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倾城逐浪花——张爱玲

作者:量子在  于 2017-9-7 05:5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非小说类出版物|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5评论

关键词:张爱玲, 红楼夜探, 历史

张爱玲原名张瑛,祖籍河北丰润——正好和丰润曹氏相一致,1920930日出生于上海麦根路。她出身名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1922年迁居天津——北洋系的大本营,豪门巨宅正可谓和宁荣两府一般,是为钟鸣鼎食之家。天津旧宅本是属于官宦世家十分气派的一处房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院中还有一个秋千架——那时候黄梅名家马兰主演的黄梅戏《秋千架》剧本一个字都还不曾拟写。大观园里也未曾听说有这玩意儿,否则《红楼梦》里或许就应该出现由元朝白朴同名杂剧改编而来昆曲《墙头马上》那样的爱情插曲——“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有吗?曹雪芹确实没有写到过。《甄缳传》的御花园倒有一个,作为甄缳和皇帝假冒“果亲王”约会地点。

    张爱玲是中华文坛的一个异数。她自己就曾说过——在《我的天才梦》里“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之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天才的张爱玲可以说在女性作家中无出其右。就算宋朝李清照再多么杰出,足足可以傲视群雄,但那也只仅局限于词作---尽管那时侯还不流行小说。

    号称是半个张爱玲与《红楼梦》迷的网友暗夜紫,这样子把张爱玲和红楼梦并列——独一无二的《红楼梦》与独一无二的张爱玲,著文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其实,单单用独一无二来形容远远不够。要知道美国父母对自己孩子的鼓励支持从来都宣称他们她们是独一无二的。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谁又不是独一无二的呢。

轮到我说,张爱玲在文坛的影响力堪比歌坛邓丽君。

三岁定八岁 八岁定终身

1921930,张爱玲周岁,按传统要给孩子过生日抓阄。在佣人端出来满满一盘待抓的物品中,小张瑛她立马把一锭小金锭抓到手里。这让她父亲张廷重和在场别的旁人十分高兴——国人大多充满着向往非富即贵的思想;却惹得她母亲黄逸梵一个深受西洋文明熏陶的新女性很是失望,似乎预示着小女孩长大后会沾染一身铜臭。

实际上,张爱玲在金钱上信奉的是“淑女爱财,取之有道”。当年,《万象》杂志和张爱玲约定每期稿费一千元,一月一期。第一个月杂志付给张爱玲两千元,张爱玲认为不能寅年吃了卯年粮,就只收了一千元。1990年,台北《联合报》副刊在连载《哀乐中年》剧本时,署名为张爱玲,并要寄稿费给她。然而张爱玲回信给编辑苏伟贞写道:这部片子是桑弧编导,我虽然参与写作过程,不过只是顾问,拿了些剧本费,不具名。稿费谨辞,如已发下也当璧还——

黄逸梵她自己的名字取得十分洋派,可是十分洋派的黄逸梵却忘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诗书就这样子地和财色紧密地联系起来。耐得住寂寞的写作需要生活的保障,否则哪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反过来说,无论是黄逸梵习画,张爱玲为文,最后的归宿都是出让知识产权换取钱币。

小女孩说,“我要快快长,八岁就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十六岁要吃粽子汤圆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真是天生一个始终想冒尖敢啃硬骨头的命。

小张瑛很早开始接触通俗小说和古典名著,八岁时第一次看《红楼梦》,比西岭雪还早一岁。她大胆尝试写短篇小说,第一篇是一个家庭伦理悲剧,还有一篇是以隋唐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有着相当开放精神的母亲黄逸梵按照西方淑女叠加东方闺秀的模式教导女儿。1930年张爱玲由于英文基础好,入校从五年级读起。——这种跳级够厉害的!之前能够听说的大抵不过跳一级而已。在黄氏小学读书期间张爱玲写了她第一部有完整情节的小说。这是一个关于三角恋爱的故事,女主角因表姊插足,三角恋爱酿成悲剧,愤而投身西湖自杀。张爱玲利用课余时间写成的这篇小说,是用铅笔记在一本笔记本上,在同学们中间相互传阅,虽然故事老套,小学生的习作文笔已经很是得到一致赞赏。

1932年,张爱玲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于 1932年圣玛利亚女中校刊《凤藻》总第12期。这是张爱玲迄今发现最早公开发表成为铅字的作品。

小爱玲画了一幅漫画,投到上海英文报纸《大美晚报》上,收获平生第一笔稿费五块钱。黄逸梵要她将钞票留着做个纪念,或者买个书本之类。不料她拿到五块钱后,跑到商场里去买了一支小号丹琪唇膏,让她母亲感到惊讶同时又十分困惑。女儿却坦然回答说,钱本来就是要用来花的。

每逢寒假,张爱玲都会自己剪纸,绘图,制作圣诞卡和新年卡片,并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张拿给姑姑张茂渊,请她代为寄给远在法国巴黎的母亲。有一年寒假,她还仿照当时报纸副刊的形式,自己裁纸和写作,编了一张以家事为主要内容的副刊,还配了手绘的插图。张廷重十分高兴,有亲戚朋友到来就拿给他们看,介绍说:这是小瑛做的报纸副刊

张爱玲的长处在于她对人际关系以及色彩强烈的敏感和对一切美的东西的超乎寻常的深邃领悟。她从小就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上的绿叶

晚娘和继女总是天生一对前世冤家。然而,张爱玲的一篇作文《后母的心》无意中被后母看到后很是感动大加赞赏,夸奖张爱玲懂事会写文章。这缘由就是因为张爱玲这篇文字把后母的处境及其心态刻画得相当深刻,同时又合乎情理。可以说小小年纪文笔居然就此为对方感受到真切,不由得不使人折服——哪怕后母根本不喜欢这个继女,但不得不欣赏她的文字。

1939年张爱玲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后因战事转入香港大学就学。19426月,学校通知她得到一份名为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的捐赠奖学金。不久,又得到何福奖学金,这是是文学院唯一的两个奖学金之一,专门颁发给第二学年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19661967年间,张爱玲担任迈阿密大学驻校作家。其后,在哈佛大学雷德克里夫女子学院作驻校作家。1969年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陈世骧主持的中国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专用的名词术语。

张爱玲出类拔萃著作等身再版重印不计其数版税惊人。然终其一生,“著书原为稻粱谋”;却又身后凄凉,唯留下一大摞堆积如山苦心孤诣的精妙文字。

惺惺总是惜惺惺

1936年秋天,汪宏声任圣玛利亚女中中文部就职教务主任,兼授高中国文课,也就是张爱玲的国文老师。他在作文课上一改从前八股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在课余发起组织出版校内的小型文艺刊物《国光》。创刊号上发表有张爱玲模仿新文艺风格的小说《牛》。汪宏声极为欣赏张爱玲的作文《看云》,其后她发表的小说《霸王别姬》被汪宏声誉为与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比较,简直可以说一声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高中学生就这样得到了超越大文豪的赞誉。

19431月,近一万字的“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登载于《二十世纪》第4卷第1期。因为这篇文章,张爱玲被主编克劳斯梅涅特誉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是年5月,《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紫罗兰》复刊号上登载。周瘦鹃在编辑例言中郑重向读者推荐张爱玲的小说:如今我郑重的发表了这篇《沉香屑》,读者共同来欣赏张女士一种特殊情调的作品,而对于当年所谓上等华人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也可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接着,《天地》月刊上面刊登有一篇张爱玲的《封锁》打动了汪伪政府有名笔杆子的心坎,其时38岁的胡兰成。一段红袖才女欣遇蓝颜知音风流才子幸会红颜知己的孽缘就此拉开序幕。

第二年315日出版的《新东方》上,胡兰成的一篇评论文章《皂隶、清客与来者》,高度评价了张爱玲的《封锁》。张爱玲先生的《封锁》,是非常洗练的作品。在被封锁的停着的电车上,一个俗不可耐的中年的银行职员,向一个教会派的平凡而拘谨的未嫁的女教员调情,在这蓦生的短短一瞬间,男的原意不过是吃吃豆腐消遣时光的,到头却引起了一种他所不曾习惯的惆怅,虽然仅仅是轻微的惆怅,却如此深入地刺伤他一向过着甲虫一般生活的自信与乐天。女的呢,也恋爱着了,这种恋爱,是不成款式的,正如她之为人,缺乏着一种特色。但这仍然是恋爱,她也仍然是女人。她为男性所诱惑,为更泼辣的人生的真实所诱惑了。作者在这些地方,简直是写的一篇诗。”

据闻可谓书生狂狷本色,自负至极的胡兰成为文,从不起草,一挥而蹴,倚马可待。稿成,亦极少改动,故有大笔如椽之誉。办报时,每周至少两篇社论,都由他自己执笔,因其文笔犀利,常言旁人所不敢言,每令报纸原刊社论之版面出现空窗——因社论观点激烈而被抽起不发,又并无预稿替补,遂只得留白,是谓空窗。同仁有规劝其稍事隐讳以免触犯当道禁忌者,他回答人家:报纸版面有空窗,正是胡某报刊之特色。

然而,他形容她柔艳刚强,亮烈难犯,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又说到过: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张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恶去看她总看她不透,像佛经里说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她的人即是这样的神光离合。偶有文化人来到她这里勉强坐得一回,只觉对她不可逼视,不可久留。好的东西原来不是叫人都安,却是要叫人稍稍不安。”“可是天下人要像我这样喜欢她,我亦没有见过。谁曾与张爱玲晤面说话,我都当它是件大事,想听听他们说她的人如何生得美,但他们竟连惯会的评头品足亦无。她的文章人人爱,好像看灯市,这亦不能不算是一种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但我觉得他们总不起劲。我与他们一样面对着人世的美好,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

字里行间虽然不乏爱恋中的肉麻,却也足够中肯。特别强调了他对她的一种崇拜。

同年7月,张爱玲短篇小说《心经》让《万象》编辑柯灵感到意外的惊喜:那大概是七月里的一天,张爱玲穿着丝质碎花旗袍,色泽淡雅,也就是当时上海小姐普通的装束;肋下夹一个报纸包,说有一篇稿子要给我看看,那就是随后发表在《万象》上的小说《心经》,还附有她手绘的插图。会见和谈话很简短,却很愉快。谈得什么,已很难回忆,但我当时的心情,至今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虽然是初见,我对她不陌生,我诚恳地希望她经常为《万象》写稿。

胡兰成的汉奸同事兼朋友沈启无在《南来随笔》中写道:张爱玲,兰成说她的文章背景阔大,才华深厚,要占有一个时代的,也将在一切时代里存在。这话我并不以为是过誉,看她文章的发展,是有着多方面的,正如兰成说的,青春能长在,自由能长在,才华能长在的。生活对于她,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生命的渲染。没有故事,文章也写得很美。因为有人生作底子,所以不是空虚的浮华。她不像西洋厌世派,只写了感觉,在他们的手下,词藻只做成感觉的盛筵。而她,把感觉写绘成感情,几乎没有一样感觉不可以写出来的,没有一样感觉不是感情的。她走进一切的生命里去,一切有情无情在她的作品里也各正性命,得到一个完全的安静。所以,她的文章是温暖的,有庄严的华丽,也有悲哀,但不是惨伤的凄厉,所谓众生有情,对人间是有着广大的爱悦的。

让生命来到你这里这句话,还是很可意味的一句话。——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里引用过的话。这本书,是他陪胡兰成在南京建国书店买的。只是看了序,已经被惊动了。只觉每一篇都有异彩绽放,仿佛天生的一树繁花异果,而这些花果,又都是从人间的温厚情感里洗炼出来的。她不是六朝人的空气,却有六朝人的华瞻。

极有艺术修养的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化名迅雨在《万象》月刊1944年第 11 期上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他看到了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展露的才华,但在另外的作品中有对她的未来感到担忧。傅雷对张爱玲的小说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金锁记》 是她最完满之作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周瘦鹃看到张爱玲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上写的那篇《中国的生活与服装》,并得知插图是她自己画的,十分惊讶,不禁赞道:原来你的英文这样好,美术也好,画笔很生动。

当年815日,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共收入小说10篇,依次为《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初版在四天内便销售一空,轰动文坛,后来又接连再版。

上海文坛的19431944两年被称为张爱玲年。年末,自编话剧《倾城之恋》在上海新光大戏院上演更是引起轰动。此剧由朱端钧导演、女主角白流苏由罗兰扮演,男主角范柳原由舒适饰演,还有端木兰心饰的四奶奶,陈又新的三爷,丰伟的徐太太,海涛的印度公主,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明星,男女主角更是红得发紫。《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了一个月,共演出八十场。当时上海剧本奇缺,话剧相当不景气,竟然连演八十场场场爆满,堪称奇迹。一时报上好评如潮,白文、霜叶、司马斌、董乐山、童开、无忌、左采、金长风等都纷纷撰文作评,各抒己见。《力报》为此还特意出了倾城之恋特刊

首演当晚天气奇寒,滴水成冰,戏院里更是阴冷彻骨,观众们都是裹着大衣不敢脱,然而热情却依然高涨,掌声如雷。著名报人、诗人、影人陈蝶衣和导演桑弧在座,都是一边看一边赞。桑弧从这时起便有了和张爱玲合作的心意;而陈蝶衣则写了一篇文章盛赞演出的精彩,并风趣地称自己回家的时候因踏在冰块上面摔了一跤,然而这冷与跌并没有冷掉或跌掉我对于《倾城之恋》的好印象。

三年之后,电影剧本《不了情》4月中旬被上海文华电影公司搬上银幕。桑弧导演,刘琼、陈燕燕主演。此影片被誉为胜刊以后国产电影最最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

解放后,自1950325 1951 211,张爱玲用笔名梁京撰写的长篇小说《十八春》在《亦报》上连载,全文18章,共25万字,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许多读者天天等着抢读《亦报》,于是,张爱玲在上海又引出一批梁迷。其间张爱玲小说与周作人的散文、丰子恺的画一时并称亦报三绝。《十八春》同时还引起周作人的关注,他曾在自己文章中先后两次提及这部小说。桑弧在《亦报》用叔红的笔名发表评论《推荐<十八春>》。张爱玲并参加《亦报》组织的与梁京谈《十八春》讨论会

1955 125日,胡适将《秧歌》仔细地看了两遍后,回信张爱玲表示对此书的欣赏。在胡适为此书扉页的题辞上说写得真细致、忠厚近年我读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并要她多寄几本给他。

1957年夏志清《张爱玲论》在台北《文学杂志》发表,肯定张爱玲在小说史上的杰出地位,引起台湾学界对张爱玲的关注。难怪台湾女作家朱天文不无自豪地说:关于张爱玲,大陆是比台湾晚了至少三十年。在台湾可以说,我们是读张爱玲长大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每人都从张爱玲那里取得了他的一瓢。这样的文化构成,跟大陆的确不同。一言以蔽之,个人的自为空间。

夏志清1961年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专章论述张爱玲。他认为: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曼殊菲尔、安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等相比,某些地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金锁记》则应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将张爱玲第一次写进文学史,这对于张爱玲作品而言,无疑是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968年,台湾记者殷允经夏志清介绍采访张爱玲,在他后来出版的《中国人的光辉》一书中,把张爱玲描述为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

1987年《联合文学》第29期推出张爱玲专号发表港台研究张爱玲文章多篇。

199210月,于青新著《天才奇女——张爱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接着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再版。

19949月,张爱玲荣获台湾第十七届时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
    19959月,胡辛著作的《最后的贵族——张爱玲》由21世纪出版社出版。将张爱玲称作最后的贵族,书名显然借用了1988年谢晋影片根据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改编的影片名,同时彰显了张爱玲作为名门后裔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

正好比林妹妹吃燕窝——故事多多。

最为有趣的是后来的文人雅士对张爱玲上海故居的着力寻访和热情朝拜——张爱玲住过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与赫德路(今常德路)口的爱丁顿公寓。这座公寓英文名字叫做Edingburgh House,通常音译为爱丁堡,如今则叫常德公寓。上海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大门上方悬挂有一块张爱玲故居铭牌。推开门去,里面“门厅是狭长的一条,但是也有一定的宽度,因为四面都是门,光线也不显得暗淡,就像一个开放式的通道,西洋派的彬彬有礼又无遮掩忌讳,随时准备待客的风度——门厅的左边,是两间带浴室的卧室,这是当年张爱玲与她的姑姑各自的卧室。”

1987年,《张爱玲在美国》的作者司马新专门拜访张爱玲旧居,新房客很客气,容许我们进内参观,并准许在阳台上拍照。有的来访客能如司马新那样幸运,有的则不然,比如李黎和西岭雪。李黎便是这样地错过了,然而她的表弟却不放弃,仍然一路追考。功夫不负苦心人,竟然被他找到了张爱玲在爱丁堡公寓的户籍:常德路一九五号内六号十区十三保十四甲贰九户。户主是姑姑张茂渊,祖籍河北丰润,教育程度大学,业别,服务处所新沙逊洋行,家庭状况未婚;侄女张爱玲的业别却是其他”——可见作家那时还不算是一项职业,当然也是未婚”——表格大约填写于1945年抗战结束,上海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规范户籍的当口。

同时代的才女苏青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与张爱玲一起被誉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两人最为惺惺相惜的相关引语会在后文再次提到。

天女散花花盛开

通常赞誉多产作家,都沿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张爱玲从十二岁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中时发表处女作《不幸的她》到逝世之后方才面世的《小团圆》,其作品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多半质量可谓上乘深受读者欢迎。张爱玲文字传播面很广,几乎可以说占领了整个华人世界---除开在大陆特定的那个革命时期。

长篇小说最早有《半生缘》和《怨女》等——不知怎的,我每每看到这两个题目,马上想到作者的身世心里也就有些许不大受用。当然这跟喜欢不喜欢文笔是两码事。中短篇小说有《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和《色戒》等,数量之多实在惊人,不忍再一一列举了。况且,小说本来就是所有张迷最为熟悉她的文字。

作为具有独特视角的畅销小说家之外,张爱玲擅长写作散文和评述文章。

散文《秋雨》发表于 1936 年校刊《凤藻》。随笔《论卡通画之前途》则刊登于1937 年校刊。

从圣玛丽亚女校毕业不久,张爱玲就发表有书评与读书报告《<若馨>评》、《读书报告<烟水愁城录>》,前者评的是圣校女同学张如瑾的作品,后者是林译小说的评论。

1941 年《天才梦》由上海西风出版社出版。

两篇小说评介《无轨列车》与《在黑暗中》在《国光》第 6期发表。前者系林疑今著,后者为丁玲小说。

近一万字的“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即《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亲自翻译为中文,以《更衣记》之名发表于《古今》半月刊。这也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散文名篇之一,后来被她收录在第一部散文集《流言》中。

发表散文Still Alive(即《仍然活着》),载《二十世纪》4 6期。此文后以中文改写,题《洋人看京戏及其它》。发表于《古今》半月刊。

发表散文Demons and Fairies(即《神仙鬼怪》),载《二十世纪第56期。后来改写为中文,名字是《中国人的宗教》,这是她在《二十世纪》发表最后一篇文章。
    散文《到底是上海人》在《杂志》月刊第115期上发表。

《崔承禧二次来沪记》(座谈纪要)在《杂志》月刊第122期上发表。

散文随笔《更衣记》在《古今》第34期发表。 同月,散文《公寓生活记趣》在《天地》月刊第 3 期发表。
    接着散文《道路以目》在《天地》月刊第4期发表。 同月,散文《必也正名乎》在《杂志》月刊第124期发表。
    《论写作》和小品三则(包括《爱》、《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去!》),在《杂志》月刊第131期上发表。

《童言无忌》、《造人》在《天地》月刊第78期合刊上发表。

散文《被窝》发表于《学艺》第101期。

特别指出有一篇以纪实手法写成关于才女孟丽君的观剧散文《华丽缘——一个行头考究的爱情故事》在《大家》月刊创刊号上发表。

----------

《张爱玲散文全编》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一板块赶紧打住。张爱玲文艺功底还表现在她是一个少有的跨界作家。

张爱玲从小喜欢画画,自身许多书籍封面插图全系她自己的心血。

张爱玲不仅为校刊投稿,还担任美术部助理员,包下了大多插图。她的拿手好戏原本便是绘画

毕业那一期校刊里三十多幅同班同学的肖像图都是她画的,同学们的头影小照和卡通画结合起来,创意十分有趣,画风也很灵动。她把自己画成在看水晶球的预言者,把对每个同学的印象与她所祝愿的未来画在上面,让她们有的做摄影师,有的做科学家,有的拿着马鞭做骑士,有的拿着盾甲做武士,有的做时装店女经理,还有的驾着飞机登了月——小女孩的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登月行动比美国阿波罗号要早了卅多年。

她没有放弃对画画的喜爱。校刊中收有她的三篇作品中,头一篇就是《论卡通画之前途》——
    “卡通画这名词,在中国只有十年以下的历史。但是,大概没有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不知道华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卡通的原有的意义包括一切单幅讽刺漫画、时事漫画、人生漫画、连续漫画等,可是我在这里要谈的卡通是专指映在银幕上的那种活动映画。
    “未来的卡通画决不仅仅是取悦儿童的无意识的娱乐。未来的卡通画能够反映真实的人生,发扬天才的思想,介绍伟大的探险新闻,灌输有趣味的学识。
    “卡通的价值决在不电影之下。如果电影是文学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二十世纪女神新赐予文艺的另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妹妹了。我们应当用全力去培植她,给人类的艺术发达史上再添上灿烂光明的一页。

登载在上海德国人克劳斯·梅涅特主编的英文月刊 《二十世纪》41期的“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附有12幅插图,全部是作者自绘。

她给挚友苏青主编的女性杂志《天地》绘插图,作封面设计——浩瀚长空,写着天地二字,舒卷着两三朵轻云,下面是一个女子仰着的面孔,似乎在熟睡或是冥想,有一种坦然的态度。

散文集《流言》由五洲书报社初版,其中手绘插图多幅。

“十年辛苦不寻常”,张爱玲花了十年心血撰写的红学专著《红楼梦魇》,内收五详《红楼梦》论文,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1月再版。收入《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七篇。前有自序。封面为自己设计,集京剧脸谱而成。

张爱玲惯于触电,与电影的因缘非浅。因为她既是编剧又是影迷,写了不少很有分量的影评。而她与电影人的交往,亦往往比电影本身更像传奇而值得玩味。

她写了评论电影《梅娘曲》和《桃李争春》的影评WifeVampChild(即《妻子·荡妇·孩子》,(后译为中文本《借银灯》),载《二十世纪》45期。

同期还有影评The Opium War(即《鸦片战争》),评论的是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万世流芳》。

无题影评,评的是《秋之歌》(英译名 Song of Autumn) 和《浮云遮月》(英译名 Cloud over the Moon),载《二十世纪》51期。

影评Mother and Daughters—in—Law(即《婆婆和媳妇》),评论影片《自由魂》、《两代女性》和《母亲》这三部片子。载第5 23期合刊。
    又是一篇无题影评,评李丽华、严俊、王丹凤主演的电影《万紫千红》和刘琼自编自导自演的《迎春曲》,载《二十世 纪》54期。
    影评China educating the Family(《 中国的家庭教育》),评影片《新生》和《渔家女》载《二十世纪》55期,这篇文章后来收入《流言》,改作《银宫就学记》。
    《罗兰观感》在《力报》连载。

第一个剧本是《不了情》,接着《太太万岁》拍片成功。两个本子的稿费三十万给了胡兰成,同时表示决绝。

1947年年末《太太万岁》在上海皇后、金城、金都、国际四大影院同时公映。桑弧导演,上官云珠张伐石挥韩非蒋天流主演。《大公报》、《申报》、《新闻报》都报道放映盛况。我看过舞台剧《太太万岁》,那是大陆影业号称第一姨太太的何赛飞加盟上海滑稽剧团主演的一部戏。非常佩服张爱玲对电影元素的纯熟运用,和作者始终独立自主的本土女性意识表达。

参与桑弧创作的的电影剧本《哀乐中年》,在上海潮锋出版社刊 印,列为文学者丛书之七。

为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编写剧本,计有1957年的《情场如战场》、1958年的《人财两得》、1959年的《桃花运》、1963年的《小儿女》、1960年的《六月新娘》、1962年的《南北一家亲》、1964年的《一曲难忘》和《南北喜相逢》等。电影剧本《情场如战场》开始摄制。

还有一部侯孝贤导的电影《海上花》,韩子云原著,张爱玲注释。编剧朱天文是一位超级张迷,且是胡兰成的私淑弟子。

张爱玲具备深厚的英文功底,很早就有英文写作频频发表。校刊《凤藻》上发表有英文散文《牧羊者素描》、《心愿》。

张爱玲把自己被父亲软禁的经过写成英文投到《大美晚报》发表,编辑给她的文章定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 

在美国新闻署香港新闻处做翻译工作,译过海明威《老人与海》,玛乔丽·劳林斯《小鹿》、《爱默森文选》、 华盛顿·欧文《无头骑士》等,并将台湾作家陈纪滢《荻村传》译为英文,书名为Fool In The Reeds。还参与宋琪主持的《美国诗选》、《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两书的翻译工作。这一期间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 The Rice Sprout Song(即《秧歌》),由纽约司克利卜那(Scribner)公司发表。

《赤地之恋》由《今日世界》出版中文、英文单行本。

《秧歌》由哥伦比亚公司改编成剧本,拍摄后在该公司的电视频道上播出。

英文小说Stale Mates发表于美国The Reporter双周刊。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在台湾出版。张爱玲译了其中辛克荣·路易士、欧纳斯特·海明威以及汤姆斯·沃尔芙三位作家的作品。
    翻译玛乔丽·劳林斯(Marjorie Rawlings)的《小鹿》改名《鹿苑长春》出版,附译后记

《欧文小说选》在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张爱玲译了其中《无头骑士》一篇小说。

作品实在浩繁,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各位谅解。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把这些统统都加在一起,其综合起来的总和自是让好多好多文人自愧不如望尘莫及。这还没有算上甚为神秘也非常值得期待有朝一日会重见天日的英文稿《少帅》——

——除了张爱玲自己亲自捉刀编写剧本上映的电影演出的话剧之外,还有他人大量的改编作品包括影视,以及京剧,歌剧,沪剧,滑稽戏等戏曲剧种搬演,可谓涉猎面十分广泛。其中颇负盛名的是电影《色戒》,捧得奥斯卡小金人的导演李安精心制作的这部情色片一度创造了大陆居民涌往香港一睹为快的盛况。一样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还有颇获宝山文广局相应好评的《色戒》戏剧剧本。
    由于小说原著人物性格多半复杂命运百折千回内心世界开掘深邃,这些上演剧目无不广为观众所欢迎。尽管常言道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岂不知改编剧本还有一个源头在那里呢。

性格决定命运

这是当代尤其是网络世界很时髦的一句话。无论你稀饭它赞赏它——联系到职场商界甚至于情场大量成功范例,还是想尽力挣脱它甩掉它——这可诅咒的命运,这与生俱来的性格,照样是决定和被决定着。

在谈论张爱玲这个具体的红学人物身上可以说表现得特别突出——性格决定命运。最方便的切入点就是一起来回顾一下张爱玲语录。早有张爱玲的铁杆粉丝整理了她数以百条计的语录。这里只能信手拈来几条浮光掠影随意浏览一下:

譬如“给我一个支点,让我重新撬动你的心好吗?可令我难过的是,直到你离去,也始终不肯给我这个支点——”,那是终其一生始终在寻寻觅觅的痛楚;

譬如“如果以后只有一口稀饭了,你先喝,喝完了,我再把碗舔干净”,很容易看出在再怎么高贵姿态包装着的背后,内心照样隐藏着卑微,甚至于卑贱;
    譬如“天空爱上大地,但却离大地太远。于是,每当天空想大地的时候,就会下起倾盆大雨
——”,既谓生动更为深刻的比喻,不可抑制地表达了命运的残酷;

   她心甘情愿地为他烦恼,为他倾心,为他委屈,为他坚持,甚至送他一张照片,在后面写着: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于是我们读到了这样的诗句:

      有一种失落,不能说,只能靠感受 
      有一种悲凉,不能说,只能靠敛藏 
      有一种喜欢,只能靠欺骗来隐瞒 
      有一种心痛,叫做爱不能语
      我感激你给了我一份美丽的回忆 
      感激你留给我一个美丽的梦 
      我感激你让我伤心流泪 
      让我获取一份成熟
      我无法改变你人生的丝毫 
      甚至无法用绚丽的色彩点缀你的生活 
      我只能躲在我生命的角落里 

  倾听你的心跳, 
      享受你赐给的哀伤 
      我只能用言语向你表述 
      但你的心似乎永远无法听懂 
      无心的聆听 
      是一种悲哀 
      再见 亲爱的 原谅我的堕落 

拿她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在《今生今世民国女子》里的话来说就是:“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不管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常言说得好: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却也由此可以推导出知夫莫若妻知妻莫若夫。说爱玲的文字“极艳”而又“壮阔”远远超越自己固然是实情,然而作为丈夫揭示妻子张爱玲的性格缺陷也颇准确——世间的女人本应是感性的动物,可她偏偏完全理性并且理性得如同数学。即便像我这样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恐怕也不能不哀叹数学这门学科总给人以一种感觉就是僵硬冰冷尖锐,毫无商量变通的余地。

世事固然洞明,人情却少练达——这就是张爱玲,天才的张爱玲。

丝毫不与人通融的典型例子是——如果她(张爱玲)和你约定的是下午三点钟到她家里来,不巧你若时间没有把握准确,两点三刻就到了的话,那么即使她来为你应门,还是照样会把脸一板,对你说:张爱玲小姐现在不会客。然后把门嘭的一声关上,就请你暂时尝一尝闭门羹的滋味。万一你迟到了,三点一刻才去呢,那她更会振振有词的告诉你说:张爱玲小姐已经出去了。她的时间观念,是比飞机起航还要准确的。不能早一点,也不能晚一点,早晚都不会被她通融。所以虽然她是中国人,却已经养成了标准的外国人脾气。

她的敏感个性,她的不合时宜,也造成了她人生道路的一个极大转折。195072429日,上海召开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大会主席为夏衍,梅兰芳、冯雪峰为副主席,周信芳为执行副主席,陈白尘任秘书长。出于夏衍的关照,张爱玲应邀出席,坐在后排。在一大片的灰蓝中山装中,她穿着旗袍,外面罩了件勾结出网眼的白绒线衫,显得非常突出非常之不协调。参与这一次的文代会对张爱玲的触动很大,也是造成她最终出走去香港的原因之一。在酝酿过程中的拙作戏曲剧本《张爱玲》准备最后就以此为剧终。

张爱玲发觉时代变了,而她自己却没有变,——江山好改本性难移哦。这中间就产生了难以逾越的距离,自知“堪怜咏絮才”却无“可叹停机德”,她是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这时代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苏青没有离开大陆,虽然没有像张爱玲那样客死异乡,她的命运又待如何?

苏青是张爱玲的闺蜜,她将自己最喜欢的她与李清照并提:在古代的女作家中最喜欢李清照,李清照的优点,早有定评,用不着我来分析介绍了。近代最喜欢苏青,苏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后来略有点力不从心。”问到最喜欢的女作家这个问题时,张爱玲明明白白地说最喜欢苏青踏实地把握生活的情趣的,苏青是第一个。她的特点是伟大的单纯。经过她那俊洁的表现方法,最普通的话成为最动人的,因为人类的共同性,她比谁都晓得。”“如果必须把女作家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苏青对张爱玲可谓赞誉有加,推崇备至。

苏青也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天地》第四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道路以目》,主编苏青专门写了一篇《编者的话》:张爱玲女士学贯中西,曾为本刊二期撰《封锁》一篇,允称近年来中国最佳之短篇小说。在三期刊载《公寓生活记趣》亦饶有风趣。本期所刊《道路以目》尤逼近西洋杂志文格调,耐人寻味。

《天地》第五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烬余录》时,她又写道:张爱玲女士的《烬余录》描摹香港战时状态,淋漓尽致,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出。
    《天地》第十四期发表张爱玲散文《谈跳舞》,她再次高度肯定了张爱玲的成绩,并且为她的新书大打广告:张爱玲女士蜚声文坛,众口交誉,其作品价值已不必编者赘述。观乎其最近出版之小说集《传奇》畅销情形,已可见南北读者对其热烈拥护之一斑。今日编者更有一好消息可以抢先报告,原来张女士又集其年来所写的散文郑重付刊了,书名《流言》,预料其出版后的畅销情况又必是空前的。本期所刊《谈跳舞》一文,其艺术见解自有独到之处,幸读者诸君之精于此道者多注意焉。

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读下去不可。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断也会感动起来,她的比喻是聪明而巧妙的,有的虽不懂,也觉得她是可爱的。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我最钦佩她,并不是瞎捧。” 

作为女性的张爱玲曾经这样论述所谓的妇德但是普通人说起为妻之道,着眼处往往只是在下列一点: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言语之下不无嘲讽,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一夫一妻主义始终是妻子们在努力遵行,对于丈夫的行径,始终不知道,也不想打听——仿佛一些好奇心也没有。她只要他落到她分内任何一部分的他。除此之外她完全不感兴趣。只有这样欺骗自己的女人才最符合为妻之道的有妇德的女人。

张爱玲的文字不时传达出她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正因为能够洞明世事偏又不会练达人情,环顾左右同年龄的男性圈子中哪会有人入得了她的巨眼。命运注定张爱玲她要找一个年纪比她大得多的丈夫——胡兰成和赖雅,无论他们是多么地自私。相类似的就是美国也有不在少数的“白骨精”——华人白领骨干精英女性一说起华人男士这个那个就嗤之以鼻怎么怎么,最终一个个都去找了白人丈夫。

《杂志》还连载过胡兰成一篇长达万言的评论文章《评张爱玲》,文中说:

这故事(《倾城之恋》)结局是壮健的,作者刻画了柳原与流苏的机智与伶俐,但终于否定了这些,说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自私的女人。而有些读者却停留于对柳原与流苏的俏皮话的玩味与赞赏,并且看不出就在这种看似斗智的俏皮话中也有着真的人性,有着抑制着的烦恼,对于这样的读者,作者许是要感觉寂寞的吧!”

敏锐的视角、率真的人性和抑制的烦恼让张爱玲她傲视群雌。这一点也不让人惊讶,无可抑制的烦恼在笔端喷薄而出写满稿纸。对此李碧华就曾说过——“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痴迷红楼不可自拔

比西岭雪读《红楼梦》还早一岁,张爱玲8岁上就开始读长篇古典小说,其中自然一定有《红楼梦》。西岭雪的传记体小说《西望张爱玲》写道:这是1928年的上海,小小的张爱玲,那时还叫做张瑛,拉着弟弟的手,坐在院子的花树下读书——我愿意它是桃花,因为那个形容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的胡兰成说过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至于书么,或许便是《红楼梦》罢,那是她反反复复读了一辈子的书,她说过第一次读时才8岁。

据有介绍说她捧着《红楼梦》狂读。一下子看了进去,红楼情结就此沉淀在她的脑海中,融化在她的血液里。狂读的一个“狂”字,相当传神地反映了她痴迷的程度。

想不到吧,少女张爱玲居然就是一个龙门红学的积极分子。受那时侯极为风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熏陶,张爱玲14岁辰光就模仿鸳鸯蝴蝶派的套路写了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很有意思的是,纯属闺阁文字的这一本《摩登红楼梦》跟早期的《红楼梦》一样也是手抄本——试问此时此刻谁会给她刻印呢,就算程伟元再世也绝无可能。手抄本分订成上下两册,书中的回目是她父亲代为拟定的,共计六回。

    分别是:

      沧桑变幻宝黛住层楼,鸡犬升仙贾琏膺景命

      弭讼端覆雨翻云,赛时装嗔莺叱燕

      收放心浪子别闺园,假虔诚情郎参教典

      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属,凄凉泉路同命作鸳鸯

      音间浮沉良朋空洒泪,波光骀荡情侣共嬉春

  隐阱设康衢娇娃蹈险,骊歌惊别梦游子伤怀

读读回目就能知道这是当今流行的穿越小说。只是不知道为何回目字数不甚统一,分别有十四、十六、十八个字。不够齐整的缺陷显然不能怪罪一个小姑娘。

其中赛时装嗔莺叱燕不消说是套用《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题目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芸轩里召将飞符,可见两父女都是红楼迷。张廷重还把书中主要人物的刻画及创作背景一一分析给她听,爱玲认为:高鹗的续作宣扬兰桂齐芳,表现出他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态。张廷重对女儿这一见解深为重视,并且提醒:续作中关于官场景况的描写还是十分生动逼真的,这正是因为高鹗出身官场。不去计较回目字数不齐整——这得归罪于她父亲,全书内容充分发挥张氏想像力。

开头就写宝玉收到傅秋芳她寄来的一张照片——看看,已经有照片了不是。“宝玉笑道:‘袭人你倒放出眼光来批评一下子,是她漂亮呢还是——还是林妹妹漂亮?’袭人向他重重的瞅了一下道:‘哼!我去告诉林姑娘去!拿她同外头不相干的人打比喻——别忘记了,昨天太太嘱咐过,今儿晚上老爷乘专车从南京回上海,叫你去应一应卯儿呢,可千万别忘记了,又惹老爷生气。”

写贾琏得官:“黑压压上上下下挤满了一屋子人,连赵姨娘周姨娘也从小公馆里赶了来了,赵姨娘还拉着袖子和凤姐儿笑着嚷:‘二奶奶大喜呀!’——凤姐儿满脸是笑,一把拉着宝玉道: ‘宝兄弟,去向你琏二哥道个喜吧!老爷栽培他,给了他一个铁道局局长干了!’宝玉——挤了进去,又见贾母歪在杨妃榻上,鸳鸯蹲在小凳上就着烟灯烧鸦片,琥珀斜欠倚在榻上给贾母捶腿——贾琏这时候真是心花一朵朵都开足了,这一乐直乐得把平时的洋气派洋礼节都忘得干干净净,退后一步,垂下手来,恭恭敬敬给贾政请了个安,大声道:‘谢谢二叔的栽培。’” 

后来是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济困难,又气又伤心。——真应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到后来是贾母带了宝玉及众姐妹来西湖看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亏她如何想得出来,大概小女孩子都喜欢吃冰淇淋。

虽说天马行空般的胡编乱造,但字里行间遣字造句却是如同出自“红楼”一家,令人惊叹张爱玲她熟读红楼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对照当代一些模仿者天分之高下,立等可见。

长大了的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正是: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张爱玲的红楼作品汇集成《红楼梦魇》,宋淇戏称为Nightmare in the Red Chamber ——这一个“魇”字又十分了得。再试问,那么些红学一干人谁又曾梦魇到这等地步来着?!

1977年,20万字的《红楼梦魇》出版,内中收录“五详”《红楼梦》论文,是一部对《红楼梦》做精深研究的书,显示了张爱玲她长期致力于红学研究的造诣。

红楼梦魇的“魇”集中在她记录下她自己读红楼的经历,这阅读经历是铭刻在心坎里的,时不时地从她的散文杂文里蹦出来“记得《红楼梦》里”的字样。哥哥——不是宝哥哥——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说过“不疯魔不成活”,这应该也就是她“魇”的一种表现。

这一“魇”,便“魇”出来了——人世间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先有一副妙对:把宝玉的应制诗“绿蜡春犹卷”斗胆对上一句“红楼梦未完”。

——高鹗妄改,狗尾续貂,死有余辜!

这一“魇”,便“魇”出来了——黛玉是被聪明误,损害了健康。宝钗是被博学误,哪个男人忍受得了知识齐备的女子?

——或许也就是张爱玲的自诉状?!

这一“魇”,便“魇”出来了——是创作不是自传。

——归入“小说”类。

这一“魇”,便“魇”出来了——张爱玲“她仿了不少《红楼梦》的句式”(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苏炜在《闲说张爱玲》里就这样指出。

——如此模仿本来就是文学界美谈之一,不至于也遭致方学士剽窃的质疑吧。

这一“魇”,便“魇”出来了周汝昌这个红学大师级别的人物对张爱玲的十分推崇。

周大师专门为张氏红学写了一本专著。对她的评价是:“我认为张了不起,不仅是作家更是个学者,她对红学研究花了十年工夫,主要观点我都赞同,我并非想抬高她,这本书是我专本研究张爱玲的红学研究的。”“我是才华智慧崇拜者,尤其是倾倒于曹雪芹所说的‘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其聪明灵秀之气,在万万人之上’的才男才女。——若论真才女,张爱玲其庶几乎?未见第二琪与比肩者也——这就是我想写写她的夙因。”
    “她给自著小说所绘人物像,充分流露出一种英俊之气,是我所仅见的画像高手,令我折服。可见她绝非一个作家之名义所能‘框’住的,她若从事任何一门艺术创作,都会是第一流的大家,对此我是深信而赞口不已的。”

很可惜张爱玲编剧的电影剧本《红楼梦》上下集因故未能投拍。当她提议回到美国之后再继续修改时,对方再无回应。于是,我们只能揣想张爱玲编剧的《红楼梦》会从何处着眼,她又会做怎样的剪裁呢?她应该鄙视高鹗后四十回,决不会让王熙凤唱出:

  定一条,偷梁换柱掉包计;

  设一个,李代桃僵巧机关。

  到时候,红盖头遮住新奶奶,

  扶新人可用紫鹃这小丫环。

  对宝玉,只说娶的是林妹妹,

  把真情暂且瞒一番。

  等到那酒阑人也散,

  生米煮成熟米饭。

  保管他,销金帐内翻不了脸,

  鸳鸯枕上息波澜。

那么她将如何处理宝黛的结局?由于电影剧本迷失,当事者们都已去世,这也就成了不可捉摸的迷局。

心气相投林妹妹

张爱玲如此钟情红楼,自然是有她的道理。

也是在旧上海写字为生的女人潘柳黛曾于20世纪40年代与70年代两次写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文中说:张爱玲的自标高格,不要说鲜花,就是清风明月,她觉得好像也不足以陪衬她似的。对此,西岭雪的注释是潘柳黛“她是想讽刺,然而我看着,却只当做是一种赞扬,并且想起《红楼梦》里形容黛玉的两个词: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张爱玲,便是这样的尊贵清傲。”

张爱玲习“雅”,孤芳自赏才气横溢,看得入眼的人并不多。据说也就有苏青和她谈得来。

同样,林黛玉惯使小性子,看得起的人也实在是少得可怜。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在元妃省亲之时安心大展奇才,又以“杏帘招客饮”一首为四首之冠。

林黛玉讥笑贾宝玉——“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容易”;张爱玲则大言不惭地宣称:“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也真可以说是狗咬日头——够狂妄(汪)的;当然还可以说她达到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

一个是“孤标傲世偕谁隐”,一个是“堪叹古今情不尽”;这边儿自当鹤立鸡群,那壁厢足以力压群芳。

林黛玉能即兴发挥而且既极度夸张又相当传神地将一个前来告帮的贫婆子刘姥姥简明扼要地用三个字“母蝗虫”描述出来。传神之极!但也不能不说蝗虫风卷残云般的大嚼特嚼也确是一种刻薄!试问当时在场的金陵正钗还有谁能脱口而出这样风趣幽默的比喻?!

张爱玲长于措词尖刻。好端端的红玫瑰和白玫瑰,偏偏红的被她说成是沾在墙上一抹蚊子血;白的却又被她形容为粘在嘴边一粒米饭粒。

雪白血红。

热血殷红,什么血不好拿来形容,就是选择了“啪”的一下,打死在墙上的一只蚊子残留下的血迹。白雪皑皑,别的什么白都不用,偏是餐桌上不事检点体现馋相的一粒米饭。

两位女性一般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在文字堆里排遣情怀——红颜命薄古今同。

林黛玉本来就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仙草投胎;张爱玲她便是苏青口中的“仙才”——再次引述 “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看下去不可。——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是一个‘仙才’了,我最敬佩她,并不是瞎捧。”

一个儿枉自嗟呀 ,一个儿空劳牵挂——两位佳人的感情生活都是那么地不得意。

林黛玉来到人世本就是来还泪的;张爱玲语录:爱情就是上辈子欠下的情债这辈子来还。

林黛玉前世亏欠了神瑛侍者,来到红尘碰上了天生“博爱”不屑于一瞧“鱼眼睛”独独钟情那么些“珠子”的绛洞花主,最后落了个潇湘馆焚稿断痴情,直着脖子喊着:宝玉,你好——,倒在病榻上死去,终致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张爱玲同样遇人不淑遗恨终身,胡兰成虽也是一代才子,但却是个把墨水喝到肚子里去的文人——五脏全都黑透了。他不光是个出了名的大汉奸,而且据坊间有人评价他实在是“人尽可妇”。

林黛玉她在大观园的结局据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联诗结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来破解是跟后来的老舍一样投湖而死,并非“玉带林中挂”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上吊自尽,也不是高鹗徐进西岭雪笔下那样病卧床榻而死。张爱玲寿终正寝,身上盖着毯子属于自然死亡。生前好友美籍华人夏志清、张错、林同式、张信生、高全之等选择在1995930,张爱玲的生日这一天上午在加州玫瑰岗墓场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把她的骨灰连同红色、白色的玫瑰花瓣一起撒入大海。张爱玲骨灰回归海洋,“不教污淖陷渠沟”,终于仿佛实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是故沿用了五美吟中“一代倾城逐浪花”作回目小标题。

深刻地打上了烙印

周瘦鹃读后认为《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两篇作品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张爱玲小说文字所绘人物几乎在在显露“红楼”踪迹,并时不时地抬出她一生钟爱的《红楼梦》来。

随意举一些例子:

——有过一个关于《红楼梦》的笑话。一位捷克女翻译家问中国学者,为什么曹雪芹不去申请诺贝尔文学奖?洋人犯错犹可恕,至少她还知道《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中国人如果比洋人还错得糊涂错得厉害,竟至不能欣赏曹雪芹,真是后生可憎了!

——《海上花》虽然不是没有缺陷的,像《红楼梦》没有写完也未始不是一个缺陷。缺陷的性质虽然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不是完整的作品。

——譬如《红楼梦》,高鹗续成的部分,与前面相较,有一种特殊的枯寒的感觉,并不是因为贾家败落下来了,应当奄奄无生气,而是他写得不够好的缘故。高鹗所拟定的收场,不能说他不合理,可是理到情不到,里面的情感仅仅是sentiments,不像真的。

——睨儿答应着走了出来。她穿着一件雪青紧身袄子,翠蓝窄脚裤,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惟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不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

——连她陪嫁的丫头婆子们也不给她个安静。一直跟着她,都觉得这小姐是最好伺候的,她兼有《红楼梦》里迎春的懦弱与惜春的冷淡。到了婆家,情形比较复杂了,不免要代她生气,赌气,出主意,又多出许多事来。

——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高如《红楼梦》、《海上花》,看了我不敢写。低如“XX”、“XX”看了起反感。

就算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痕迹,那些细腻描写生动语句也照样可以追溯到文学大观园中的姹紫嫣红。张爱玲警句妙语诸如:
  “她今年三十一岁,略有点显老了,然而就因为老相变粗糙了些,反而增加了刺激性。身上脸上添了些肉,流烁的精神极力地想摆脱那点多余的肉,因而眼睛分外的活,嘴唇分外的红。
  “她伸直了两条胳膊,无限制地伸下去,两条肉黄色的满溢的河,汤汤流进未来的年月里。她还是美丽的,男人靠不住,钱也靠不住,还是自己可靠。窗子大开着,听见海上轮船放气。清冷的汽笛声沿着胳膊笔直流下去。
  “道上走着的,一个个也弯腰曲背,上身伸出老远,只有潆珠,她觉得她自己是屹然站着,有一种凛凛的美。她靠在电线杆上,风吹着她长长的卷发,吹得它更长,更长,她脸上有一层粉红的绒光。爱是热,被爱是光。
  “旁边的茶几上有一盆梅花正在开,香得云雾沌沌,因为开得烂漫,红得从心里发了白。老爹爹坐在那里像一座山,品蓝摹本缎袍上面,反穿海虎皮马褂,阔大臃肿,肩膀都圆了。

最后有一句不能不提到的话,——关于《红楼梦》,我们亲爱的张爱玲文学大师可是说错了!——我们下一代同我们比较起来,损失的比获得的多。例如:他们不能欣赏《红楼梦》。

央视87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广受欢迎。新版海选时人头攒动,尽管拍得让观众包括青年观众除了吐糟还是吐糟。越剧《红楼梦》一版又一版,直至最近的各家青春版。首创的昆曲《红楼梦》上下本连台本戏2013年接二连三地获奖,拿奖拿到手酸。

还不必说网络时代一下子涌现了大量的红学人士,这中间自然也囊括了《红学那些人》中的新生代,尤其是同为女性的青年一代比如阎红比如西岭雪。

张爱玲回首平生,虽然难以言说“幽闺无限伤心事”,但居然真正让她认为值得自傲的是——我惟一的资格实在是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可见她对《红楼梦》是如何地烂熟于心。

《十个女人的上海滩》一书里写到:张爱玲“她出生在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不幸而黑暗的童年,在那里与胡兰成结下一段孽缘,在那里创造了文坛的神话。数十年过去,上海繁华依旧,只是才女不在,不免留下一声叹息,再没有那样冷漠平静的声音,再没有那样洞察灵魂的眼睛,再没有那样与上海的气质融为一体的文人了。张爱玲这朵花萎谢了,不只是爱情和青春,还有文采,一代才女的情。”

墨西哥国家博物馆门前展示着一句话:人啊人,你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是人生的一个莫大课题。高更也有一幅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林黛玉来自仙界灵河岸回归到太虚幻境,张爱玲她也是来自凡尘回归大海。还好的是给我们红学爱好者留下了她的梦魇——《红楼梦魇》。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4 回复 量子在 2017-9-7 20:38
秋收冬藏,问好!谢谢支持!

本文最重要的是揭示了张和林妹妹的互通之处。
6 回复 粒子在 2017-9-7 22:45
张爱玲她也是来自凡尘回归大海
5 回复 量子在 2017-9-8 00:20
也是来自凡尘回归大海,赞!
4 回复 sissycampbell 2017-9-16 03:05
这是一部大作,对张爱玲即喜欢她的著作,又钦佩她的才华。
“张爱玲“她出生在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不幸而黑暗的童年,在那里与胡兰成结下一段孽缘,在那里创造了文坛的神话。数十年过去,上海繁华依旧,只是才女不在,不免留下一声叹息,再没有那样冷漠平静的声音,再没有那样洞察灵魂的眼睛,再没有那样与上海的气质融为一体的文人了。张爱玲这朵花萎谢了,不只是爱情和青春,还有文采,一代才女的情。”
  非常喜欢这一段的描述,但只能一声长叹。
5 回复 量子在 2017-9-16 05:13
sissycampbell: 这是一部大作,对张爱玲即喜欢她的著作,又钦佩她的才华。
“张爱玲“她出生在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不幸而黑暗的童年,在那里与胡兰成结下一段孽缘,在那里创造了
谢谢哦。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6 10: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