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一晒:旧上海滩的十大产业风云人物

作者:紫竹风  于 2011-6-21 05: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历史文摘|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评论

 翻开上海的发展史,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引领产业发展的翘楚,他们所奠定的雄厚基础,给整个产业界乃至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细细梳理他们的发展脉络,最重要的,是在保持勤奋拼搏的良好情操外,对历史机遇有一种准确把握。在我们纪念百年辛亥革命的同时,不要忘记百年前的那些曾经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工业作出贡献的实业家们,

【黄楚九】经营"大世界"的"滑头商人"

    浙江余姚人。许多人知晓黄楚九,源于值得"白相"的上海"大世界",其实,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商界,黄楚九激起的浪远远不止这一层。黄楚九是中国西药业的先驱,中国娱乐业的先驱,一生创业横跨诸多领域,时人称他为“百家经理”。他敢为人先,故创下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制药企业——龙虎公司(中华制药公司),著名品牌:“人丹”;中国第一家屋顶花园——楼外楼;中国第一家综合娱乐场——新世界;远东第一大游乐场——上海大世界;中国第一家发行量最大的娱乐企业报——《大世界报》;中国第一个医药“托拉斯”——拥有21个医药工商企业的黄氏医药“集团”。
    人丹是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上海中华制药厂的著名产品,而“仁丹”这一日本产品至少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再也没有进入过我们的市场。
    十卷本的《中国大资本家》中,对黄楚九的评价充满了揄扬之意:我国民族西药业、民族娱乐业的先驱,只身闯荡上海,靠智谋、才干成为上海著名实业家。

【陆费逵】全国书业出版界的巨擘

      浙江桐乡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提起陆费逵先生,现在年轻一辈大都茫然无知。但说到中华书局,恐怕只要是上过几年学、读过几本书的人都知道这家声誉卓著的大书局。因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哺育和影响了我国几代文化人,港台乃至东南亚华人社会,一提到中国文化,就要联想到中华书局。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在上海宣布成立,陆费逵任经理,自此主持中华书局达30年之久。

    在《我为什么献身书业》一文中,陆费逵说:"我19岁有感于买书难,拿当时的状况做比例推算,中国书业每年应有三万万元之营业。年 少气盛,野心勃勃就决计献身书业了。"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他与戴克敦、陈寅、沈颐等人暗中集资,编写新教科书并筹划创办了中华书局。

    书局刚成立时,新教材内容新颖,一时间风行全国,几乎独占市场。1949年以前,中华书局出书达5800余种,作者有梁启超、马君武、谢无量、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郑振铎、巴金、徐悲鸿、刘海粟等。中华书局的卓然大气由此可见一斑。

【郭琳爽】永安百货公司总经理

    广东香山人。如今矗立在南京路上的华联商厦,前身是旧上海南京路上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公司。

    郭琳爽接手前,永安公司已经名噪沪上。除经营环球百货外,还附设旅馆、酒楼、茶室、餐厅、舞厅、游乐场等。以致外人戏言:"只要有足够的钱,即使不走出永安公司的大门一步,也可以在这个小天地里过上一辈子。"

    郭琳爽新官上任,立即在永安公司倡导改革,先是销售名牌产品,扩大国货经销的比重。商厦一改国货产品占25%的局面,将盛锡福的草 帽、龙虎牌仁丹、三星牌蚊香等国产名牌引入店堂。商厦销售商品最早采取了"明码实价,包换包退"的办法,使国货产品一经销售,立刻走红。

    此外,折子购货、发行礼券、代客送货都是这一时期具有永安特色的销售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公司还经常组织女职工在商场内举办大 型时装表演,借以招徕顾客、推销商品。商品操作表演、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一系列促销手段,更是使永安资本集团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 领先了一步。

【陈光甫】旧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

    江苏省鎮江人。在旧中国金融界,陈光甫与张嘉、李铭、钱新之并称为国内银钱业四大名旦,被后人誉为"旧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摩根"。中央银行理事、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交通银行董事、贸易调整委员会主任和国民政府委员。

    1915年6月,陈光甫在上海创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额定资本号称10万,实则收足7万余,且不说无法和资本雄厚的外商银行以及 官办银行相比,就是在国内私营银行同业中也居末流,被人讥为"小小银行"。但今天的上海银行、上海商业银行(香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台湾)这三家银行,都是由这个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银行发展起来的。

    陈光甫信奉"本行所恃为命脉者,即为服务二字",主张"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首先推出"1元开户",很快便 受到城市中下层市民的普遍欢迎。另外在放款和汇兑上也力倡"服务"。如举办500元以内的职工低息小额贷款,免收个人小额汇款的汇费等。所有这些,都是当时其他银行、钱庄不屑一顾的,而恰恰是这些业务,使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整个存款额从1915年的57万元增至1926年的3244万元。

【刘鸿生】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业大王

     浙江定海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清末为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被称为“煤炭大王”。此后,刘鸿生将其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1920年起陆续创办上海水泥厂、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企业,还投资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等业。到1931年投资额已达740余万元,被称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刘鸿生涉足的行业很多,在经营上,他合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于一起。各企业在经营上实行独立自主、各负盈亏的制度,"在资金融通上可以收截余补阙、互相挹注之效"。这是刘鸿生特有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实际管理经验。依靠这个原则,刘鸿生登上了"煤炭大王"的宝座。

    1912年,他联合煤商,亲自带着泥水匠到上海附近各地为窑家改制窑炉,并试验火力,窑家发现烧煤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于是都改烧开滦煤。刘鸿生向窑家推销煤时,用木船将煤运往窑地,同时收购窑家的产品--石灰、砖瓦等,运往上海销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滦自备的运煤船只被政府征用,刘鸿生设法自租轮船将煤运往上海,这3年时间的经营,使他获利100余万两银子,成为其后来从事其他行业的资本和基础。 1930年,刘鸿生在上海四川路建造了一幢8层的企业大楼,将公馆也迁到8层楼上。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峰时期。

【项松茂】中国西药业设厂自制药械的先驱

    浙江宁波人。1911年,时任中英药房汉口分店的经理项松茂,与上海五洲药房终身董事黄楚九过从甚密,在黄的力邀下,项松茂走马上任五洲药房经理。

    上任后,他以"勤俭"二字作为办企业的方针,将店中华丽陈设变卖移充经营资金,又增聘药剂人员,“合药间”,加强自制本牌成药,如治疗贫血症的“人造自来血”、健胃补虚的“补天汁”、调经的“月月红”、化痰止咳的“助肺呼吸香胶”等药,成为五洲药房的品牌药。

    “五四运动”全国人民抵制日货的爱国热情,为国产成药打开了销路。这时项松茂已经脱离了黄楚九,独立经营五洲药房,但还是以国产药 为主。此时的项松茂,萌发了发展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愿望,不久后首创亚林臭药水、东吴药棉、甘油、牛痘苗和国产固本肥皂。由于五洲厂肥皂质好价廉,销量大 增,引起英商祥茂洋行的嫉恨,他们提出,愿付高于五洲厂总资产的代价,收买全部生产资料和商标,遭到项松茂的严正拒绝。英商收买不成,随即将祥茂肥皂跌价 倾销,妄想迫使五洲厂倒闭。

    项松茂针锋相对,毅然削价销售固本肥皂,并将制药部的利润来贴补制皂部,保住企业,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使五洲固本肥皂成为名牌畅销产品,挫败了英商垄断皂业市场的企图。

【虞洽卿】国内民营航运企业之首

     浙江镇海人。在旧上海,无论是商界还是政界,虞洽卿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1921年,虞洽卿创办的三北航运集团已拥有18条轮船,行驶上海—天津、大连—福州、上海—广州三条航线,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私人资本航运集团,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上海航运巨头。虞洽卿的成功,得益于宁波众多同乡的支持。早在1908年,虞洽卿发起组织四明银行的同时,就鼓动同乡创办宁绍轮船公司,自任总经理,租用大达码头,设置了堆栈,开辟了沪甬航班。为了与外商轮船公司竞争,公司降低票价,但外商公司也随之降价,同乡闻讯后,组织航运维持会对公司进行贴 补再度降低票价,终使外商公司退出竞争,宁绍轮船公司就此站稳了脚跟。

    在商业经营的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虞洽卿广泛参与社会活动。1905年上海发生大闹会审公堂案,虞洽卿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调停活动,事后,虞洽卿成为沪上妇幼皆知的大闻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他资助同盟会经费,沪军都督府成立,任顾问官、闸北民政总长 1929年4月,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

【冼冠生】冠生园的创始人

    广东佛山人。冠生园的前身,是由广东南海人冼冠生开设的一家名叫陶陶居的小店。冼冠生的朋友李修章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上海南市有个大舞台,就是新舞台,中国人第一家开在南市的戏馆,新舞台就是做戏的,看的人特别多。而冼冠生做的陈皮梅,到戏馆里去兜生意,生意挺好。后来,永安公司吃掉了这块地皮,陶陶居只得撤到了老城厢九亩地,另起了一个名字叫冠生园。他从雇着几十个小贩沿街叫卖起家,到三十年代提出“食品救国”的口号,1939年,冼冠生获得了上海滩“月饼大王”的美称。他聘请影后胡蝶为形象代言人,打出那句“惟中国有此明星,惟冠生园有此 月饼”的广告语促销,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

    他很会向同行借鉴经验,1933年他率各部门负责人到日本参观访问,得到启发,回国后制出了杏华软糖、鱼皮花生等产品,他还雇佣外 国技师制作了果酱夹心糖,这些产品在我国都是首创。到1949年,冠生园在全国各地设分店37家,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

【汤蒂因】金笔汤的传奇

    上海人。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汤蒂因14岁时就辍学了,然后应聘到益新金笔行做了一名女店员。

    尽管汤蒂因表现出了极高的经营天赋,但是当时国内的金笔制造业,还是门十分年轻幼稚的工业,就连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上海,也只有10多年的生产历史。她只能把这些有关金笔制造的信息暗暗记在心里。

    19岁那年,汤蒂因断然拒绝了店主纳其为妾的要求,并因此下定决心彻底离开了益新,自己开办了一家“现代物品社”。“益新”的老板 并不死心,向全国各地发出通知试图挤垮她。汤蒂因根据情况,对那些信用可靠的客户,给予优惠,即采用放账或邮购的方式,用户收到通知,只需寄来一张订货 单,等收到货、验过质量之后再付款。 而对于货源,汤蒂因更是胸有成竹,她很快将集中起来的订货单分类,到上海滩有名的“合记”、“合众”、“育新”、“鼎新”等文具店去批发进货。这些文具店 果然是有生意就做,对“益新”的通知毫无顾忌。1942年,汤蒂的现代教育物品社销售的绿宝金笔,借助报纸、路牌、电台广告的宣传,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1955年,毛泽东主席更是热情地称呼她为“金笔大王”,“金笔汤”。

【叶鸿英】外贸耆宿

    福建同安人。叶鸿英7岁时就随父母迁居上海。14岁在其父经营的大昌杂货店当学徒。满师后,随张尚德赴日本北海道经商,往来于北海道与长崎之间,采购海味杂货运往上海销售。

    1877年,张尚德等集资在长崎开设丰记号,经营海味业,叶鸿英在丰记号任职员,因其经营有方,深为业主器重。丰记号后来在朝鲜的釜山、仁川、元山各埠开设的分店,都是他协助开设的。1881年,叶鸿英离开丰记号,返回上海开设源润昌行。生意有了进展之后,又赴长崎、海参崴组织货源,扩充外贸业务。1889年, 叶鸿英筹集巨资,开设源来号,经营进出口贸易,直接从日本进口海参、鲍鱼、鱼翅、干贝、虾米、海带等商品批发给“行家”(小型批发商),并经营出口木材、 棉花、海蜇、金针、木耳等商品。

    1931年,叶鸿英又在上海开设元兴行,并在香港设分号,由其长孙叶元和任经理,负责向南洋群岛开展贸易。专营进口印尼海味,继又 进口南洋群岛土特产如栲皮、石花菜、胡椒、生粉、大米、食糖、檀香木等,出口布匹、绢丝等,还兼营南洋华侨来货代销业务,得到了南洋华侨的信赖。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3 回复 fanlaifuqu 2011-6-21 07:00
谢谢介绍。
2 回复 紫竹风 2011-6-22 01:25
fanlaifuqu: 谢谢介绍。
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4 15:4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