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夫子的抱怨推定中国人并非中庸,并请大贤亚里士多德为中国人民解读中庸之道

作者:舌尖上的世界  于 2016-1-7 09:5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说了也白说|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评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中国人, 孔夫子, 中庸, 中用

'中庸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庸是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继承中华文化就要弘扬中庸精神''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落后的根源'··· ···

文人们吵吵嚷嚷地争论了一百多年,事情仍然没有头绪。只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中庸,那可是中国人的国民性。

他们当然全都错得离谱,错得一塌糊涂天翻地覆。

'国民性'是个外来词,这三个汉字是日本被西方敲开国门后自我审视时创造出来的,可以算作比较文化学在东方的早期尝试。在中国紧闭的大门被列强们轰倒,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透过世界审视自己的时候,他的心情不是很好心态也不能说特别正常。所以他当时是带了一副有色眼镜在检视自己的。还有一件更加要命的事情:他的眼神儿很成问题。中国文人,我们知道的,虽然不是文盲但个个都是知识盲。他们都是背诵四书五经的好手,长于望文生义借题发挥把孔孟程朱钻它个千疮百孔稀巴烂,但是基本不通观察思考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研究之道。既老花眼,又戴个有色眼镜,他们就把世界看了个七扭八歪,把自己更看成了四不像,最后总结出来的中国人国民性是个实际解和期望值的大杂烩。前者的例子有'勤俭''隐忍''散漫',等等。后者的一个例子呢就是这个'中庸',完全是从书本里读出来的与实际并无干系。不奇怪,中国文人从不知'考察'为何物,他们只精通'考据'的。

这是中国人自省的第一次尝试,缺乏基本功捣成了一锅浆糊也算情有可原。但是这些人后来都被尊为国学大师,浆糊也就永远地附在了中国人的身上,好像是另外的一张皮。大师们的结论谁敢去挑战呢?结果就是大家一起来附和着,就连鲁迅先生也不能免俗。今天人们说起'中庸',难免不会想起鲁老爷子的那只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真个是毒汁四溅,骂得妙笔生花啊!记得他好像指的是我很喜欢的梁实秋先生的。

不过鲁迅毕竟还算是有些想法的人,对这个'中庸'的国民性是有过怀疑的。他在一篇自称为'学匪派考古学'的文章里以戏虐的口气提到了这一点。文章的标题就已经很妙趣横生:《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表示他这是篇戏作诸位别太叫真。鲁迅之为鲁迅,他是要针砭时弊的,时弊之一就是中国人的从来'偏激'。对自家人,常常的要'食肉裘皮''踏上一万只脚'的,有敌来犯,却说该'忍辱负重'了。当然这都是口头上的,真到行动时也就各自散去,和'中庸'并无一毫干系。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夫子自己就对他的同胞有些牢骚满腹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以他的交游之广,还是找不到中庸的人哪。郁闷!

国学家是这样来解读夫子的这句话的:我找不到中庸的人交往了,那就和狂妄或拘谨的人交往吧。这让人听起来孔夫子像是在破罐子破摔,中庸不得就闹偏激,很不成话。老头子听人这样糟践他,一定会有拿鞋底子使劲抽他们的冲动。他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这段话是说:实在找不到中庸的人,那就和狂狷这样的人相交吧。''呢,是说他很有进取心,而'',是说他不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夫子的'狂狷'之人听起来简直应该全票当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典范,给当下的中国人民作作表率,但是在他老先生的眼里却仍然合不上'中庸'的高标准严要求。可见中庸之道的门槛相当地高,能翻过去的人恐怕寥寥。所以他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 中庸作为一种德行是多么高尚啊!很久没有人能达到那个境界了!他这一感叹'很久',就很久了两千多年,如今的中国是连'狂狷'也民鲜能久矣了。

孔夫子认识到中国人的偏激,于是就期望以中庸之道来调治。他的直觉很不错,药方开得也算到位。但是这味药具体怎么个服法他并没有能说的十分明白。他的后辈文人们当然就更加指望不得,他们只会望文生义地搞些同义词出来糊弄我们,终至于在鲁迅的笔下'中庸之道'被集结成了那只'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的叭儿狗。鲁老爷子自己,那当然是一点不中庸,他更喜欢'痛打落水狗',很代表中国人民的。

不应当苛求孔子。按黑格尔的说法,孔子算一个不大得志的社会改革家实践家,理论水平则不太拿的出手,思辨能力更是提不上。但无论如何老先生看问题的直觉还是很不错,比起其它中国文人来他是出类拔萃的。要想搞明白中庸的核心所在,厘清'狂狷''中庸'之间的差距,我们就只能请出真正的世界级大腕,大贤亚里士多德先生帮忙则个。

亚老先生说,这不难解释的。'狂狷'之人呢,既上进又守规范,确实是好的。我觉得中国人民曾几何时就是这样的,常常让国家领导们感慨说能管理这么好的人民真真好福气。但是要想做到中庸这就远远不够。中庸之道,它的核心在于理性地在两个对立的极端之间选择合适的立足点。也就是说,何谓'中庸'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更因人而异,是一件须由每一个个体的人具体作判断的事情。因而'理性'还是'非理性'也就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中庸。

比如说,我看见有人说'八国联军是正义之师'。我碰巧知道些我的身后之事,你们叫作'历史'的东西吧;十九世纪刚开头那时候,英国人喝茶喝上了瘾花大把银子从大清国买茶叶。你知道,那年头还没有纸票子只能用银子做交易,银子可没法随时想印多少印多少,花着花着大英帝国的银子可就有了见底之忧,因为当时中国人总不买英国货。英国政府派人去见大清皇上请求开放自由贸易又总是被驳回,头疼!还是商人们脑瓜子活纷终于发现中国人喜欢鸦片这玩意儿。顺便提一句哈,中国人那时候有个重大发明,也跟早先的'四大发明'一样响当当对世界影响大大的,这个伟大发明,它就是鸦片烟枪啦。用大烟枪抽鸦片,那感觉,飘飘欲仙哪!英国商贩就把殖民地印度出产的鸦片往中国销,银子是哗哗地往大英帝国那边流,赚老去了。为这事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还干了好几仗,等到了十九世纪快完了的时候,事情就完全反过来,轮到大清国的银子周转不开,风雨飘摇快维持不下去了。所以八国联军这件事,你得从宏观经济学的历史观去看。有人看到政府扭曲历史煽动民众,就走另一个极端非说他们是正义之师,两个方面当然都属于有失偏颇而非中庸,结果无非是各说各话,对搞清问题倒于事无补的。

所以中庸不是件容易的事,除开理性这个基本素质,还必须有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至于缺少理性的人们,中庸之道对他们来说就高不可及。而一个整体上理性不足的群体呢,就容易在这样的两个极端状况之间摇摆。一是因为人们缺乏理性判断选择的主观能动力,社会于是制定出诸多的规范以约束其成员。民众无须选择只须从众,循规蹈矩就好。这样的社会必定是僵死的,虽然招领导喜欢,于社会进步极不利。但是一旦既有规范遭到破坏社会就摆向另一个极端,蜕变为丛林社会,大家一起邪门歪道''而不''起来终至于乱象丛生了。概括起来就是所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句话是我从中国领导人们那里学来的。真是非常的言简意赅啊!

听到这儿我就要笑死了:亚老你真行啊!确实是活到老学到老死了也不闲着。中文都会说啦?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真的假的,您哪?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3 回复 fanlaifuqu 2016-1-7 09:59
中庸就是不走极端,COMPROMISE YES?
1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16-1-7 10:04
fanlaifuqu: 中庸就是不走极端,COMPROMISE YES?
Moderation,是亚里士多德推崇的美德。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04: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