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之天下无知己(悼念故人秦无衣先生)

作者:平凡往事1  于 2017-8-25 23:2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随笔杂文|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18评论

关键词:且行且珍惜, 独善其身




【五绝-悼秦无衣】 

云海山峦遥相望,春桃秋菊各芬芳。

子期身后无知己,笔下谁人话短长?


噩耗:***作协会长秦无衣先生于84日周五因肝脏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2岁。

看到朋友转来的这则消息,我惊悸之余,便是从头到脚袭来的凄凉感。

回国前,我在“WXC”和“倍可亲”勤于笔耕时,就曾隐约风闻,有秦这号人物。也许是出于文人相轻的潜意识,抑或是缺乏相识的契机,我和秦先生虽在同城(WXC)码字,也知道彼此的存在,却并无交集。稍后我凭借《教授女儿的婚事》一书,在海外文学界异军突起,大红大紫,引起广泛共鸣,拥有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人读者。从此,我整个人变得膨胀、狭隘和飘飘然。于是乎那些内心深处潜在的“威胁”,便遁形于一片赞誉和崇拜声中了。

去年六月,一位海外好友为我转来一篇秦先生撰写的关于我的评论(见附录),言辞中仿佛一个知己老友,对我这个“陌生人”进行了入木三分、由表及里的剖析,并赞誉有加。由此让我对秦先生这个人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由衷地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怀。于是便心无芥蒂,开始远距离地对他有了“惊鸿一瞥”。但由于彼此相隔天涯海角,又忙于各自的工作,因此对他的了解非常肤浅,也只是知道他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与我年纪相仿,祖籍福建。即便如此,这些貌似短暂的心血来潮,在接踵而来的诱惑和忙碌中,在只争朝夕的鞭策下,秦先生的名字就像朝花夕拾的岁月很快被“淡忘”了。

也许有些读者认为此文的题目用词不当,或对逝者不恭,悼念朋友竟然引用了这么一句写满尘世间世态炎凉的成语。但这的确是句大实话,除此之外,我真的找不出更恰当的词句来描述我此刻的心情。

不错,秦先生是个文化人,一个非常老实、德才兼备、循规蹈矩、成就丰富的文化人。但在普天下多如牛毛的文人中,鲜有几人能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被后世铭记不忘。不错,我曾天真地以为,所谓人过留名就是将文字留存于世,便可在未来雁过留声。现在看来,我真是大错特错了,面对被诱惑和欲望左右的世俗,能让人们长久记住一个“于己无关”的名字,真是太矫情,更是天方夜谭。虽然我写下像《婚事》那样所谓脍炙人口,让读者们爱不释手的小说,也曾粉丝满天下,但才过去几年的时间,不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吗?!

回国后,我只争朝夕,标新立异,出书立传,虽然四年出版了20多本专著和大学教材,一本专著还成为“世界范围2016年大数据领域十大必读书籍”,几本成名作在省档案馆和延安革命旧址陈列馆里也有了一席之地。但这又能怎样?最终还不是成为往事,被后来者遗忘,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吞没。

去年,那个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成绩斐然,与我有“不打不成交”情谊的笔友陈晚(水影儿),月前还在微信里给我留言,让我给她做重返母校的向导,月后便天人永别。记得当时海内外悼文如潮,奔流不息。可时至今日不知还有几人能像我一样,一如既往地想念她呢?在梦里带她走在属于她的过去,我的今天之美丽校园中呢?

入世就别再奢望身后会有故事,出世就是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活着,就是上天的恩赐,过好每一天,且行且珍惜!

千万别再做什么青史留名的美梦,更不要相信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鬼话,你可以指望别人记住你一时,可千万别指望人家记住你一世。你,就是自己,和任何人都不可能藕断丝连,即便是亲人之间。忘记,是自然法则;记住,是你痴心妄想的荒唐!繁华过去,才知寂寞。一切都是浮云,做好自己,能独善其身,便善莫大焉。

 

下面这首五绝送给故人,陈晚和秦无衣:

【五绝-赠故人】

风采文章见,音容逐梦还。阴阳虽相隔,清誉满人间。


 

另附秦先生生前原玉:

 

我认识平凡往事先生,是在海外的网站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读了他的文字之后。他在海外网站上是个风光人物,他的创作成就有目共睹。

作为一个跟平凡同在美国呆过的中年文人,我们之间在创作意识上,可能有着某种默契,那就是对在美国的日子,辛酸苦辣,大可以淡然一笑。其中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事多了,就很难成就为文学了。但是平凡君还是能在多如牛毛的素材中,筚路蓝缕,剪裁出诸多的东西,这是很值得钦佩的!

我觉得,平凡的文章,无论是散文,小品,还是小说,其创作力度,都具有着一股让人欲罢不能的阅读魅力。那是蕴含着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无奈,又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寂寞!这种力度,是一般的作家不可能达到的。

真正能够体切生活的作家,一般都是孤独的。我相信海归后的平凡君也是如此。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平凡的粉丝,却在海内外的各个网络上引人注目。这一点,让人体会到了真实人生的意义!因为平凡的文章,本来就是在呼唤人生的。我觉得,平凡的很多文章,其实并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有意造成一种艺术错觉:那就是在对平淡的人生的叙述与解构中,给予生命轻描淡写的内容,而在最后,却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真实意义——平凡才是真!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端的创作意识!

我觉得,平凡的文学根底,是深深地扎根于其所经历过的浓厚的生活背景的。像他的长篇小说《教授女儿的婚事》中,那种跨越时间的实实在在的精彩描述,却似乎又将我们带进了某种梦境:主人公可以为了某种理想流泪,并为之喝彩,也可以再淡然于时光。尽管我们无法去解释小说中各个人物的人生意向,但是,作者在摹写现实的难题的时候,却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反转生活的意义,那就是在人物的奋斗与挣扎中,都有着对自由的渴求,甚至可以说是欲望。这是最起码的人性自觉!

我们注意到,现在很多所谓的评论家,其实都是纠结于某些艺术错觉的。他们有意以某种自我理论去解释广泛的创作现象,试图以自我的思想去解析作家与作品,但是他们的意图,却与作家与作品的意图呈现为不平行线。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功利意识。

因为,作为话语的表达者,甚至是作家本身都很难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完整的评价。这是我在读完平凡的小说《教授女儿的婚事》后的感念。

两年多前,平凡因为其它原因,海归回了东北老家,在大学里做了可能是他更喜欢的教学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抛弃对美国的关注。同时他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也没有断续过,这一点,十分让人钦佩。

最后,让我引用平凡作的一首诗,来作为他的创作意趣:

 

云海山峦应相伴,

春秋桃菊各芬芳。

仕途起伏无知己,

笔墨枯荣恨断肠。

6/15/16



高兴
1

感动

同情

搞笑
1

难过

拍砖

支持
9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3 回复 红杏桃子245 2017-8-26 04:37
52岁是太年轻了,"活着,就是上天的恩赐,过好每一天,且行且珍惜!"      说的好!
3 回复 shen_fuen 2017-8-26 04:57
为什么网上文人(秦无衣, 陈晚)早早的就走了? 看来还要约束自己, 保持清净。

静水无声
shen fuen
静水无声载宝舟,群花百草养心柔。浊尘染世徐徐忘,楚鸟不鸣山更幽。
3 回复 tea2011 2017-8-26 05:14
扼腕痛惜⋯
3 回复 tea2011 2017-8-26 05:17
红杏桃子245: 52岁是太年轻了,"活着,就是上天的恩赐,过好每一天,且行且珍惜!"      说的好!
是呀,太年轻了,扼腕叹息⋯⋯⋯活着才是王道⋯我们都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3 回复 ryu 2017-8-26 06:57
深深同感。
4 回复 红杏桃子245 2017-8-26 07:32
tea2011: 是呀,太年轻了,扼腕叹息⋯⋯⋯活着才是王道⋯我们都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一定注意保护身体,爱惜自己,切记!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6 12:15
红杏桃子245: 52岁是太年轻了,"活着,就是上天的恩赐,过好每一天,且行且珍惜!"      说的好!
珍惜生命!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6 12:16
shen_fuen: 为什么网上文人(秦无衣, 陈晚)早早的就走了? 看来还要约束自己, 保持清净。

静水无声
shen fuen
静水无声载宝舟,群花百草养心柔。浊尘染世徐徐忘,楚鸟不鸣山
谢谢好和 !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6 12:19
tea2011: 扼腕痛惜⋯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6 12:21
ryu: 深深同感。
风采文章见,音容逐梦还。阴阳虽相隔,清誉满人间。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6 12:22
tea2011: 是呀,太年轻了,扼腕叹息⋯⋯⋯活着才是王道⋯我们都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活着,健康地活着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6 12:29
红杏桃子245: 一定注意保护身体,爱惜自己,切记!
活着,健康地活着
3 回复 法道济 2017-8-26 23:01
shen_fuen: 为什么网上文人(秦无衣, 陈晚)早早的就走了? 看来还要约束自己, 保持清净。

静水无声
shen fuen
静水无声载宝舟,群花百草养心柔。浊尘染世徐徐忘,楚鸟不鸣山
睡的太晚,熬夜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6 23:39
法道济: 睡的太晚,熬夜
珍爱生命
3 回复 ryu 2017-8-26 23:45
平凡往事1: 风采文章见,音容逐梦还。阴阳虽相隔,清誉满人间。
好风采!
3 回复 晓田 2017-8-27 08:05
无语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7 12:52
ryu: 好风采!
  
3 回复 平凡往事1 2017-8-27 12:52
晓田: 无语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06: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