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为什么那么少中状元的?

作者:钓鱼城  于 2022-2-6 03:4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2评论

四川, 别称巴蜀,人口众多。地域广大。
巴蜀之地,在我的眼里,就像远古的时候,那造天地的巨人,工作累了,索性一屁股坐下去,硬生生从泥里坐出了这块四围高,中间凹下去的盆地。巨人坐下去后,面朝东方,在那里边玩泥巴,边撒尿。撒出去的尿,蜿蜒曲折,形成了一条条溪河。再汇聚到一起,变成了长江。

   看一看,盆地低下去多少? 周围都是铜墙铁壁,难怪日本人打不进去。

有天夜里,巨人憋得太久,尿胀到了夔门,对着那万仞石壁,活力四射,硬是冲出了个瞿塘峡,让人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由是形成了下游的江汉冲积平原和密如蛛网的长江三角洲水系。
由于尿素十足,肥力旺盛,盆地内到处是绿野山岗,碧水深涧。其中动植物繁衍众多,说不尽的奇花异草,道不完的珍禽猛兽。这里是恐龙的故乡。最早有宜宾的马门溪龙(实际上应是马鸣溪龙,由于发现者杨钟健先生强烈的口音,遂变成了马门溪龙), 自贡釜溪马门溪龙,安岳马门溪龙,最有名的要数合川的马门溪龙,曾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恐龙。活脱脱一个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生活在其中的子民,与世隔绝,坐井观天,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好一块洞天福地。

                                                  卫星图像,好直观!

盆地位于远离大海几千公里的内陆深处,其海拔高度竟跟海平面相去不远。有的地方,海拔只有两百来米。因此一年到头,云遮雾绕,和风细雨,降水量丰沛,空气温暖潮湿,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气候,与同一纬度常见的戈壁沙漠地形地貌完全不同。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时杨贵妃喜欢吃的荔枝,并不是产自岭南,而是来自气候炎热的川南泸州!不像北方那样干旱少雨,气候寒冷,这里自成一体,不受大漠风沙的肆虐,四季都有瓜果时鲜,在最冷的冬天,随时都能买到绿油油的当地新鲜菜(local fresh),不需要冬季漫长的岁月天天吃囤积多时,唯一可吃的白菜罗卜。这绝对是上苍赐给巴蜀这块地方的一大恩惠。

            

         典型的川西坝子景色,三月天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四川盆地好则好耶,毕竟偏居西南一隅,长久了,“不与秦塞通人烟”,四周又都是崇山峻岭,世代面山而居,出入之迂也。目力所及,只能看到头顶上那块天。既然物产这么丰富,气候又宜人,人就懈怠了,懒惰了,哪里也不想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思想交流和社会活动自然受到限制,显得古旧而僵化。长久下来,似乎落伍了。这是真的吗?
闲来无事,游走网上,常看到人说,江南乃温柔富贵乡,脂粉繁华地,近代已降,开明在先,文风尤盛。只在科举制度下,仅苏州一弹丸之地,就出了五十四位考试状元,三千九百多进士,真的是一门三进士,十里一状元!
对比之下,查了一下历史上有多少状元出自巴蜀大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数目,那还真是寥若晨星,根本不值一提。
据《隋朝开始,四川共出19名状元》一文称:“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四川状元19人”,“其中唐代6人,五代2人,宋朝8人,元明清各1人。”又有人认为:四川的文状元,只有15人。其中唐代3人,五代2人,宋代7人,元明清各1人。有唐代的范崇凯、尹枢、尹极;五代后唐的王归朴,后蜀的费黄裳;宋代的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何栗、赵逵、蒲信;元代的文允中;明代的杨慎;清代骆成骧等十五人。细究起来,除了杨慎,名至实归者寥寥无几。可见状元也是水货的多。
如此说来,时间跨越千年,四川的文坛竟是这么乏善可陈?
记得刚到江南读书时,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交谈,他操着一口香糯绵甜,喉咙打转的吴侬软语,我说着一口椒盐味十足的川普,各说各话,倒懂不懂。只记得老先生说,四川这地方,新学不举(指的是科学?技术?法律? 怎么用上了医学名词?),旧时还是出了很多的怪才的(当然是指文科的怪才。可能他读了太多遍《蜀山剑侠传》,沦陷了)。近代吗,就李宗吾还能摆上书摊。言下之意,就是当下四川西风不渐,赛先生没请进来,连老祖宗那点文学诗歌底子都快亮底了,只剩了《厚黑学》还能读读。看似称赞,明显的以古非今!汗颜啊。
回去以后,自尊心作崇,拿起锄头,在历史的坟头,随便挖了几锄,真还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回溯历史,巴蜀大地,山川雄奇,还是产生了一些可以拿来装点门面的骚人墨客,饱学之士的。
从西汉的辞宗司马相如,到写出《成都赋》的赋圣杨雄(杨子云);从蜀汉魏晋的谯周,到《三国志》陈寿;从唐代诗仙李白,陈子昂,到宋代诗书画三绝的苏轼三父子;再到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不一而足。
如果再往深刨,就会发现,这些个古人,大多都不是什么状元出身。相反,他们或师法自然,或遍访名山大川,不拘一格,自学成才,走的都是野路子
那时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交通不便,关山险阻,靠的是众口相传,信息流通极慢且不连贯,消息走样的多。诗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大作流传出去,经常是到公众场合,人多的地方,口占一绝 --- 就是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吟诵而成。不像现在,一个三流歌星走穴,一个体育馆就能坐上万人,那时城里聚会的地方少得可怜。哪里人多且又有闲心听你推敲捣鼓呢? 那就只有去能喝花酒,能看歌舞,还有人陪你聊天的青楼酒肆,烟花巷,夫子庙。 李太白,白乐天们,狎妓游玩之时,脑洞大开,常常妙语连珠。《长恨歌》什么的,一曲未终,信口而出。
一辈子下来,这样的故事读多了,而今老眼昏花,经常把诗人们摇头晃脑,吟诗作画的"吟"字,硬是看成了"淫"字,"吟", "淫"二字成哥俩好了,你说好笑不好笑?
那时纸张稀缺,收藏界有“宋书一页值千金”的说法。当时在纸上写下来的诗歌颂赋不多,可惜了。即便如此,仅靠口占,把大作喷在空气中,李白苏东坡的诗词依旧在长江南北,黄河两岸,到处吟诵传唱,搞得身名远播。尽管草根出生,照样红得发紫,完全称得上是自带流量的"网"红
到如今,虽千年已过,盛名不减当年。再看那些做八股文做出来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翰林,有几个能被人记住,得以名标青史,扬名数代的?我一直都在想,那时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可有多少人还有闲情逸致来吟诗作画,来追星当粉?当然是有闲阶层,统治阶级。他们有钱,有闲,把这些好东西写进了书里,变成了历史有案可查的一部分,流传下来了。善事一桩。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当年那么厉害,为什么在近代,特别是明清以来,当衡量文人才智的方式变得越来越规范,并由官府统一命题主考后,四川的文坛显得如此不堪?
究其原因,一是,当文化考试变得标准化,模块化,规范化,精细化,参加考试者的创作热情骤然地由主动变为被动;诗人气质由不可收拾的发散一下子衰变成了处子般的收敛;一篇篇本应有血有肉,一气呵成的文章被语言学的手术刀肢解成了毫无生命气息的之乎也者,起承转合那样的杂碎。考生更倾向于猜测考官的意图,考试的范围和方法,考核的重点。这样就把活生生的,激情四射的文学创作变成了尽量减少错误,不敢越雷池一步,被动机械式的问答题活动。
考试的双方都认为有成就的文学活动可以通过定量的,预设的诸方面知识的考核就能衡量出来。如果我比你高几分,那就意味着我该是状元,而你就只能屈居榜眼,探花。不服不行。这就是为什么八股文盛行,可却没有什么大才,像李白杜甫那样的,从状元中出现。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新东方出来的学生,连美国加拿大都还没来一天,可考试成绩高的吓人,连讲母语的英美人,都自叹弗如。如果我们拿中国足球来说事,当你以各方面规定的指标,像什么身高,体重,奔跑速度,肌肉脂肪比例,来选拔培养国家队员,而忽视队员顽强意志和求胜的决心,通力合作的意识,那么你不能指望得到比前几天3:1输给越南足球队更好的结果。我们可以说,现在的国家队队员可能在身体素质,营养保障,技战术领会方面,都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球员,但是他们就是不能打出老一辈球员那样的气势。你觉得奇怪吗?
同样,四川的文人性格粗放,不拘一格,乡野之气很重,不能很好适应新的文学考试方式,在这种注重一招一式,花拳绣腿的比武现场,名落深山, 不奇怪。
二是,自从官府开始这种统一考试以来,看似同场竞技,公平,公允,实则不然。何以此言?且听我道来。清朝的会试和殿试都在京城里考。全国的考生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到京城赴考。这对那些京畿周围的考生们来说,几步路的事,以逸待劳,好整以暇,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行了。即便那些路途有点远,像苏皖浙一代的考生,毕竟道路平坦,一路上人烟稠密,客舍繁多,边玩边走,租个车,赶(坐)个船,不用自己走路,十来天也就到了,也不是十分辛苦。

    


    这就是四川剑阁的鸟道,千百年来,要出入西川,就要从这样的羊肠小道攀援而上,你敢吗?

可对那些遥远之地的考生们,像云贵川,甘肃,青海,广西,海南的考生,要赴京赶考,则是一件非常艰辛之事。特别是四川的娃子,那完全是一趟生死之途。前面说到四川是一个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自古要出川,所谓的通衢大道就只有长江水道,但那必须通过经常导致船破人亡的三峡,路途不可谓不艰险。其他方向,或穿越秦岭,或暗渡陈仓,或走剑阁鸟道,没有一条不是畏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唐代李白那时经常出差,他在诗里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飞鸟不得过,猿猱愁攀援。
一路上,餐风露宿,风雨无阻,还有土匪剪道,还有可能遇到老虎,豹子。文史上说过,朝廷一般要为云南四川等边远地区获得资格的会试考生发放四五十两白银作为盘缠。这笔资金在当时不可谓少。要知道那时的官老爷做官发财,吃人都不吐骨,舍得拿出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来资助考生,只能说明双方都下了很大决心和赌注。为何?盖因考生要走完这么多路程,九死一生,是拿身家性命作睹下注,用这点银子赌一条命,值了。
史书记载,四川的考生到京城赶考,如无意外发生,晓行夜宿,一般需要四十天左右才能到达,不顺利的话,走两三个月才到,也不稀奇。到了的时候,遍体鳞伤,衣不蔽体,那是常事。四十天,三个月是一个什么概念?要穿越深山老林,跟豺狼虎豹周旋;要挨冻受饿,抗御疾病的侵袭,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没路都要走出路来,完全是一个蛮荒时代的旅行家,不是徐霞客又是什么?一路行来,走到京城,个个面黄肌瘦,比叫花子都不如。能活下命,已是大幸,遑论还要去金榜题名,争什么状元了。连书上背下来的圣人之言,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你说这样的情况下,还去跟人一争高下,赢的可能性能有多大?
对他们而言,光是活下来,身体就一定得很棒,能经得起摔打,且要有坚强的意志,拼死拼活,才能到达京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天都得默念几遍才坚持得住。一般的身体, 像未央生,唐伯虎那样的小生,可能早就只剩下几根骨头,小命都不保。因此这些四川考生如果真的拿了个状元,那他们必有些非凡之处,应该是个双料冠军 --- 除了文章写得好,奥林匹克竞赛里的铁人三项金牌非他莫属。古时的川人,能出川的少。一旦出川,并存活了下来,那可能就是出海的蛟龙。唐时的李白,宋时的苏轼,就是例子。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代的四川人,可能已经根本不是原来的四川人了,一如现在的罗马人不同于斯巴达时代的罗马人。大家都听说过张献忠血洗四川的故事,“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这便是臭名昭著的“七杀碑”。连年的战争,搞得十室九空,四川的人口至少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据史书记载,最少时,四川的人口从最多时上千万人口,降到康熙初年区区三十万人(一说仅存不到十万)!我一直在想,国内的史学界,拿经费,选课题,研究这个国家那个地区的大屠杀,人种灭绝,可曾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学科或者学者,研究过明末清初发生在四川的大屠杀的成因?这可是相去不远的活生生的历史啊!
惨遭血洗后的四川,可以说是,“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当时人口少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虎豹成群,昼夜出没于城镇乡村。那虎害到底有多厉害?据《荣昌县志》卷19载,县令张懋尝率8人赴荣昌县上任,入城后竟然看不到人的踪迹。天将暮,一群老虎突然窜出,其中的5人当即丧生虎口。前几天看到网上的小编说,大熊猫武功了得,跟狮虎都有一比。有起哄者说,那就拉来比试比试不就行了?小编说,狮虎在熊猫的故乡不存在,面都见不上,怎么比?起哄者曰,而今动物园两者都有,怎么不能比?小编曰,胖胖现在是国宝,敢比吗?可见小编不知老虎以前在四川可是很多的,熊猫和老虎肯定打个照面的。至于比过武没有,只有小编去思量了。

                

                                          吊睛白额大虫:四川的武松在哪里?快快出来受死!

在后来,就有了所谓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周围的省份,有很多无地,无产,生活在底层的贫民,为生活所迫,或自愿,或被迫,拖家带口,从四面八方,涌入了四川。那份悲苦,那份壮举,惊天动地。跟太平洋的另一边,不久后发生的西部大开发异曲同工。三百年前,我的祖宗,也是其中的一支,沿着长江进入四川的。
遥想当年,这些人是怎么用脚丈量土地,一步一步走到四川去的?不妨我在这里讲个故事。如果你要想知道这人是不是四川人,你只要考他一个词就行了。这个词跟湖广填四川的外来户的悲苦历史相连。那就是,“解手”这一词。这词绝对是四川人的发明,而且时间还不久远。我小时候就用这个词,但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阁下知道“解手”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大小便。但为何叫“解手”呢?那是因为那些被强迫赶入四川的贫民,不愿去这遥远的地方,是被官府用绳索一个一个拴起来,押解到四川的。路途遥远,人有三急,要上厕所,就喊官军,把绳索从手上解开,到一边去方便。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惨的吗?
这些移民到了那里,首先是为了生存,就是活命,除此之外,好多年都没有其他的想法。他们底蕴很薄,家私不厚,文化程度很低,不属于诗书传家那样的高门大户,否则不会离开故土,远去四川的。有这样的底子,要想在学海里遨游,金榜上题名,跟被雷劈到的机会一样大。一句话,战乱和大屠杀把四川的士绅阶层几乎赶尽杀绝,把四川文化的土壤和老底都连根刨掉了。
这些就是我胡乱想出来的原因。说完了,好像轻松了一大截子,有理由甘当牛后,可以心安理得,继续喝茶,听书,打麻将了。
所用图片来自网上,致谢。
原创文章,请随便转载。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4 回复 茉莉花儿 2022-2-6 19:28
好文!祝新春快乐!
4 回复 钓鱼城 2022-2-6 22:44
茉莉花儿: 好文!祝新春快乐!
谢谢,新年快乐!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11:0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