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礼治,礼乐制度---先秦诸子百家系列8

作者:宅中老查  于 2020-5-5 22:1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评论

儒家思想很多人讲,书也写了不少,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所以我不想做过多的重复,我要讲的是多数人没有讲到,或至少没有讲清楚,讲透彻的部分,而且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礼。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治,什么是礼乐制度,我想很多人并不了解,这就是我要重点讲述的。

儒家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关于政治方面的。儒家是积极主张入世的,所以儒家的政治思想非常鲜明,鼓励弟子们走仕途之路。儒者最终目的就是从事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儒家思想的主体就是政治主张,而所有的政治主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礼。孔子非常向往西周的礼治时代,曾说“郁郁文乎,我从周。”他周游列国就是想说服诸侯能再实行礼治,回到西周时代。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

儒家思想的另一块就是修身,这类思想很多,比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孔子反复强调要有君子之德,做儒者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孔子教人以四教:文、行、忠、信。要文雅,有君子风度,行为要符合心志,表里如一,对人要忠就是要诚实,信就是有诚信。孔子教导人们这些最终是要上升到最高的层次,那就是仁。仁是修身的最高目标,是孔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这两大块组成了孔子思想的重要部分,我们先来说说孔子的政治思想,礼,以及礼治,礼乐制度。

先说说礼和礼治。

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似乎很简单,你可以回答礼就是礼貌、礼节,再往深里说顶多加上有修养有素质。一个很有修养很有礼貌的人被人用彬彬有礼来形容;一个毫无礼貌没有教养的人则被人用缺德,没礼貌来形容。做错了事,失礼了,就要赔礼道歉。人家来访,你就要回拜,这叫礼上往来。求人帮忙送给东西,这叫送礼。另外还有婚礼、葬礼、迎宾礼等,这些叫礼仪。这些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礼。

然而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礼并非象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这么简单。那时侯,礼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而存在的,这种制度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礼治。礼治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用礼治理。治理什么呐?治理天下,治理国家,治理政治,治理军事,治理经济,治理人民,治理生活,总之,就是用礼治理一切。

怎样用礼治理一切?就是制定出种种规章条文规范各种事务。制订政府官员遵行的规则,制订社会活动规则,制订日常行为规则,制订各行业规则,制订家庭成员规则,制订男女不同规则,制订打猎规则,制订饮酒规则等等等等,一句话就是将人们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政治小到起居饮食全都制定出规章条文,让人们遵行。这就是礼治时代的礼所包含的内容,远远地超过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礼。

《左传》昭公五年有一则记载,说的是鲁国国君鲁昭公访问晋国之事。鲁昭公从到晋国受到晋国人迎接一直到结束访问归国无有失礼之处。晋国国君晋平公因此而发出感叹:“鲁侯不也是很懂礼吗?”一个叫叔齐的大臣反问道:“鲁侯怎么懂礼?”晋平公说:“鲁侯从郊迎到临走馈赠无有违礼之处啊,怎么说他不懂礼呐?”叔齐回答:“那是仪,不可谓礼。”晋平公觉得奇怪问道这怎么不叫礼呐?叔齐说:“能守住国,不失去国政,不失去人民,那才可以称得上礼。现在鲁国的国政掌握在大夫家中,鲁君无能为力。鲁国有个贤大夫叫子家羁,鲁君不能用。鲁君与大国相盟好,又欺凌小国,乘小国有难之际,袭取城邑。鲁国三桓瓜分公室,人民不依靠鲁君,而是依赖三桓家族为生。民心已经不在鲁君,而作为国君,鲁侯却不念后果,不忧虑自身的处境,难将及身,却区区习于仪,礼之本末在此而颠倒,怎么能说他善于礼?鲁君离礼远去了。”故事结束有句话:“君子谓叔齐于是乎知礼。”称赞叔齐知道什么是礼。 

叔齐讲的礼指的是国家大政。作为国君,最大的礼莫过于掌握国政统治人民。失政失民,就等于失去了礼治。鲁昭公作为国君失去了他最不该失去的礼之大节-礼治,却拘谨于迎来送往的小节上,这才是最大的失礼。 

从这个故事上看,礼的涵盖面就是前面讲的人道,而人道中哪些是最主要的呐?孔子回答:“人道政为大。”(《礼记·哀公问》)。那么也可以说礼中最重要的也是政治。政治是礼的根本,鲁昭公失政,就是失去了礼的根本,反而求礼的末梢,所以叔齐说鲁昭公本末倒置。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礼更是末梢的末梢。其实礼走到今天这种可怜的地步并不奇怪,春秋时代人们对礼的理解就已经开始本末倒置了,我们再看一则故事。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在一次诸侯国盟会上郑国大臣游吉拜见晋国执政大臣赵简子。赵简子向游吉请教大夫相见时的作揖、辞让之礼。游吉说:“那不是礼,是仪也。”赵简子问:“敢问,何谓礼?”游吉谦虚道:“我曾经听我国故去的执政大臣子产说过: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则法日月星辰,因循土地之习性,乃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而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气有五味(酸、咸、辛、苦、甘),发而为五色(青、黄、赤、白、黑),章显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民因之而行,不能过度,过则昏乱。所以必须用礼来节制。故用六畜五牲三犧来调五味;用九种图案六种色彩五种文饰来配五色;用九歌八风七音六律来协和五声。光有这些还不够,还要有君臣之道,以应地义,而成尊卑上下;有夫妇外内之责以行阴阳二物;有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之则以相协睦;行政事,用民力必应四时;还要制定刑罚威狱,使民畏忌;行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所以据此而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所以要相应行令,赏罚有类,以制生死。生是好事,死为恶事。好事物,乐也;恶事物,哀也。哀乐不失节,才能协于天地之性,达到长久。”赵简子听到这些感叹道:“甚哉,礼之大也。”游吉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因此得到先代之王的崇尚。大,不亦宜乎!” 

游吉的这套礼论把赵简子听得连发感慨,我们听了也不能不目瞪口呆,原来这才是礼啊。这段话很长,又有些古文味道,看起来不易懂,我把这段话归结一下,大意即是说礼是效法天地,规定民生的大事,君臣之道、夫妇之责、亲族关系、行政用民、刑罚威仪、生死祸福、阴阳五行等等都在礼的范畴之内。这么多的内容都属于礼的范畴,所以赵简子感叹:礼之大也。 

礼在西周建立之初就是这样被定义的被应用的,按照叔齐和游吉所定义涵盖的礼去治理国家治理天下就是礼治。但是仅仅用礼治理天下还是不够,用礼治,可以达到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但社会还缺少祥和的气氛,什么样的东西可以使社会达到一种祥和的气氛呐?音乐。于是将礼与乐结合在一起,建立礼乐制度,使整个社会既井然有序又呈现出一派祥和。 

那么礼乐制度又是怎么一档子事?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3 回复 宅中老查 2020-5-6 01:29
多谢支持。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宅中老查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16:1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