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诗乏情,陈诗情浓

作者:belgiumchina  于 2012-1-13 06:1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已有5评论

钱诗乏情,陈诗情浓

                ·杨 明·

  钱钟书作为学者和作家闻名遐迩,小说《围城》雅俗共赏,历久不衰。《管锥编》则旁征博引,是材料丰富的读书笔记,可以作为典籍注释和研究的资料。另外,钱钟书除了评诗注诗写了《宋诗选注》外,他本人也写诗,出版了《槐聚诗存》。但笔者以为,读过钱诗的人大都会感到其诗乏情,难以动人。

  诗歌是心灵的悸动,情感的交流。而诗歌的创作和诗歌的注释又是完全不同的两项工作。注释是以技术性的工作为主,搜集资料、判断评论等。而写诗是创作,是否写得出上乘诗作则和性情、经历、感觉、灵感有关。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一个是情,一个是性,性情而已。刘勰又说,为情而造文,寡彩寡情,味之必厌。

  以宋朝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为例,诗词中那浓浓的悲愤愁情,洋溢在字句里,唤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   再看当代另一个大学者陈寅恪写的叙愁诗,   癸卯中秋作(一九六三)   非生非死又一秋,不夷不惠更堪羞,   宋家玉斧诚难问,梁室金瓯忽惹愁。

  读陈寅恪的诗常令读者和作者一样欲哭无泪 (诗人晚年失明),痛不欲生。笔者以为诗达不到陈寅恪诗歌的境界就不是诗,因为无病呻吟的诗作徒然给读者带来麻烦和反感。   我们不妨再将钱钟书写愁的诗作加以比较,就会即刻感到不同。   愁   愁挟诗来为护持,生知愁是赋诗资。   有愁宁可无诗好,我愿无愁不作诗。   这首诗读来生硬枯燥,毫无情感。

  学者胡晓明曾指出,为什么陈、钱都注重解释诗人的想象力,却在学术方法与风格上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说到底,学术的不同最终是学者人格的不同。在解诗方面,陈、钱都不愧为“艺术家”。然而钱钟书是智慧型的解诗艺术家,他那浓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四溢的探索意趣,都不能不最终自觉发展成熟为一套打通四部、破体成文的方法。而陈寅恪则是情感型的解诗艺术家。这种“情”当然不是一般日常人生之情,而是对于历史文化近乎宗教般的痴情。

  诗的底子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所以,笔者认为,正是智者品性决定了钱钟书的诗作理性太多,因而缺乏感染人、震撼人的情。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2

支持
6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5 回复 fanlaifuqu 2012-1-13 06:13
管锥篇也读不下去。
6 回复 香林坐久 2012-1-13 07:25
有一本《围城》足够了。此人智者,不犯浑,写不了好诗词。
7 回复 小溪流 2012-1-13 11:01
犹赞其中两句“学术的不同最终是学者人格的不同。”“诗的底子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所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或者叫“画龙点睛”。
6 回复 嘻哈:) 2012-1-13 20:16
由他的《围城》而到处找他的文读,倒真没读过他的诗呢。
5 回复 徐福男儿 2012-1-14 02:08
完全同意。钱先生是大学者,喜欢宋诗,用典精准贴切,情感则放在第二位。陈先生也是大学者,学问都在历史研究上,作诗是完全的感情流露,有血有泪。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5 06: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