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典故

作者:德恒  于 2013-5-9 23:5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已有21评论

古诗中的典故,可以高度浓缩古诗的内涵,增添古诗的韵味,但它给今人鉴赏古诗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了解古诗文中的一些典故,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透析古代诗人的情感,鉴赏古代诗歌韵味有极大的帮助。以下是笔者在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中搜集、积累、编纂的一些材料,以飨高三教师和学子。
烧猪, 北宋诗人苏轼和佛印和尚友好。一次他写了一首《戏答佛印》的诗,其中两句说:“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后来的文学作品常用这个典故来形容两人之间的真挚交往。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这的是烧猪佛印待东坡。”
杀声弦中见,《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东汉蔡邕的邻人请蔡邕喝酒。蔡邕走到邻家门口,听见里面的琴声带有杀声,立即打回。邻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明原因。弹琴的人说,他弹琴的时候正好看见螳螂在捕蝉,蝉要飞走,他怕螳螂失去一顿美餐,这就是杀声表现在琴声里的原因。这个典故表明某些人对自己身处的劣境有所预见而主动地逃避劫难。元·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呀,怎的只见杀声在弦中见?敢是螳螂来捕蝉?”
散木,《庄子·人间世》记载:相传古时一棵很大的栎树,枝叶能遮荫上千条牛;树干有百尺围。看的人很多,但有一个姓石的匠人不去看。他的徒弟问他为什么这样好的木材却不去看一看。他说,这是散木。做船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用来做具会坏得快,做门户会吐脂,做屋柱会蛀,做什么都不行。散木,比喻无用之材。唐温庭筠《古意》诗:“莫莫复莫莫,丝萝缘涧壑。散木无斧斤,纤茎得依托。枝低浴鸟歇,根静悬泉落。不虑见春迟,空伤致身错。”
三马食一槽,《晋书·宣帝纪》记载:东汉末,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曹氏军政大权,排除异己。当时流传曹操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马,指司马氏父子三人;槽,与曹谐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马氏。这个典故一般用于指阴谋篡权。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谁知三马食一槽!”
三里雾,《后汉书·张楷传》记载:汉代的张楷能作五里雾。关西人裴优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张楷,去向他学习。张却不肯见他。见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如烟入抱,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记载: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同韩重相爱。吴王不许他们成婚,小玉气结而死。韩重会道术,在她墓前祭奠,使她的魂魄从坟中出来,她把明珠送给韩重。当她的母亲上去抱她的时候,她象轻烟一样,散开不见了。明汤显祖《牡丹亭·婚走》:“尚颖猜,怕如烟入抱,似影投怀。”
肉阵,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肉阵》记载:唐玄宗时,杨国忠专权,他冬天挑选身体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风,称为“肉阵”,也称“肉屏风”,都是指生活豪奢荒淫。清王昙《苏台留别》诗:“肉阵屏风散似云,烛围尚向封家立。”
肉竹,肉,指声乐。竹,指管乐。见《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记载:东晋桓温问孟嘉,听音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是为什么?孟嘉说,这是逐渐近于自然。“肉竹”后泛指音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
肉鼓吹,鼓吹,古代的一种合奏乐。宋《类说》卷二七引《外史梼杌》记载:五代后蜀官僚李匡远,性情残忍,几乎每天要逮捕人;一天不杀人,一天不舒服。他听到有人受刑时的惨叫声,就说:这是一部肉鼓吹。后以喻受刑的罪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堂上肉鼓吹,喧阗旁午。”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2 回复 老也不成熟 2013-5-10 00:01
很好的内容,学了新知识。
3 回复 徐福男儿 2013-5-10 00:03
懂了典故,读诗更有味。多谢分享。
2 回复 白露为霜 2013-5-10 00:20
学习了。
2 回复 小皮狗 2013-5-10 00:38
好,收藏了。。。谢谢分享!
3 回复 前兆 2013-5-10 00:43
超级棒!
3 回复 ymliu 2013-5-10 01:32
是原创还是转载?
3 回复 德恒 2013-5-10 01:44
老也不成熟: 很好的内容,学了新知识。
多谢老哥
2 回复 德恒 2013-5-10 01:44
徐福男儿: 懂了典故,读诗更有味。多谢分享。
多谢徐哥
3 回复 德恒 2013-5-10 01:44
白露为霜: 学习了。
多谢白露
3 回复 德恒 2013-5-10 01:44
小皮狗: 好,收藏了。。。谢谢分享!
多谢皮狗
2 回复 德恒 2013-5-10 01:45
前兆: 超级棒!
多谢前兆哥
3 回复 德恒 2013-5-10 01:46
ymliu: 是原创还是转载?
多谢顶贴    顺便说一句,没功夫原创
2 回复 ymliu 2013-5-10 01:59
德恒: 多谢顶贴     顺便说一句,没功夫原创
原来是抄来的,辛苦了.
2 回复 tangremax 2013-5-10 02:39
虽然是他作,还是一个好的题目。
古诗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说是从骈文开始的。去看看王勃的《滕王阁序》。
古代的文档是很难传播和保存的。众所周知,诗词都是文人圈子里的事儿,所以,一般的诗词不受文人钟爱,便难以流传。而有好的典故的诗词就会被文人争相传诵,被认为是佳作。

但过多的典故会使得诗文晦涩难懂,虽然流传下来了,却不被后人喜爱。所以,流传最广的还是那些用典少而且不艰涩的诗词。
3 回复 老也不成熟 2013-5-10 02:46
德恒: 多谢老哥
你加了几句话,就都活了。好
2 回复 猪扒戒 2013-5-10 02:49
tangremax: 虽然是他作,还是一个好的题目。
古诗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说是从骈文开始的。去看看王勃的《滕王阁序》。
古代的文档是很难传播和保存的。众所周知,诗词都是文人圈 ...
有道理。
3 回复 德恒 2013-5-10 03:18
tangremax: 虽然是他作,还是一个好的题目。
古诗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说是从骈文开始的。去看看王勃的《滕王阁序》。
古代的文档是很难传播和保存的。众所周知,诗词都是文人圈 ...
说得好。好的诗词都是琅琅上口,简单易懂。
2 回复 德恒 2013-5-10 03:18
老也不成熟: 你加了几句话,就都活了。好
哈哈,是啊。
3 回复 无为村姑 2013-5-10 03:26
Good!
2 回复 无为村姑 2013-5-10 03:27
tangremax: 虽然是他作,还是一个好的题目。
古诗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说是从骈文开始的。去看看王勃的《滕王阁序》。
古代的文档是很难传播和保存的。众所周知,诗词都是文人圈 ...
I see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6 11: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