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识

作者:wo?  于 2016-8-27 18:4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8评论

关键词:天上掉馅饼, 干什么, 苍蝇, 学校

不吐不快,吐了就快了。

因为徐玉玉的事,昨儿写了文,顺便在我的QQ上写了类似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人被骗,要么是社会经验的不足,要么是希望以很小的劳动或代价换回更多的名利和财物。还有其它的么?可惜,天上掉馅饼儿的几率实在是太少了。。。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一定不可无。。。千万不能读死书。

的话,不想到,“你到底能干什么”的文中的小妹发言了:有些人没事的总是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慨和评论,这样子是不是很有意思,很好玩吗?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见解没有问题,但是无端的含沙射影就是不对了。

俺一头雾水ing。文中没点名道姓其人,前后也更是和其无关联。。。而且我是因为徐玉玉而写的,虽然没点名徐玉玉的名字,而跟她八竿子都扯不上关系。后来,我写了你不知道最近发生的徐玉玉的事,你是她?但是,居然连一个道歉的话都没有!

说实在的,和他们在平时的谈话,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毕竟,很多方面都无论如何扯不上关联了。
然而,每每,我说个什么,总会是类似的你以为你看的多了,知道的多了,你以为你了不起么。。。的类似语言。
说实在的,很是无聊。

于是,愈发的坚定了我所认为的知和识的重要性。

一个人读书可以不多,但见识要一定多,这至少可以弥补读书的少。当然,所谓读书多了,就一定聪明知书达理倒也未必,但总和没读多少的比较起来相对要好些,一般来说,也不会那么无聊,无趣和无理。

认识的一个人中,在学校书读得极少,只小学毕业,但是,人很勤勉,也很谦虚,也很有礼貌,也知道很多经济金融方面的一定知识,而且,很热心的帮助人,并诚心对待自己的朋友,至少在我所看到的范围内,所以,在这些方面,其人是我所尊敬的。


一个人,不能十全十美,但是,你至少要有人对你尊敬和佩服的地方,而不是天天莫名无理取闹。

否则,你又要让人如何看你呢?而且,一个人到底怎样,自我认知是一方面,而他人的评价,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倒是客观反映了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不论这种认知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还是网络上的文字。

所以,无论如何,我还是欣赏有知有识的人。

link加不上,只好转了

学与识(三) 知识、学识、见识

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个由“知’到“识”的过程。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学识”、“见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包含了两面的意思,反映了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知识”是先知而后识,“学识”是先学而后识,“见识”是先见而后识。

知了,学了,见了,这还不够,还要有个提高过程,即识的过程。因为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灵活运用,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知而识之,学而识之,见而识之,不断提高。

 孔于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只学,不用心思考,结果是毫无所得;不学习,不在接受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去思考,也是很危险的。

学和思,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仅应该重视学,更要把所学的东西上升到识的高度,如果有人明明“无知”,强以为“有识”,或者只有一点知就自恃为有识了,这是自欺欺人的人。知、学、见是识的基础,而识则是知、学、见的更高阶段。

由知、学、见到识,是毛主席所指出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非如此,不能进入认识的领域。一般说来,衡量知、学、见是用广度,好的评语是广,是博;衡量识是用深度,好的评语是深,是精。因而,我们对知识的要求是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广博深精才是对知识丰富的完好评语。一个人所知,所学,所见的既广搏,理解得又深刻,才算得上一个有知识、有学识、有见识的人。

古时候曾经有人用“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语来称赞某人有学识,究其实质,它只说出这人学得快、记性好的特点罢了;如果不加其他赞词,这样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活的书库,活的辞典而已。见解若不甚高,比起“闻一知三”,“闻一知十”的人来,相去远矣。因为一个会推理,而一个不会。会推理的人有可能从“知”到“识”,会发明创造;而不会推理者只能在“知”的海洋里沉浮。淹没其中,冒不出头来,更谈不上高瞻远瞩了。

现在也往往有人说:某学生优秀,大学一二年级就学完了大学三年级课程;或者某教师教得好,一年讲了人家一年半的内容,而且学生都听懂了。这样来说学生优秀、教师好是不够的,因为只要求了“知”的一面,而忽略了“识”的一面。其实,细心地读完了几本书,仅仅是起点,而真正消化了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的要求。搞科学研究更其如此。

有“知”无“识”之人做不出高水平的工作来。并不是熟悉了世界上的文献,就成为某一部门的“知识里手”了,还早呢!这仅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一个起点。也并不是在一个文献报告会上能不断地报告世界最新成就,便可以认为接近世界水平了,不!这也仅仅是起点,具有能分析这些文献能力的报告会,才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真正开始,前者距真正做出高水平的工作来,还相差一个质的飞跃阶段。我们在工作中多学多知多见,注意求知是好的,但不能以此为满足。有些同志已经工作好几年了,再不能只以“知”的水平来要求自己,而要严格检查自己是否把所学所知所见的东西提高到识的水平了。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同志,也不能只要求他们看书,看资料,还要帮助他们了解,分析,提炼书和资料中的关键性问题,帮助他们了解由“知”到“识”的重要性。  

从“知”、“学’、“见”到“识”,并不是一次了事的过程,而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今天认为有些认识了的东西,明天可能发现自己并未了解,也许竟把更内在更实质的东西漏了。同时在知、学、见不断扩充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有“求识欲”,我们的认识就会不断提高,而“识”的提高又会加深对知、学、见的接受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如钱塘怒潮,一浪推着一浪地前进,后浪还比前浪高。

  以上所讲的只是我自己心有所感,在工作中经常为自己的知不广识不高所困恼,因而提出来供青年同志们作参考,说不上什么经验,更不能说有什么成熟的看法。 

原载《中国青年》1962年12期







wiki上的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过经验或联想,而能够熟悉进而了解某件事情;这种事实或状态就称为知识,其包括认识或了解某种科学艺术或技巧。此外,亦指透过研究、调查、观察或经验而获得的一整套知识或一系列资讯[1]。认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学中充满争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并且拥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识论。从更加实用的层次来看,知识通常被某些人的群体所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操作和管理。

尽管知识是日常生活里的中心组成部分,但知识的确切定义仍然是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极大兴趣的话题。根据传统知识分析,知识具备三个特征:被证实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古希腊时期,知识被认为是通往真理的途径;文艺复兴至今,对知识看法逐渐转变成一种相对的工具。

描述知识的用法是考察知识的一种常见做法。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是由不同意向讨论着的信息DIKW体系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纳入到一种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中,而这个模型与DIKW体系是一致的。

Purser & Pasmore认为要精确地定义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何谓知识?如何获取知识?何者是有效的知识?这些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但若无法回答知识是什么,将难以设计能产生更多知识及有效利用知识的组织。因此,Purser & Pasmore则将知识定义为:“用以制定决策的事实、模式、基模、概念、意见、及直觉的集合体。”Badaracco将知识定义为:从人类活动中所获取的真理、原则、思想及资讯。日本学者田中郁次郎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多元的概念,具有多层次的意义。知识牵涉到信仰、承诺与行动等,可分为内隐与外显知识。何光国则认为知识是一、经验累积的纪录;二、事实组织的系统化;三、对事实的理解;四、一种理解的行为或状态;五、人的已知和未知。此外Davenport,依据知识的特性指出,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而且还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由上述可知,知识是抽象的,是传达概念的一种形式。例如:古代的结婚记事、白旗示降等,都是借由结绳、白旗等符号来传达概念。但是当人类活动越是频繁,则简单的符号就不足传达双方的意念。因此,有了文字、语言等符号兴起以作为沟通的工具。在沟通过程中还是需要经过思考,最后才能产生出知识。由此可知,知识就是经由前人的经验累积形成的。

几位学者对知识的定义:
Quinn(1996):知识是存在于专业人员身上的技能财产,可分为:实证知识、高级技能、系统认知、自我激励创造力等。
Harris(1996):知识是资讯、文化脉络及经验的组合。
Qunitas(1997):知识是企业无形资产。
Nonaka(1994):认为当讯息(message)被赋予意义后,就成为资讯(information),而资讯再经过整理后,才转化为知识(knowledge)。知识是人类理解与学习的结果。





百度上知识的定义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罗伯特⋅格兰特指出,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1]  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被人们相信的[2]  ,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从类型学看,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等。20世纪50年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学大师迈克尔⋅波兰尼(卡尔⋅波兰尼的弟弟)发现了知识的隐性维度,并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1]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6 回复 trunkzhao 2016-8-27 20:17
知,识,行,缺一不可。
4 回复 wo? 2016-8-27 21:02
trunkzhao: 知,识,行,缺一不可。
是的,3者的领悟重要,实践更重要…
但没了领悟,往往更谈不上行了。
5 回复 十路 2016-8-27 21:37
说几句个人理解的两大范围,一是知识,二是智慧。 knowledge & wisdom

知识大致表示能通过他人总结和个人的观察实践反馈中得到的人与事物的各种因果关系,从单一事件和重复普遍事件中发现一一对应的规律以及对应的分布规律(几率和概率); 有人从他人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多一些,有人从个人的观察思考实践中学习的多一些,结合起来可能更重要,特别是时代的变化,新鲜事物多而复杂,应用知识方面并不是他人都能提供的,还是需要独立思考和观察,但基本原理,抽象道理不会变化太多,关键是思维方式合适。另外,因果关系还有纵向的层次,直接的叫做 cause-effect, 还可以进一步分析 why,why。。。 cause of cause, cause of cause of cause。。。这是没有止境的。 他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大致是什么因素造成,为什么又会有那些因素存在,又是什么因素造成。。。。这些分析过程并不是有现成的知识提供答案,还需要不断依据事实和推理而逐步看清。

智慧大致表示无论事先知识是否完全掌握,会将大致有关分散的信息归纳并从中找出大致的规律,再通过想要达到的效果而从有关因素入手, 找出达到效果的最佳方式, 方式很多,一次达到想要的效果就表示了高度的智慧,但不容易,所以会通过效果而反过来调整方式,而不是向相反的方向调整, 这也是比较容易有的智慧,也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减少一些产生负面因素的主观性,所以,在方法上不一定都需要照搬已知的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增加一些 creativity and experiment,特别是一些针对具体的人与事(人的 subtle differences 很多)。个人的主观性,固执性,片面性,局限性常常阻碍了智慧的挖掘,拓展,积累和升华。

当然,知识也好,智慧也好,都离不开使用的目的。 这就和善与恶的绝对道德观相连,而绝对道德观的建立又与知识相关。知其善而行善,知其果而行善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哲学领域中知识即美德的深意就是指的这两层。宗教信仰和德育教育告知了人们很多行善的知识,但并不一定进一步分析后果, 常常会以 just do it 的传递方式,有时会产生hypocritical mentality 伪君子行为,为了表面被视为君子言行而为之, 哲学告知了人们分析因果的方法(其实平时人的悟性都在,都是实验哲学家,所以很多道理实际上是 common sense),结合起来就更容易理解这两个层面。

瞎啰嗦一大堆, 感觉你提到的问题很具体,能引起深度思考。周末愉快~
3 回复 往事并不如烟 2016-8-28 01:08
骗和被骗之间跟知识没关系。
6 回复 wo? 2016-8-28 21:41
十路: 说几句个人理解的两大范围,一是知识,二是智慧。 knowledge & wisdom

知识大致表示能通过他人总结和个人的观察实践反馈中得到的人与事物的各种因果关系,从单
十路分析的好厉害。

其实我这儿的知和识是分开的。知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主要是一个他人教授别人的过程。当然,也可以各种自学方式取得。

识我则把它当作为在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辨别判断过程,当然也包括一个在社会中通过各种现象而积累起来的对人或事或现象的判断过程。

无知无识就很容易不客观地判断分析问题。当然,知和识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人而有很多不同。如果一个人自己不主动知和识,有些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进程,有些就会原地停留不动。所以,人和人慢慢地差距就会拉大。当然,这个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过程,其实受当事人所处周围环境影响也很大。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能100%的知和识,所以对问题的判断有时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对很基本的问题,不论是社会还是生活方面,如果不经大脑思考就胡言乱语的话,就很容易引起不良后果。

不过,世上永远没有100%事事正确的人,只求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特殊专长就不错了,当然,这是朝更大的方面来说。

文中添加一段华罗庚说的话,其中所说的也比较浅显易懂也很有道理。
4 回复 wo? 2016-8-28 21:44
往事并不如烟: 骗和被骗之间跟知识没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肯定有一定关系的。
2 回复 十路 2016-8-28 21:50
wo?: 十路分析的好厉害。

其实我这儿的知和识是分开的。知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主要是一个他人教授别人的过程。当然,也可以各种自学方式取得。

识我则把它当作
是这样。 知表示事先知道因果(无论是从他人或是个人经验教训得知,比较具有抽象性原则性),识表示应用(通过应用已知而分析识别具体,如果得到正确的因果关联,说明掌握了抽象的已知并具体化了)。
3 回复 往事并不如烟 2016-8-28 22:38
wo?: 在一般情况下,肯定有一定关系的。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人被骗,要么是社会经验的不足,要么是希望以很小的劳动或代价换回更多的名利和财物。还有其它的么?可惜,天上掉馅饼儿的几率实在是太少了。。。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一定不可无。。。千万不能读死书。”

此话极为正确,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但跟读书没关系。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4 13: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