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性和时段性影响德国软件业的发展

作者:钓鱼城  于 2020-4-4 05:1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

----德国在工程方面很强,但是为什么没有在软件操作系统和IT领域称雄系列(三)-----
软件的市场需求,要求软件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时段性。说起这时效性,请允许我讲讲自己的体会。记得刚来美国时,买了泰国香米来做饭,觉得好香,简直可以称得上粒粒都白白胖胖的。可多吃一段时间,你还能吃出香味?真就没了,怎么回事?难道它不香了吗,泰国香米的香是客观存在,不会因为多吃几顿就变了的!可自己的味觉怎么就体会不出来了呢?显然味觉, 就是我们的感觉欺骗了我们。但是自己确确实实感觉不到那扑鼻的香味了。没有办法,待去吃了韩国石锅饭,又唤起了对米粒焦香味道的迷恋。多去几次,又体会不到了,你说这事唯心不唯心?这感觉不对的, 它模糊颠倒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然后,买了日本的象印牌电饭锅,据说这锅能够让每一粒米均匀地吸水,受热,和蒸煮,能充分地释放出米的香味。就是质量差一点的米用这锅煮出来,也是可口的。买来试了一下,还真不错。除了需时较长,哪怕是煮半斤米,也要四五十分钟,这叫做充分烹煮!可是久而久之,又没有什么感觉了。这事你不觉得有点蹊跷,莫名其妙吗?错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其实这就是我们在这儿所说的时效性,对同一样事物在不同时间产生不同的认识,就是时间产生效果。万物都讲求一个变字。变不一定就是一个好,但一个变能使人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是人性使然!
泰国香米吃多了,感觉不出来味道了,怎么办?去吃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店售出的那种陈仓老米,保证很快就能恢复你的味觉判断能力。同样的,民主自由的权力享受多了,像空气一样可以自由地呼吸,不再金贵它们了,那就到独裁专制国家去体会一下,人自然就会珍惜捍卫这据说是与生俱来的,上天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力!人这动物,万灵之长,可劲地爱折腾了!
德国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和人文高度发达的社会。加之是一个单一民族为主的国家,社会里的阶层已经相对固化。德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系统,福利设施,和医疗报险。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大家坐享其成就够了。我在前面一个公司工作时,公司里的德国员工与苦哈哈的美国员工相比,每年享受超长的带薪假期和超短的每周工作时间。不是听到德国同事已经在非洲旅游,就是说有人正在去非洲旅游的路上(不知道为什么这几个人那么喜欢去非洲游玩?)。在这样的情形下,少有人去求一个变字。即便是要做点带刺激的工作,在现在工作的公司里努力一下不就行了?很少听说生活在其中的德国雇员像美国人那么热衷于开小公司,自己创业的了。
而软件的发端,往往是从个人的兴之所至,单打独斗,产生出来的,因为它的早期开发并不要求很多硬件设备的投入。本人年底前去了趟纽约,专门去了唐人街的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说来有点惭愧,不是自己想到要去的, 是生长于美国的女儿提议的,因为纽约有太多看的东西了。去旧金山,她也建议去看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 Museum)在这点上,我不如她。很高兴也怀着朝圣的敬畏之情去了这博物馆,博物馆很小很简陋。听说不久以后这博物馆就发生火灾烧了很多书籍文物。很遗憾的。这个纽约的华人博物馆里面记录了华人在美的历史, 列出了一些杰出人士的名字照片。其中就有陈士骏(Steve Chen)的大名。Steve Chen 何许人?名气不是很大,做的东西可是大家都喜欢的。据说他在丢掉前一份工作之后,正处于空窗期,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出了油管(YouTube)。倘若你在像SAP和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里工作,如果这种初始的软件开发不是公司要求你完成的项目,那么十有八九主管不会让你做下去。你的聪明才智不要说会像春天的花骨朵一样绽放, 而是会跟杂草一样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我一直都在想,当时Steve Chen这位UIUC的辍学生一天混在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动辄就要风投IPO的学友校友中间,为什么他花这么一点时间做的东西能够为他的校友所欣赏并成功推出,可见美国科技创新文化真的不是哪个地方都能复制的!这一点上讲,美国的年轻人和独特的企业家文化表现可爱。想象一下,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当你周围环绕着一群把胜负成败全都当作智力PK的学术苦逼们,他们时时刻刻以人种的高贵和擅长数理科学的脑袋而自视甚高,其阴郁沉闷的性格和不可一世的骄傲, 能够容得下一个小不点的出手不凡的成就吗?不太可能。你看看, 除了美国,在世界其它地方,有没有或者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行了。可以说,即便就是在西欧,在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或者你们可以列出的其它发达的地方,有多少华人在那里闻名遐迩,称得上跟在美国发生的情况相比? 所以说,当前德国的社会形态也不利于软件行业的全面发展, 形成像硅谷那样遍地开花的情景。
至于事物发展的时段性,讲的是在不同的时段,追求不同的目标, 所产生的不同后果和感觉。还是允许我用简单甚或有点不恰当的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上海有了哈力克奶油曝玉米花,让孩子产生一种此物只能天上有的感觉,才一岁多的孩子,吃起来不歇气。当时给他喝雪碧汽水,五块钱去冲装一塑料瓶, 在那时候不算便宜了,一杯接一杯,比喝牛奶还上劲。可风水流转,同样是这一代人,这些年返璞归真,只吃寡淡无味的恰恰葵瓜子和白爆出来的韩国玉米花。这就像人们经常自嘲的那样 ---- 自己瘦骨膦眴的时候,羡慕别人往下看一眼,都看不见肚腩以下部位,那是因为肚子里有油水;等自己好不容易胖起来的时侯,风向又以八块腹肌代表健康;自己吞糠咽菜的时候,眼馋别人的大鱼大肉;等自己大快朵颐的时候,别人又以吃青蔬野菜为时髦。这所谓的变化,没有对错,只有潮流。就是说,人和他周围的环境失配,主要来自于时间的阶段性。
软件行业这些年的发展,用一日千里这样的语词来形容都不为过。各种各样的设计思想和风潮一浪接一浪地涌来,声势浩大,又悄无声息地退去,了无踪影。IT领域的大发展满打满算也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记不记得我们已经经历了多少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九十年代中期,上网用的是电话线传输的dial up, 速度慢得惊人;可第一次在VAX 机上读Bulletin 里的电子新闻的欣喜万分;第一次用Yahoo!收索引擎查阅资料所体会到的快㨗方便;第一次用Netscape 上网冲浪的奇妙体验;第一次打开电子信箱送出去不贴邮票的电子信,万里邮传只在转瞬之间,至今回忆起来愰如昨天。我们已经见证和亲身经历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作为过来人,我们有没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慨叹?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送出一个消息,说两口子第一次在床上用DVD player看了电影,那在当时确实是一种超级享受, 毕竟把主动性影视观赏革命性地带进了睡房。可是现在我们有Netflix,有Amazon Prime Video,上万的电影电视剧供你选择,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比看DVD不知强多少?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Netflix在2000年代初,就已经做出了比较先进的宽带网传影视的软件。由于当时带宽的限制,传输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需要花上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这种纯软件的付费服务可以当作DVR一样来使用,但是离实时观看还有差剧。高层讨论时,founder Reed Hastings一票否决了马上推出去占领市场,再等其他条件成熟,来逐渐改善观众的感觉体验的提议。就这样一直等到2007年,带宽已经可以在几分钟内把整部电影接收下来,才正式推出付费服务。这样的话,尽管这是streaming data 传输,为了避免断断续续的情况发生, 让观众体会到不间断的“binge watching” 的经历,保证尽量大的带宽,是必要的。这个决定是值得称道的。当然,这样的影视传输据说已经占到网络带宽使用的百分之四十到六十,ISP和电话公司对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呆在家里尽情看Netflix和Hulu造成带宽吃紧的现况已经表示担忧,而又无可奈何。
二十年前,你不能想象,你能够长期在家里工作, 孩子长期在家里上课,那样的话,这社会肯定会瘫痪。但现在病毒横行,每个学生不得不从家里上网上课,每个雇员不得不从家里连到公司上班。哪里钻出来这么多优良的Collaboration 程序,把一组人实时地连在一起, 好像大家都坐在一间屋子里一样? 天涯咫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确实给人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这一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些年美国的IT业,其实早就在做这样有意思的事情。早在1997年,一个startup,叫做Groove Networks, 就开始了这个全新的探索。它的奠基者就是IBM著名的collaboration软件,Lotus Notes 的撰写人, Ray Ozzie。还是这位UIUC毕业生看到他的孩子在打Internet游戏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做一个跟这种连网游戏一样的企业型的collaboration软件, 让公司的员工,不管他们身在何处,都能实时通讯,交换信息。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风险投资人的追捧。据说在飞机上,遇到银行家,后者马上掏支票本,说要多少,给多少。比尔。盖茨称他为二十世纪十大程序员(programmer)之一, 当然比尔也把自己算在里面的。2002年为此专门请Ozzie去西雅图给他和鲍尔默闭门几个小时,讲了这个全新的collaboration的思路。最后微软于2005年花了仅仅1亿五千万美元买下了这个伟大的创新公司,并聘请Ozzie接替比尔盖茨成为微软的首席软件构架师(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和 CTO。 考虑到现在的Collaboration软件的流行,这个公司如果不卖,那一定所值不菲。微软做了一笔好生意。Ray Ozzie亏大了。
当然在当时,他们并没有预料到今天会有这么极端的情况会发生。所以说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些大显身手的Collaboration软件,如果不是全部,也是绝大多数来自美国的公司。其中有大名的,而且是华人做技术做出来的,就有Webex和Zoom两家。我听国内的人说,甚至中国的中小学,这段时间都在用Zoom的产品进行网上教学!可是,德国的相同相似的软件在哪里?我没有听闻,如果有人知道,也请一正视听。显然,德国软件缓慢的发展周期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市场要求。他们总是跟时代的节奏慢了半拍或一拍。他们没有表现出像比尔盖茨和Ozzie这样的前瞻性,预见软件发展的潮流。这确实是令人匪疑所思的一件事。
你觉得这一切都是偶然? 只是历史的误会和稍纵即逝的错失?其实要说必然,也确实是必然。有时自大自傲的心理害死人, 垂死僵硬的等级制度绝对阻碍事物本质的发现。一个例子:二次大战结束以前,德国可能有世界上最强的研究核裂变的理论和实验人才。他们也没有少花时间和金钱去做像曼哈顿工程一样的事情。可为什么没有搞成呢?原因说是德国人以尊卑秩序为重,以绝对服从为准绳, 后进一般不能挑战先进。作为站在智力金字塔顶尖的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海森伯格铁嘴钢牙,一口咬定,要多少量的原材料才能发生裂变反应。而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技术生产这么多的核材料。因此当时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是微小的。其实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德国的科学家们跟他们东欧的同类有相似的等级森严的观念。大家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哪怕是在科学技术这样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情上面。等到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那时已经被美军俘虏并关押在监的那群德国科学家包括海森伯格被惊得目瞪口呆,直呼不可能。他们根本就瞧不起曼哈顿项目里的那群乌合之众。美军在告诉这群人这个消息之前,事先悄悄地用窃听器录下了这整个过程中德国人的惊愕和失态, 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 因为这证明他们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有些事是他们做不出来,而别的人却能做出来的。这是他们内心里最受不了的。智力靠天生,知识靠勤奋嘛。海森伯格后来有一个版本,说他是出于好心,故意误导了希特勒,使德国不能如期制造出这种大规模杀人武器,避免了邪恶战胜正义的情况发生。哈哈,版本从来都是多样的, 绝不会是孤本。
所有这些不是我的想象和编篡, 这都是在西方一部有名的话剧里演出的。由此可见,德国人自大自傲的心理强烈。这确实是他们的性格缺陷。
上天造人,不能太偏心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结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22:3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