《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 和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

我愕然了。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难道他们还有什么不能和我们普通人分享的惊人秘密吗?

库珀博士在电话中听出了我的愕然,他说:“年轻人(他总是称我为“年轻人”),你先把这篇文章找来读一读,读完以后你来写今天的库珀处方,当然在发送给我的中国读者们阅读之前,我要先把把关。”

这让我既好奇,又有点诚惶诚恐,立即搜索一些英文网站找到了这篇文章。

肯尼斯·库珀博士所说的《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发表在2011年的11月23日,作者是一名医生,叫肯·穆尤睿(Ken Murray),这篇文章发表以后,曾经在美国社会和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和辩论。

文章很简单,Ken回忆说,就在几年前,一位名叫查理的非常有名望的骨科医生发现自己的胃上长了一个肿块,于是他做了一个小手术,没想到诊断结果出来,竟然是癌症杀手——胰腺癌!

给查理做手术的医生是个高手,此公不但医术精湛,而且还发明过一种特别的治疗方法,可以把胰腺癌患者的5年内存活率,从5%增加到15%,即:提高3倍!当然,其生活品质会在医疗过程中大受伤害,用咱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遭罪是免不了的。

然而,查理却拒绝了这位名医的治疗方案。第二天回到家,他关掉了自己原本做得很成功的诊所,从此再也没有去过医院。查理把时间全用在了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上,尽可能地找到最惬意的感觉和状态。他完全没有做化疗和放疗,也没有再做任何手术。

几个月以后,查理在自己的家里病逝,亲人们都陪伴在他的身旁。美国著名的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 几乎没在他身上花钱。当然,查理不是为了给已经千疮百孔的Medicare 省钱,他是为了自己在人生最后的珍贵时光里,尽量享受生活,少遭罪。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查理选择了质量。

在我看来,虽然美国人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忌讳谈“死”这个话题,不过究竟如何死亡?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容谈论的事情。毫无疑问,医生也是人,也会面临死亡和病痛的折磨,但似乎从来没有人研究过,这个群体会在死亡的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查理的选择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虽然为尽天职,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自己使用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治疗手段。恰恰相反,他们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却选择了最少的治疗!原因正是因为医生们的专业训练,让他们深深明白药物和手术的局限性,以及它们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摧残和巨大的痛苦。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真是太震撼了!

请不要误会,医生当然不想死!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医生当然和我们一样,希望长命百岁,尽享生活的美好与融融亲情。但他们又是最知道现代医药和医疗技术局限和结果的人。在两害取其轻的原则下,他们非常明智地选择了较少痛苦和与家人平静地分享最后时光的离开方式。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见多识广”,他们知道临终病人最恐惧的莫过于在巨大的痛苦中孤独地离开人间!

有不少久经训练的美国医生,曾经和家人认真讨论过当死亡无可避免时,病危前自己的选择。他们反复叮嘱,当“最终的判决”来临,当自己在人间的最后弥留之际,千万不要让任何人闯到家里来(他们选择不住医院),尤其是在给自己做抢救时的人工呼吸(即: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时,把自己的肋骨给压断(CPR常常导致肋骨断裂)!

为什么?

因为这些“医疗天使”们耳濡目染过太多的医学“无用功”(futile care)了,但当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身体极度衰竭,行将“油尽灯熄”之时,他(她)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判断力和决定权,而医生的尽“天职”和亲人们的尽“孝道”,却把更多的痛苦带给了弥留者,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留恋人间的最后权利。

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我们常常选择了痛苦而昂贵的抢救,徒劳地试图延续亲人将逝的生命,而掌握了最丰富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美国医生们,却为自己选择了最好的临终方式:呆在家里,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改善生活品质,而不是延长生命!

再来看看我们那可怜的躺在病床上或昏迷不醒,或极度衰竭的亲人,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管子,被各式仪器所“绑架”,大把大把吃药,成瓶成瓶输液。更别说一掷千金的花费了,钞票像打水漂一样哗啦啦流出去。

“请答应我,当我处在这样的状况时,请一定把我杀了!”肯·穆尤睿回忆说:“我真的不记得有多少次我的同事们很认真地对我这样嘱咐过!恐怕我们审讯最冷血的恐怖分子时也做不到像我们对待病人那样造成的折磨和痛苦!所有的钱,买来的全是痛苦!”。有的医生甚至纹身“No Code”,来提醒同行们永远不要对自己实施人工呼吸。

但遗憾的是医生所接受的职业训练和教育,却恰恰让他们“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私下里,他们互相说:“天啦!一个人怎么能让自己的亲人受这样的罪啊!”

众所周知,美国医生的酗酒和抑郁症发生率都比很多其它行业高,不忍看到病人受折磨,恐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的一个医生朋友证实说:“我每次替病人做人工呼吸时,每做一下,我就暗暗祷告,上帝啊!请您饶恕我!因为实在是太惨不忍睹了!” 肯·穆尤睿坦陈,到他发表《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一文为止,他已经有10年时间不再参与住院病人的临终医护了。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忌讳在健康的时候讨论死亡,尤其是当长辈或老人进入晚年的时候。但一旦遭遇病危,到了需要抢救才有可能挽回生命的时候,在奈何桥头徘徊的人们,只好听任亲属和医生摆布了。手忙脚乱之际,大家往往无暇顾及病人本人的意愿,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他(她)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愿不愿意再如此折腾下去?愿不愿意再遭一回罪呢?

我在读肯·穆尤睿的这篇文章时,我父亲临终前的一幕浮现在眼前。

我父亲得的也是胰腺癌,和美国的查理医生不同的是,父亲遭受了查理躲开的所有折磨,包括两次手术,化疗,放疗,吃药,在医院里住了半年多。虽然中美医疗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这个问题上居然惊人的相似!这让我又想起了三年前去世的岳父,他老人家临终前的唯一愿望就是:“我要回家!” 可当时做儿女的,却想尽一切努力在所不惜地要治好老人的病(肾衰竭)!

其实医生和家属的“尽一切努力”,可能含义完全不一样。于是乎,噩梦开始,痛苦加剧,周而复始。无论人民币还是美元,就好像流入了下水道一样,头也不回哗哗而去。肯·穆尤睿医生说,他以前曾经为临终病人做过几百例人工呼吸抢救,只有一例被救回,那还是一位患高压性气胸但没有心脏病的人。

毋庸置疑,医生是无辜的,他们要尽职,他们面对哭哭啼啼的亲属们被迫努力抢救,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努力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如果遇到财迷心窍的医生,那就更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还有些医生因为担心被家属投诉,甚至惹上官司和麻烦,干脆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而压垮肯·穆尤睿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当他按照一位病人的遗嘱在最后时刻帮他拔掉所有的抢救管道时,肯居然被一位护士举报犯了杀人罪。所幸逝者生前的遗嘱帮了大忙,不然肯·穆尤睿坐牢是完全可能的。肯·穆尤睿为他的临终病人减少了痛苦,也为美国的医疗保险免除了至少50万美元的浪费,可他却因此差一点锒铛入狱。这是制度的荒唐!???

我的观点是,这一切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建议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的时候,就要与家人就这些问题详谈,交待清楚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我们既不能讳疾而忌医,同时也不要讳死而忌谈。

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反思:我该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

一口气读完《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 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以后,结合我父母的临终经历。我马上打电话给正在南京老岳母病床前守候的太太:“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地离开吧!”

这个建议没有受阻,他们兄妹最后也达成了放弃抢救老母亲的一致意见。

虽然我那享年93岁高龄的岳母大人没有如愿地在自己家中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但她少遭了一茬罪。肯·穆尤睿医生的这篇文章让我受到了震撼和教育,不管别人怎么想,如何做,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将来若是神智清楚时,算作自己的座右铭;如果神智不清楚的话,就算作遗嘱好了。

想到这儿,我认真地写下了以下“处方”,并逐条在电话里念给肯尼斯·库珀博士听。听完以后,库珀博士很认真地说:“好,Wilson,一字不改,这就是今天的库珀处方!”

1. 人终有一死,不要忌讳讨论临终关怀和死亡方式的选择。不但要和医生谈,也要和亲人交流,得到他们的尊重和支持。

2. 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自己的亲人,多回忆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3. 遇到天灾人祸,突然丧失了意志力,而医生已经回天乏术的时候,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不是为了省钱,实在是为了少遭罪,也减少对亲人们的折磨。

4. 没有生病的时候,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妻子或丈夫,多和孩子聚一聚。工作做不完,钱也赚不完。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人在临终前后悔说在办公室里呆的时间太短,恰恰相反,他们都后悔没有多陪陪自己的骨肉至亲。

作者|朱为众
7 回复 qxw66 2017-3-27 06:22
应该算伪科学
7 回复 qxw66 2017-3-27 06:24
谐和。: 怎样快乐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怎样尊严地离去,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找到一篇我2015年的博文,再读了一遍,转来这里,话题沉重但是很有必要读一读:

让患者
极有启示!
8 回复 谐和。 2017-3-27 07:34
qxw66: 应该算伪科学
结论不要下的太早,也许是也许不是,一直有争论。
为什么对环境遗传致癌的结论就没有人怀疑,大家都相信?

当然,一种理论提出来,应当有更多的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
不过,临床上这种例子很多,病人不会”伪生病“。
9 回复 谐和。 2017-3-27 07:34
qxw66: 极有启示!
谢谢阅读
8 回复 qxw66 2017-3-27 07:52
谐和。: 结论不要下的太早,也许是也许不是,一直有争论。
为什么对环境遗传致癌的结论就没有人怀疑,大家都相信?

当然,一种理论提出来,应当有更多的研究,包括实验
是,他乱下结论,所以是伪科学
9 回复 growingfox 2017-3-27 23:13
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做好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现在听起来是那么亲切,那么智慧,最基本的道理可以打败最凶险的疾病。

顶这句话. 真理往往最简单, 但最难做到.
8 回复 谐和。 2017-3-28 06:25
qxw66: 是,他乱下结论,所以是伪科学
我们现在认为的“科学”一定要是在有物理,化学等量化数据的才叫“科学”,否则就不是。
可是,这个用在医学上恰恰是个伪命题。
人体是活生生不断在变化代谢的机体,不是机器,不能简单象机器那样用物理化学等数据去简单地量化,西医之所以不能治好一些看似简单的疾病,就是将人体作机器样地处理,以量化数据看病。具体到,现在西方的家庭医生按照化验单结果开处方,不犯错误也难。
医学是一门“人”的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中医被一些人骂了几百年的“伪科学”,可是生命力不减,恰恰因为中医是一门“人”的学科,是一门积累了二千年医案的经验科学。不将人当机器去“量化”治病,而是根据人的内环境变化不断变化治疗方案。
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其实也是以大数据作基础,进行研究的经验学科,在医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应用。本研究就是一例。
6 回复 qxw66 2017-3-28 06:30
谐和。: 我们现在认为的“科学”一定要是在有物理,化学等量化数据的才叫“科学”,否则就不是。
可是,这个用在医学上恰恰是个伪命题。
人体是活生生不断在变化代谢的机
完全同感。所以现代医学,基本是一个伪科学。
7 回复 谐和。 2017-3-28 07:38
growingfox: 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做好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现在听起来是那么亲切,那么智慧,最基本的道理可以打败最凶险的疾病。

顶这句话. 真理往往最简单, 但最难做到.
谢谢阅读!
7 回复 谐和。 2017-3-28 07:39
qxw66: 完全同感。所以现代医学,基本是一个伪科学。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谐和。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情人节已过,还是要谈谈尺寸的问题 [2015/02]
  2. 朗朗和李云迪,更喜欢谁? [2011/01]
  3. 魏则西现象的悲哀 [2016/05]
  4. 剖腹产和婴儿奶粉,救人耶?害人乎?(一) [2015/08]
  5. 从李开复患癌薛蛮子嫖娼说起 [2013/09]
  6. 猝死和慢死 [2013/11]
  7. 严歌苓和冯小刚,演砸了 [2017/12]
  8. 欣闻小贺梅一家人回到重庆。笑一声给贝克捐款者 [2011/08]
  9. 回家(1)----重庆见闻 [2012/09]
  10. 烂苹果也有春天哦 [2014/01]
  11. 毛泽东解决了挨打邓小平解决了挨饿,习近平要解决 挨骂的问题 ... ... ... ... [2013/09]
  12. 武汉新冠肺炎的谣言来源和发病时间点 [2020/02]
  13. 中国和美国换了把交椅。这个世界怎么啦? [2014/12]
  14. 仇恨重庆的“打黑唱红” 者,您的屁股干净吗? [2011/04]
  15. 手把手教你作酒酿(醪糟,佬米酒,糯米酒) [2010/03]
  16. 卡扎菲,白骨精和国际政治 [2011/10]
  17. 儿童节问题:出国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吗? [2009/06]
  18. 谷哥走了,谷姐来了,很好很好! [2010/03]
  19. 美国的“政治捐款”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贪污和腐败-旧文重贴 [2015/02]
  20. 美国在北太平洋搞生物战的可能性--从SARS说起 [2013/04]
  21. 真的是不比不知道,高级的中国动车! 2012年的动车旅行记 [2015/10]
  22. 用事实反驳倍可亲“平凡往事” 其人, 借医院看病吹捧美国人性辱骂中国人性 [2010/02]
  23. 帮穷不帮富,助善不助恶 [2011/08]
  24. “2012” ,包藏着祸心的好莱坞马屁片 [2009/11]
  25. “零团费” 的记忆 [2010/08]
  26. 某些美籍华人,如果美国在亚洲挑起针对中国的战火,你能幸免吗?! [2010/07]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20:1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