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父母(八)——间接控制型

作者:waveyq  于 2013-5-9 11:2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心理健康|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1评论

在写“控制型父母”这部分前,心里纠结很久,因为父母行为是否适当真是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特别是讲到“控制型”父母时,《Toxic Parent》的作者是给归于“有毒”之列。但肯定有不少人,包括我也是成长于这类的环境中,边看边在寻找着此书论点和论据的漏洞,过去的观念不时地跳出来,有意无意地为“控制”做着解释和辩护。有人相信这正是父母爱子女的表现。但经过反复推敲,认为父母的爱与控制还是能找到区分点的——比如爱是为了子女的利益最大化;而控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试着写出来和大家讨论。

另外凭生活和工作经验,这样的现象在华人的家庭是相对常见的,在其它一些所谓讲求“家庭传统”的文化环境中也是不少见的,比如亚洲和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家庭。相比之下,《Toxic Parent》作者所给的案例都是发生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我估计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西方的子女忍受不了控制型的父母;而讲求“家庭传统”信念,可能使这种环境下的子女更能无意识地接受控制型的父母。所以那些西方的案例对于有“家庭传统”信念的人并不见得有多少说服力。

还是说说华人的例子。

小华来自家庭观念极强的家庭,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父母最小的孩子。他家春节必须全家吃团圆饭的,小华读大学时离家不远,所以春节回家对他来说并不困难,相安无事。毕业后到另一个城市去读研究生,也要赶春运的时候回家过年,想想那人山人海的,每个人都不容易。在学校里,小华有了女朋友,第二年春节,女朋友到小华家过春节了,全家都很高兴,也挺认可他这个女朋友的。到第三年春节,小华和女朋友计划到女朋友家过年,但是在另外一个省。当小华把这想法告诉妈妈时,妈妈快要哭出来,还是说:“你们去吧,只是我们家的团圆饭吃不成了。”小华当时很愧疚。

小华还是春节去了女朋友家,但这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春节。情绪很坏,魂不守舍,每天要打好几次电话,给父母,给哥哥,给姐姐,他只得一再道歉。和女朋友有股无名之火。

当然小华家里春节还是吃团圆饭了,但父母心情不好,气氛也很差。哥哥姐姐也在电话里兴师问罪,把这个春节过不好的责任让他来承担。他们都有类似的说法:“我们是父母的一切,他们还能过几个春节?”这话是从父母那得来的,因为他从小类似的话就听过不少。弄得小华好象已经遗弃他们似的,他们身体还不错,年龄也不太大,现在就说这话。华仔从此对春节存着了深深的恐惧感了,一到春节就有大祸临头的感觉。生活中情绪比较低落,为此他才寻求帮助的。

父母没有直接表达不满,但她的情绪和态度影响着其它子女,其它子女替她出面了,这是一种间接地控制方式。在过去的生活经验中这是多么熟悉的方式,也是多么有影响力。

生活的怎么样,日子过得好不好自己承担主要责任,这在界限清晰的家庭是显而易见的。感谢睡熊猫在上篇留言中提到“界限”,“界限”的概念在华人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正面的形象,而家庭中你我不分,小辈无条件孝“顺”长辈是从古至今被盛赞的。这种氛围也成了父母控制子女的帮手。有的父母用“孝”的要求间接控制着子女。

一位女士因抑郁来寻求帮助,说起家里的情况,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在成年子女后,仍是大权在握的样子。继续对子女分而治之,常将一个孩子同另一个孩子进行对比,以修理一方孩子的不足,让他感到做的不好,羞愧,而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但基本是轮留修理这些孩子,这些孩子成家后纷纷以各种方式向父母讨好似的进贡,以获取父母的认可。但兄弟姐妹面和心不和,怨恨,猜忌。等到父母不在后,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来,阴影深重。这成了这位女士难以愈合的合乎伤口。

分而治之,相互比较也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手段。

前篇中提及的邻居,那个妈妈过马路还紧紧地拉着十多岁孩子的手。孩子成年后,长期让两个儿子住在家里,在生活中对他们关怀备至,完全为了孩子而活着样子,两个孩子无法摆脱她。这个妈妈虽然不断地见人就请人给儿子介绍女朋友,但一直没有成功,代他们考虑生活的各种细节,恨不得代他们吃饭,睡觉甚至呼吸。心理学认为这是那个妈妈无意识地以此来显示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

过度的关照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手段。

心理治疗笔记《诊疗椅上的谎言》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医生成长于赤贫环境,从小父亲用生活的苦难来教训他要想尽办法挣钱,用自己对未来的焦虑来激励他对钱的渴求。他成为医生后,父亲已经离世多年,小时候甚至长大了虽然不喜欢父亲那样,但后来自己的行为变得一点也不逊于父亲,就象父亲的灵魂从坟墓里出来牢牢控制他一样。他并不需要象父亲教导那样不择手段地挣钱,但他还是为了挣钱越过职业界限。一个“病人”借他这种特点,诱他投资,骗走一大笔钱。随后转到幕后,以找骗子为由,又骗了他一笔钱。他失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也失去了他父亲行为理念中与生命一样重要的金钱,我都担心他是否能从这个打击里站起来。

这种父母用自己的焦虑和对世界的不安全感间接控制子女。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小李从小被规管的很听话,但成人后在大事上要有自己的主见,父母被气疯了,于是父母就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了。在母亲临死前,还要求其它人发誓不得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目的就是要让他愧疚的无以加复。在母亲去世后的几个月他在才意外地从别人口中得知此事。回去见父亲时,又被父亲大骂,说他害死了母亲,他的心情可想而知。后来父亲去世前,并也拒绝见他。他被折磨的时常作恶梦,被骂害死父母,因而抑郁而想到要以死解脱,但后来没有把轻生付之实践。他告诉我们:活着的时候父母已经让他痛不欲生;如果真死了,无论到天堂还是到阴间,再遇到父母,那痛苦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所以他虽然抑郁,但仍不敢有轻生的举动,但感觉是生死两相难,生活也是一团糟。

这样的父母用制造来间接控制子女,甚至毁灭子女。

借用《Toxic Parents》里的话来结束本篇:

“有自信心的父母是不需要对已成年的子女进行控制的。……控制型父母的所做所为,是出于自身生活的强烈失意以及对遭到遗弃的深深恐惧。孩子的独立,对他们来说就象自己失去了身体一部分似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父母越来越感到必须在背后拉紧缰绳,保持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只要‘有毒’的父母还让子女觉得自己是个孩子,他们就能维持这种控制。

结果,控制型父母的成年子女,对于自己身份认定模糊不清。他们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人。他们不能区分什么是父母的需求,什么是自己的需求。并且自己感到无力和无助。
所有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在子女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时就该结束了。正常的家庭,这种过渡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但在‘有毒’的家庭里,这种健康的关系却要被搁置多年,或许永远搁置下去。只有当你作出能让自己把握自己生活的改变时,这种剥离才能实现。”

看到不少类似的家庭和父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早年,当时见到听到只是不同人的不满,但还没有从是否“有毒”的角度去考量。现在从这个角度和深度去考察,对一些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成因有了新认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4 回复 vivianlin 2013-5-21 22:08
非常谢谢你的分享!买了这本书在看!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21:2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