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论读书

作者:讲理  于 2013-12-15 10:3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评论

关键词:读书, 文化, 知识, 中国

最近网上热传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一篇观感《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并得出中国是个不爱读书的民族这一结论,对此,我虽认为不无道理,却也不完全认同,觉得这里有点误解:阅读和读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其定义和理解是不一样的,作者这里说的阅读其实和我们的通常理解的读书不可同日而语,读书二字除包括阅读(Read,Peruse)含义之外,广义上还有学习(Study),上学(Attend school)之意,而阅读通常情况下多指看书(Read),其含义就窄多了,这里把阅读和读书完全等同,混为一谈。然而按中国人传统上的一般理解,读书特指学习(Study),然而无论从哪个层面哪种字意上去理解,即使按照我们的习惯理解,中国人也许确实不爱读书,大多认为学习有用,阅读无用,这恰恰说明中国人对阅读很遥远陌生,至少还没有普遍形成读书的习惯。

但就此轻下结论,我觉得未免过于草率,至少不那么精确,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上的文化大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却是不争的事实,国人在内心一直是崇尚读书的,如果说西方历史是一部宗教发展史,那么中国历史则是一部文化发展史。所以我在此暂且不论是非,也不细评结论,只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书与物质条件有关,无论读书还是阅读皆属于精神层面上的需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读书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对于精神,就像一日三餐之对于身体,是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而中国长期以来还无法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大部分中国人还为了生计,疲于奔命,还远达不到精神层次上的需要,所以还没这个闲情逸致去阅读。所以长期以来在中国读书还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而对于普通平民百姓却还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与读书长期无缘,说声爱你不容易,自然谈不上喜欢与否。

其次,中西读书的目的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把读书作为陶冶性情,开阔眼界,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读书一旦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精神需要,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了。而中国人读书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乃生存需要被迫所为,毫无乐趣可言,甚至可以说还处在物质需求的层面:中国历代读书人把书籍作为精神兵工厂用以获得武器装备补充弹药,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武器来使用,虽动机不同,却是各取所需:统治者把读书作为获得权术斗争的手段,而少数富裕阶层却作为获取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敲门砖。把步入仕途升官发财作为读书的唯一动力和最终目的,故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 在当今中国,学习考试就更成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所以就更是急功近利,以实用为目的,读书学习是为了考试晋升,是为了获取学位或就业,是为生存所迫作出的无奈之举。当读书仅成为一种少数人的时尚和手段时,还不能作为大众的精神需求和生活必需并形成社会习惯时,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没有形成读书习惯或不爱读书的民族,即使短期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也只是暂时的,无法长期持续。

在这种现有的应试教育下读书,消磨个性,对人的身心是种摧残,甚至为达目的,历史上有所谓“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之说。长期苦学,劳命伤神,过度透支,遂对读书过敏,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网络时代,信息泛滥,媒体游戏,聊天娱乐,干扰分心,难以专注。凡此目的一旦达到,把工具抛置一边,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必然了。 再说文革结束以后,经济改革开放,摸石头过河,虽拨乱而没有反正,以至于信仰缺失,思想空虚,人心浮躁,精神堕落,在一个世风日下,价值扭曲,人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谁还有心去读书啊?

另外,若说中国人不爱读书,也有其历史和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防民之心胜于防川,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说,故中国历代当权者无不实行愚民政策。虽然解放以来,也曾以运动形式全民扫盲,普及教育,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中国的全民整体素质,甚至教育质量整体水平全面下降。最多只是略有普及,无非是基本识字的人稍有增加,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灭绝的实质和具有政治洗脑的事实。所以中国人不习惯读书也是中国当权者长期愚弄的结果。当然任何社会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都会通过某种方式选拔人才,中国历代的科举考试,无不是有产阶级把读书作为获取功名的工具,中国长期作为一个特权社会,读书是无法普及的。

最后再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禅经论语,唐诗宋词,不一而足,但历史上除了仅有的几本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几大名著和历代演义之外,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更鲜有可读性的通俗读物。即使这样,仅存的传世之作还在历史上不断受到一次次销毁或禁止,特别是解放后的文革,更是作为四旧付之一炬,烧成灰烬,而且鼓吹“读书无用论”,“读书越多越反动!” 所以就更没人敢读书了。结果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至今仍然廖若星辰,少得可怜,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这也是个比较现实的客观原因。而与此相比,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的匈牙利,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堪称为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以色列虽然人口稀少,但人均每年读书64本,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这无不得益于读书的普及。

当然,任何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既然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文化大国,就不乏崇尚知识之人。即使从传统意义上去理解,中国历代,特别是近代以来也涌现出有大批仁人志士,胸怀壮志,忧国忧民,为“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而且可以说是狂读,甚至到了好学不倦,尝书如命的地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手不释卷,以书为伴的毛泽东,把古书作为精神装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专心钻研封建权术,抱守残缺,摘段择句,删章取义。从过时的书中吸取糟粕,寻求灵感,从中获得克敌制胜的手段,最后走火入魔,把中国搞得民不聊生,对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国民经济万覆不劫,到了崩溃的边缘。但这不应归于读书之过,也这恰恰说明他读得还太少,太旧,学的还太窄,  太偏,所以他的知识还不全面,  思想局限性太大,  特别是当今世界,知识爆炸,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断推陈出新, 正确的读书应当与时俱进,随新顺势。如毛泽东再学的全面点, 多读点圣经,  就能做到自己所说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平等博爱,谦卑自敛;多学点民主和科学,  就会有开明的思想和科学头脑,他的视野就会开阔,   胸怀就会宽广,  就会包容不同意见,  他就不会独断专行,践踏人权,任性所为,无法无天,就不会凌驾于全党全民之上,以一己之利而置国计民生于不顾,   就不会大搞阶级斗争,就不会有文革这场史无前例的人间浩劫,则中华民族的灾难可以避免。

因此,这也说明凡事皆有两重性,读书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目的正确,读好书,则利国利民,有益社会,促进发展。动机不当,读邪书,则祸国殃民,造成灾难,要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人不爱读书也罢,也许不是坏事,无可遗憾 - 特别是那些胸怀壮志的精英斗士。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2 回复 笙箫难默 2013-12-15 23:55
现在国人普遍浮躁,一切向前看,年轻人里读书的确实少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4 11:0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