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后花园”--古巴见闻8(情迷哈瓦那上)

作者:沁霈  于 2016-11-28 16: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游山玩水|通用分类:旅游归来|已有4评论

关键词:加拿大, 哈瓦那, 后花园


没有来过古巴的人,估计多数和我一样,习惯以一种有色眼光来揣度这个美洲唯一尚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这里人民也是被完全洗脑,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幻想国里,物质匮乏,思想愚昧。但来到古巴,特别是到了哈瓦那之后,这种成见多少有些改变了。
海明威曾经说过,哈瓦那是除了威尼斯和巴黎以外最美丽的城市。此话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若说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却一点没有夸张。诚然,相比较城市规模、经济实体、现代化程度以及历史厚度,哈瓦那都远远落后于这些城市,也包括中国的很多地方,但若论其自然及人文环境,我觉得丝毫也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哈瓦那初建于1519年(也有说是1515年),1550年发展成为古巴的主要城市。1592年,西班牙腓力二世授予“哈瓦那”城市封号,1634年被封为“通往新世界的钥匙和西印度群岛的堡垒”,由此可见其重要地位。哈瓦那现有人口约230万,自建城以来就是古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加勒比海区域最大的城市,也是目前拉丁美洲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之一。
哈瓦那和世界其它城市一样,也有旧城区和新城区之分。旧城通常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因为其中沉淀的历史最能反映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风情和传统。哈瓦那旧城区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意乱情迷的地方。除了碧海蓝天、美酒、咖啡、雪茄和蔗糖等天然特色外,这里还有教堂、广场、剧场、喷泉和雕塑等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一切元素。而最具吸引力的,是她见证了西班牙整个大航海时代的繁荣与衰退,堪称美洲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殖民城市。
我们离开莫罗城堡,穿过海底隧道,几分钟后就到了位于哈瓦那湾西侧半岛上的旧城区。

到了旧城区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古巴革命历史博物馆。这幢宏伟华丽、质感强烈的建筑,建于1920年,1959年革命胜利前一直是古巴历任总统府,之后才改为博物馆。该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端庄奢华,是哈瓦那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很想进去参观一下,可司机一再提醒时间不够,只好在周边转了一圈就离开了,也留此念想作为下次再来的借口。

这是革命博物馆前展示的卡斯特罗游击战时使用过的坦克;中间是一个纪念碑;右边的尖顶建筑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哥特式教堂。

旧城区占地面积不大,虽然局部也有修缮的痕迹,但基本都保持原样,特别是完整保存了殖民后好几个时期,共计1780多件不同风格的古老建筑,被称作建筑艺术的宝库,是美洲乃至世界对历史文物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1982年,整个旧城区连同莫罗城堡等防御工事,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建筑大多以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建筑的美感与历史的沧桑相互映照,散发出水乳交融般的魅力。上图为一个银行兑换外币的营业点,很多游客在排队兑换古巴比索。



进入这条街道,我的眼前豁然一亮,宛若穿越时空到了15世纪时的欧洲,又仿佛置身于一个偌大的建筑艺术走廊。两旁的建筑五彩缤纷,且古色古香,充满了中世纪时的欧洲风情,虽然因年久失修,许多已经斑驳不堪,但仍然难掩昔日的繁荣和辉煌。如今看上去,整个街道还是那么规划整齐和谐,错落有致,显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辛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时保护起来。

建于1529年的兵器广场(Plaza de Armas)(又称塞斯佩德斯广场),是哈瓦那最早建立的公共广场,是当时的市中心,也是整个古巴进入殖民时代的标志。
广场中央矗立着国父塞斯佩德斯的雕像。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Carlos Manuel de Céspedes),是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的起义军领袖,1869年当选为战时共和国总统,1873年被捕后英勇就义。
初听介绍兵器广场,还以为一定有很多军事武器展览,原来只是一个类似街心花园的地方。在拉丁美洲的很多城市,比较重要的广场都叫兵器广场,因为这些地方在建城初期都驻扎着兵营。

这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总督府,建于1776年,位于兵器广场的西侧。灰白的石灰岩建筑看上去并不十分起眼,却见证了古巴好几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1899年1月1日,就在这栋大楼里,西班牙把对古巴的统治权移交给了美国,从此先后成为美军司令部、总统府、哈瓦那市政厅,现为古巴历史博物馆。这是一栋双层的四方形高大建筑,宽敞的门廊,结构厚实,尽管年久失修,依然可见昔日的富丽堂皇,也隐约嗅得一丝当年殖民者的傲慢气息。同样遗憾的是时间原因,我们没有进去参观。

圣弗朗西斯科广场(San Francisco de Assis),是哈瓦那旧城区四大重要古老广场中最大的一个。广场因旁边的圣佛朗西斯科教堂而得名。该广场始建于16世纪末期,并在1730年进行过翻修,广场中间还建有一个狮子喷泉。这里是殖民时期的商贸中心,因为靠近海关,交通便利,进出哈瓦那的货物大多是在这里装卸和发送到各处。

位于广场东侧的是著名的哈瓦那港口大楼,当年西班牙人就是从这里起航,把在新大陆掠夺的贵金属、蔗糖、咖啡、烟草等财宝源源不断地运回本土。


广场其实并不起眼,真正吸人眼球是四周的许多精美建筑。这是广场北侧的一座宏伟大夏,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灰质外墙、拱廊、门窗以及整个结构端庄和谐,质朴又不失华美。该大楼始建于1907年,古巴革命前一直是证券交易所,现在是国贸大厦,很多涉外公司在里面设有办公室。


从港口大楼门口看过去,国贸大夏楼顶上的古罗马墨丘利神的铜质雕像清晰在目。

当然,广场真正著名的是南边的圣弗朗西斯科大教堂。这是一个建筑组合,毗邻的是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哈瓦那殖民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巴洛克设计风格建筑。石灰岩的建造主体,看上去既简单又破旧。不过,由于未经任何修饰,整个建筑从内至外透出一股古朴之气,给人一种历经沧桑的真实感觉。
这里原本是哈瓦那非常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但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宗教的用途早已丧失,却先后成为海关档案管理处、邮政总局和通信部门,如今只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供人参观,有时在里面举行一些古典音乐会。

教堂门前有圣方济各高举十字架的雕像,他是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女修会的创始人,教堂和修道院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现任罗马教宗的圣号方济各也是为了纪念他。
据说圣方济各曾经在山上祷告时领到基督受难时的圣痕,并得到罗马教廷官方的认可,而且是迄今为止唯一认可的圣痕。
方济各为人谦虚、喜乐、关心疾苦,一生以追随基督为上。他的宗教理念中心是和平和贫穷,主张修士应当过清贫的生活,并把福音传给穷人。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关爱大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所造,人类应该尊重、爱惜和保护,并且坚信世界和平一定与尊重环境息息相关。我想古巴人应该从小都是接受这些理念成长起来的,难怪所到之处,环境都保护的那么好。
除了生态环境,我发现古巴人对公共卫生环境的保护也是习惯性的,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如这些公共广场,很难发现随地乱扔的废纸、烟头等垃圾。为此我还特别观察了四周,并没有发现类似中国街头上那么多的专职环卫工人。

始建于1748年的“哈瓦那大教堂”,是哈瓦那旧城中最著名的教堂。这是一座巴洛克式古建筑,混合了西班牙和美洲的建筑风格,采用的也是古巴特有的石灰岩建材。波浪形的正立面两边,建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钟楼。这种非对称式设计格局,非但没有不和谐的感觉,反到给人一种韵律感,因此被人誉为“石头谱出的音乐”。大教堂里曾经陈放有哥伦布的遗骨,西班牙人撤离前被送回了西班牙。1998年教皇保罗二世曾经来这里作了一场弥撒。
受西班牙人长达400余年的影响,大部分古巴人信奉天主教。据维基百科介绍,目前天主教在古巴有11个教区,约有650多座教堂。

大教堂内部

大教堂广场是旧城区最年轻,但却是最大的广场。说是最大,也就相当于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广场周边的建筑也很漂亮,宽大的拱形凉廊,精致的门窗,都是当年西班牙的伯爵、侯爵府,如今有的改为餐厅,有的成为艺术博物馆。

这家餐厅的前身就是侯爵府,据说这里的意大利餐味道很好,很多游客喜欢来这里用餐。

哈瓦那旧城区有四大著名广场,除了兵器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和大教堂广场外,还有老广场(Plaza Vieja)。老广场建于1559年,是用于奴隶买卖和节日庆典的场所。老广场所在地是当年哈瓦那的富人区,所以广场四周集中了一些建筑考究的豪华住所。当年的富人们,都坐在阳台上观看游行、斗牛等庆典活动。不过,这个广场有别与其它几个广场,修缮得过于新颖,特别是广场中央突出的现代花雕,显得与广场的历史背景氛围格格不入。

这是古巴1929年至1959年使用的“国会大夏”,完全仿照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所建,只是比例小一点而已。
1898年,古巴在美国的帮助下,结束了西班牙长达400余年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但却成为美国的附庸国,直至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国会大厦”就是在这个时期由美国人监造的。
1950年代之前,该大厦一直是哈瓦那最高的建筑,后来被新城区的何塞.马蒂纪念塔所取代。革命胜利后,这里曾经是卡斯特罗新政府的办公地,现在是古巴科技环境部、科学图书馆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全国代表会议中心。
“国会大厦”所在的广场四周,是哈瓦那旧城区的中心,周围有很多著名建筑,如哈瓦那大剧院等。遗憾的是大夏周围都在维修,整个区域不许游客进入参观,我只好在街道的夹缝里匆匆留下这张掠影。

这是在“国会大厦”正对面街道上拍的照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经将这栋建筑变得破败不堪。油漆剥离,锈迹斑斑的阳台铁架上,凌乱地晒放着一些衣物。估计里面应该还有人居住。真是不可思议,在一个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城市中心,居然至今还有这种煞风景的建筑存在,换作中国或任何其它国家,早就拆掉重建了。

其实,人往往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两面性,如果都像中国那样强拆乱建,今天的我们也就无缘目睹哈瓦那的历史风韵了。看看中国的历史古迹,要么在拆建中灰飞烟灭,要么被刺眼的色彩涂抹的面目全非。无论是否被洗脑,当代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基本都是虚无的,因为中国人无缘接触历史真相,要么是经过官方刻意篡改的所谓正史,要么就是文艺作品里的演义野史,而这两者都不可当真。

据说哈瓦那的旧城区,在20世纪初差点也被拆掉了。当时古巴的酒店和娱乐业相当繁荣,而旧城区的狭窄街道已无法满足这些场所的需要,因此巴蒂斯塔政府决定拆除旧城区,并且已经制定出了拆建计划。可是,1959年的革命胜利,将这一切统统搁置下来。卡斯特罗上台后的工作中心是在农村,根本无意进行城市改造,因此旧城区才幸免一劫,但也没有任何维护。

直到198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古巴政府才开始对旧城区进行少量的维护和修复,但很多建筑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了。

著名的“五分钱”小酒馆,是海明威当年常常光顾的地方,也是每个哈瓦那游客的必到之处。

酒馆里有不少品尝“墨黑托”(Mojito)的顾客。据介绍,酒馆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样,墙上挂着海明威的画像。有人说里面还有卡斯特罗的亲笔题词,估计就是海明威画像左边的那张比较显眼的字框。

这栋粉色的“两个世界饭店”(Hotel Ambos Mundos),也是因为海明威曾经在此居住过7年而闻名。酒店建于1923年,曾经是美国人的私产,后被古巴政府没收充公,现在是一家四星级酒店。
1928年,海明威第一次来古巴下榻这家酒店,住在511号房间。据说这个房间至今为他保留,里面陈列了作家当年的一些手笔及生活用品。他一共在古巴生活了22年,超过他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古巴是诞生《老人与海》的地方。

狭窄幽深的巷道,弥漫着朗姆酒的醇香和雪茄的氤氲,令人流连忘返。当年的石砌路面,已经被岁月磨砺的凹凸不平,走在上面恍若时空倒转,一种沧桑与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在游客中间,穿插了一些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古巴女人,她们主动热情地与游客搭讪,希望与其合影拍照,以得到一些小费犒赏,这也是哈瓦那街头流动的一条风景线。

瞧瞧这位大妈,一袭白衣,头戴红花,脚穿粉鞋,手握一把红折扇,嘴里还叼着一根大雪茄,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她坐在那里“守株待兔”,可能也是等着客人来拍照合影的。

能歌善舞是古巴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古巴音乐在世界也是久负盛名。在哈瓦那的街头,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拉丁美洲乐队。

作为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哈瓦那的街头上并没有太多的有关革命意识形态的宣传画,更多的是看到一些反映生活题材内容的艺术作品。

古巴的绘画艺术别具一格,画作大都色彩浓烈欢快,极富想象力,充分反映了古巴人对生活和艺术的自由热爱。



(未完待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9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9 回复 徐福男儿 2016-11-29 00:42
谢谢沁霈兄的分享。一个问题请教:同样是以共产主义为旗帜,为什么他们愿意保存传统,而我们却只想摧毁传统?
9 回复 沁霈 2016-11-29 12:32
徐福男儿: 谢谢沁霈兄的分享。一个问题请教:同样是以共产主义为旗帜,为什么他们愿意保存传统,而我们却只想摧毁传统?
徐兄好!是啊,这是一个好问题,而且不仅仅如此,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谢谢关注!
6 回复 Lawler 2016-11-29 13:26
徐福男儿: 谢谢沁霈兄的分享。一个问题请教:同样是以共产主义为旗帜,为什么他们愿意保存传统,而我们却只想摧毁传统?
同样是以共产主义为旗帜,为什么他们愿意保存宗教,而我们却只想排斥?
10 回复 沁霈 2016-11-30 10:26
Lawler: 同样是以共产主义为旗帜,为什么他们愿意保存宗教,而我们却只想排斥?
这是最大的区别之处。谢谢关注!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5:5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