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三线”厂的变迁( 回国的日子里9)

作者:秋天的云  于 2016-1-12 04:4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回国记录|已有75评论

                                  一个 三线”厂的变迁(回国的日子里9)

        我有很多的照片,和摄影艺术不沾边。它们仅记载了一些我难以忘怀的经历,和曾有过的一种心情。    

      下面是几张很普通的照片,一边新楼房,一边老建筑,大段大段新旧建筑交替的景象。

 

      这是街道的南边,(手机拍的)

    这是站在街道的南边向东拍的照片。

        (手机拍的)

      (这是站在街道的南边向西拍的照片。)

     现如今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在无限的扩展改建,哪里都有这样的现象。但是我照片中这个位于离成都市区不到16公里的北郊某地的建筑群,它有它的故事。   

       30年以前,这里还是和如下这两张照片景观类似的成都平原的一大片农田。(图片来自网络)


      1985年的某一天,这里突然大兴土木。(这和近些年来的农村城市化无关,那时候全中国各地都还没有开始大兴房地产呢。)三年后,一大片整齐的新厂房和厂区对面一栋栋7层高的住宅楼群逐一完工。分隔开工厂区和住宅区东西走向的马路叫“电子路”。之所以取名电子路,是因为当年从山沟里搬到这里来的几家工厂,全是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大中型“三线“企业。

      那时候这条电子路外观上还不是上面照片那样的,以前的马路比现在的马路漂亮。当年建造的马路,两边有大约10米宽的人行道,大约6米宽的自行车道,自行车道和汽车道之间有两米宽的花台做隔离带,隔离带上排列整齐的种着雪松,是当年当地最宽敞最正规的大街。还因为各个厂家地盘区内,有部门管理有专人打扫,加上这条路还有意无意的地限制了其他的闲杂人员来往,所以它还是一条最干净最清静的马路。后来不属于电子工业部的其他三线厂也陆陆续续的搬来这条路或附近。于是整个这一片就成了世外桃源般的工业园区。

      二三十年前,照相机还是少数专业人士独有,我不属于这类人,所以我没有当年这些工厂鼎盛时期的照片。2015年夏天回国的时候,我还特意地去当年厂里宣传部门里呆过的人那里寻找过,也没收获。只有几张当年跟随工厂从山沟里搬迁出来时,我们几个同一销售处的女同事,在厂部办公室门前广场喷泉边兴高采烈的拍下的照片。(2011年用旧照片翻拍的)


       这张照片可能是晚些时候《中国青年报》来采访我们处里的女同胞时,在我们的办公室阳台上往厂部办公室方向拍的)

        没想到,这竟然是历史性的记念,这个地方再也不存在了。现在的电子路上没有了电子企业的影子。

      2000年中期后因为商品房的开发,各种商业机构部门,小商小贩的进驻,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无限增加,为了拓宽汽车道,电子路上的人行道和花台被挖窄了,已栽了二十几年的雪松树也给砍掉,换成长不高,不能遮荫的桂花树。它变成了下面照片里的样子。这一组照片是我在我原来所在的电子管厂的旧址上拍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把它建成一中档偏上的住宅区。








        (以上的片片有些是用红米手机拍的)

      为什么国家花了巨资修建出来的电子工业基地,会在不长的时间里消亡了?这话还得从中国的三线和三线建设说起。

    可能海外有不少的人不十分清楚中国三线的定义,上世纪三线建设的规模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请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98186.htm

      我这里摘要几段: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三线建设则指: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中国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文革期间的下乡知识青年参与。在中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当时的背景源于有着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的中苏关系恶化。和美帝国还没有拉上关系。执政党有严重的危机感了。

    出于国防考量,多个三线项目,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边 远 地 区 或 山 区 ,许多的厂矿单位里医院、商店、学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和丘陵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新建的项目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这些资料均来自百度百科,全世界的人都看得见的,我不存在泄密的问题哈!)

     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而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1983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

     1984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其后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如咸阳、宝鸡沙市襄樊、汉中、广元、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这些企业迁移后,多半进行了改制,由军用企业转为民用企业。

     这些介绍,我认为这是我看过的中国大事记,不管是县志还是啥史,这里的归纳,除了一些官话套话外,还是较全面和真实可信的。因为我经历了大部分的这段历史。

    2000年左右随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国有企业的破产,成都北郊近10家从各个山沟里搬迁出来的三线厂,大部分产品过时,即缺乏创新自主能力,企业的包袱又日益沉重,这时候国家也停止了源源不断的给其输血,那么这些企业大部分就只有倒闭的份了。侥幸靠产品对路或有与民用产品沾边而存活下来的企业三分之一不到。这些活下来的央企,因为污染、因为房地产商的惦记,因为缺钱,基本上又搬回到平原靠山脚的地方去了。所有的折腾,到底国家败了多少巨资天知道!2015年夏天我问过好几个还住在老职工宿舍当年的厂级领导,建设这一片电子工业基地到底花了国家多少资金?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根据他们每个人不同的说法,我估计绝对是以亿以上的数量级来计算的。

       原来这些厂子所占的地盘都卖给了房地产商。有的卖了一个好价钱,但是钱到谁的手中去了普通三线人是不知道的;有的直接连送带买的国家到底有没有回收到一点点钱也不知道。因为破产工厂的员工,到了退休年龄的生活费到社保局去领,离到退休年龄不超过5岁的,可以选择提前退休,期间需缴纳部分养老金,到了年龄再按月领取全额退休金,其余的人按工龄计算给予辞退费,大约没有人领到超出两万5千元的。这些资金肯定不是来于卖地的。因为那时候厂子还没有卖出去呢。没有人公开过卖厂卖地后的资金去向。我只是在回国探亲期间听说有这么一档子事:我所在过的厂子旁边的另一个厂,同样大小的面积和地段,他们以2个亿的价格出售给房地产商人。我们厂才两千万就卖出去了,巨大的差距让愤愤不平的工人们联名投诉,最终导致多名卖地期间在职的干部被调查,5名中上层干部判刑进监狱。

       企业破产倒闭后,员工们各奔前程。但是大部分人还住在原来的职工宿舍。当然也不是白住,都在公房改制的时候掏了钱买下来的。所以电子路的北边,当初的员工住宅群还存在。(这些企业破产后员工的命运和现状另外专门写篇博客介绍)

         我的一生有25年的时间是在三线厂度过的。1975年当知青时的我被招工到了离成都直线距离120公里,属于当时的4机部后来的电子工业部所属的某三线厂。在那里从学徒工开始,一直干到2000年内退,其实是下岗为止。在其中的25年的时光中,我跟随工厂一道在山沟里度过了14年。在成都北郊某地,也就是叫电子路的这个地方度过了11年。可以说我个人的命运和三线及三线建设密切相关。

      往国家层面上说,事实证明了国家的三线建设是基本失败的,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合理用于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农业,我们当年的生活就不会那么寒酸、贫穷。

      往个人方面来说,我是受益者,如果没有当年的三线建设,我的家乡四川中部某县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工厂,我也没有机会在那个年代走出四川,全国各地到处往来,我人生的经历就没有那么的丰富多彩,视野也随之会非常的狭窄,本人的历史也该重写了。

      对于三线和三线厂,我和众多的三线人一样,情感是复杂的。对于三线厂的倒闭是无奈的,对于承载过我青葱岁月的三线厂是怀念的。搬离开那个在山沟里的工厂后,我的很多同事他们都专程回去怀旧过。我也想回去看看,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直到2015年回国,我才终于有空有心情回了一趟离别26年,度过了一生中最好时光的那个山沟里,曾经的“三线”厂游览了一番。

   (由于照片多了真的不好编辑,同时看到这些照片也有很多的往事想回顾,所以我把他们分成3 篇来上传。欢迎村民前来分享。下篇:走过破落的三线厂旧址)

 

2

高兴
1

感动

同情

搞笑
2

难过

拍砖
3

支持
2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5 个评论)

7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5:23
六十年代内迁去三线厂,大城市青年一辈子就做了外地人,表太苦奥!
3 回复 fanlaifuqu 2016-1-12 05:59
So many people devoted their entire life there!
4 回复 秋天的云 2016-1-12 06:36
总裁判: 六十年代内迁去三线厂,大城市青年一辈子就做了外地人,表太苦奥!
我有朋友在别的三线厂工作,嫁了一个当年技校毕业后,直接全班整个分来四川三线厂的上海人,这些人现在有回上海的,有至今没回去的。我朋友她的老公就让儿子回去了,自己留下来陪老婆,一辈子四川人了。
8 回复 秋天的云 2016-1-12 06:44
fanlaifuqu: So many people devoted their entire life there!
他们中有的人在他乡过得很差啊,我同事夫妻俩上海人,50几岁的时候老公遗弃老婆另寻新欢了,现在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留在四川,回上海呢?上海的父母双亡后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回去不现实了。我每次回国看见她一个人独来独往的怪可怜。
7 回复 徐福男儿 2016-1-12 06:53
为了皇上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多少人离乡背井。
4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7:35
当年技校毕业后,直接全班整个分去秦岭三线厂的上海人,其中有我的亲戚,真可怜哪,哭死了。当时除了荒山丛林之外,连张邮票都没地方买,就是逃也逃不出大山,还要政治学习,喊社会主义好,喊共产党万岁。
4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7:45
徐福男儿: 为了皇上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多少人离乡背井。
现在的年轻人,只以为文革上山下乡才是泯灭人性的,其实,“支内”之苦楚,与上山下乡无本质区别。
4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7:45
fanlaifuqu: So many people devoted their entire life there!
这笔债还不清的。
4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7:50
当时对小三线大三线很有概念,牺牲无数个人利益,换取朝廷利益,与古代修筑长城是一回事,现代当朝者用心更为险恶。
4 回复 oneweek 2016-1-12 07:50
都是美女 右数第二位最漂亮
11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7:52
五姊妹照片里有一位令我我看上去觉得很亲切。
3 回复 tea2011 2016-1-12 07:54
总裁判: 六十年代内迁去三线厂,大城市青年一辈子就做了外地人,表太苦奥!
是的
4 回复 秋天的云 2016-1-12 08:18
徐福男儿: 为了皇上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多少人离乡背井。
个人的命运难逃出失败国策的魔咒。
3 回复 秋天的云 2016-1-12 08:21
总裁判: 当时对小三线大三线很有概念,牺牲无数个人利益,换取朝廷利益,与古代修筑长城是一回事,现代当朝者用心更为险恶。
三线三线建设除了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当政者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4 回复 秋天的云 2016-1-12 08:22
oneweek: 都是美女 右数第二位最漂亮
年轻就=美,老了就啥都不是
4 回复 秋天的云 2016-1-12 08:29
总裁判: 当年技校毕业后,直接全班整个分去秦岭三线厂的上海人,其中有我的亲戚,真可怜哪,哭死了。当时除了荒山丛林之外,连张邮票都没地方买,就是逃也逃不出大山,还
我知道从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支援内地三线建设来的人,没一个人开心的,人人随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调回去,但是能调回去的人极个别极个别。
3 回复 秋天的云 2016-1-12 08:31
总裁判: 五姊妹照片里有一位令我我看上去觉得很亲切。
都是中国脸,有人和你的兄弟姐妹相像
5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8:48
秋天的云: 三线三线建设除了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当政者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当政者的预期,他们自以为实现了不少。三线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从反帝反修,准备打仗考虑。将军工生产藏匿内地和山区,其次才是发展经济,通过输血方式,即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引进技术和人才以及知识青年。
4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8:49
秋天的云: 我知道从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支援内地三线建设来的人,没一个人开心的,人人随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调回去,但是能调回去的人极个别极个别。
除了升官一条道,别无出路。
4 回复 总裁判 2016-1-12 08:51
秋天的云: 都是中国脸,有人和你的兄弟姐妹相像
谈旁油看看呀。
123... 4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22:4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