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的风】古人生活和体质跟我们有多大不同?(转载:历史背景下的中医经典)

作者:枫树下  于 2016-10-21 02:0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健康生活|已有12评论

关键词:经典, 历史, 网络

原创:鲁阳散人


题图来自网络   王赫 故宫古书画复制师【蓝胖子穿越系列】

                         

没有哪一部中医经典是天上掉下来的。

经典无论怎么发展变化,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人的生存状态,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所以,每一部经典,都跟成书时代的历史、文化,以及大众体质、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虽然中医通常以个体化治疗的面目示人,但是,每个地域的人在每个时代,往往都会有一些群体性的体质特征,这是中医经典产生的重要基础。

所以,正如时势造英雄一样,时势也造就了中医经典。

当我们以中医的视野沿着时间坐标上溯历史时,就会发现很多经典与历史之间微妙的关系。然后再以此反思今天,就能悟到很多养生保健以及疗伤治病的道理。

比如,中医也有门派之别。虽然不象其它领域里门派之争那么刀光剑影,但是同样会给人带来困惑:伤寒和温病,谁对谁错?温阳与滋阴,孰是孰非?

于是,后世妄议前辈名医之论,以为伤寒不懂清透,温病不知厚重,管中窥豹,诚可叹也。

历史会告诉我们,中医其实不存在门派,只有以人为本。

我们从一首妇孺皆知的诗开始聊起吧。

小时候读曹操的《短歌行》,最后一句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虽豪迈,我心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疑云,周公吐哺这个事为什么这么厉害,竟能做到让天下归心?

后来查阅周公吐哺的典故才知道,这个故事说的是当年周公一听说外面有贤人求见,饭都来不及咽,把食物吐回饭碗里就跑出去相见;哪怕洗头,都来不及擦干,直接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去。正因为如此,周公赢得天下归心,大家都踏踏实实跟着周公建设祖国。

简单介绍一下周公,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爸爸就是那位狱中演周易的周文王,他哥哥就是那位讨伐商纣王、创建八百年周朝的周武王。而且,周公还是孔子的偶像,孔子崇拜周公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几天没有梦到周公,就哀叹自己衰老了。

话说当年武王伐纣,虽然纣王暴虐,但是推翻商王朝可不是人人都拥戴,首阳山不就饿死了宁死不食周粟的兄弟俩?所以,周王朝建立之后,迫切需要收拢人心。武王英年早逝,留下年幼的成王,周公辅政,最终通过“周公吐哺”等善待贤人的举动使得“天下归心”。

可是,说老实话,小时候读这个典故,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各位看官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这不是周公的行为艺术吧?不就是一口饭吗?您一边嚼一边出去不行吗?周公的办公室就算赶不上紫禁城,怎么着也得是个几进院吧?走到门口见到来人嘴里那口饭也咽下去了,事儿也没耽误,这多好啊。

后来慢慢读书多了才发现,原来这句话的背后,隐藏这那个时代饮食方面的真实写照。

对于古代粮食的粗糙程度,我们今天的人知之甚少。今天我们的主食,别说细粮,就算是粗粮,下咽也是毫无困难。所以今天的人甚至打个豆浆,都不愿意喝沉淀的渣子,嫌拉嗓子。但是,各位知道古代老人一个普遍的致死原因之一是什么吗?

答案竟然是吞咽,按现在话说,就是噎死。

《后汉书·礼仪志中》说:玉杖……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这句话的意思是,鸠鸟永远不会噎着,所以送老人拐杖,要刻上鸠鸟,代表着美好的祝愿。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活是多么艰辛。

其实古人也有生活得不错的时代,比如汉代著名的文景之治时期,经过修生养息发展生产,老百姓生活开始变得富足。史书记载,当时粮食多到粮仓不够用,只能任其腐烂;政府无需开支的钱躺在库房里,连穿钱的绳子都烂掉了;老百姓聚会时,都骑公马,如果您骑一匹母马去参加,就不光是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问题了,很可能会被鄙视甚至被拒绝入内。

但这依然无法改变食物粗糙的现实,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人的主食是粗糙的粟和黍,小麦和稻米直到隋唐时期才因大规模种植而进入寻常百姓家。

《论语》里记述,孔子说:食不言。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吃饭不说话不聊天太难了,但在古代,这可能不是餐桌礼仪,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进餐要求,因为可能严重影响吞咽和消化。

然后我们回想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会别有一番滋味吧!

想想自己曾怀疑周公行为艺术,真是很羞愧,古人诚不我欺啊。

再看水果,水果对古人是绝对的奢侈品。有了做太山都尉的爸爸,才可能有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我们读《三国》时,都知道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曾经挖苦东吴谋士陆绩为“怀橘陆郎”,说的是陆绩曾做一方豪强袁术的宾客,席间偷了几个橘子想带给生病的母亲,不料临别作揖时,橘子竟从袖筒里掉出来的糗事。可见那个时候,普通人想吃水果是多么难得。

至于肉食,因为生产力低下,猪牛羊是不可以随便吃的。《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您要是普通百姓,就算有钱也不行,除非去打猎;您要是王侯将相,吃肉也得看日子,随便吃弄不好就要吃官司。

食物粗糙是一方面,制作方法也是一个因素。秦汉前后饮食还以炖和蒸为主,缺少荤腥,缺少油水,这些原因造成的结果,就是热量摄入严重不足。

东拉西扯这么半天,说到这里,终于要说到中医了,各位等急了吧!

热量摄入不足容易得什么病?一定是伤寒。

所以,在那个年代,伤寒是人类健康的最主要杀手。

强调一下,不是说粮食粗糙油水少就一定得伤寒,但是,这种饮食方式,得伤寒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伤寒成为当时的一个群体性病理特征。

而且,伤寒说的是起因,熟知医理的人都知道,寒热是会转化的,寒症失治会转化为热症,所以,《伤寒论》里也有不少类似白虎汤之类的凉剂。

而引起伤寒这个起因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气候等因素,而是当时从饮食中摄入的热量不足。

所以,为什么古人好酒,我想也有补充热量的原因在里面吧。

因此,东汉时期诞生的中医巨著《伤寒论》,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看看《伤寒论》序言,张仲景先生的家族死于伤寒的竟有七成之多,这也印证了伤寒在那个年代的巨大杀伤力。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块出产中医的土地上,即便没有张仲景,大概也会有其他的医生来写一部类似的经典,因为时代需要这样的经典,因为中国人的智慧能够产生这样的经典。

非中医专业的人可能对这部书不大了解,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知道的中医四大名著中,《黄帝内经》则构建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是中药方面的权威经典;《伤寒论》则是中医方剂学方面的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在东汉之后的两千年里,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直至今天。这三部书全部成书于汉代或更早,只有最后一部《温病条辨》,成书于清代,我们后面会涉及。

当然,四大经典也有另一个版本,就是以《难经》取代《温病条辨》,两种说法各有理由,这与本文关系不大,不多解释了。

《伤寒论》是如此伟大,从此以后的相当长的历史中,学中医几乎就是学伤寒。一直到明清温病理论形成期间,很多医生还管治病叫治伤寒呢。比如一个医生说自己从业十年的话,往往会说:吾治伤寒十年矣!

《伤寒论》也奠定了张仲景“医圣”的地位,今天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里,还矗立着张仲景先生的雕像。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逝,在中医长河中,尽管在本草、方剂、针灸等各个领域不断有优秀的大夫传承、发展,甚至唐代出现孙思邈这样伟大的人物,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突破《伤寒论》的覆盖领域。

原因很简单,跟张仲景的年代相比,人民生活状态的变化程度不足以使经典突破《伤寒论》的束缚。这个束缚,不是说在医学高度上超越,而是在生活广度上的突破。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成为中医经典走向的重要转折点。

(待续)

高兴

感动

同情
1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8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2 回复 徐福男儿 2016-10-21 02:09
枫树兄亦通医理,佩服。
2 回复 枫树下 2016-10-21 02:18
徐福男儿: 枫树兄亦通医理,佩服。
我这是转载,作者是我亲人。
3 回复 fanlaifuqu 2016-10-21 03:31
《伤寒杂病论》系张原著,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1 回复 秋收冬藏 2016-10-21 04:16
还有含饴弄孙,哪个孙子受得了啊
3 回复 枫树下 2016-10-21 05:06
秋收冬藏: 还有含饴弄孙,哪个孙子受得了啊
现在是孙子吃剩下的给爷爷。
4 回复 慨尔慷 2016-10-21 06:44
想平天下的人一定要有求贤若渴的态度。
3 回复 慨尔慷 2016-10-21 06:46
不敢说懂中医,但很赞同调和二字。
4 回复 枫树下 2016-10-21 07:49
慨尔慷: 不敢说懂中医,但很赞同调和二字。
调和就是中医要干的事儿。
2 回复 秋梦阑珊 2016-10-21 13:46
养生之道,很高深而实用的学问!
3 回复 whyuask 2016-10-21 15:32
谢谢。等着看续集
3 回复 whyuask 2016-10-21 15:39
到如今,中医在临床治病上跟不上变化的时代了,但普通人如果能理解中医养生的思想脉络和系统化思维,辅以一些常识和良好习惯,对养生是远胜于出问题再头痛医头。
刚到加拿大看老外冬天穿短裤跑步、雨天蹬自行车锻炼,觉得很佩服;后来听说此等人晚年关节炎缠身,才觉得养生原则其实不分中外。

但这个浮躁的年代,你一说中医总有人来批判,也是殊可悯矣
3 回复 枫树下 2016-10-21 20:17
whyuask: 到如今,中医在临床治病上跟不上变化的时代了,但普通人如果能理解中医养生的思想脉络和系统化思维,辅以一些常识和良好习惯,对养生是远胜于出问题再头痛医头。
有些东西需要与时俱进,有些东西却是今不如昔。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枫树下最受欢迎的博文
  1. 闲话篆刻 (十二) 汉印 [2010/06]
  2. 【古韵诗社·廿四期】京剧-春闺梦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2015/04]
  3. 【枫声】山楂树(男声二重唱) [2016/11]
  4.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2015/02]
  5. 【京剧·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2015/03]
  6. 【锁麟囊】春秋亭外 [2015/02]
  7. 【京剧·玉门关】听树梢风悠悠人烟寂静 [2016/04]
  8. 【京剧·麻姑献寿】瑶池领了圣母训 [2017/01]
  9. 【京剧·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2015/04]
  10. 【京剧·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2015/03]
  11. 【京剧·太真外传】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2016/09]
  12.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2015/02]
  13.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古韵诗社第32期活动通知 [2016/03]
  14. 【京剧·群英会】人生聚散实难料 [2015/05]
  15. 【京剧·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2015/03]
  16. 【古韵诗社第十六轮】续诗+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2011/09]
  17. 红薯、八杯水和张悟本的绿豆汤 [2010/06]
  18. 【古韵诗社·廿四期】七绝 云花 征结句结束 [2015/03]
  19. 【写字】梅尧臣诗 [2011/01]
  20. 醉枣 [2010/10]
  21. 女儿生日快乐! [2010/11]
  22. 【古韵诗社廿五期】寄意·次韵晏几道《鹧鸪天》 [2015/06]
  23. 什么是“羊羔体” [2010/10]
  24. 【古韵诗社·廿三期】梦刘郎 [2015/03]
  25. 【古韵诗社32期结集】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2016/04]
  26. 【枫树影】冬之挽歌 [2016/03]
  27. 【印稿设计】全家福 [2010/05]
  28. 【古韵诗社34期·题画】远迷 [2016/12]
  29. 【写字】临五湖散翁诗作 [2016/04]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1 17: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