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衛兵------ 宋彬彬(即“宋要武)

作者:I-love  于 2009-12-20 09:0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10评论

宋彬彬

靳剑生之妻       元老宋任窮之女。

靳剑生: 哈佛商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国家赴美公费生......身为公费生,毕业后不回祖国效力也不仅仅是宋家几姐弟.

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領導人, 曾改名為宋要武,后更名为宋岩



曾就讀北京師大女附中,文革初期担任该校革命师生代表会副主席。1966年7月31日北京師大女附中成立了紅衛兵組織,成為紅衛兵領導人。

8月5日,当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中共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長卞仲耘被批鬥致死,副校長胡志濤受重傷,當晚宋彬彬等人在北京飯店向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吳德報告卞仲耘死因。卞仲耘为北京市第一个死于文革批斗的教育工作者,民间普遍认为宋要武和她的死有直接联系。海內外都有人一直在緝兇,但迄今未能查實兇手

1966年8月18日宋在天安門城樓上為毛澤東戴上「紅衛兵」袖章。毛澤東問她叫甚麼,回答說:「我叫宋彬彬。」毛澤東隨口說:“文質彬彬不好,要武嘛。”於是宋彬彬改名宋要武,該中學改名為“紅色要武中學”。

8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宋要武《我為毛主席戴上紅袖章》的文章:“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天。我給毛主席戴上了紅衛兵袖章,主席還給我取了個有偉大意義的名字。……毛主席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起來造反了,我們要武了!”此舉引發了全國性的改名風潮,凡有「文」字者皆一律改為「武」字。

就在给毛主席带袖章的前几天,宋彬彬当头头的红卫兵组织刚刚把她们的副校长卞仲云用铜头皮带、带钉子的木棒活活打死。几天后,毛主席亲切的接见了她,称赞她的革命行动,说:文质彬彬不好,要武嘛!从而肯定了她们的革命行动。宋彬彬就此改名宋要武,天津市的女二中也赶时髦改名为要武中学。


   宋彬彬当时19岁。


    千家驹(曾连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社科院学部委员)《自撰年谱》载:“宋彬彬和人比 赛,那一个红卫兵打死了6个人。她为了胜过那个人,就打死了8个人” 宋彬彬根本不管被打的人姓甚名谁,只要有人说一句这人是“牛鬼蛇神”就够了,用皮带、棍棒、铁器活生生一下一下打死。

8月5日当天,作为校革委副主任的宋彬彬就在学校,从下午两点一直打到五、六点,“其间没有一个人出来制止 ”。(参考资料:刘青峰编《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曾慧燕《太阳为何不落山——“八九点钟的太阳”记录文革世代心路历 程》;


胡平《谈宋彬彬的反对打人之谜——看有感》)文中记述与一个男生的谈 话:“我昨天在教堂打死8个。”他刚15岁,手里提着一条浑圆的皮鞭,已经被血 渍浸成乌黑色。他说话时是那么悠闲自在,哪里像杀人不眨眼的魔鬼?接着他描述了这样的场面:王府井旁边有一座天主教堂,红卫兵先将十几个修女递解出境(当 时《人民日报》曾作为红卫兵的壮举加以报导),後来便住在那里。教堂里储存有罐头食品,吃饭自然不成问题。每天先到派出所问:“谁是资产阶级?”然後根据 提名把这些“资产阶级”带入教堂,一带便是一家人。三个红卫兵揪一个,先将人推倒,有人喊:“一、二、三!”同时动手,皮鞭齐下。有专人拿着秒表计时,看 各组打死人都用了多长时间,当然用的时间最少的是“冠军”。令人震惊的是:获“冠军”最多的竟然是宋彬彬等几个女生。


   《解放军报》发表评论,说红卫兵的革 命行动“好得很!绝非糟得很!”接着又是来自中央的“除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号召,打、砸、抢、杀的烈火燃遍全国。在祟文门,一个地主 婆竟被一壶壶开水(强制附近居民提供)活活烫熟而死;在东四,一个中学生被胁迫用哑铃砸碎奄奄待毙的资本家父亲的脑袋,本人也因此精神崩溃成为疯人。

    1967年夏秋之交,发源于北京并以暴力与屠杀为特征的这场“红色风暴”席卷全国.仅在8月下旬,北京就有数千“牛鬼蛇神”死于非命.

   宋彬彬1980年代她考上了中国科大的研究生院,最后成了科学院的公费赴美留学生移民美國,到美國波士頓讀書,後來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化學博士。有紀錄片《八九點鐘的太陽》(Morning Sun)傳世,她在片中辩解:“破四舊呀,抄家呀,我一次都沒參加過。……因為我一直是反對打人,反對武斗的。”

   宋彬彬现定居在美国。

2007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原為北師大女附中)在慶祝建校90周年時,將文革中的紅衞兵代表宋彬彬評為90名「榮譽校友」之一。此事引起廣泛爭議。

像宋彬彬这样自称捍卫毛泽东思想最烈,高喊共产主义口号入云霄的人,却知道急早到民主国家去捞取好处,这样的选择让人吃惊。让人感到奇怪的是,

宋彬彬却在自己提供给母校的简介中装出一副干净的样子,只从1968年写起,完全 抹杀其所造成的血腥之罪恶。如此一来,她便用托马斯全旋加三百六十度转 体,金蝉脱壳,立马变成了受人尊敬的知名校友。一个人犯错当然应该受到批评谴责,但犯了错死不认错,从无半点忏悔的表示,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不应该再度成为 受人追棒的榜样。

宋彬彬談文革時的宋要武 一位十六、七歲花樣年華的高三女學生,能夠多兇狠、多有組織力,甚至批鬥校長致死,宋彬彬在文革的角色爭議性,是歷史瘋狂政治洪流下人性錯亂的結果。

 宋彬彬是中共開國功臣、八大元老宋任窮之女,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期間,正好就讀北京師大女附中高三,同年七月卅一日,學校成立紅衛兵組織,宋彬彬成為紅衛兵領導人,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親自接見全中國紅衛兵,讓宋彬彬成為中國紅衛兵典型。

 隨著文革越演越烈,宋彬彬也跟其他知青一樣,前往內蒙插隊落戶學習,並以農工兵學員身分進入大學就讀,文革結束後,宋於八○年代初隨丈夫遠赴美國求學,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環境科學博士後,留在美國任教過著低調生活。

 為毛澤東別紅衛兵袖章,是宋彬彬難脫文革宿命。在毛接見後隔日,《人民日報》與 《光明日報》發表名為〈我給毛主席戴上了紅袖章〉的宋要武 署名文章稱,修正主義教育制度緊緊地束縛著我們,「我們起來造反了!我們要武了!從『彬』到『武』,反映革命小將們在成長」,文革情勢隨著該文章進入死傷 遍野的武鬥階段。

 宋彬彬變成宋要武,武鬥似乎因宋彬彬而起。美國紀錄片工作者卡瑪拍攝的《八九點 鐘的太陽》(Mornong Sun)紀錄片,是宋彬彬唯一一次接受採訪,她在片中否認說:「破四舊啊,抄家啊,我一次都沒參加過,到處都是我的謠言,怎麼怎麼樣打人,我覺得特別委 屈,因為我一直是反對打人,反對武鬥的。」

 關於報紙的署名文章,宋彬彬解釋說:「我根本不知道的名字叫宋要武,為了宣傳需要,竟能夠無中生有給我安上這麼一個名字」。至於在北師大附女中校長卞仲耘遭批鬥致死的角色,宋彬彬迄今無任何解釋或道歉,而外界指稱其確實曾參與,則因無明確人證而淪為羅生門。

 美國人對宋彬彬的迴避也有意見,去年二月,美國律師哈里斯(Benjamin Harris)發現中國人竟能對一位校長之死、幾近無動於衷且讓作惡者逍遙法外,開始在部落格貼文探尋真相,透過律師人的抽絲剝繭,哈里斯認為宋彬彬在 《八九點鐘的太陽》紀錄片中的說辭,是為自己脫罪。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8/01/07



我对那段历史不了解。搜了一下,WEN GE 中真实的女性形象。现在我看到了。。。不只看到照片,还看到一个女性真实的命运。
宋彬彬——宋要武——宋岩,从红卫兵小将到美國地球化学博士。够感慨了。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2 回复 fanlaifuqu 2009-12-20 09:16
我是过来人!
19岁有法律责任了!
4 回复 Giada 2009-12-20 12:00
fanlaifuqu: 我是过来人!
19岁有法律责任了!
同意。
3 回复 jjsummer95 2009-12-20 12:42
文革时这样的人多去了,登此文有何用?
4 回复 leahzhang 2009-12-20 13:27
Thanks for share with the information.
8 回复 nsa130 2009-12-20 14:00
jjsummer95: 文革时这样的人多去了,登此文有何用?
为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3 回复 yulinw 2009-12-20 14:47
LZ想说什么呢~~~
4 回复 566 2009-12-20 16:39
人云亦云,空穴来风,无知无畏.!
3 回复 马大哈ann 2009-12-20 21:15
写写宋任窮,他可是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死敌呀。保护了很多教育和卫生界的工作者!!!
4 回复 tree24405 2009-12-21 14:43
年轻人可能被利用,但犯错不认错,犯罪不忏悔的人就不该得到宽恕。
5 回复 miyatacn 2011-7-18 06:18
这混蛋还有脸活着,大言不惭。可能她以老毛比肩,太祖还在那里供着呢,我才犯了多大点事。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6 12:5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