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朱家角

作者:晓晨-Panda  于 2016-10-23 16:3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随想|通用分类:旅游归来


今年春夏之交,忙里偷闲,与友人速游久闻大名的江南水乡古镇:朱家角

“江南水乡古鎮”通常是指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一带的小镇,民居大多为明清时代的砖木结构,青砖白墙,沿河而建。因为此地河流成网,小镇中往往是小桥座座,楫舟穿梭。又因地处水乡,土地肥沃,农副渔业发达。更因人均耕地稀少,故人民勤劳,重视教育。

江南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教育程度在明清时代就已达相当高的程度。据记载,江苏浙江明清时上缴钱粮占全国七成左右。唐代以来,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416位状元,江浙占了114位,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故在1684年,清帝康熙南巡,面对江南官吏们,不禁吟出了“东南财富地,江左人文薮(音“叟”)”,赞叹江浙经济、文化在整个中国的重要地位。这种富庶与文化一直在民间延绵不断地继承光大。

近十多年来尽管这一地区没有太多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因为当地独特的人文风貌而成为海内外江南旅游的热点。也成了江浙沪一带人们周末度假的绝佳地。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乡村小镇的文化经济水平普遍很高,所以几乎村村风情,镇镇景。已经上了旅游榜的,并具备接待旅行团的就有二十四、五个古镇。比如,广为人知的包括: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南浔枫泾等。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西部、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此镇历史悠久,特别是到了明朝,盛产大米,逐渐发达起来,初步形成现在水乡格局。


像所有的江南水乡,风景区都是围绕着弯弯曲曲的小河展开的。这里毗邻淀山湖区,水系发达。区内曲拱小桥,原木轻舟,碧绿流水,青砖瓦屋构成了江南水乡独有的风景线。步入景区,就遇涌泉桥,一个典型的江南石拱小桥,横卧细河。拾级而上,或桥边小憩,或张目两岸。


与其它水乡古镇,如西塘和乌镇相似,这里的建筑民居也是以青砖瓦木结构为主。因为还没有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随处还能见到原汁原味的老屋。过了石板桥,眼见临街的一间典型的明清老屋子。在柏树的簇拥下,乌黑的瓦顶难掩着岁月的沧桑,砖瓦上的斑斑青苔更彰显着江南的风调雨顺。


因为是阴雨天,景区内游人稀少,倒也是清静,正好慢慢体会那更真实的水乡韵味。踱步在青石小路,头顶,初绿的树枝在细风中婆娑。除了个别匆忙而过的居民和在店门口东张西望的宠物们,时而也遇到三、五个结伴而来的游客。虽然,细雨湿衣但他们依然兴致高昂。

如同往常,我很快就径自离开了风景区的主道,转入街后当地居民的地盘。与我去过的一些古镇截然不同的是,这里一条条窄巷两侧尽管还是成年老屋,竟然丝毫不陋不旧,整洁清爽,路面不见丝毫垃圾。显然不是一个面子工程的做法。如此细微之处尽显了江南人的整洁、勤快。白墙石径,二、三只巴狗悠然闲立。见到我们,便摇尾上前,似乞食又似和我们打招呼。它们在我们腿间默默地徘徊磨磳几许,直到目送我们离开。


青石小道把我们引到了淀浦河边。这条大河是当地的一条重要航道,水面开阔。临河而立,虽没有站在海边的那种广大感,但遥视对面雾纱中的城徨庙,座座明清式的民居,以及隐约中的“南无阿弥陀佛”倒也是可以放马思绪一番。事后朋友有诗道:寂寥河边屋,孤舟过古桥;小坐一壶茶,品香说旧谣。(宁森中)


沿着弯曲的河岸,不自觉地步入了古镇的腹地新区。一片片新开发的别墅也是白墙青瓦的风格,气度不凡,但隐形于成批老屋之后,显得刻意的低调,不与古镇争风。

走近宅区,在两片已开发的住宅项目之间,一块边角地被一位婆婆自行开发种上了疏菜。我们上前和她打招呼,她用那浓浓的吴越语告诉我们,这里都被开发了,他们都已经搬到新地方去了。作为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她似乎依然不舍她那份对种稙的热爱。

沿着僻静的小道,漫步到一个貌似大宅庭园之外。后来知道这是著名的“和心园”,一个旧时大户人家的庭园。当地的二大私家花园之一。墙外看见几个亭顶,气势不凡,好奇心把我们带到了“和心园”的正门。还未入大门,就见各种奢华的收藏品摆满前庭,一只硕大的彩色鹦鹉蹲守门庭。厅内,主要是精美的木雕。可谓是雕梁画栋。工艺之精湛,设计之复杂令人瞠目。以前,在印度看到许多如此风格的木雕石雕,觉得当地人很有文化,手艺高强,特别是工匠们所具的耐心令我叹为观止。今日所见,再次感叹,无论何处,能工巧匠都是心灵手巧还必须坐得住的!

据介绍,园中还有许多购入的宝贝藏品。如,宋代佛像木雕,双面丝绸刺绣,巨幅唐卡作品,清皇室所用黄花梨屏风、紫檀木衣柜;还有从各处收集并直接运用于园内的徽州门廊、牌匾、对联及明代木制古亭等。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在门庭转转。未得入内。


再次回到老街上。现在所有已开发为旅游区的古镇,商业化的气息已经将古镇原有的韵味扫荡无几。在街边,往往是林林总总的各色小店,卖着大同小异的甚至是不伦不类的当地“特产”。其中,饭店和食肆又占据了半壁江山,沿街的吆喝和拉客,令人游兴全无。走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仿佛行进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只是路中间多了条沟。

也许是阴雨天的缘故,又逢旅游淡季,今天没有在南京路上的热闹感觉。沿街徐行,偶见一间半隐于路边的小酒吧。店名有趣:遇见。店面朴实清爽,该不是艳遇之地吧。记起,在云南丽江,一些外地游客公开打出“艳遇之地”的旗号。相对地,这里招牌是不是显得更加含蓄?另一间小吃店倒也是很特色:杨妈妈馄饨。江南味道十足(江南这带对中老年妇女多称“妈妈”,而“阿姨”多是指自己妈妈的亲姊妹们)。如果用软绵的吴语喊出,绝对和粗狂的大娘水饺”或麻辣的老干妈有一比。


来到水乡,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肯定是一个必选的项目。我俩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就挑了一个貌似整洁又有临河窗户的小饭庄。来到二楼,房间不小,但只有一对情侣在用餐,我们挑了一个如意的临窗小桌。点了小菜后,我们就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一边向窗外张望。最近以来,吃饭的时候总是十分留意窗外。窗外的风景总是让我感觉很特殊。望着匆忙的行人,流动的白云,过往的车辆,仿佛是看一幅动态的风景画,既写实又写意。特别是,望见匆忙经过的行人,更是动感十足,想到自己在这悠然地进餐,看街景,也就平添一丝自得。此刻,映入眼帘的是足足的水韵风景画:轻舟浮叶。遗憾的是,所有揺橹之人随意的着装,少了一份青花布衫泛着的江南乡土气息。借朋友事后的题词:码头船来船往,游人慌里慌张。谁在彼岸观看,纤手轻推小窗。(《窗外》李皓)。当然,诗中的纤细小手肯定不是偶的,呵呵。


很快,三菜一汤上来了。彻底的江南风格:清爽,味鲜。当时一阵感慨:清汤寡水一席宴,豆腐茭白清水虾。悠谈国是天下事,净河青柳白水鱼。望着盘中的清蒸鱼,真所谓:一方水养一方鱼啊。要得鲜嫩白水鱼,还得先有清如许。其中,茭白的烧法是典型的上海菜烧法:用酱油红烧素菜。事后发小题诗道:沪傍一朱家角,水乡无数栱桥;摇撸穿巷吆喝;水芹茭白菱角(纽约周滨)


口腹之饱后,继续前行。江南水乡另一个特色就是文化之韵。沿街,多处文化相关的店铺,出售字画。偶见一幅水墨熊猫小画。画中毛茸茸的小熊猫圆润羞涩,可爱至极。友人甚喜,购一幅赠予我。此画由店主王女士手绘。此女士的叔叔乃一著名书画家。其专攻传统书法及国画。据称,他的鲁迅画作,深得大师黄胄赞许首肯。

错过了朱家角的“和心园”,一定要去与之相邻的“课植园”一游。“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北首西井街,环境幽静,风光独好,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原园主马文卿,故俗称马家花园。园名定为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故园内既建有书楼,又辟有稻香村,以应园名。“课植园”于一九一二年始建,经十五年落成,占地九十六亩。

“课植园”有迎贵厅、宴会厅、正厅、耕九余三堂、逍遥楼、书城楼、望月楼、戏楼、打唱台、藕香亭、倒挂狮子亭、司教亭、碑廊等各类建筑共有二百余间。也许是时间已晚,整个庭院,只有我们两个人同游,仿佛是专场,颇感得意。

穿过威严的正堂,宽大的棋房,曲折的花园,来到中部一隅的戏台。这种戏台在江南古镇倒也常见,但在私家花园中却十分罕见。近二层楼高的全木制戏台前是一片绿草地;再往远处是一个有盖的长廊或大厅,应该是贵宾落座之处。坐在长廊下,望着三、四十米开外的戏台,遥想当年的歌舞升平:那主人是何等的悠然自在;而在没有音响设备的当年,艺人们又要有何等的唱功啊。

舞台前,一幅昆曲《牡丹亭》的演出预告十分抢眼。遐想一下:夏日的傍晚,在一座姹紫嫣红的百年园林中,欣赏一曲缠绵悱恻的昆曲《牡丹亭》。这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迷离浪漫和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至深之情,又是何等的穿越啊。


游尽“课植园”的小桥流水,亭榭幽径,快步来到定浦河上的放生桥。放生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放生桥为五孔石拱桥,全长七十米,宽米,结构精巧,外形壮观,长如带,形如虹。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桥很高,临桥顶,举目四顾,青瓦鳞次节比。极目河口,轻舟渐远,朦朦胧胧,遐想无限。应一个村婆之盛邀,我们也各自放生一次。祈求世人大慈大悲,远离残暴。


离开放生桥,时值掌灯时分。老街上几乎都是忙着下班回家的当地居民。我们也就抓紧时间走走看看拍照,到此一游。事后,朋友对着所拍照片感慨道:眺观淀山坳,闲步涌泉桥;烟雨朦胧处,白墙青瓦飘;院外双亭古,河间一月高;植课能胜境,怡心且逍遥(《眺观谣》百石斋主

《拱桥小眺》两岸白墙黑瓦,参差十万人家。我欲在此长住,可惜心在天涯。(沪李皓)

夜幕终于降临,带着不舍,匆匆离开。挑灯半夜,拙句留梦:梦忆江南春,目张放生桥;情寄明清亭,墨撒朱家角。

二零一六年五月八日凌晨上海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16:3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