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自己换饿也要优待俘虏

作者:yongbing1993  于 2021-7-18 01:5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27评论

这里是网友评论第2页,点击查看原文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3 回复 SAGFS 2021-7-19 07:21
李庆霖上书毛泽东,痛诉知青“无米之炊”内情

作者:8288  于 2021-7-18 02:56
SAGFS 2021-7-19 07:19
    ===竟然胆敢给皇上写信确实太书生气了,当时此类事太多啦,毛看其是一个小学教员毛曾也当过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毛的心理问题把城市人赶入农村受惩罚那是出了一口当年被城里人歧视之气.

    后来不知不觉得罪了另外一个新上台的皇帝.
2 回复 nierdaye 2021-7-19 07:23
yongbing1993: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当年打胜仗夺江山,也是历史的必然性
当时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其实对后来的革命战争(土地革命)的政策,策略等产生了深远而卓著的影响。

后来的军事胜利,的确是历史的必然,对传统而且封建的49年前的中国,而且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完全同意。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1-7-19 08:11
从李庆霖上书看有多少古今中外的国家领导人对群众来信的重视。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富裕的国家随处可见的流浪汉写一封信给总统总理会有什么反映吗?

1973年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中,反映了其子上山下乡后生活上遇到困难。毛泽东于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边,读了由王海容转交过来的一封人民来信,读到悲凉处,毛主席的双眼慢慢红起来,泪水潸然而下。

之后,毛主席当即给写信人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主席让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300元寄给李庆霖,还问汪东兴,李庆霖是不是党员?如果是党员,可以考虑推举他为“十大”代表,如果不是党员,可以让他出席四届人大。还说,可考虑把李庆霖的信编入课本。由此可见,毛主席当时对李庆霖敢于坦诚直言是很赞赏的。

随后主席亲自部署了自上而下的工作。

1973年4月29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领导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会议从晚上9时开到翌日凌晨1时15分。会上,周总理在宣读李庆霖的来信和毛主席的复信时,充满激情地说:“一定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项工作做好,不能再让毛主席操心。”

大家听取了国家计委、劳动部分管知青工作负责人的汇报,并着重研究了下乡知青的安置经费、口粮、疾病治疗、婚姻、安置布局、表彰先进、学习和教育、打击“坏人”、干部带队和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问题。会后,国务院农村部军代表沙风根据周总理的指示,迅速组织了一支党、政、军三结合的七十多人工作队,分12个调查小组,奔赴12个省、区调查了解情况,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召开做准备。

毛主席给李庆霖回信的消息传来,莆田县委书记非常震惊,在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同时也承受着极大压力。尽管县委中有人认为李庆霖告状是给县委领导脸上抹黑,甚至在传达文件时还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者:“同志们,要警惕啊!阶级敌人把我们伟大的祖国说得一无是处啊!”但对毛主席的指示却不能不执行,毕竟这是关系到“阶级觉悟”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莆田县委一面毫不含糊,立即组织县委常委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派出工作组对李庆霖信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反调查,并对李良模施加压力。然而不久,来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地各级领导的不断督促,又使得莆田县委放弃反调查,并于1973年7月2日向地委呈送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初步检讨》,承认县委“在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缺点错误,从初步检查的情况看,比李庆霖所反映的问题还要多,还要严重”。

随后,国务院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由周总理亲自主持,吸收李庆霖为领导小组成员,并要求各省、地、市、县也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同时,放宽上山下乡的具体规定,使知青插队有更大的选择,并采取措施改善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

1973年5月1日,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赖玉章来到莆田,找到李庆霖家中了解他写信给毛主席的经过。

这说明毛主席处理此事,没有丝毫懈怠,同时他也没有一丝一毫忽视调查研究。

记者走后,李庆霖一连几日,心中惴惴不安。

5月6日,邮递员给李庆霖送来一封信,是牛皮纸大信封,上面赫然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红色字样,他心里“咯噔”一下,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自己那封信的回信了。他颤抖着双手将几页信纸展开,头页是毛主席复信的打印件(因毛主席回信的原件留存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档案室),李庆霖将毛主席的复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流满面。他不敢相信这真的是毛主席的回信,第二天傍晚,李庆霖才从激动中清醒过来,来到莆田县县委大院,将毛主席的回信给县委书记刘功看。

5月10日,李庆霖又收到毛主席寄给他的300元钱,邻居们闻讯后来到李家,争相抚摸用大红绸子包着的300元钱,叮嘱李庆霖:“这是毛主席送来的钱,不能乱花呀,要传给子孙后代。”李庆霖立刻将300元钱存入银行,一直舍不得取出来用,平时也只是每年去取一次利息,300元钱一直还在当地银行存着。

毛主席的复信传到莆田县城,广大下乡知青及其家长们奔走相告,欢呼伟大领袖毛主席时时刻刻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1-7-19 08:12
nierdaye: 当时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其实对后来的革命战争(土地革命)的政策,策略等产生了深远而卓著的影响。

后来的军事胜利,的确是历史的必然,对传统而且封建
    
3 回复 yongbing1993 2021-7-19 08:52
在新中国以农业为主的时期农村又是如此封建落后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非常正确的教育方针。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坚定地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山下乡,奔赴内地,奔赴边疆。实践证明,许多知识青年学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而如今没有上山下乡了,  除了少数知识青年变坏外,  大多数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是该控诉还是歌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长期以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由于中国农业的基本情况是可耕地少,人口多,当时农村人口文盲达到90%以上,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基础几乎没有,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种落后的情况不改变,就无法发展现代化农业,也无法完成为工业积累资金的任务,更无法解决发展工业必须的新增工业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而要尽快提高农业粮食生产水平,只有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两个办法。这就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去发展农业。只能号召和安排城镇的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到农村去,上山下乡,开垦荒地,提高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知青架起了城乡之间交流的桥梁,把科学和文化,城市文明带到广大农村和边疆去,大批知青担任了农业技术员、教师和赤脚医生,不少知青还担任了大小队干部,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普及了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提高了农村的卫生健康水平,缩小了三大差别,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无数事实证明,正是知青担当,并且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任务。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发展,使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用二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这其中,知识青年功不可没。

上山下乡和中国传统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处于农耕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就懂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艰苦环境中来培养接班人。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鄙视体力劳动,这种传统观念不摒弃,产生大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就变为现实。而使千百万知识青年,永远牢记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农民群众,是关乎缩小三大差别,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能不说是“大事”。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和对知识青年的期望和培养。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广大知识青年在与农民朝夕相处中,农民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传递给了知青,影响了知青,教育了知青。在那时代知青中看不起农民,看不起体力劳动的人几乎没有,说明大多数知青已经摈弃了“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

“学生最严重、最严重的缺点,就是脱离农民,脱离工人、脱离军队,脱离工农兵,就是脱离生产者。”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农民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反复搏斗,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进行了顽强抗争中形成的,而缺田少地的贫下中农首当其冲。农民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载体,只有深入到农民中间去,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劳动人民的伟大,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历史事实是,解放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由人民政府组织、领导的。不管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的上山下乡,其本质仍然是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青年运动长河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
1 回复 卡拉欧开 2021-7-19 12:56
写出了历史的真实。
1 回复 yongbing1993 2021-7-20 05:03
卡拉欧开: 写出了历史的真实。
    
12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4 13: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